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车身结构与设计(第2版)

汽车车身结构与设计(第2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林程,王文伟,陈潇凯编著 著
图书标签:
  • 汽车工程
  • 车身设计
  • 汽车结构
  • 汽车制造
  • 车辆工程
  • 汽车技术
  • 机械工程
  • 汽车行业
  • 工业设计
  • 汽车安全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文轩网旗舰店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1530060
商品编码:11059341304
出版时间:2016-05-01

具体描述

作  者:林程,王文伟,陈潇凯 编著 定  价:59.8 出 版 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年05月01日 页  数:402 装  帧:平装 ISBN:9787111530060 前言
车身概论1
引言1
一、概述1
二、车身的功能2
三、车身技术特点2
四、车身设计要求及原则3
第二节车身结构基础知识4
一、车身及其名词术语4
二、车身承载类型6
三、轿车白车身构造11
四、客车车身构造19
五、货车车身构造20
第三节车身结构设计中的“三化”问题22
一、系列化、通用化与标准化22
二、平台化22
三、模块化24
第四节车身结构的轻量化25
一、概述25
二、车身结构轻量化的方法与途径26
部分目录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介绍了汽车车身结构与设计的相关内容,主要内容包括车身概论、车身开发流程和设计方法、车身总体设计、车身概念设计、车身结构力学性能分析计算、车身结构设计和车身部件结构与设计。本书既重视车身结构基础知识的介绍,又含有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的内容,重视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内容具有系统性、全面性、条理性、新颖性,选用的实例均为近期新车型的近期新技术成果,适合车辆工程专业本科生及研究生,同时也适合工程设计人员参考。 前言近年来,我国汽车工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已连续多年蝉联世界汽车产,跻身世界汽车生产大国行列。“汽车车身结构与设计”是车辆工程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程之一。本书是为了适应高校教学的要求和我国汽车工业迅速发展的需要而编写的,主要内容涵盖了汽车车身结构的基本概念、设计理论与设计方法,系统论述了专业知识体系和专业的新发展状况,服务于高校的课程建设与人才培养。
    本书是作者在长期从事车身专业教学与科研工作的经验基础上,参考了大量国内外文献及新成果编写而成的。在编写过程中,引进吸收了国外新的车身结构教学思想和内容。与国内以往同类教材相比,本书更贴近实际工程设计需求,系统性地补充了一批必须掌握的专业基础理论,以及车身设计方法和手段的新进展,舍弃了部分过时的内容。力求在提高学生专业理论水平的同时,通过理论联系实际,来提高学生解决具体问题和开展设计的能力等

