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法学译丛:警察学纲要

中国近代法学译丛:警察学纲要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日] 松井茂 著,何勤华 编,吴石 译
图书标签:
  • 警察学
  • 近代法学
  • 法学译丛
  • 中国近代史
  • 法律史
  • 警务工作
  • 社会治安
  • 历史文献
  • 学术著作
  • 法学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2022688
版次:1
商品编码:11134205
包装:精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05-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25
字数:145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近代法学译丛:警察学纲要》由总论、各论两编组成,共三十章凡一百六十六个专题,涵盖了警察学诸多基本问题,概括了当时日本及欧美诸国警察制度概况。作为一本教科书式的学术专著,固有其应有之学术价值。作者松井茂对警察学有较深厚的学术功底,并长期担任日本警察高级管理职务,而且多次参加相关国际会议及考查欧美警察制度,故《中国近代法学译丛:警察学纲要》有较高的学术参考价值。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编 总论
第一章 民众日常生活与警察
一、民众生活与警察关系之概说
二、从安全问题之观察
三、从经济方面之观察
四、民众对警察之概念
第二章 警察之任务
五、警察官吏之业务
六、警察之意义
第三章 警察之进化
七、警察行政可以转移风化
八、警察制度因地域而变迁
九、警察制度因权利义务而变迁
十、由行政系统上观察警察之进化
第四章 警察之分类
十一、司法警察及行政警察
十二、高等警察及寻常警察
十三、一般警察及地方警察
十四、保安警察及行政警察
第五章 警察权力之意义
十五、权力之观念
十六、警察行使职权之苦痛
十七、警察权与泛爱心
十八、西乡隆盛之警察观
十九、警察之态度须以民众社会为基础
二十、权力之行使
二十一、国民应服从警察权之理由
第六章 警察权之分析
二十二、警察权之基础
二十三、警察权力之根本规定
二十四、警察权之作用
第七章 警察官
二十五、警察官之意义
二十六、警士之沿革
二十七、警士之薪俸及恩给等经费支出之方法
二十八、警察官之员数
……
第二编 各论

精彩书摘

  百姓劳力,官吏劳心,各尽其本分。勤职业,纳赋税,百姓之本分也。匡翼劳徕,官吏之本分也。民心所归,即天意所在,故顺人即所以应天。苟不留心民瘼。依阿取容,即为尸位素餐,有亏职守。
  村长警察纲领
  警察,乃一般官吏及他政务官之步哨。其宗旨在预防犯罪之发生,使民众不罹于罪;至破案拘犯等,为其余事。恤灾救难,赏善罚恶,务使人民亲爱成风,日臻隆治。官吏治绩,视夫人民疾苦之能否解除,遇有犯罪之人,须谨察其致罪之由,予以纠正。不宜临事徇私,增加人民之苦痛。刑罚之设,本为不得已之事,意在惩一戒百。颠倒轻重,法何以立。
  十九、警察之态度须以民众社会为基础
  警察行使其权力,须社会化与民众化。不宜专营功利,为一二有力者所利用。例如,取缔当铺及旧物店,为免除若辈横征暴敛计,不可失之宽缓。又如取缔理发店之消毒设施,及旅馆之卫生设备,稍一宽缓,则对于一般民众健康上即发生影响。
  近来所谓法律道德化,道德法律化者,乃法律上之权利观念,与道德上之服从义务观念,须相互并行,国家始有健全发达之望。警察官之权力,乃法律行为;但因国民警察与警察行政之调和,在遵守法律之道德观念下,即国民自动服从警察权之基础观念下,始能发现,故国民之真正日常生活,非一般享乐或骄傲等等无聊生活,乃立脚于正义上之生活。至警察民众化,亦基于正义人道须抱有“虽千万人吾往矣”之一种坚强决心之上,非迎合多数盲目群众之意旨。诚以现代之法律思想,系以建设健全社会为本位,非以个人之权利思想为本位也。故警察之行动须以民众的、社会的权利为基础,惟不可因此而遂忘却国家权力关系之基本观念耳。
  二十、权力之行使
  前述之警察权,须基础于正义观念,归要于泛爱心。是乃警察权实行之最终目的,非行使警察权之直接问题,故虽属极通常之警察告诫,其背景亦往往有权力存在。
  ……

