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傢博物館展品中的100個故事

中國國傢博物館展品中的100個故事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呂章申 編
圖書標籤:
  • 中國曆史
  • 文物
  • 博物館
  • 文化
  • 藝術
  • 故事
  • 國博
  • 曆史故事
  • 中國文化
  • 展覽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文物齣版社
ISBN:9787501033393
版次:1
商品編碼:11575940
包裝:平裝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2-01-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01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中國國傢博物館收藏文物100多萬件,《中國國傢博物館展品中的100個故事》隻談瞭其中的100件,堪稱萬裏選一。但每篇介紹都是一把鑰匙,打開瞭這件文物背後的一扇大門,從中可以更清楚地看到它的精彩,它的榮耀,甚至是它的苦難。而在100扇大門連成的地平綫上,冉冉升起的正是祖國曆史的無限輝煌。

目錄

1 誰是我們的祖先?
山頂洞人頭骨化石(復製品)
2 歡樂起舞的先民
舞蹈紋彩陶盆
3 原始玉器中最高的玉琮
十九節玉琮
4 爵是酒器,但不是喝酒的飲器
二裏頭文化銅爵
5 現存最大最重的中國上古青銅容器
“後母戊”方鼎
6 射黿的紀念
“作冊般”銅黿
7 我國古代北方産犀的直接見證
“宰豐”骨匕
8 威嚴的蜀巫
三星堆青銅人首
9 武王滅商紀實
“利”簋
10 名滿天下的青銅重器
“盂”鼎
11 小馬的“成年禮”也很隆重
“盠”駒尊
12 周師南徵勝利的紀念品
“禹”鼎
13 銘文鏗鏘、經曆奇特的青銅巨盤
“虢季子白”盤
14 最先用失蠟法鑄造附件的青銅器之一伊
“王子午”鼎(附匕)
15 用活字打印齣銘文的簋
“秦公”簋
16 吳國王室女子陪嫁的大冰鑒
“吳王光”鑒(附勺)
17 吳越寶劍見真容
“吳王夫差”劍
18 精美的冷飲用器
“曾侯乙”方鑒缶(附勺)
19 豪華的建築構件
青銅釭
20 “秦王掃六閤”之際的秦戈
四年“相邦呂不韋”戈
21 皇帝發兵的憑證
陽陵虎符
22 修建秦始皇陵的勞工的墓誌
瓦文墓誌
23 漢軍的風采
楊傢灣彩繪陶兵馬俑
24 呼韓邪單於降漢紀念堂之瓦
“單於天降”瓦
25 滇人是這樣走進祖國大傢庭的
“滇王之印”金印
26 不是玉做的葬服,而是玉做的葬具
金縷玉柙
27 羽觴酌美酒,可誤瞭大事
曹植的陶耳杯
28 並列於神仙中的佛
樓閣佛像陶魂瓶
29 羊者,祥也
青瓷羊
30 馬鐙是這樣齣現的
陶單鐙騎馬俑
31 新齣土的與雲岡石窟同時刻成的石雕
永固陵石券門
32 從“上衣下裳”到“上衣下褲”
侍從陶俑
33 中世紀的重裝騎兵
陶騎馬武士俑
34 仿照佛像的道教造像
王阿善造石天尊像
35 獨步一時的長簷車
陶牛車
36 佛像竟埋入大窖
貼金彩繪佛立像川
37 早期的專用茶具
青瓷托盞川
38 外國使臣寫真集
《職貢圖》(北宋摹本)
39 大匠李春揮斤斧,昂揚頭角齣橋欄
安濟橋石欄闆
40 小女童的異域珍寶
金項鏈、金手鐲
41 二龍相對峙,雙腹鹹連理
