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与世界丛书:全球气候变化治理中的中美欧三边关系

欧盟与世界丛书:全球气候变化治理中的中美欧三边关系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薄燕 著,戴炳然,陈志敏 编
图书标签:
  • 全球气候变化
  • 中美欧关系
  • 气候治理
  • 国际合作
  • 欧盟
  • 环境政策
  • 可持续发展
  • 国际政治
  • 气候外交
  • 全球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8107816
版次:1
商品编码:11066273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欧盟与世界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84
字数:242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在全球气候变化治理的背景下,中美欧作为关键参与者,它们之间的三边关系已经浮现并经历了动态的演变过程。《欧盟与世界丛书:全球气候变化治理中的中美欧三边关系》在比较中美欧参与全球环境治理的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基础上,运用三边关系的理论和分析框架,探讨了中美欧在全球气候变化治理中的三边关系,包括这种三边关系的演变过程、形态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也论及该三边关系对全球气候变化治理的影响及管理这种三边关系的可能策略。

作者简介

薄燕,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副教授、法学博士。研究兴趣包括环境与国际关系、国际组织、全球治理。曾在香港大学和耶鲁大学访问研究。出版专著《国际谈判与国内政治:美国与谈判的实例》(2007年);主编论文集《环境问题与国际关系》(2009年);译著《为世界定规则:全球政治中的国际组织》(2010年)。主持省部级课题多项,在CSSCI来源期刊发表论文十多篇。

内页插图

目录

丛书总序
导言
一、全球气候变化治理
二、为什么中国、美国和欧盟是重要的?
三、气候变化与国际关系研究:理论的视角
四、本书的基本结构

第一章 中美欧:全球环境治理的关键参与者
一、全球环境治理中的中国
二、全球环境治理中的美国
三、全球环境治理中的欧盟

第二章 中美欧在全球气候变化治理中三边关系的初现
一、中美欧不成形的三边关系
二、中美欧三边关系的成形

第三章 中美欧在全球气候变化治理中三边关系的发展
一、美国退出《京都议定书》
二、中欧“稳定婚姻关系”的形成
三、作为“孤雏”的美国
四、“巴厘路线图”与“三方共处”

第四章 中美欧在全球气候变化治理中三边关系的流变
一、欧美对中国的追逐
二、从欧美联手到中美合作
三、中美欧的策略调整与“三方共处”的重现
四、德班气候变化会议上的中美欧三边关系

结论
一、中美欧在垒球气候变化治理中三边关系的基本特征
二、中美欧气候变化三边关系与全球气候变化治理
二、管理中美欧气候变化三边关系的策略
后记

精彩书摘

第四,中国对全球环境问题的认知程度和知识水平是影响中国参与全球环境治理行为的基本因素。
全球环境治理是一个知识性、专业性、技术性很强的复杂领域。这首先是因为全球环境问题本身具有复杂性和科学性。全球环境问题的表现和演变是复杂的,造成这类问题的原因也多种多样。因此,对于全球环境问题的认定及造成原因的分析,不能够靠常识,而需要专门的科学知识。国家在参与国际环境合作过程中谈判立场的确立,也需要必要的专业知识作为基础。其次应对全球环境问题的途径和政策具有学科的交叉性。由于环境问题的复杂性和科学性特征,所以仅靠自然科学知识不足以确立有效的应对途径,还需要技术、经济、金融和法律等多学科的知识作为支撑。国家要评估即将参与的国际环境协议对本国经济和社会等领域造成的影响,必须具备一定的知识体系。国家为了履行已经做出的国际环境承诺,也必须具备一定的能力,而自然科学、技术和经济等方面的知识,成为这种履约能力的重要内容。第三,参与国际环境合作的国家在全球环境问题领域通常面临着不确定性。这既包括环境问题本身的科学不确定性,也包括政策措施影响的不确定性。当决策者在信息不确定和知识不完全的情况下,对参与全球环境治理的决策就会更加慎重和小心。47
那么,知识为什么能够影响国家参与全球环境治理的行为呢?简单地说,像其他国家一样,中国只有具备有关全球环境问题的知识,对环境问题本身及其应对途径有所了解,才能发展出其参与全球环境治理的利益和偏好,才能考虑是否同意和如何(建立国际环境机制)应对具体的环境问题。中国履行国际环境协议的行为也是如此。反之,如果中国对需要应对的环境问题的知识储备不完全或者充满争议,就不可能发展出相应的利益和采取可行的措施。
……

