近代以来的会道门

近代以来的会道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郑永华,赵志 著
图书标签:
  • 会道门
  • 宗教
  • 民间信仰
  • 中国近代史
  • 秘密会社
  • 宗教社会学
  • 历史
  • 文化
  • 武术
  • 道教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09733851
版次:1
商品编码:11039021
包装:平装
开本:20开
出版时间:2012-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76
字数:24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近代以来的会道门》对民国年间各种政治势力对会道门的政策进行了客观、实事求是的论述,对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有关会道门政策的演变,也进行了清晰的梳理和详尽的分析,从而使《近代以来的会道门》既可以满足学术界的需要,又可以作为宗教事务管理部门和公安、政法职能部门的工作参考资料。

作者简介

郑永华,历史学博士、宗教学博士后,北京社科院历史所副研究员。在《中国史研究》、《世界宗教研究》、《学术研究》、《清史研究》、《宗教学研究》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十多篇,专著《清代秘密教门治理》获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赵志,历史学博士,中国国际友谊促进会社会问题研究中心研究员,兼任中国人民大学对外战略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参与国家级、部级重点社科基金项目和重大课题10余项,在《当代宗教研究》、《民俗研究》等刊物上发表论文20余篇,主编《文化安全与社会和谐》、《会党、教派与民间信仰》、《民间信仰、教派形态与现象》等。

内页插图

目录


绪论 “会道门”辨析
一 “会道门”的词源
二 会道门产生的时代
三 会道门的性质
四 小结

第一章 会道门兴起的社会环境
第一节 变幻不定的政治局势
一 君主专制政体的灭亡与反复
二 国民党内部的争权夺利
三 国共两党之争
四 日本侵华与傀儡政权的建立
第二节 连绵不绝的战争环境
一 反对袁世凯的战争
二 北洋军阀混战
三 国民革命军北伐战争
四 国共两党十年内战
五 抵抗日本侵略的民族战争
六 三年解放战争
第三节 民不聊生的社会状况
一 灾荒频发
二 土匪横行

第二章 会道门的由来及其发展
第一节 从秘密教门到会道门的演化
一 秘密教门的形成与发展
二 秘密教门演化为会道门后的变化
第二节 20世纪上半叶国内主要会道门概况
一 贯道
二 同善社
三 九宫道
四 理门
五 红枪会
六 先天道
七 道院与世界红卐字会
八 孔孟道
九 天仙庙道
十 一心天道龙华圣教会

第三章 民国时期各政治力量对会道门的政策
第一节 北洋政府统治时期的会道门
一 民国初年的军阀政治
二 北洋政府统治初期对会道门的态度
三 会道门的空前发展和各地对会道门的政策
四 概论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会道门问题
第二节 国民党统治下的会道门
一 南京临时政府对会道门实施的短暂治理
二 北伐前后国民党与会道门之关系
三 南京国民政府对会道门政策的演变
四 朝令夕改,摇摆不定--评国民党政府对会道门之政策
第三节 抗争、求生与变异--抗战时期的会道门
一 抗战时期日伪政权对会道门的扶持与利用
二 抗战时期各类会道门不同的生存方式
三 透过表象看抗战时期会道门的立场
第四节 中国共产党对会道门政策的演变
一 大革命时期
二 土地革命时期
三 抗日战争前期
四 抗日战争后期
五 解放战争时期

第四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对会道门问题的处理
第一节 全国取缔会道门概况
一 主要阶段
二 基本步骤
三 成果与经验
第二节 北京取缔会道门工作实录
一 决策过程
二 全面展开
结语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精彩书摘