《汽车车身结构与设计(第2版)》内容详尽解析 前言 本书旨在为读者系统地介绍现代汽车车身结构的构成原理、设计方法以及与之相关的关键技术。随着汽车工业的飞速发展,车身设计已不再仅仅是满足基本承载和保护功能,而是集安全性、舒适性、美观性、轻量化、环保性以及智能化于一体的复杂工程。本书第二版在第一版的基础上,进一步更新了技术内容,涵盖了最新的设计理念、制造工艺和分析工具,力求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的学习平台。 第一章 汽车车身结构概述 本章将为读者构建一个关于汽车车身结构的宏观认知框架。我们将从汽车的整体构造出发,深入剖析车身在整个车辆系统中的定位和作用。 汽车的基本构成与车身的作用: 详细阐述发动机、传动系统、底盘、电器系统等与车身如何协同工作。重点突出车身作为承载主体、保护乘员、集成各项功能部件的至关重要性。我们将探讨车身在承受各种载荷(如重力、行驶载荷、碰撞载荷、风载荷等)时的力学响应,以及其对车辆操控性、燃油经济性和乘坐舒适性的影响。 车身结构的主要类型: 介绍当前主流的汽车车身结构形式,包括非承载式车身(如越野车、卡车)、承载式车身(如轿车、SUV),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各种演变,如独立车架、整体式车身、承载式一体化车身(Body-on-Frame、Unibody/Monocoque)等。我们将分析不同结构形式的优缺点,以及它们各自适用的车型和应用场景。 现代汽车车身设计的关键要素: 概述构成现代汽车车身设计的核心要素,包括安全性(主动安全与被动安全)、轻量化、强度与刚度、耐久性、NVH(噪声、振动与声振粗糙度)、空气动力学、美学设计、生产制造性以及成本控制。我们将简要介绍这些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和权衡取舍。 汽车车身发展趋势: 展望汽车车身结构的未来发展方向,例如新能源汽车对车身结构的新要求(电池包集成、轻量化、热管理等)、智能化对车身内部空间布局和传感器集成的需求,以及新材料和新工艺的应用前景。 第二章 车身材料与连接技术 材料是构成车身的基础,而连接技术则是将这些材料融合成一体的关键。本章将深入探讨车身制造中所使用的各种材料及其特性,以及实现这些材料连接的常用技术。 常用车身材料的种类与特性: 钢铁材料: 详细介绍不同种类钢材(如普通钢、高强度钢、超高强度钢、先进高强度钢AHSS、双相钢DP、多相钢MP、TRIP钢等)的化学成分、力学性能(屈服强度、抗拉强度、延伸率、硬度等)以及它们的制造工艺和应用特点。我们将深入分析高强度钢在提升车身强度、刚度和碰撞安全性的同时,对轻量化带来的贡献,并讨论其在冲压和焊接等方面的挑战。 铝合金材料: 介绍铝合金的优良性能,如高比强度、良好的导热性、耐腐蚀性等,以及其在车身制造中的应用。我们将重点关注不同牌号的铝合金(如AA6000系列、AA7000系列)的特点,以及在车身轻量化中的作用。讨论铝合金的连接技术(如铆接、点焊、激光焊、粘接等)的独特性和挑战。 镁合金材料: 介绍镁合金作为最轻的结构金属,在汽车轻量化中的巨大潜力。分析其力学性能、耐腐蚀性以及在特定部件(如仪表板横梁、座椅骨架等)的应用。同时,探讨镁合金加工和连接的特殊性。 塑料与复合材料: 介绍各种工程塑料(如PP、PA、PC等)以及玻璃纤维增强塑料(GFRP)、碳纤维增强塑料(CFRP)等复合材料在车身内外饰件、结构件中的应用。分析其轻质、高强、耐腐蚀、易成型等优点,以及在提升燃油经济性和设计自由度方面的贡献。 新型材料与混合材料应用: 介绍正在兴起的新型材料,如形状记忆合金、纳米材料等,以及不同材料组合(如钢铝混合、铝塑混合)在车身结构中的应用策略。 车身结构连接技术: 焊接技术: 详细阐述点焊(电阻焊)、弧焊(MIG/MAG焊、TIG焊)、激光焊、电阻缝焊等在车身制造中的应用。分析不同焊接技术的工艺特点、设备要求、优缺点以及在材料选择和连接强度上的影响。重点介绍目前广泛应用的激光钎焊(用于车顶与侧围的连接)和机器人弧焊。 机械连接技术: 介绍螺栓连接、铆接(自冲铆接、抽芯铆接)、锁铆等机械连接方式。分析其在铝合金、复合材料以及异种材料连接中的重要性,以及不同铆接技术的工艺流程和性能特点。 粘接技术: 深入探讨各种结构胶粘剂(如环氧树脂胶、聚氨酯胶等)在车身中的应用,包括其在提高车身整体刚度、降低NVH、增强抗疲劳性能以及实现轻量化方面的作用。分析粘接剂的类型、性能以及表面处理要求。 混合连接技术: 介绍将焊接、铆接、粘接等多种连接方式结合使用的混合连接策略,以及这种策略在优化连接性能、降低成本和满足不同材料连接需求方面的优势。 