前言/序言


《欧盟与世界丛书:全球气候变化治理中的中美欧三边关系》 深度剖析二十一世纪最严峻的全球性挑战——气候变化,以及驱动其治理进程的关键力量。 图书概述: 本书《欧盟与世界丛书:全球气候变化治理中的中美欧三边关系》聚焦于当前国际政治与环境议程的核心议题:全球气候变化治理。本书深入探讨了在这一复杂且至关重要的领域,三个主要行为体——欧盟、美国和中国——之间不断演变的战略互动、政策博弈以及合作潜力。作者并非简单罗列各国在气候问题上的立场,而是着眼于揭示驱动这些立场背后的深层逻辑、利益考量以及由此形成的三边动态。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结构清晰、分析透彻的框架,以理解并评估这三方关系对全球气候治理未来走向的决定性影响。 本书内容要点(不包含具体章节和研究成果): 本书将首先为读者建立一个坚实的概念基础,阐述全球气候变化治理的演进历程。从早期的国际环境意识萌芽,到《京都议定书》的签署与实施,再到《巴黎协定》的达成与修正,本书将梳理不同历史时期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面临的挑战以及从中汲取的经验教训。这一部分将有助于读者理解当前气候治理格局的形成背景,以及为何中美欧三边关系在其中扮演着如此关键的角色。 接着,本书将详细分析欧盟在气候变化治理中的独特地位与作用。欧盟作为全球最早且最积极的气候行动者之一,其政策制定、法律框架以及外交实践,为其他国家树立了重要的榜样。本书将探讨欧盟如何通过其内部市场机制、碳排放交易体系(EU ETS)、以及推动绿色技术创新,来履行其减排承诺并引领全球气候议程。同时,本书也会审视欧盟在国际谈判中,如何运用其“软实力”和“硬约束”相结合的策略,试图影响其他主要排放国的行为。对欧盟内部在气候政策上的多元化声音和潜在分歧,以及其如何平衡经济发展与环境责任的内在张力,也将进行细致的探讨。 随后,本书将聚焦于美国在气候变化议题上的复杂性与波动性。美国作为世界第二大排放国,其在气候变化治理中的角色至关重要。本书将回顾美国历届政府在气候政策上的变化,分析其国内政治、经济利益以及地缘战略等因素如何影响其国际气候立场。从退出《巴黎协定》到重新加入,再到设定雄心勃勃的减排目标,本书将深入剖析这些政策转向的动因,以及美国国内能源结构、产业转型、以及民众意识对气候政策制定的影响。本书还将审视美国在全球气候治理中,如何通过科技创新、市场机制以及与其他国家的伙伴关系来发挥其影响力。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排放国,其在气候变化治理中的作用不言而喻。本书将深入分析中国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本书将探讨中国如何通过发展可再生能源、推动能源结构转型、以及提高能源效率来应对气候变化。同时,本书也将审视中国在国际气候谈判中的角色转变,从一个接受者到一个日益重要的贡献者,以及其在全球绿色经济发展中的领导地位。对中国国内经济发展模式、产业政策、以及社会发展需求与气候目标之间的平衡,也将进行深入的讨论。 在宏观分析了三个主要行为体的独立立场后,本书的核心部分将着重于剖析中美欧三边关系在气候变化治理中的动态互动。本书将详细考察这三方在不同国际气候谈判场合(如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双边和多边框架下的合作与竞争。例如,本书将分析在某些关键性减排目标制定、气候融资机制建立、以及气候技术转让等议题上,中美欧之间的政策协调、利益分摊以及潜在的矛盾点。本书还将探讨,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这一共同挑战的背景下,地缘政治、贸易摩擦、以及国家安全等因素如何交织影响三方的气候关系。 此外,本书还会深入研究气候变化治理中的一些关键性议题,并分析中美欧三方在这些议题上的立场和互动。这可能包括: 减排目标与路径: 各方设定的不同减排目标(如“碳达峰”与“碳中和”)、实现这些目标的政策工具(如碳税、碳交易、产业政策)、以及实现路径上的差异与协调。 气候融资与技术转让: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气候融资责任上的分歧、绿色技术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与应用、以及中美欧在这些领域的作用与影响。 