当时,豫西农民遭受地主豪绅和兵匪的迫害严重,他们把解除痛苦的希望寄托于上苍的拯救和“神”的保佑,农村地区普遍盛行迷信心理和鬼神思想,会道门便借机发展组织,天仙庙道就是其中一支。
身处乱世,利用会道门的现成组织可以纠合成千上万的信徒从事各种活动,心怀野心的孙殿英早已注意到这一点。据载,最早把孙殿英引入天仙庙道的是洛阳傅良村人李凤朝。李当时是庙道会的一个头目,孙拜他为师后,正式成为庙道会信徒。孙为了达到操纵和利用庙道会的目的,编了一个故事在道内宣扬:他梦见祖师指点,在某庙宇里藏有“太阿宝剑”一柄,是神所赐,若得此剑,便可以逢凶化吉,纵横天下,要他赶快去取。他一连梦了两次,觉得奇怪就起床前往。在行抵某庙附近时,看见庙内亮光闪闪,进门一看,原来是神剑放光。他拜谢神恩之后,捧剑而归。从此,这柄宝剑就挂在他的寝室里,夜夜放光,只要神剑铮铮作响,就预示在某处杀人了,非常灵验!信徒们居然对此故事深信不疑。从此,孙殿英逐渐取得信徒的拥戴,一步步当上了庙道会的头目。
据记载,孙殿英自己并不迷信,但他善于利用迷信实现自己的政治野心。当他和道内信徒一同烧香拜祖时,往往表现出一副极度虔诚的样子,以此笼络部下。朱锡川(河南篙县田湖小安头人,祖师道首)曾任孙殿英部下的一个司令,后由孙出资在偃师高崖、巩县英峪盖了两座庙,由朱专门为孙掌管庙事。朱于初一、十五大摆道场,不论何人,只要跟着磕头,说是孙部旧属,均给予安排食宿,临走时还能送点干粮或资金。当庙会募集的钱不够用时,需要多少孙就资助多少。孙殿英用这种办法吸引了大批游民,扩大了自己的实力。
……