第三章 车身结构强度与刚度分析 车身结构的强度和刚度是保障汽车安全性和操控性的基石。本章将介绍如何通过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来评估和优化车身结构的力学性能。 车身结构的基本力学性能指标: 强度: 解释强度概念,包括屈服强度、抗拉强度等,以及它们在车身结构设计中的意义。 刚度: 定义静态刚度和动态刚度,分析它们对车辆操控性(如转弯时的侧倾)、振动响应以及 NVH 性能的影响。 疲劳强度: 阐述车身在长期反复载荷作用下的耐久性问题,以及疲劳分析在设计中的重要性。 碰撞安全性能: 概述碰撞安全的基本要求,包括乘员保护、吸能设计、车身结构变形模式等。 车身结构载荷分析: 静态载荷: 分析车身在静止状态下承受的载荷,如整车自重、乘客和行李的重量、安装部件的重量等。 动态载荷: 详细介绍行驶过程中车身所承受的各种动态载荷,包括: 道路不平度激励: 分析车辆通过坑洼、颠簸路面时车身承受的冲击和振动。 操控载荷: 描述车辆在转弯、加速、制动等操控过程中产生的惯性力和侧向力。 风载荷: 讨论高速行驶时空气作用在车身上的压力分布。 振动与噪声激励: 分析发动机、传动系统、路面等产生的振动和噪声对车身的影响。 有限元分析(FEA)在车身结构设计中的应用: FEA 基本原理: 简要介绍有限元方法的概念,包括离散化、单元类型、节点、插值函数等。 模型建立: 讲解如何从 CAD 模型转化为 FEA 模型,包括几何简化、网格划分、材料属性定义、边界条件施加和载荷施加。 分析类型: 介绍静态结构分析、模态分析(用于确定车身固有频率和振型)、瞬态动力学分析(用于模拟碰撞)、疲劳分析等。 结果解读: 阐述如何分析 FEA 结果,包括应力分布、位移、应变、固有频率、振型、变形模式等,并指导设计优化。 典型应用案例: 通过具体的例子,如车身扭转刚度分析、弯曲刚度分析、车架强度分析、碰撞吸能区域设计等,展示 FEA 的实际应用价值。 车身结构的优化设计: 结构优化目标: 明确优化目标,如提高刚度、增加强度、减轻重量、降低成本等。 拓扑优化与尺寸优化: 介绍拓扑优化(确定材料的合理分布)和尺寸优化(调整结构参数,如梁的截面尺寸)等优化方法。 迭代设计流程: 描述基于 FEA 的迭代设计流程,即通过分析-评估-修改-再分析的循环,逐步完善车身结构。 第四章 车身碰撞安全设计 碰撞安全是汽车设计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直接关系到乘员的生命安全。本章将深入探讨碰撞安全设计的基本原则、方法和关键技术。 碰撞安全的基本概念与法规要求: 碰撞安全目标: 明确碰撞安全的设计目标,包括最大程度保护乘员、降低碰撞对其他道路使用者的伤害。 碰撞模式: 介绍不同碰撞场景,如正面碰撞、侧面碰撞、追尾碰撞、翻滚碰撞等。 碰撞安全法规: 概述国际和国内主要的碰撞安全测试标准,如 Euro NCAP, NHTSA, GB 标准等,以及它们对车身结构提出的具体要求(如正面碰撞能量吸收、侧面柱碰的入侵量限制等)。 碰撞安全评价指标: 介绍评价碰撞安全性能的各项指标,如头部冲击、胸部冲击、腿部冲击等。 车身碰撞安全设计策略: 吸能设计(Energy Absorption): 详细阐述车身结构如何通过塑性变形来吸收碰撞能量,从而降低传递给乘员的冲击力。重点介绍: 正面吸能区: 如前纵梁、前副车架等,通过溃缩吸能盒、薄壁管等结构实现能量吸收。 侧面吸能区: 如门槛梁、B柱、车门防撞梁等,设计其变形路径和吸能特性。 后部吸能区: 如后纵梁等,在追尾碰撞中起到吸能作用。 高强度乘员舱(Safety Cell): 介绍设计高强度、高刚度的乘员舱(笼式车身结构),以抵抗碰撞时的变形,为乘员提供稳定的生存空间。重点分析 A 柱、B 柱、C 柱、车顶纵梁、门槛梁等关键结构件的作用。 约束系统协同设计: 强调车身结构与安全带、安全气囊(前气囊、侧气囊、帘式气囊)、预紧器、限力器等约束系统之间的协同作用。车身变形的程度直接影响约束系统的发挥效果。 特殊碰撞场景设计: 探讨针对行人保护(如发动机盖的行人保护功能)、儿童乘坐安全(ISOFIX 接口的安装和固定)、以及低速碰撞(减少维修成本)等特殊场景的设计考量。 