适应与韧性: 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极端天气事件、海平面上升等影响,以及各国在适应气候变化方面的政策与合作。 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s): 欧盟引入碳边境调节机制可能对中美两国贸易产生的影响,以及由此引发的三方之间的政策博弈。 国内政治与国际合作: 各国国内政治的稳定与变化对气候政策制定的影响,以及这种国内因素如何影响其在国际气候舞台上的行为。 多边主义与国内行动: 在全球气候治理面临挑战之际,多边合作框架的有效性,以及各国国内气候行动的自主性与相互联动。 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不仅仅停留在政策层面的描述,更将深入挖掘支撑这些政策背后的战略思维、经济考量、以及地缘政治逻辑。本书试图回答诸如“为何欧盟在气候问题上如此积极?”、“美国的气候政策为何会发生周期性波动?”、“中国在气候治理中的角色正在如何演变?”以及“中美欧三方之间的互动将如何塑造全球气候治理的未来?”等核心问题。 最后,本书将基于其深入的分析,对全球气候变化治理的未来走向提出前瞻性的展望。作者将探讨中美欧三边关系在未来可能的发展趋势,以及这种关系的变化将如何影响全球气候行动的有效性。本书旨在为政策制定者、学者、以及对气候变化和国际关系感兴趣的广大读者,提供一个深刻理解当前全球气候治理格局及其未来走向的宝贵视角。它强调了在一个日益复杂和相互关联的世界中,理解关键行为体之间的互动,对于有效应对人类面临的最严峻挑战至关重要。 本书将以严谨的学术态度,结合最新的研究成果和翔实的案例,为读者呈现一幅关于全球气候变化治理中中美欧三边关系的全景图,揭示其中蕴含的挑战、机遇与变革的可能性。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光辉,远不止于标题本身所揭示的“欧盟与世界丛书”的宏大框架。翻开书页,我仿佛置身于一场波澜壮阔的全球博弈之中。作者以其敏锐的洞察力,将气候变化这一人类共同的挑战,置于地缘政治的宏大叙事之下,剥开了各国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网。阅读过程中,我被作者对于中美欧三国在气候治理领域各自的立场、策略以及博弈的深入剖析所深深吸引。他不仅仅罗列了各国在谈判桌上的言辞,更挖掘了这些表象背后深层的利益考量、意识形态差异以及历史积淀。我看到了美国在全球舞台上的领导者姿态,但也看到了其国内政治的掣肘;我感受到了欧盟在推动绿色转型上的决心,但也见识了其内部协调的挑战;我更惊讶于中国在快速发展中肩负的重任,以及其在全球治理中日益增长的影响力。这本书让我深刻理解到,气候变化绝非一个纯粹的科学问题,而是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国际政治难题,其解决之道,离不开大国之间的智慧博弈与艰难合作。作者在叙述中展现出的严谨逻辑和丰富史料,让我受益匪浅,也引发了我对未来全球气候治理路径的深入思考。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理解全球气候变化治理复杂性的独特视角——即从中美欧三边关系这个维度切入。我发现,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这三个重要的全球玩家视为孤立的行动者,而是通过深入分析它们之间的互动、竞争与合作,展现了气候议题如何成为影响它们关系的重要变量。书中关于欧盟如何试图通过“绿色外交”来巩固其在全球气候治理中的地位,以及美国如何在气候问题上寻求国际合作以维护其全球领导力,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作者也毫不避讳地指出中国在实现碳中和目标过程中面临的挑战,以及其在全球绿色技术领域的崛起所带来的影响。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将抽象的气候治理议题,具象化为现实世界中大国之间的互动与博弈,让我更直观地理解了气候变化背后所蕴含的地缘政治考量。作者的分析鞭辟入里,引人深思,让我对未来全球气候治理的走向充满好奇与期待。