白瓷雙腹龍柄傳瓶
42 開創貨幣史新紀元的開元錢
開元通寶
43 唐三藏本人留下的文物
玄奘題名石佛座
44 高踞雕甍閱廢興
興慶宮蓮花紋瓦當
45 激烈驚險的體育競賽項目
含光殿球場石誌
46 神秘的秘色瓷
越窯秘色瓷葵口盤
47 湘風映楚些,字字是南金
長沙窯青瓷題詩句注子
48 “轉運四周而爐體常平”的熏香器
鎏金銀香囊
49 誓書鐵券,可免九次死罪
錢鑼鐵券
50 自從陸羽生人間,人間相事學春茶
白瓷陸羽像及茶具
51 消暑的涼枕
白瓷刻花卉紋長方枕
52 天下第一契丹鞍
契丹鞍飾
53 宋代人這樣踢足球
蹴鞠紋銅鏡
5 4 蹲在房脊上的龍子
綠釉鴟吻
55 一顯現如見聖君麵
西夏文敕牌
56 南北宋之交的四大名將
《中興四將圖》
57 皇帝齣行的大場麵
《大駕鹵簿圖》
58 精確的醫用人體模型
針灸銅人
5 9 一代天驕
《成吉思汗像》
60 花叢中的童子,沉睡水下600餘年
磁州窯嬰戲圖罐
61 追尋三寶太監下西洋的足跡
鄭和銅鍾
62 皇帝過元宵節
《憲宗元宵行樂圖》
63 鬥彩佳器,成窯上品
嬰戲圖杯
64 明軍抗擊倭寇的曆史畫捲
《抗倭圖》
65 碩大精美的酒具
青花龍紋長瓶
66 一位有名無實的皇太後
孝靖太後鳳冠
67 明代北京市容
《皇都積勝圖》
68 明代南京市容
《南都繁會圖》
69 螺鈿妝成翡翠光
“韆裏”款黑漆螺鈿執壺
70 清代最尊貴的青玉印
“皇帝之寶”玉印
71 清朝盛世,皇帝壯遊
《乾隆南巡圖》
72 平定叛亂,維護統一
《平定準噶爾圖》
73 河清海晏,時和歲豐
霽藍釉描金彩蓮花紋雙燕耳尊
74 把《聊齋》故事畫活瞭,初哀隻為博慈禧一粲
《聊齋圖說》
75 大快人心事
林則徐等閤奏《虎門銷煙完竣摺》
76 太平軍北伐直逼京畿
清政府繪製的《京師布防圖》
77 雄關百戰,保我南疆
《清軍扼守鎮南關城全圖》
78 八國聯軍占領北京城的證據
《京城各國暫分界址全圖》
79 從容赴死,慷慨悲歌
方聲洞緻父絕筆書
80 封建統治終於落下帷幕
清宣統皇帝溥儀退位詔書
81 馬剋思主義的光芒照到中國
《共産黨宣言》的第一個中文全譯本
82 革命氣節,大義凜然
中國共産主義先驅李大釗在獄中寫的親筆自述
83 紅軍不怕遠徵難
長徵的文物見證
84 世紀審判的曆史見證
梅汝墩保存的《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審判書》底稿
85 勝利是用小車推齣來的
支前模範董力生用的獨輪小推車
86 毛澤東稱之為“天書”
政協第一屆全體會議代錶簽名冊
87 五星紅旗迎風飄揚
毛澤東在開國大典上升起的第一麵五星紅旗
88 兩幅油畫,一件作品
《開國大典》
89 任憑山崩地裂,壯誌堅不可摧
上甘嶺戰役遺跡
90 啓動工業化的巨輪
新中國第一個汽車製造廠誕生的見證
91 伸過最遼闊的海洋來握手
尼剋鬆贈給毛澤東的嵌月球錶麵岩石碎片擺件
92 中國教育體製改革的曆史見證
高考準考證
93 中國奧運史上“零的突破”
許海峰獲得的第23屆奧運會金牌
94 洗刷百年國恥,香港更加繁榮
中英兩國政府代錶簽署關於香港問題聯閤聲明時用的簽字筆
95 進軍神秘大陸
中國首次南極考察隊日誌
96 功臣!功臣
“兩彈一星”功勛奬章
97 中國需要世界,世界需要中國
開啓中國改革開放的新階段的“入世槌”
98 圓瞭中華民族的韆年夢想
“神舟5號”飛船的返迴艙
99 嫦娥應無恙,留個影吧
中國首次月球探測工程拍攝的全月球影像圖
100 改革在闊步前進
見證中國農村土地製度改革的“紅手印”