碰撞模拟与测试: 虚拟碰撞仿真(FEA): 再次强调 FEA 在碰撞安全设计中的核心作用。介绍如何建立详细的碰撞模型,模拟不同速度、不同角度的碰撞,并预测车身结构的变形、应力分布以及乘员的受力情况。 物理碰撞测试: 介绍实际碰撞测试的重要性,包括碰撞台架测试、整车碰撞测试等。对比仿真结果与实际测试结果,对设计进行验证和修正。 关键碰撞性能分析: 讲解如何通过碰撞分析来评估车身的各项碰撞性能,如: 正面碰撞: 纵梁溃缩变形、乘员舱入侵量、前排假人头部/胸部/腿部受力。 侧面碰撞: B 柱变形、门槛梁变形、车门入侵量、侧面假人受力。 追尾碰撞: 头枕阻碍颈部挥击、后部吸能结构性能。 翻滚碰撞: 车顶结构强度、车门开启情况。 碰撞安全技术的最新进展: 介绍主动安全技术(如 AEB 自动紧急制动、LKA 车道保持辅助)与被动安全技术的结合,以及车身结构在支持这些技术方面的作用。 第五章 车身 NVH(噪声、振动与声振粗糙度)性能设计 NVH 性能直接影响到驾乘人员的舒适性,是衡量汽车品质的重要标准之一。本章将深入探讨 NVH 的产生机理、评价方法以及优化设计策略。 NVH 的基本概念与来源: 噪声: 介绍空气动力学噪声、发动机噪声、排气噪声、轮胎噪声、风噪等。 振动: 阐述发动机运转、路面激励、传动系统、悬架系统等引起的车身振动。 声振粗糙度(NVH): 解释噪声和振动对驾乘人员造成的生理和心理影响,以及它们如何相互关联。 NVH 的主要来源: 详细分析不同工况下 NVH 的主要产生源,如低速行驶时的轮胎噪声、中高速行驶时的风噪、发动机怠速时的机械噪声和振动、路面不平引起的冲击和共振等。 NVH 评价方法与指标: 主观评价: 介绍主观评价的方法,如听觉评价、乘坐感受评价等。 客观评价: 讲解客观评价指标,如声压级(SPL)、声强级(SIL)、加速度级(AL)、传递函数、共振频率等。 传递路径分析(TPA): 介绍 TPA 的概念,即分析噪声和振动从声源传递到乘客耳边的路径,是 NVH 优化的重要工具。 测量设备与技术: 简要介绍用于 NVH 测量的设备,如传声器、加速度传感器、信号分析仪等。 车身 NVH 优化设计策略: 声源控制: 发动机与排气系统: 优化发动机本体设计、采用隔音罩、改进排气系统消声器等。 轮胎与路面: 优化轮胎花纹设计、使用低滚阻轮胎。 空气动力学噪声: 优化车身外形、减少气流分离和涡流,如改进车门密封、后视镜设计等。 传递路径隔绝与抑制: 隔音(Sound Insulation): 采用隔音材料(如阻尼材料、吸音材料、隔音垫)覆盖在车身结构的关键部位,如车门、地板、仪表板等。 隔振(Vibration Isolation): 在噪声和振动源与车身之间安装隔振器(如发动机支架、排气管吊耳、悬架衬套),降低振动传递。 阻尼(Damping): 增加车身结构的阻尼,通过材料的损耗来耗散振动能量,例如在车门、地板等处粘贴阻尼片。 共振控制: 改变结构固有频率: 通过改变车身结构的质量、刚度分布,使其固有频率避开主要的激励频率,从而避免发生共振。 增加结构阻尼: 如前所述,增加阻尼是抑制共振的有效手段。 车身结构刚度与模态优化: 强调刚度与模态分析在 NVH 设计中的作用,通过优化结构连接、增加加强筋等方式,提高车身整体刚度,并调整模态特性。 车门、车窗、密封件设计: 详细介绍这些易产生 NVH 的部位的设计要点,如门板结构、玻璃厚度、密封条的材料和形状、以及门锁机构的优化。 地板与仪表板设计: 分析这些区域的吸隔音和阻尼处理。 NVH 仿真技术: 有限元分析(FEA)在 NVH 中的应用: 介绍如何利用 FEA 进行模态分析、暂态动力学分析、声学分析(如边界元法 BEM),预测车身的共振特性、振动响应和声场分布。 多体动力学(MBD)与 FEA 耦合分析: 讲解如何将 MBD 技术用于模拟整车运动和悬架响应,然后将激励传递给 FEA 模型,进行更精细的车身 NVH 分析。 第六章 车身轻量化设计 轻量化是汽车实现燃油经济性提升、操控性改善、性能增强的关键途径。本章将聚焦于车身轻量化的技术手段和设计方法。 轻量化的意义与目标: 燃油经济性: 减少车身重量,降低油耗,减少 CO2 排放,满足日益严格的排放法规。 