前言/序言


近代以来的会道门:社会变迁中的信仰流变与群体动员 本书旨在深入探讨近代以来,中国社会转型时期各种“会道门”现象的起源、发展、演变及其社会影响。我们不将目光局限于对某一特定会道门组织的简单罗列或批判,而是着力于挖掘这些组织在特定历史背景下产生的深层社会根源,分析其信仰体系的形成与传播机制,以及其成员的社会构成与动员方式。通过对这一复杂而多样的群体性现象的梳理,我们可以更清晰地理解近代中国社会变迁的某些侧面,以及民间信仰在其中扮演的角色。 “会道门”作为一个笼统的概念,涵盖了近代以来在中国各地涌现的,具有秘密性、宗族性、宗教性等特征的民间教派、宗教团体以及一些带有互助性质的秘密社会组织。它们往往游离于官方主流意识形态之外,以其独特的信仰教义、组织结构和活动方式,吸引着社会下层民众,并有时与社会政治运动产生复杂的互动。本书将力图避免简单地将这些组织标签化为“迷信”或“邪教”,而是从社会学、历史学、宗教学等多个视角,审视它们的历史存在价值与社会功能。 第一章:近代中国社会的剧变与民间信仰的土壤 近代以来,中国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动荡与变革。西方列强的入侵、传统王朝的倾覆、封建经济的瓦解、以及新兴思想的传入,共同塑造了一个充满焦虑与不确定性的社会环境。在这样的背景下,传统的社会结构和价值体系受到严重冲击,民众的信仰真空和精神寄托需求日益凸显。 本章将首先梳理近代中国社会变迁的宏观图景,包括鸦片战争以来中国面临的民族危机、国家认同的危机、以及社会经济结构的转型。我们将分析在传统儒家思想逐渐失势、现代国家体制尚未完全建立的权力真空期,民间社会是如何应对这种不确定性的。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深入探讨这些社会变迁如何为“会道门”的兴起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例如,战争的破坏、自然灾害的频发、以及人口的流动,使得许多民众失去了原有的社会保障和精神依靠,对未来感到迷茫和恐惧。在这种情况下,能够提供精神慰藉、社群支持以及某种程度上的“超度”或“拯救”的民间宗教组织,就显得尤为重要。 我们还将考察近代以来,官方对民间信仰的态度及其变化。从传统的“禁淫祀”到晚清以降对某些民间教派的容忍甚至利用,官方政策的摇摆不定,也深刻影响了“会道门”的生存空间和发展轨迹。 第二章:“会道门”的信仰世界:教义、仪式与想象 “会道门”之所以能够吸引大量的信徒,必然拥有其独特的精神吸引力。本章将聚焦于这些组织内部的信仰体系,考察其教义的来源、特点以及传播方式。 我们将分析,许多“会道门”的教义往往是对传统宗教思想的融合、改造与创新。它们可能汲取了佛教、道教、儒家思想,甚至民间俗信中的元素,形成一套既能回应民众现实苦难,又能提供精神出路的叙事。例如,许多教派会强调“末世论”、“救世主”的观念,将现实的苦难解释为一种因果报应或天道运行的必然,并许诺给信徒一个美好的未来。 本章还将深入探讨“会道门”的仪式实践。神秘的符咒、特定的手势、集体的诵经、以及各种形式的“法事”和“功德”,构成了这些组织独特的神圣体验。这些仪式不仅是信仰表达的载体,更是增强群体凝聚力、传递教义、以及实现成员心理慰藉的重要途径。我们将分析这些仪式如何满足信徒在现实生活中难以获得的满足感,例如获得神灵的庇佑、消除业障、甚至实现某种形式的“开悟”。 此外,我们还将关注“会道门”所构建的想象世界。这些想象可能包括神圣的地理空间、超凡的生命存在、以及对理想社会秩序的期盼。这些想象为信徒提供了一个超越现实的参照系,在精神上赋予他们力量和希望。 第三章:群体构成与组织形态:谁在追随?如何组织? 理解“会道门”的社会功能,离不开对其成员构成和组织形态的细致分析。本章将尝试回答“谁在追随这些组织?”以及“这些组织是如何运作的?”这两个核心问题。 我们将考察“会道门”的信徒群体,分析其社会经济背景。研究表明,这些组织往往能够吸引社会底层的民众,如农民、手工业者、失业者、以及一些边缘化的群体。我们会探讨,为何这些群体更容易受到“会道门”的吸引,以及这些组织在多大程度上成为了他们应对贫困、疾病、社会歧视等困境的庇护所。 同时,我们也将关注“会道门”的领导者群体。他们往往具有一定的知识、组织能力,或者被认为具有某种超凡的“道术”或“神力”。我们将分析这些领导者如何通过宣传、招募、以及组织活动来巩固其权力,并维持组织的运作。 在组织形态方面,我们将探讨“会道门”的秘密性与公开性之间的张力。许多组织为了规避官方的查禁,采取了隐蔽的运作方式,例如秘密集会、内部的密语和符号。但与此同时,它们也需要一定的公开活动来吸引新成员和募集资源。我们将分析这种运作模式的特点,以及它如何影响了这些组织的传播和生存。 此外,本章还将探讨“会道门”内部的等级结构、权力分配以及成员之间的互助关系。这些组织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官方社会保障体系的不足,为成员提供了情感支持、经济援助,甚至某种程度上的社会资本。 第四章:社会互动与政治影响:从地方到全国 “会道门”并非孤立存在的现象,它们与广阔的社会现实,尤其是政治领域,产生了复杂而深刻的互动。本章将考察“会道门”在不同历史时期,如何参与社会生活,以及它们对中国近现代政治产生了哪些影响。 我们将从地方层面入手,分析“会道门”如何渗透到基层社会,与地方精英、宗族势力以及地方政府形成各种复杂的利益关系。有些时候,它们可能成为地方秩序的维护者,提供某种程度的社会稳定;而另一些时候,它们也可能因其独立于官方的属性而与地方当局发生冲突。 在更广阔的层面,本章将重点关注“会道门”与各种政治运动的关联。例如,在清末民初的革命时期,一些会道门组织因其反清的倾向而与革命党人产生了联系,甚至在武装起义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在后来的国民党统治时期,一些会道门又因其潜在的社会影响力而受到国民党的拉拢或打压。 本书还将重点审视“会道门”在中共建国初期所面临的处境。由于其被官方定性为“封建迷信”和“反动会道门”,许多组织在建国后受到了严厉的取缔和镇压。我们将分析这一过程的社会和政治背景,以及它对中国民间信仰生态的深远影响。 第五章:研究的反思与启示:理解历史,审视当下 在全书的最后,本章将对上述分析进行总结,并提出对当前研究的进一步反思与启示。 我们将强调,“会道门”现象并非简单的历史遗留问题,而是对中国社会结构、信仰模式以及群体动员机制的深刻洞察。理解这些组织,有助于我们认识到,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民众的精神需求和社会支持体系的重要性。 本章还将探讨,在当下社会,是否仍存在与近代“会道门”具有某些相似性的群体现象。例如,新兴的宗教团体、网络社群,以及各种形式的“粉丝经济”,在某些方面也展现出类似的精神追求、群体凝聚力以及组织动员的特征。虽然其性质与近代“会道门”不尽相同,但研究近代“会道门”的经验,或许能为我们理解当下社会中的某些群体现象提供一些有益的视角。 最后,我们将强调,对“会道门”的研究,不应仅仅停留在历史的梳理,更应引发我们对信仰、社会、以及个体在现代社会中所扮演角色的深入思考。通过历史的镜鉴,我们或许能更好地理解当下的社会现实,并为构建一个更具包容性和人文关怀的社会提供启示。 本书期望通过以上五章的深入探讨,为读者呈现一个更为立体、 nuanced 的近代以来“会道门”的图景,引导读者超越简单的标签化,去理解这些组织在历史长河中的生存逻辑、社会功能以及它们与中国社会变迁的复杂互动。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说,一开始我以为这会是一本枯燥的学术专著,但阅读体验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引人入胜,它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理论腔调,而是充满了对历史人物命运的关怀与追问。作者的笔力老辣而又不失温度,尤其是在描绘那些在政治高压下被迫转入地下,或试图“改头换面”融入新秩序的会道门成员时的心路历程,读来令人唏嘘不已。其中关于知识分子与民间宗教之间微妙的互动,以及国家权力如何试图界定“迷信”与“信仰”的界限的部分,更是发人深省。它迫使我们反思,在任何一个时代,社会对“异端”的定义权和解释权究竟掌握在谁的手中。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记录了历史,更是在激活历史记忆,让那些被主流叙事边缘化或污名化的声音得以重新被我们所听见。