前言/序言


《警察学纲要:历史、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考察》 本书并非《中国近代法学译丛:警察学纲要》的出版物,而是对“警察学”这一学科及其发展演进的独立、系统性梳理与深入探讨。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宏观的视角,理解警察职能的起源、演变,分析其背后的理论基础,并审视其在全球范围内的实践形态。我们将超越单一的法律文本翻译,而是从历史的长河中,从不同文化的土壤里,挖掘警察工作的本质,揭示其社会功能的多重面向。 第一章 警察的起源与早期形态 警察概念的萌芽,并非现代国家机器的产物,而是源于人类社会早期秩序维护的需要。本书将追溯至古代文明,探究早期社会中“守望者”的角色,以及其承担的维护公共安全、惩处违法行为的原始职能。我们将分析古希腊城邦的“治安官”,罗马共和国的“维吉利斯”(Vigiles),以及中国古代的“乡约”、“里正”等制度,如何反映了早期社会对秩序的渴望与早期形式的“警察”活动。 重点将放在对这些早期制度的社会背景、功能以及局限性的分析上。例如,早期警察的权力来源、执行方式,以及其与宗教、氏族、封建领主等权力结构的复杂关系。我们还将探讨,在这些早期形态中,就已经显露出哪些现代警察职能的雏形,例如巡逻、侦查、信息收集等。 第二章 现代警察国家的兴起与警察职能的专业化 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伴随着启蒙运动的思想解放和民族国家的崛起,现代警察国家开始形成,警察职能也随之走向专业化。本书将深入剖析这一历史性转变的驱动因素,包括社会经济的深刻变革、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犯罪率的上升以及公民权利意识的觉醒。 我们将重点考察西方国家,尤其是英、法、德等国在构建现代警察制度上的探索与实践。例如,英国罗伯特·皮尔爵士及其创建的伦敦警察局,如何确立了“以民为本”、“预防犯罪”的现代警察原则,以及“警察即公民,公民即警察”的理念。法国大革命后,作为国家机器重要组成部分的警察力量,如何在维护革命成果、镇压反革命的同时,也承担起行政管理、公共服务等职能。德国的警察理论,如何在国家主义思潮影响下,强调警察的服从性、纪律性和权力性。 这一章节将详细阐述警察职能从模糊的“普遍管制”向具体、分工明确的“公共安全守护者”、“犯罪侦查者”、“交通管理者”、“公共秩序维护者”等专业化方向的演变过程。我们将分析警察的组织结构、警衔制度、培训体系的初步建立,以及现代警务科学的萌芽。 第三章 警察理论的演进:从国家权力到社会契约 警察理论的发展,是与政治哲学、社会学、犯罪学等学科相互交织、共同演进的。本书将梳理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思想流派对警察本质、职能与合法性来源的探讨。 我们将考察早期国家主义视角下的警察理论,强调警察作为国家意志的体现,其首要任务是维护国家统治的稳定与安全,有时甚至将警察视为“危险的监视者”。随后,我们将分析自由主义思潮对警察权力的制约,强调警察权力必须受到法律的严格规范,并服务于公民的权利与自由。 本书还将重点阐述社会契约理论在警察学中的应用。在这一视角下,警察的合法性来源于人民的委托,其职能的行使是维护社会成员共同利益的必要手段。我们将分析“社会控制”理论,探讨警察在维护社会秩序、预防犯罪、修复社会关系中的作用。同时,我们也会审视批判性警察学的发展,反思警察权力可能存在的滥用、歧视以及其与社会不平等的联系,并探讨如何实现警察权力与公民权利的平衡。 第四章 现代警察的核心职能与操作模式 本书将深入剖析现代警察的核心职能,并对其操作模式进行详细介绍。这部分内容将涵盖: 预防犯罪: 探讨巡逻策略、社区警务、情报收集、风险评估等预防犯罪的手段,以及不同类型犯罪的预防机制。 侦查与破案: 详细介绍刑事案件的侦查流程,包括现场勘查、证据收集与固定、审讯技巧、情报分析、运用现代侦查技术(如DNA、指纹、网络侦查)等。 维护公共秩序: 分析警察在处理集会、游行、突发事件、群体性事件等场景下的应对策略,包括警力部署、现场指挥、疏导控制、危机谈判等。 