性能提升: 提高加速性能、制动性能、操控灵活性。 新能源汽车: 减轻电池包的额外重量,延长续航里程。 排放与环保: 减少能源消耗,降低环境污染。 车身轻量化的主要途径: 材料替代: 使用高强度钢(HSS)和先进高强度钢(AHSS): 在保证或提高强度的前提下,减薄材料厚度,实现轻量化。 铝合金应用: 铝合金密度约为钢的 1/3,是实现大规模轻量化的重要材料。 镁合金应用: 密度更低,是实现极致轻量化的理想材料,但成本和加工难度较高。 复合材料(CFRP, GFRP): 具有极高的比强度和比刚度,在高性能汽车和新能源汽车中应用广泛。 结构优化: 减少冗余结构: 通过精细化的结构设计,去除不必要的加强件和厚度。 拓扑优化: 利用计算机算法,在保证载荷传递路径和强度要求的前提下,优化材料的分布,去除无作用区域。 尺寸优化: 调整梁的截面尺寸、壁厚等参数,使材料在受力最集中的区域得到最大利用。 采用新型连接技术: 采用更轻质、更牢固的连接方式,如激光焊接、铆接、粘接等,替代部分传统的焊接连接。 一体化设计: 集成化设计: 将多个零件的功能集成到一个零件中,减少零件数量和连接点。 承载式一体化车身(Unibody/Monocoque): 这是现代轿车最主流的车身结构,将车身本身作为主要承载结构,避免了独立的底盘和车身,显著减轻了重量。 新能源汽车电池包集成: 将电池包与车身结构进行一体化设计,使电池包成为车身的一部分,既承担储能功能,又承担结构支撑作用,大幅提升了整车轻量化水平。 轻量化设计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材料成本: 新型轻质材料(如铝、镁、碳纤维)的成本通常高于传统钢材。 加工与连接: 不同材料的加工性能和连接技术存在差异,需要新的工艺和设备。例如,铝合金的点焊和传统钢材的点焊工艺不同,需要专门的设备和技术。 维修成本: 铝合金车身和复合材料车身的修复难度和成本可能高于钢制车身。 碰撞安全性: 轻量化材料的强度和吸能特性与钢材不同,需要重新进行碰撞安全设计。 腐蚀防护: 铝合金和镁合金的抗腐蚀性能需要特别关注。 解决方案: 多材料混合结构: 结合不同材料的优势,在关键部位使用高性能材料,在其他部位使用成本较低的材料。 先进的制造工艺: 发展高效、低成本的铝合金焊接、铆接、粘接技术,以及碳纤维成型技术。 模块化设计: 方便维修和更换。 仿真与测试: 深入的碰撞仿真和实际测试,确保轻量化不会牺牲安全性。 轻量化设计案例分析: 结合具体车型或零部件,分析其轻量化设计方案,例如某款车型是如何通过应用高强度钢和铝合金来降低车身重量的。 第七章 车身空气动力学设计 空气动力学性能对汽车的燃油经济性、高速稳定性、NVH 性能以及外形设计都有着重要影响。本章将探讨车身空气动力学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空气动力学在汽车中的作用: 降低风阻: 减少空气阻力,降低高速行驶时的燃油消耗。 提升稳定性: 通过合理的空气动力学设计(如下压力),提高高速行驶时的抓地力和稳定性。 改善 NVH: 减少风噪的产生。 冷却与通风: 合理的进、排气道设计,保证发动机、制动系统等部件的有效冷却,并为车内乘客提供良好的通风。 车身清洁: 减少泥水飞溅到车窗上的现象。 基本空气动力学概念: 风阻系数 (Cd): 衡量车身空气阻力大小的关键指标。 正面投影面积 (A): 车身在垂直于行驶方向上的投影面积。 风阻力 (Fd): Fd = 0.5 ρ v^2 Cd A,其中 ρ 为空气密度,v 为车速。 升力 (L) 与下压力 (D): 由车身上、下表面空气流速差产生的力,通常希望在高速时产生一定的下压力以提高稳定性。 气流分离与涡流: 气流在车身表面分离和形成的涡流会增加空气阻力。 地面效应: 车身底部与地面之间形成的空气通道产生的效应。 车身空气动力学设计要素: 整体造型: 流线型的车身轮廓,平滑的车顶线条,倾斜的发动机盖和后风挡。 前部设计: 优化前保险杠、格栅、前大灯的造型,减少空气进入发动机舱的扰动,引导气流顺畅通过。 侧面设计: 光滑的车门表面,优化后视镜造型,减少侧气流的干扰。 后部设计: 优化后风挡的角度,设计尾翼或扰流板,控制气流分离,产生下压力或减少尾部涡流。 