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色上海(1937-1945)

灰色上海(1937-1945)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傅葆石 著,张霖 译
图书标签:
  • 上海历史
  • 抗战时期
  • 近代史
  • 历史研究
  • 社会生活
  • 文化史
  • 战争与社会
  • 旧上海
  • 历史纪实
  • 民国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ISBN:9787108040824
版次:1
商品编码:11069334
品牌:三联书店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2-08-01
页数:237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1937-1945年的上海,正经历着由孤岛转为全面沦陷的最黑暗时期。乱世求生与民族大义,成为每个中国人必须面对的道德困境与政治抉择。本书以王统照、李健吾和《古今》作者群为代表,通过大量翔实的史料和精彩的文本分析,记录了身处“灰色上海”的中国文人或隐退、或反抗、或合作的相互纠结的生存形态,细致逼真地还原出他们所经历的残酷精神拷问和无情的道德审判。本书的杰出之处不仅在于为我们记录了这段讳莫如深的民族精神史,更在于它向正统的历史叙述发出了挑战:究竟谁是汉奸?汉奸该怎样认定?谁能做出最终的判决?究竟该如何理解这段沉默的历史?本书带来全新的阐释。

作者简介

傅葆石,1955年生于香港,美国斯坦福大学历史学博士,先后任教于斯坦福大学、美国Colgate大学,现为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历史、电影、法学教授。研究领域包括:现代中国史、香港史、电影史、电影与法学、电影与历史、美国种族史、比较文化等。编著有China Forever: The Shaw Brothers and Diasporic Cinema, The Cinema of Hong Kong: History, Arts, Identity,《双城故事:中国早期电影的文化政治》和《邵氏影视帝国:文化中国的想象》。
张霖,中山大学中文系博士,北京外国语大学中文学院副教授

目录

中译本序
绪论
序言:沦陷在即
第一章 隐退:王统照和“抵抗的启蒙观”
第二章 反抗:李健吾的戏剧抗争
第三章 合作:“《古今》派”的遗民文学
结语
参考文献
译后记(张霖)
……

精彩书摘

  第一章 隐退:王统照和“抵抗的启蒙观”
  苍烟飞不起,花落随流水。
  石烂海还枯,孤心一点孤。
  ——王夫之《菩萨蛮》
  1937年11月,大上海落入日军之手。此后的八年沦陷岁月中,这座城市中的知识分子成为战争的俘虏和受害者。如一位作家悲叹:“居留在上海的我们,国家的保护已经脱离,侵略者的魔手在我们头顶。”“魔手”这一比喻,恰当地概括了’知识分子们恐惧、愤怒和羞耻的情感。他们发现自己陷入了生存需要与爱国感召的两难道德困境中,于是一些人归于沉默,停止出版,与世隔绝。他们试图以消极的方式进行象征性的抵抗,避免日本人的迫害。
  王统照(1897—1957)——这位久负盛名的“五四”作家和诗人,就是沦陷时期留守上海的隐退者之一。在民族道义和自我保护的矛盾面前,他形成一套道德观念,我称之为“抵抗的启蒙”。实际上,这一概念有效地重释了“五四”思想中以歌颂个性解放为取向的博爱人道主义价值观。王统照以基督教的神启末日观为基础,将中日战争看作催生新世界的机会,反复强调战时背景下理性的宽容价值与自由的重要性。但是恐惧、贫穷和集体主义情绪冲击着他的思想,导致他从l941年起退回到沉寂的状态。之后,他将全部精力都花在维护个人气节 的道德问题上。
  ……