交通管理: 介绍交通警察的职能,包括交通指挥、违章处理、交通事故调查、交通安全宣传等。 公共服务与援助: 探讨警察在提供紧急救助、失踪人口查找、流浪人员安置、协助其他政府部门等方面的角色。 情报工作: 分析警察情报的收集、分析、研判、应用流程,以及情报在打击犯罪、维护国家安全中的关键作用。 我们将通过案例分析,生动地展示这些职能的实际运用,并探讨不同职能之间的联系与协调。 第五章 全球警察制度的比较研究 在全球化浪潮下,各国警察制度在历史传承、文化背景、政治体制、法律传统等因素的影响下,呈现出多元化的面貌。本书将选取代表性的国家和地区,进行警察制度的比较研究。 我们将考察英美法系国家的警察模式,其特点是强调程序的正义、司法监督和公民参与。例如,美国警察的权力制约机制,包括“米兰达警告”、“排除合理怀疑”原则等。我们将分析大陆法系国家的警察模式,其特点是警察权力相对集中,强调国家的统一性与权威性。例如,法国警察在维护国家安全与社会秩序方面的强大作用。 本书还将探讨转型期国家、发展中国家警察制度的特点与挑战,例如如何在高失业率、贫困、社会动荡等背景下构建有效的警察力量。我们还将关注跨国犯罪、恐怖主义等全球性挑战对各国警察合作提出的新要求。 第六章 警察的伦理、问责与改革 警察作为掌握公权力的群体,其行为的合法性、正当性以及公正性至关重要。本书将深入探讨警察的伦理道德规范、问责机制以及改革的必要性与方向。 我们将分析警察职业的核心伦理原则,例如忠诚、正直、公正、克制、责任感等,以及这些原则在实践中如何面临挑战。本书将重点讨论警察问责的多种途径,包括内部监督、外部监督(如监察机构、法院、媒体、公众监督)、司法审查等,并分析不同问责机制的有效性。 同时,我们将探讨当前世界范围内警察改革的趋势与热点问题,例如: 社区警务的深化与发展: 如何构建更紧密的警民关系,赢得社区信任,实现警民共治。 警务透明化与公开化: 如何通过信息公开、数据披露等方式,增强公众对警察工作的了解与信任。 警务科技的应用与风险: 如何合理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监控技术等,提升警务效率,同时防范隐私侵犯和权力滥用。 警务文化的重塑: 如何消除“傲慢”、“冷漠”、“暴力”等负面文化,培养服务型、人本型的警察文化。 打击警察腐败与权力滥用: 如何建立更强有力的制度,有效预防和惩治警察的腐败行为。 结论 本书并非对《中国近代法学译丛:警察学纲要》内容的重复或模仿,而是立足于一个更广阔的学术视野,对“警察学”这一复杂而重要的学科进行了独立、系统、深入的探索。我们试图勾勒出警察从历史深处走来,在现代社会中承担的多元职能,其背后蕴含的深刻理论,以及在不同文化语境下的实践形态。本书旨在启发读者思考警察在现代社会中的角色定位、权力边界以及其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为理解公共安全、社会秩序与公民权利的辩证关系提供一个更为全面和深刻的认识。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书封设计,我必须得说,很有年代感,那种复古的字体和排版,一下子就把我拉回到了上个世纪的某个图书馆,空气中弥漫着旧书特有的纸张香气。我本来是抱着一种“淘古董”的心态来翻阅的,希望能从中找到一些被遗忘的珍珠,一些在当下法学研究中可能被忽视但却依然闪耀着智慧光芒的理论。我尤其关注的是那些“译丛”的性质,意味着这里面可能会汇集了许多国外经典法学著作的精华,而且是早期被引入中国的版本,那时的翻译风格和术语使用,本身就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我期待能够看到一些关于刑法、民法、商法等具体法律部门的早期译介,了解西方学者是如何看待这些问题,以及这些理论在中国当时的语境下是如何被解读和吸收的。如果书中能穿插一些当时的社会背景介绍,或者对译者的生平、研究背景有所提及,那将更添阅读的趣味性。我希望能从中挖掘出一些具有原创性的思想火花,或者至少能看到当时中国学者在引进和消化西方法律思想过程中所做的努力和创新。这种“寻宝”式的阅读,总能带来惊喜,也让我对知识的传播和演变有了更深的理解。