底部设计: 平整的车身底部,减少气流扰动,优化扩散器设计。 通风与冷却: 合理设计进气口的位置和大小,导向气流至发动机、刹车等部件。 车窗与密封: 优化车窗的形状和密封件的设计,减少风噪。 空气动力学仿真与测试: 计算流体力学(CFD): 利用 CFD 软件模拟车身周围的气流分布、压力场、速度场,预测风阻系数,识别气流分离区域和涡流。 风洞试验: 在风洞中对模型车或实体车进行测试,精确测量风阻系数、升力、下压力等空气动力学参数,并观察气流可视化。 空气动力学优化案例: 分析不同车型在空气动力学设计上的特点,例如跑车如何通过大量空气动力学套件来提高下压力,而经济型轿车则侧重于降低风阻。 第八章 车身制造工艺与设备 本章将介绍汽车车身制造过程中涉及的主要工艺流程和关键设备,帮助读者了解从设计蓝图到实际产品的转化过程。 冲压工艺: 落料: 将钢卷或铝板按照零件形状切割成毛坯。 拉延: 将平整的毛坯通过模具在压力作用下形成初步的立体形状。 成形: 通过一系列模具(如冲压模、折边模、胀形模等)将零件加工到最终的形状和尺寸。 修边: 去除冲压过程中产生的飞边。 冲孔: 在零件上加工出螺栓孔、安装孔等。 冲压设备: 介绍大型压力机(机械式、液压式、伺服式)的类型和特点。 模具设计与制造: 简要介绍冲压模具的设计原则、材料选择和制造工艺。 焊接工艺: 点焊(电阻焊): 介绍机器人点焊在车身覆盖件和骨架件连接中的应用,以及电极、参数选择的重要性。 弧焊: MIG/MAG 焊在一些结构件连接中的应用。 激光焊: 广泛应用于车顶与侧围连接,以及一些铝合金零部件的连接,特点是焊缝窄、热影响区小、变形小。 机器人焊接系统: 介绍自动化焊接生产线,包括机器人本体、焊接工具、工装夹具、控制系统等。 自动化装配: 讲解机器人如何在搬运、装配、拧紧等环节发挥作用。 粘接与铆接工艺: 自动化打胶: 介绍机器人如何精确地将结构胶施加到车身连接部位。 铆接设备: 介绍伺服控制的铆接工具,用于实现高效率、高精度的铆接。 表面处理与涂装工艺: 预处理(清洗、磷化): 清除油污、锈蚀,为涂装提供良好的附着基础。 电泳(ED): 提高车身整体的防腐蚀能力。 中涂(Primer): 提高涂层的厚度、丰满度和遮盖力,并为面漆提供良好的附着力。 面漆(Topcoat): 提供色彩、光泽和耐候性。 涂装设备: 介绍机器人喷涂、电泳槽、烘干炉等。 质量检测与控制: 尺寸检测: 坐标测量机(CMM)、激光扫描仪等。 无损检测: 超声波、X射线等用于检测焊接缺陷。 外观检测: 目视检查、自动化光学检测。 强度与刚度测试: 车身扭转试验机、弯曲试验机。 第九章 新能源汽车车身结构设计 随着新能源汽车的普及,其对车身结构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本章将重点探讨新能源汽车车身设计的特殊性。 新能源汽车的分类与特点: 纯电动汽车(BEV)、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PHEV)、燃料电池汽车(FCV)等。 电池包集成与结构影响: 电池包作为结构件: 将电池包设计成承载部件,与车身底盘一体化,提高整体刚度和强度,降低重心,实现轻量化。 电池包的保护: 设计电池包的防撞保护结构(如电池壳体、防撞梁、溃缩吸能结构),确保在碰撞中电池包的完整性,防止起火和爆炸。 热管理系统集成: 考虑电池包散热、加热以及空调系统与车身结构的集成。 电驱动系统的布置与影响: 电机、电控、减速器等部件的布置对车身空间、重量分配和 NVH 产生影响。 高压安全设计: 车身结构在电磁屏蔽、绝缘、高压线束保护方面的考虑。 轻量化需求更加迫切: 电池包的重量较大,需要通过车身的大幅度轻量化来弥补,以保证续航里程。 空间布局的优化: 扁平化的电池包设计使得车身地板可以更低,为乘员提供更宽敞的空间,或者设计低地板平台。 底盘集成与多连杆悬架设计: 电池包的低重心对悬架设计提出新的要求,通常需要更强的支撑和更好的操控性。 新能源汽车的特有结构件: 如电池托盘、电机支架、充电接口保护等。 碰撞安全考量: 除了乘员安全,还需要考虑电池包在碰撞中的安全性。 