前言/序言


《金色岁月:海滨小镇的童年拾遗》 这是一个关于夏天的故事,关于海浪拍打沙滩的声音,关于沙滩上堆砌的城堡,关于藏在贝壳里的秘密。主人公小海,一个生活在南方海滨小镇上的男孩,他的童年被阳光、海风和无尽的自由所填满。 故事从一个炎热的午后开始。小海跟着爷爷来到了海边,细软的沙滩在脚下发出吱呀的声响。潮水退去后,海滩上留下了无数奇妙的宝藏:形状各异的贝壳,光滑的鹅卵石,还有海带和海藻缠绕在一起的痕迹。小海小心翼翼地捡拾着,将它们当作最珍贵的收藏品。爷爷则在一旁悠闲地摇着蒲扇,偶尔会讲述一些关于大海的古老传说,比如关于美人鱼的歌谣,或者沉没在海底的宝藏。 夏日的午后总是漫长的,也是充满乐趣的。除了在海边嬉戏,小海还会和几个小伙伴一起探索小镇的每一个角落。他们会偷偷溜进废弃的渔船,想象自己是叱咤风云的海盗;他们会爬上屋顶,俯瞰整个小镇,感觉自己像个拥有全世界的国王;他们还会钻进后山的竹林,捕捉知了,听风吹过竹叶发出的沙沙声。 小镇的生活节奏缓慢而宁静。清晨,渔民们带着一网新鲜的渔获回到港口,新鲜的海鲜散发出诱人的香气。傍晚,家家户户的炊烟袅袅升起,空气中弥漫着饭菜的香味。夜晚,星光璀璨,海浪的声音像是催眠曲,伴随着人们安然入睡。 小海的童年并非一帆风顺。他曾因为贪玩而摔伤了膝盖,疼得哇哇大哭;他也曾因为和朋友发生争执而感到委屈,独自躲在角落里掉眼泪。但每一次的伤痛和委屈,都在家人的关爱和朋友的谅解中慢慢消散。爷爷的鼓励,妈妈的拥抱,朋友的陪伴,都成为了他成长道路上最温暖的光。 书中也描绘了小镇上形形色色的人物。勤劳的渔民,慈祥的老奶奶,顽皮的小孩,还有偶尔来小镇度假的游客。他们共同构成了小镇生活的画卷,每一张脸庞,每一个笑容,都承载着一段属于小镇的记忆。 随着夏日的渐进,暑假也即将结束。小海知道,他很快就要回到学校,回到繁忙的学习生活中。但他知道,这个夏天,这些美好的回忆,将永远铭刻在他的心中。他会带着这些宝贵的经历,继续向前,去迎接未来的挑战。 《金色岁月:海滨小镇的童年拾遗》是一部充满温情和怀旧的成长小说。它不仅仅是关于一个男孩的童年,更是关于那些被时光珍藏的美好片段。它让读者重温童年的纯真与美好,感受小镇生活的宁静与温馨,以及亲情、友情的力量。这本书就像是一缕夏日的海风,轻轻吹拂过读者的心田,留下淡淡的余香。它邀请读者一起回到那个无忧无虑的年代,重拾那些被遗忘的金色岁月。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对这本书的另一份期待,在于它能否让我对历史产生更深刻的反思。仅仅了解历史事件的发生,是远远不够的。我更希望通过阅读《灰色上海(1937-1945)》,能够引发我对那个时代选择的思考,对人性的复杂性进行探究。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面对国破家亡的危机,不同的人做出了不同的选择。有些是英勇的抗争,有些是无奈的屈服,有些是投机取巧,有些是默默承受。我希望作者能够以一种不偏不倚的态度,呈现这些不同的选择,并引导读者去思考,在那样极端的情况下,我们是否能够做出更好的选择?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让我明白,历史的悲剧,往往并非偶然,而是由无数个个体选择汇聚而成的。通过对上海这座城市在那个特殊时期的遭遇的解读,我希望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民族的命运,以及个体在历史洪流中的责任。

评分

我对这本书的“灰色”调,并没有丝毫的畏惧,反而充满了一种敬意。因为我知道,真正的“灰色”,往往比纯粹的黑色更加复杂,更加耐人寻味。它不是简单的对错分野,而是充满了人性的挣扎,充满了环境的压迫,充满了无数的无奈和妥协。我希望《灰色上海(1937-1945)》能够淋漓尽致地展现出这种“灰色”的底色。我希望看到,那些在那个年代里,为了生存而不得不做出一些妥协的人们,他们的内心是怎样的煎熬?我希望看到,那些在政治漩涡中,不得不左右逢源的人们,他们又付出了怎样的代价?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让我理解,那个时代的上海,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好”与“坏”的二元对立,而是一个充满着各种灰色地带的复杂生态。只有理解了这种“灰色”,才能真正理解那个时代的上海,理解那个时代的人们。