评分

这本《中国近代法学译丛:警察学纲要》的标题,让我产生了一种强烈的“误读”后的期待。当我看到“警察学”这三个字时,我脑海中立刻联想到了社会治安、国家权力、公民自由等一系列引人入胜的议题。我设想,这本书可能会深入探讨近代中国在建立和发展警察制度过程中所遇到的挑战、探索的路径,以及由此引发的法理学思考。我原本期待的是,它会像一部侦探小说那样,层层剥开近代中国社会权力运作的奥秘,解析国家机器如何在转型时期应对层出不穷的社会问题。我想象中的内容,会涉及对当时警察组织架构的描述,对执法理念的探讨,甚至可能包括一些早期的案例分析,展现法律如何试图规范和约束公权力。这种视角,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枯燥的法学理论,更是对一段真实历史的生动再现。我希望能从中看到,当时的法学家们是如何在混乱与变革中,试图为社会秩序的建立和稳定提供理论支撑的。这种对“警察学”的联想,虽然可能与本书的实际内容有所偏差,但它确实激发了我对那个时代社会治理和法律应用的浓厚兴趣。

评分

这本书,刚拿到手里就有一种沉甸甸的分量感,并非字面上的重量,而是内容本身所承载的历史厚度。书名中的“中国近代法学译丛”便点明了其定位,我一直对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知识分子如何吸收、消化、并试图融合西方先进思想充满好奇。尤其是在法律这个关乎国家社会根基的领域,当时的学者们经历了怎样的思想碰撞与理论建构,这是我特别想深入了解的。我原本预期这本书会像一条涓涓细流,带领我缓缓地漫步于晚清民国那段法学思想激荡的岸边,感受彼时求新求变的时代脉搏。书中的章节标题,虽然我并未细读,但仅凭字面,便能想象到那些关于国家主权、人权保障、司法独立等宏大议题的论述。我设想,作者(或译者/编者)定然会引述大量当时的文献,梳理出不同学派的观点,甚至可能对比不同国家法系在中国的传播路径。这样的阅读体验,对我而言,是一种穿越时空的对话,是对历史深层逻辑的探寻,希望能从中窥见中国现代法治文明是如何在艰难的土壤中孕育和生长的。这种探索,总能带来一种深刻的启迪,让我对当下中国的法治建设有更宏观和历史的视角。

评分

阅读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观察中国近代社会转型时期法治建设的视角。书名虽然提及了“警察学”,但我更关注的是“中国近代法学译丛”这个整体的定位。我设想,它不仅仅是一部关于某个具体法学分支的著作,更可能是一个窗口,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个时代中国知识界对于西方先进法律思想的引进、消化和本土化的努力。我期待书中能够展现出当时学者们在面对西方现代化浪潮时,如何审慎地选择、理解并尝试运用新的法律概念和理论来构建中国自己的法治体系。这种“译丛”的形式,本身就意味着是一种跨文化的知识传播,我希望能从中看到不同法学流派的争鸣,以及中国学者如何结合自身的国情,对这些外来思想进行批判性地吸收和创造性地转化。这种解读,让我感觉这本书像一个档案库,记录着中国法学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足迹,也为我们理解当下中国法治体系的渊源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评分

在翻阅这本书的过程中,书名中的“警察学纲要”几个字,尤其引起了我的注意,让我产生了一种好奇心,想去了解那个时代关于“警察”的法学理论究竟是如何构建的。我设想,这本书可能会详细阐述近代中国在构建现代国家机器的过程中,对于警察职能、组织、权力界限以及法律依据的早期探索。我期待的,是一种对社会秩序维护的法理学反思,以及法律如何试图规训和引导公权力的运行。我设想,书中或许会涉及关于公民权利与国家安全之间的平衡,以及在转型时期,如何界定和运用警察权力以应对社会动荡。这种视角,让我觉得这本书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因为它关乎国家治理的根本问题。我希望能从中看到,当时的法学家们是如何在复杂的社会现实和政治格局下,尝试用法律的语言来界定和规范警察行为,并努力为建立一个有序、公正的社会奠定基础。这种对“警察学”的探索,让我对近代中国法律体系的形成有了更具象化的理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