第十章 汽车车身设计的未来发展趋势 本章将对汽车车身设计的未来发展进行展望,探讨新兴技术和理念将如何影响未来的汽车设计。 智能化与网联化: 集成传感器: 车身结构如何为自动驾驶所需的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摄像头等传感器提供集成安装位置和保护。 电子电气架构: 车身结构如何与日益复杂的电子电气架构协同工作。 车联网应用: 车身设计是否会集成更多的通信和交互功能。 可持续性与环保: 绿色材料: 更多地使用可回收、可降解的材料。 生命周期评价: 从材料生产、制造、使用到报废回收的整个生命周期的环境影响考量。 能源效率: 通过轻量化和空气动力学优化,进一步提升能源利用效率。 新材料与新工艺的应用: 3D 打印(增材制造): 在复杂结构件、个性化定制件、原型件制造中的应用。 先进复合材料: 碳纤维、陶瓷基复合材料等在高性能汽车中的应用前景。 智能材料: 如形状记忆合金、自修复材料等。 模块化与平台化设计: 灵活的平台架构: 能够支持不同类型(燃油、电动、混动)和不同尺寸的车型,降低开发成本,缩短开发周期。 标准化零部件: 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维护成本。 数字化与虚拟化: 数字孪生: 建立与实体车身完全对应的数字模型,实现全生命周期的监控、预测和优化。 沉浸式设计(VR/AR): 利用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辅助设计评审和用户体验评估。 人机工程学与舒适性: 个性化空间: 满足不同用户对车内空间和座椅布局的需求。 交互式设计: 乘客与车辆之间的互动更加智能化和人性化。 结语 本书力求为读者呈现一幅全面而深入的汽车车身结构与设计图景。通过对材料、结构、性能、制造、新能源以及未来趋势等方面的细致讲解,希望能帮助读者建立扎实的理论基础,掌握先进的设计方法,并对汽车车身设计的未来发展方向有所洞察。掌握汽车车身结构与设计的精髓,对于推动汽车工业的进步,创造更安全、更舒适、更环保的出行方式,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对汽车工业的未来发展趋势非常关注,而这本书恰恰触及了许多前沿领域。例如,关于智能车身集成技术的部分,它详细介绍了如何将传感器、电子设备等集成到车身结构中,以实现更高级别的自动驾驶和人机交互。我对于书中关于“软性车身”和“变形吸能”的设想尤其感到兴奋,这让我看到了未来汽车设计的无限可能性。 书中对新材料和新工艺的介绍也让我大开眼界。例如,关于3D打印在车身制造中的应用,以及各种新型复合材料的性能特点,都让我对汽车制造的未来充满了期待。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像是一扇通往未来的窗户,让我能够窥见汽车工业的下一个时代。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模块化设计”理念的阐述,它预示着未来汽车的生产和定制将更加灵活高效,这将对整个汽车行业产生深远的影响。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汽车设计不仅仅是技术的堆砌,更是对人类出行方式的深刻思考和创新。

评分

这本书简直就是我心目中汽车设计领域的圣经!虽然我是一名刚入行不久的汽车爱好者,对车身结构和设计有着强烈的探索欲,但市面上很多书籍要么过于理论化,要么过于偏向某个具体品牌,让我难以找到一本真正系统、全面、又易于理解的入门读物。《汽车车身结构与设计(第2版)》的出现,简直如同一场及时雨。 我最欣赏的是它那种循序渐进的讲解方式。从最基础的车身材料、连接方式,到复杂的碰撞安全结构、空气动力学设计,层层递进,环环相扣。每一个章节都好像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让我能够清晰地看到汽车车身从零部件到整体的演变过程。书中穿插的大量图示和剖面图更是功不可没,它们将抽象的结构概念具象化,让我能够直观地理解那些复杂的工程原理。我尤其喜欢关于白车身(Body in White)的部分,通过详细的图片和文字,我仿佛亲眼目睹了车身骨架是如何一点点被组装起来的,那种精密的工艺和严谨的设计,让我对汽车制造充满了敬畏。而且,书中对于各种材料的优缺点、适用场景的分析也十分到位,让我对钢材、铝合金、碳纤维等材料在车身设计中的应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