精彩書摘

  《中國國傢博物館展品中的100個故事》:
  
  這件新石器時代晚期的舞蹈紋彩陶盆1973年鞦齣土於青海大通縣上孫傢寨。陶盆以細泥製作,呈黃褐色,大口微斂,捲唇,鼓腹,小平底。口沿及內外壁均施黑彩。口沿上是由葉形圓點和斜嚮的平行綫交替組閤而成的簡單紋樣。外壁上有三道弦紋環繞在盆腹上部,在它們相互交會處又飾一枚挑鈎狀紐結。內壁彩繪是陶盆的主要紋飾,緊靠口沿處的一圈環綫與下部的四圈平行環綫組成一個條帶形區域,內繪舞蹈人物共3組,每組5人,聯臂攜手作舞蹈狀。各組描繪的舞蹈內容相同,舞者的動作也都整齊一緻。人物輪廓采取單色平塗手法繪製齣剪影式的效果:頭部扁圓,一側飾有一道斜嚮下方的綫條;軀體呈棗核形;手臂細長,嚮斜下方伸展並與旁側人相攜,而位於各組兩端的舞者外側手臂的下端則呈分叉狀;兩腿略叉開,腿間也有一道綫條斜嚮下方。每組舞者兩側都有數道平行竪綫分隔,各組相鄰的平行綫之間又有柳葉狀圖案作為裝飾。陶盆整體質地細膩,構圖生動飽滿,綫條流暢自然,被譽為“我國原始繪畫中首屈一指的佳作”。
  齣土這件舞蹈紋彩陶盆的墓葬,是屬於馬傢窯文化中馬傢窯類型的遺址,距今約有5000-4000年。馬傢窯文化是黃河上遊新石器時代晚期的文化,因甘肅省臨洮縣馬傢窯遺址而得名。主要分布在甘肅中南部地區,以隴西黃土高原為中心,東起渭河上遊,西到河西走廊和青海省東北部,北達寜夏迴族自治區南部,南抵四川省北部。在1000多年的發展過程中,馬傢窯文化的特徵不斷發生著變化,因此人們將其分為前中後三個發展時期,分彆用馬傢窯、半山和馬廠三種文化類型來錶示。馬傢窯類型的製陶業發達,而彩陶的數量尤為眾多,約占各類陶器總和的25%-50%,在陪葬陶器中多達80%。其彩繪往往幅麵很大.除瞭在器物口沿和外壁施彩外,將紋飾繪於器物內壁的情況也極為常見。馬傢窯彩陶的紋飾綫條優美圓潤,圖案生動多變富於韻律,形成瞭絢麗而又典雅的藝術風格。
  舞蹈紋彩陶盆的資料在1978年《文物》雜誌第3期上一經公布,即引起瞭社會的廣泛關注。雖然此前發現的彩陶上也有人物形象的錶現,但像舞蹈紋彩陶盆這樣明確直接地展示原始社會人們生活內容的尚屬先例,其紋飾中奇特的人物造型、舞蹈的性質與含義、所反映的社會生活狀況等等都成為人們熱議的問題。眾多學者從曆史、考古、民俗等不同的角度對彩陶盆的舞蹈紋飾進行研究解讀,由於其紋飾的裝飾化特點,對細節的錶現十分簡練,導緻不同的人對同一形象的認識不同,再加上各人引用對比的資料也有差異和側重,因此得齣的結論五花八門,見仁見智。如對於舞者頭部一側斜嚮下方的綫條,有人認為是羽飾,有人認為是頭發,頭發說中還存在著是發辮或是披發的不同見解;關於舞者兩腿問的斜嚮綫條,則有裝飾的獸尾、腹前的佩巾、錶現舞者腿部擺動的一種手法等等一係列解釋,由此又引齣對舞者是裸體還是穿著服飾的爭論;對於各組兩端舞者的分叉形手臂,有學者認為是反映空著的雙臂舞蹈動作較大而頻繁,也有認為是錶示拇指與其他四指分離兩側之意。還有一種較為獨特的觀點,認為舞者是把帶有四肢的獸皮披在身上,由此將分叉綫解釋為:一條綫代錶手臂,另一條綫代錶披於肩上獸皮的前肢皮或其他餘齣的部分。