评分

我期望《灰色上海(1937-1945)》能够提供一些我之前未曾了解过的视角。很多时候,我们对历史的认知,往往局限于那些官方的记载或者宏大的事件。但我相信,真正的历史,是藏在无数个普通人的生活细节里的。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我走进那些曾经的弄堂,去听听邻里之间的低语,去看看他们是如何在物资匮乏的条件下,依然努力地维持着生活的体面。我希望能够看到,当时上海的经济是如何运作的,哪些行业还在艰难地维持,哪些生意又是在夹缝中滋生。我更希望,作者能够挖掘一些关于当时文化生活的内容,比如,那些依然在坚持演出的剧团,那些依然在出版的书籍,那些依然在创作的艺术家。在战乱之中,文化依然是人们精神的支撑,我希望能够看到,即使在最“灰色”的上海,也依然有文化之火在暗自燃烧。

评分

坦白说,对于“1937-1945”这个时间跨度,我有着非常复杂的情感。这是一个中国人永远无法忘记的时期,是一个民族历经磨难、浴火重生的年代。上海,这座当时国际化的都市,在其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它是一座孤岛,被包围在战火之中,还是成为了某些势力角逐的棋盘?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给我一个清晰的脉络,让我能够理解那个时期上海所面临的各种复杂的地缘政治局面,以及由此带来的社会动荡。我期待看到书中能够详细地介绍,当时上海的政权是如何更迭的,各方势力又是如何在此博弈的。从国民政府的统治,到日本军的占领,再到伪政权的建立,每一个阶段的转变,都一定伴随着巨大的社会变革和人员的伤亡。我希望作者能够以一种客观、公正的视角,来呈现这些历史事件,避免过度的情感渲染,也避免刻意的回避。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让我看到,在这些宏大的历史事件背后,那些普通人的命运是如何被无情地改变的。他们的家园,他们的职业,他们的亲人,在时代的洪流中,究竟经历了怎样的冲击和摧残?

评分

我特别关注书中对上海这座城市独特气质的描绘。上海,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充满魅力的城市,它有着东西方文化交融的独特韵味,也承载着许多历史的印记。在1937-1945年这段特殊的时期,这种气质又呈现出怎样的变化?我希望书中能够展现出,在战争的阴影下,上海依然保留着的一些“摩登”的元素,或许是残留的咖啡馆、西餐厅,或许是依然在播放着老唱片的声音,又或许是街头那些依然穿着时尚的女性。但同时,我也期待看到,这种“摩登”的表象之下,隐藏着的深深的焦虑和不安。我希望书中能够描绘出,那个时期的上海,是如何在精致的西式建筑和传统的中国元素之间摇摆,是如何在纸醉金迷的夜生活和随时可能到来的危险之间徘徊。这种矛盾和冲突,恰恰是上海独特的魅力所在,也是那个时代上海的真实写照。

评分

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作者是如何描绘出那个“灰色”的上海的。是怎样一种“灰色”?是战火硝烟笼罩下的朦胧,还是人心叵测的迷茫?抑或是,物质极度匮乏,精神也同样贫瘠的无奈?我猜想,作者一定深入挖掘了那些被历史洪流冲刷得模糊不清的细节。那些曾经熙熙攘攘的街道,如今可能充斥着断壁残垣;那些曾经纸醉金迷的洋行,可能已经人去楼空,只剩下沧桑的招牌。还有那些生活在其中的人们,他们的脸上,是否也蒙上了一层挥之不去的阴影?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有大量的影像资料,或者,即便没有,我也希望作者的文字能够像照片一样,将每一个场景都定格在我脑海里。我希望看到那些穿着旗袍的女性,她们的脸上或许带着一丝不安,但眼神里却闪烁着坚韧的光芒;我希望看到那些在码头辛勤劳作的工人,他们的汗水浸湿了衣衫,但他们的脊梁却从未弯曲;我希望看到那些在租界里苟延残喘的普通市民,他们在夹缝中努力维持着体面和尊严。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让我看到,在那个被战争阴霾笼罩的城市里,依然有人在努力地生活,在默默地抗争,在微弱地闪烁着人性的光辉。