评分

从学术对话的角度来看,这本书无疑是具有开拓性的。它不仅整合了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成果,更重要的是,它勇于挑战了一些既有的历史解释框架。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社会动员”的论述,作者提出的新视角,挑战了传统上将会道门简单视为“封建残余”或“纯粹反抗力量”的二元对立观点。书中对这些组织内部的自我治理、资源调配乃至意识形态构建的细致梳理,展现出一种远超我们想象的复杂运作逻辑。每一次阅读,我都能发现新的细节和新的解释路径。它提供了一个极佳的案例,来说明在现代性建构的过程中,传统社会资源如何被重新组织、利用和对抗。这本书的出现,无疑将极大地推动中国近现代社会史、宗教史和民间文化研究向前迈进一大步,绝对值得反复研读和细细品味。

评分

看完这本书,我有一个非常强烈的感受,那就是作者对史料的挖掘和梳理工作简直是令人叹为观止。书中引用的那些原始资料,有些是我在其他研究近代社会运动的著作中从未见过的,这极大地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尤其是在描述某些教派的教义演变和组织形态时,作者仿佛化身为一位侦探,将那些散落在档案深处、地方志中的蛛丝马迹一一串联起来,构建出一个清晰而又充满张力的图景。更难得的是,作者并未沉溺于简单的史料堆砌,而是巧妙地将这些发现融入到对宏观历史趋势的分析之中,使得历史的脉络清晰可见。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停下来,反复咀嚼某些关键段落,感受那种扑面而来的历史现场感。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像是一次深入历史现场的田野调查,让人在叹服于作者功底的同时,也对那个时代复杂的人性与生存智慧有了更深的理解。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设计非常巧妙,它没有采用那种线性的时间推进方式,而是通过几个核心议题——比如“合法性危机”、“跨区域传播”和“现代性规训”——来进行层层递进的剖析。这种结构安排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逻辑性和节奏感。我特别喜欢它对空间概念的引入,如何分析这些会道门在不同地域间的扩散与适应,这打破了我以往对地方性知识的刻板印象。作者成功地将微观的组织实践与宏观的政治、经济变迁联系起来,展现了一种动态的、流动的历史观。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民间组织”的理解被彻底颠覆了。它不再是教科书上那个扁平化的符号,而是一个充满生命力和复杂性的有机体,在历史的夹缝中努力求生、演化。对于希望理解中国社会转型期底层动员机制的读者而言,这本书无疑是提供了一把极其锋利的解剖刀。

评分

这本《近代以来的会道门》实在是让人耳目一新。作者的叙事角度非常独特,不同于传统史学著作那种宏大叙事的框架,而是聚焦于那些在历史洪流中挣扎求生的群体。读完后,我感觉自己仿佛穿越回了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亲眼目睹了社会底层人民的精神寄托与反抗方式。书中的案例分析非常扎实,每一个会道门的故事背后,都折射出当时复杂的社会矛盾和文化冲突。特别是在探讨这些组织如何应对西方思潮和现代化冲击时,作者展现出了深刻的洞察力,让读者不禁深思,在剧烈的社会变革面前,人们是如何试图重建精神秩序的。这种细腻的笔触和对个体命运的关怀,使得整本书读起来既有学术的严谨性,又不失文学的感染力。对于任何对中国近代社会结构、民间信仰和底层社会史感兴趣的读者来说,这都是一本不容错过的佳作。它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个时代社会肌理的真实纹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