而最多的爭議則集中在陶盆上所描繪的舞蹈場麵究竟屬於什麼性質這一問題上,如有的觀點認為這是原始先民於生産勞動之暇,在田頭池邊歡樂地手挽手進行的娛樂活動;有認為是慶祝農業豐收或祈求生育的舞蹈;也有認為是以舞蹈式的寫實方式直接錶現嚴肅而重要的巫術禮儀。由於産生彩陶盆的時代和地區,當時先民過著耕種與狩獵並舉的生活,因此又有舞蹈場麵反映農業祭祀和錶現狩獵生活的解釋。雖然對諸多問題的看法存在著分歧,但人們普遍認同的是,舞蹈紋彩陶盆上的畫麵生動地再現瞭原始先民們歡樂起舞的熱烈場麵,是當時人們生活方式和意識形態的真實錶達。
  在大通舞蹈紋彩陶盆齣土以後,陸續又有多個繪有舞蹈紋彩陶器物被發現,為人們進一步研究原始舞蹈圖像的豐富內涵提供瞭更多的實物資料。1995年,在青海同德縣巴溝鄉團結村宗日文化遺址第157號墓齣土瞭一件精美的舞蹈紋盆,造型與大通舞蹈盆近似而略小,高12.5厘米,口徑22.8厘米。陶盆外壁上也同樣繪有三條弦紋交匯而成的鈕結紋,其內壁上部繪兩組舞蹈人像,分彆為11人和13人,兩組舞蹈紋之間以圓點間隔。舞者們相互挽著手,下身似著裙裝而呈圓形,正以統一的動作在翩翩起舞。陶盆質地細膩,錶麵光潔,圖案充實飽滿,花紋自然流暢,可與大通舞蹈紋彩陶盆相媲美。除青海外,甘肅也齣土有舞蹈紋飾的彩陶器。1991年,甘肅武威市南郊新華鄉磨咀子遺址中發現瞭殘碎的舞蹈紋彩陶盆,高14厘米,口徑29.5厘米。在陶盆內壁上部繪有兩組舞蹈圖,每組9人,手拉手作舞蹈狀。舞者的頭與腹部均以圓點錶現,身軀、手臂和腿僅為一直綫,錶現齣有節奏踏舞的場麵。在甘肅省大通河下遊齣土的一件舞蹈紋彩陶壺,高64厘米,口徑23厘米,腹徑52厘米。以黑彩於陶壺肩部繪齣兩組舞蹈紋,一組3人,一組2人,皆作攜手起舞狀。舞者身體下方繪有三角形的山狀紋,也許是錶現人們在山上攜手起舞的情景。
  這些舞蹈紋彩陶器物的紋樣中雖然舞者形象與數量不盡相同,但錶現的舞蹈形式卻驚人的相似,嚮我們展示齣原始先民舞蹈的生動場麵,是非常珍貴的形象資料,對於瞭解原始先民的生活,探索原始舞蹈起源、發展、藝術特徵等方麵都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
《華夏迴響:文物訴說韆年》 曆史的塵埃,常常將無數鮮活的故事掩埋。然而,有些故事,被鎸刻在青銅器冰冷的銹跡上,被描繪在古老的壁畫斑駁的色彩間,被銘記在絲綢的紋理深處,它們沉默著,卻有著撼動人心的力量。本書並非以零散的片段拼湊,而是試圖勾勒齣一幅宏大的曆史畫捲,從一件件凝結著歲月印記的國之瑰寶中,探尋那些曾經在華夏大地上真實發生過的,關於智慧、關於犧牲、關於傳承、關於變革的動人篇章。 我們不以簡單的“100個故事”來標榜數量,而是以“精粹”為導嚮,精選那些最能代錶中華文明重要節點、最能摺射特定時代精神、最能引發深刻思考的文物。每一件選取的器物,都絕非孤立存在,它們與腳下的土地、與曾經的人民、與時代的潮湧息息相關。本書的敘述,將帶領讀者跨越漫長的時光隧道,從遙遠的史前文明曙光,一路走到近代中國的風起雲湧。 我們將目光投嚮那來自遠古的呼喚。在仰韶文化、龍山文化的遺址中,那些精美的彩陶、黑陶,不僅僅是簡單的生活用具,它們是先民們對美的初探,是對宇宙秩序的樸素認知,更是氏族部落凝聚力的象徵。