说实话,我当初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买了这本书,结果却给了我一个巨大的惊喜。我一直以为车身设计是件很枯燥的事情,无非就是金属板的拼接和形状的塑造。但读完这本书,我才意识到,这背后蕴含着多么深厚的工程学和艺术的结合!书中对美学和功能性的平衡的阐述,让我耳目一新。比如,在讲到空气动力学设计时,作者不仅仅是罗列了各种风阻系数的计算公式,而是深入浅出地解释了流线型设计如何降低风阻,提升燃油经济性和操控稳定性。我甚至开始观察路上的汽车,试图去理解它们车身线条背后的设计逻辑。 书中对人体工程学的关注也让我印象深刻。它详细讲解了驾驶舱的布局、座椅的设计、以及如何为不同体型的乘客提供舒适的乘坐空间。这让我明白,一个好的车身设计,不仅仅是外观上的漂亮,更要考虑人在车内的实际体验。我特别喜欢关于视野设计的那部分,书中分析了A柱、B柱的宽度对驾驶员视野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巧妙的设计来最大化驾驶员的视野,确保行车安全。这本书让我对“车身设计”这个词有了全新的认知,它不再仅仅是冰冷的金属,而是融合了科技、安全、舒适和美学的综合体。

评分

作为一名有着多年汽车维修经验的技师,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帮助我更深入理解车身结构的书,以便在维修过程中能够更精准地判断问题、更有效地进行修复。这本书的内容,简直是为我们这种一线从业人员量身打造的。它不仅讲解了车身的基本构成,更深入探讨了各个部件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在受力状态下的形变和失效模式。 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车身维修和保养的章节。它详细介绍了各种常见车身损坏的类型,以及相应的修复技术和注意事项。例如,关于车身锈蚀的处理方法,以及如何防止车身结构在维修过程中进一步损坏,这些都是非常实用的信息。书中对于不同类型车身覆盖件的拆卸和安装流程也有详细的图文说明,这大大减轻了我在实际操作中的摸索时间。而且,书中还对一些先进的车身维修设备和技术进行了介绍,让我对行业的前沿动态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总而言之,这本书的实用性极高,能够帮助我提升工作效率和专业水平。

评分

这是一本非常实在的书,我一直想找一本能够真正解答我关于汽车车身的一些实际问题的书,而这本书恰恰做到了。我一直对不同车型在碰撞测试中的表现感到好奇,这本书在这方面给了我非常详细的解答。从车身结构的吸能设计,到乘客保护区域的划分,再到各种安全气囊和安全带的工作原理,都讲得非常透彻。我甚至可以想象,如果将来我真的要买车,这本书会成为我判断车辆安全性的一个重要参考。 我特别看重书中关于轻量化设计的讨论。在当前环保和节能的大趋势下,如何让汽车车身更轻、更强,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这本书从材料选择、结构优化、制造工艺等多个角度,详细阐述了实现轻量化的各种方法和技术。例如,书中对不同连接方式(焊接、铆接、粘接等)在轻量化方面的应用进行了深入的比较分析,让我对这些技术有了更直观的了解。此外,书中还提到了关于可持续性材料的研发和应用,这让我看到了汽车设计未来的发展方向,非常有启发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