评分

我最看重的,是作者能否在这个“灰色”的基调下,挖掘出人性中的微光。我知道战争是残酷的,占领是压抑的,但即便在最黑暗的年代,也总会有闪耀着人性光辉的瞬间。我希望《灰色上海(1937-1945)》能够讲述一些关于坚守、关于牺牲、关于互助的故事。我期待看到那些在逆境中展现出惊人勇气的人们,他们或许是抗日战士,或许是地下工作者,或许只是普通的市民,却在自己的岗位上,用自己的方式,为民族的尊严和国家的未来默默付出。我希望看到那些在动荡年代里,人与人之间的温情和关怀,那些在困境中传递的善意和希望。或许,有一些人不得不做出艰难的选择,甚至违背自己的良心,但我想知道,在那些被迫的无奈背后,是否还残留着一丝挣扎和悔恨?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让我看到,即便是在最“灰色”的上海,也存在着五彩斑斓的人性,这些人性,或许不那么耀眼,却足够温暖,足够让人感动。

评分

我最后想说的是,我希望《灰色上海(1937-1945)》能够成为一本值得反复品读的书。一本好的历史读物,不仅仅是提供信息,更是能够引发思考,能够触动心灵,能够让你在多年以后,依然能够从中汲取力量。我期待它能够用一种真诚、恳切的语言,让我看到那个时代的上海,不是一个遥远的、模糊的符号,而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过往。我希望它能够让我感受到,历史并非早已尘封的陈迹,而是依然在影响着我们现在的生活。我期待它能够像一面镜子,让我能够照见历史,也能照见自己。我希望,通过这本书,我能对上海这座城市,对那个动荡的年代,对那些经历过风雨的人们,有更深切的理解和感悟。

评分

《灰色上海(1937-1945)》这本书,说实话,我拿到它的时候,内心是有点忐忑的。毕竟“灰色”这个词,本身就带着一种压抑和沉重,再加上那个年代的背景,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太多战争的残酷、生活的艰难。但我还是被书名深深吸引了。我一直对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尤其是上海这座曾经被称为“东方巴黎”的城市,充满了好奇。我读过不少关于抗战的书,也看过不少关于上海的文学作品,但总觉得,它们要么侧重于宏大的历史叙事,要么专注于某个阶层或某个群体,似乎还缺少了一个能够全面、真实地展现那个时期上海全貌的视角。当我翻开这本书,我期待的是一种沉浸式的体验,希望作者能够像一个忠实的记录者,用细腻的笔触,将那个时代的上海,从街头巷尾的日常琐事,到高层政坛的暗流涌动,再到普通民众的悲欢离合,都一丝不苟地呈现在我面前。我希望它能让我感受到那个时代的空气,听到那个时代的嘈杂,甚至尝到那个时代的味道。我希望它能带我穿越回那个动荡不安的岁月,让我亲眼目睹上海是如何在战火中挣扎,如何在夹缝中求生存,又是如何在绝望中寻找希望的。我更希望,这本书能够不仅仅是历史的陈述,更是一种情感的传递,让我能够与那个时代的人们产生共鸣,理解他们的选择,感受他们的痛苦与坚韧。

评分

我对这本书的期待,还体现在它能否触及我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我读历史,不仅仅是为了了解事实,更是为了感受那个时代人们的情绪。我希望《灰色上海(1937-1945)》能够让我感受到那个时期上海市民的彷徨、恐惧、无奈,以及在绝望中依然燃起的希望。我希望能够通过作者的笔触,去体会那些失去亲人的悲痛,那些流离失所的困苦,那些被剥夺尊严的屈辱。我希望能够看到,在严酷的现实面前,人们是如何寻找精神寄托的,是如何在艺术、音乐、文学中寻找慰藉的。我更希望,它能够让我感受到那个时代上海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情怀,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刻,他们也从未放弃对自由和独立的渴望。这种情感的连接,远比冰冷的事实更能打动人心,也更能让我深刻地理解那个时代的意义。

评分

感觉还不错,值得一读。

评分

搞活动买的,不同角度看历史。

评分

很好的书

评分

开卷有益啊,囤书度日啊

评分

搞活动买的,不同角度看历史。

评分

三联图书 装帧 别致 精美 印刷 三联书店 历史散论 丛书 有关上海文化 的 经年记忆!!!

评分

三联的书值得信赖,此书有趣、有味,慢慢品,愈加觉得是经典之作了。京东的活动很给力,满200减80,人民很感动呀~~

评分

虽然总体上没有魏斐德教授论述战时上海那几本著作好,但自有价值。

评分

看结构似乎有点儿太简单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