那些繪刻其上的符號,或許就是我們最早的文字雛形,它們無聲地訴說著那段人類從濛昧走嚮文明的艱難跋涉,以及在混沌初開之時,先民們對生存的渴望與對自然的敬畏。那些齣土的玉器,更非凡品,它們凝聚瞭早期匠人的鬼斧神工,也寄托瞭先民們對天地的溝通與對力量的膜拜,其背後可能隱藏著部落首領的權力象徵,或是某種神秘的祭祀儀式。 當曆史的長河邁入更為輝煌的時期,青銅的時代到來。商周時期的青銅器,是中華文明留給世界的獨特印記。書中我們將解析那些鑄造精美的鼎、尊、簋,它們不僅僅是祭祀祖先、象徵權力的禮器,更重要的是,它們的銘文,成為瞭我們窺探那遙遠時代政治製度、社會生活、戰爭史實的第一手資料。字字句句,飽含著王侯的詔令,記錄著重要的戰役,甚至披露瞭當時人們的婚姻與土地製度。這些冰冷的金屬,在文字的賦予下,瞬間變得鮮活,將那個充滿神秘色彩的時代展現在我們麵前。我們會思考,為何商周的青銅鑄造技藝如此登峰造極?這背後又凝聚瞭多少人的智慧與汗水?每一次鑄造,是否都伴隨著一場盛大的儀式? 目光繼續西行,長城的雄姿巍峨,兵馬俑的陣容浩蕩,它們是中華民族不屈精神的具象化。我們不隻是展示這些宏偉的奇跡,更要挖掘它們背後的故事。長城的修建,是無數民脂民膏的堆積,是無數生命悲歌的凝結,它為何而建?它抵禦瞭怎樣的外患?它的存在,又如何深刻地影響瞭中國的疆域、民族構成與文化交流?兵馬俑,這支沉默的地下軍團,為何會以如此規模佇立?它們在嚮我們訴說著秦始皇怎樣的雄心壯誌?秦朝短暫而強大的統治,是如何建立起如此龐大的帝國,又是如何以嚴苛的律法塑造瞭後世的中國?這些士兵陶俑的麵容,是否真的有著不同的原型?每一個細節,都可能引齣一段關於帝國崛起與覆滅的傳奇。 絲綢之路的駝鈴聲,穿越韆年,在書中依然迴響。它不僅僅是一條貿易路綫,更是一條文化交流的動脈。從漢代的金縷玉衣,到唐代的鬍服、三彩俑,我們能看到東方與西方的交融。那些來自異域的香料、珠寶、樂舞,如何豐富瞭中華文明的色彩?而中國的絲綢、瓷器、造紙術,又如何改變瞭世界的麵貌?本書將通過絲綢之路上的關鍵文物,描繪齣那個開放包容、充滿活力的時代,以及不同文明之間碰撞與融閤的壯麗圖景。我們會探討,是什麼樣的政治格局與經濟需求,催生瞭如此恢弘的跨國交流? 佛教的傳入,是中華文化史上一次深刻的變革。敦煌莫高窟的壁畫,龍門石窟的造像,它們是信仰的載體,更是藝術的巔峰。我們將深入解讀這些石窟中的精美藝術,探尋佛教如何在中國落地生根,如何與本土文化相互滲透,最終形成瞭具有中國特色的佛教藝術體係。那些栩栩如生的佛陀、菩薩,他們的形象為何會發生變化?壁畫中的故事,又傳遞著怎樣的教義與人生哲理?它們不僅展現瞭宗教的力量,也摺射齣當時社會民眾的精神世界。 在中國的腹地,宋代的瓷器,以其溫潤的釉色、精湛的工藝,成為瞭中華文化的代錶。汝窯的雨過天青,官窯的玉色,哥窯的開片,它們的背後,是怎樣的宮廷追求?是怎樣的文人雅士對極緻美的嚮往?這些精美的瓷器,不僅僅是餐具,它們是藝術品,是文化符號,更承載著中國古代工匠的匠心獨運與審美情趣。我們將從這些瓷器中,看到那個商品經濟繁榮、文化藝術昌盛的時代。 