评分

我一直对国际关系和全球性议题抱有浓厚的兴趣,而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对“欧盟与世界丛书”系列的一贯期待。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全球气候变化治理的理解,上了一个全新的台阶。作者并没有拘泥于单一国家的政策分析,而是以一种全局性的眼光,将中美欧这三个在全球气候舞台上举足轻重的力量进行对比和互动分析。我尤为欣赏的是,作者在论述过程中,并没有回避各国在气候问题上的分歧和矛盾,而是将其置于更加广阔的地缘政治背景下进行解读。例如,书中对美国在国际气候协议中的角色演变,以及其国内利益集团对气候政策的影响,都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同时,作者也细致地描绘了欧盟在推动全球绿色转型中的领导力,以及其如何通过外交手段来影响其他国家的决策。而中国在气候变化应对中的双重角色——既是最大的碳排放国,又是可再生能源发展的领导者,也被作者进行了深刻的揭示。这本书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中美欧三边关系的走向,直接关系到全球气候治理的成败,而作者的分析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宝贵的观察窗口。

评分

初识这本书,便被其标题中“全球气候变化治理”与“中美欧三边关系”的精准结合所吸引。然而,在深入阅读后,我发现它所带来的冲击远超我的预期。作者以一种极为宏观的视角,将这三个重要的全球参与者置于一个动态的、相互作用的框架中进行审视。他并没有简单地将它们视为孤立的个体,而是巧妙地展现了它们之间如何通过气候议题进行互动、竞争与合作。例如,书中对欧盟在国际气候谈判中扮演的“桥梁”角色的描绘,以及其如何试图通过“碳边境调节机制”等创新性手段来塑造全球气候规则,都让我眼前一亮。同时,作者对美国国内气候政策的摇摆及其对全球气候治理进程的影响,以及中国在承担减排责任的同时,如何在全球绿色技术领域崭露头角,也进行了详尽的论述。这本书让我意识到,中美欧三边关系的复杂性,在气候变化这一议题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它们之间的每一个策略调整,每一个政策变动,都可能在全球气候治理的宏伟图景中激起涟漪。作者的分析鞭辟入里,让我对当前和未来的国际气候合作充满了新的认识和启发。

评分

这本书如同一面棱镜,折射出全球气候变化治理的复杂光影,而中美欧三边关系则是其中最核心、最引人注目的棱面。作为读者,我沉浸在作者所构建的宏大叙事中,体验着大国博弈的智慧与张力。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并非简单地将中美欧三国描绘成三个独立的行动者,而是细致地勾勒出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动态关系。例如,书中关于中国在清洁能源领域的快速发展如何迫使美国和欧盟重新审视其能源战略,以及欧盟如何利用其在国际谈判中的话语权来推动全球气候规则的制定,都让我看到了大国之间微妙的互动。同时,作者对美国在气候问题上的政治分歧及其对国际合作的影响,以及欧盟内部在气候政策上的协调难题,也进行了深入的剖析。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气候变化问题的解决,绝非易事,它需要克服的不仅是技术和资金的障碍,更是各国之间复杂的政治、经济和战略利益的考量。作者的分析严谨且富有洞察力,为理解当前和未来的全球气候治理格局提供了重要的视角。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