明清時期,宮廷的輝煌與世俗的繁榮交織。我們不會止步於金碧輝煌的宮殿建築,而是將目光聚焦於那些承載著曆史信息和生活細節的文物。從明朝的青花瓷,到清朝的琺琅彩,我們能看到工藝的演進與審美的變遷。那些精美的玉雕、漆器、鼻煙壺,它們是帝王將相的玩物,也是文人雅士的雅趣,更反映瞭當時社會生活的方方麵麵。我們將通過這些器物,揭示宮廷的權力運作,士大夫階層的精神世界,以及市井百姓的日常生活。 本書的獨特之處在於,我們並非將文物孤立呈現,而是力求將其置於曆史的脈絡之中,探尋其産生的背景、使用的情境、傳承的意義。每一件文物,都是一扇窗口,透過它,我們可以窺見曆史的深邃,感受時代的脈搏,理解中華文明的偉大與韌性。我們關注的,是文物背後的人,是那些創造瞭它們,使用過它們,又將它們傳承下來的先輩們。他們的喜怒哀樂,他們的智慧與勤勞,他們的信仰與追求,都深深地烙印在這些文物之上。 我們將努力避免空泛的敘述,而是通過對文物細節的深入解讀,結閤相關的史料文獻,力求呈現齣真實、生動、引人入勝的曆史場景。例如,當我們解讀一件戰國時期的錯金銀銅器時,我們會去探究其精妙的工藝是如何實現的,它可能屬於哪一位貴族,它在當時又扮演著怎樣的角色?當我們審視一件漢代的畫像石時,我們會去解讀其上的圖像,瞭解當時人們的信仰、生活習俗,甚至是他們對生死輪迴的理解。 本書的語言風格,力求雅俗共賞,既有學術的嚴謹,又不失文學的趣味。我們相信,曆史並非高高在上、遙不可及,而是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與我們的情感産生共鳴。通過這些穿越時空的文物,我們希望能夠激發讀者對中華民族悠久曆史的自豪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感,以及對人類文明發展規律的深刻思考。 《華夏迴響:文物訴說韆年》,是一次跨越時空的對話,是一場與曆史的深度交流。它不僅僅是一本書,更是一次引領讀者走進曆史深處,感受文明脈搏的旅程。在這裏,沒有虛構的傳奇,隻有真實的曆史迴響,它們穿越韆年的時空,依然鏗鏘有力,等待著你的聆聽。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結構安排,體現瞭編者深厚的文化功力和匠心獨運的考量。它並非簡單地按照時間軸推進,而是像一個巧妙的圓形敘事,在不同的曆史斷代之間進行瞭高明的穿插和對比。比如,前一個故事可能還在講述先秦禮器的莊重肅穆,緊接著的下一個章節,可能就躍遷到瞭宋代文人書房裏那方小小的端硯的雅緻清冷。這種跳躍感,非但沒有造成閱讀上的混亂,反而形成瞭一種奇妙的張力——它讓讀者直觀地感受到瞭中華文明的連續性與多樣性,那是任何單一斷代史都難以企及的宏大視角。我發現自己開始下意識地將不同時代、不同地域的展品進行橫嚮比較,思考同樣是“飲酒器”,商周的厚重與魏晉的風流究竟有何深層文化差異。這種引導性的閱讀體驗,無疑是將博物館的“靜態展示”轉化為瞭“動態的文明對話”。對於那些初次接觸中國曆史文化,又對傳統書籍望而卻步的朋友來說,這本書無疑是最好的“敲門磚”和“引路燈”。

評分

這部《中國國傢博物館展品中的100個故事》簡直是打開瞭通往中華文明寶庫的一把金鑰匙!我一直對博物館裏的那些靜默的文物心生敬畏,卻總覺得隔著一層曆史的薄紗,難以真正觸及它們背後的溫度和靈魂。這本書的敘事方式徹底打破瞭這種距離感。它沒有采用那種枯燥的、按年代或門類羅列的編年史寫法,而是像一個資深而又充滿激情的導遊,帶著你隨機走進那光影交錯的展廳深處。每一個故事都聚焦於一件具體的展品,從那件玉琮的神秘紋路,到那幅古畫中人物的一個眼神,作者都進行瞭細緻入微的“解碼”。我尤其喜歡它對“人”的刻畫,比如講述一件青銅鼎時,不是簡單介紹其鑄造工藝,而是深入挖掘瞭那位鑄造者在那個特定曆史時刻的心境、他所處的社會背景,甚至他可能麵臨的傢庭瑣事。這種“以物見人,以小見大”的手法,讓那些冰冷的石頭和金屬瞬間鮮活瞭起來,仿佛我正親耳聆聽著曆史親口講述自己的秘密。讀完後,再去想象參觀博物館的情景,那種感覺完全不同瞭,不再是走馬觀花,而是帶著強烈的期待,去尋找那些“故事裏的主角”。

評分

坦白說,我過去在博物館裏常常會産生一種“信息過載”的疲憊感,麵對琳琅滿目的展品,大腦很快就停止瞭有效吸收。但《中國國傢博物館展品中的100個故事》完全規避瞭這個問題,它用“100個精選故事”的方式,提供瞭一種極度高效且令人愉悅的知識攝入模式。每一則故事都控製在一個非常適宜的篇幅內,信息密度高而不冗雜,故事性強而不失學術嚴謹性。這就像是把一整部厚重的通史,拆解成瞭100個可以隨時品嘗的精緻小點心。我可以利用午休時間讀上一篇,在通勤路上讀一篇,既不會因為篇幅太長而感到壓力,又能在短時間內獲得一次完整且深刻的文化體驗。這種“微敘事”的強大魅力在於,它讓你覺得學習曆史不再是一項任務,而是一種享受,一種每天都能獲得的、關於自身文化根源的驚喜發現。我強烈推薦給所有希望在快節奏生活中,依然能保持對傳統文化熱情的現代人。

評分

說實話,我本來以為這會是一本典型的“科普讀物”,大概率會充斥著晦澀的考古術語和佶屈聱牙的學術腔調。但齣乎意料的是,作者的文筆極其流暢自然,充滿瞭文學性的描摹和懸念的設置。它更像是一係列精心打磨的中短篇小說集,隻是主角恰好是博物館裏的文物。舉個例子,書中對某件唐三彩馬的描述,簡直讓人仿佛能聞到盛唐長安城郊外揚起的塵土,感受到馬蹄踏過黃土的節奏。作者沒有放過任何一個細節,無論是馬鞍上細微的寶石鑲嵌,還是它微微揚起的鬃毛,都被賦予瞭生命和使命感。更絕的是,它很懂得“留白”,在講述完一件器物從齣土到修復的麯摺經曆後,總會留下一些引人深思的問題,讓讀者自己去填補曆史的空白,去想象它的“前世今生”。這種互動式的閱讀體驗,極大地激發瞭我對中國古代手工藝、審美哲學乃至社會結構的探索欲。這本書絕非那種讀完就束之高閣的工具書,它更像是一本可以隨時翻開,沉浸其中,與曆史進行深度對話的精神伴侶。

評分

我最欣賞的一點是,這本書在講述曆史的同時,始終保持著一種剋製而又飽含人文關懷的敘事態度。它沒有將曆史“神化”或“臉譜化”,而是以非常平視的角度去審視那些被奉為國寶的珍品。在那些輝煌的篇章背後,作者也勇敢地揭示瞭一些不那麼光鮮亮麗的曆史側麵——比如戰爭的殘酷、工匠的辛酸、以及權力更迭帶來的損毀與失落。例如,當講述到某件曾被損毀又被小心翼翼拼湊起來的瓷器時,那種對“不完美”的尊重和對“修復精神”的贊頌,遠比單純贊美其工藝之精湛來得更有力量。這讓讀者真切地體會到,曆史文物不僅僅是國傢榮耀的象徵,它們也承載著無數個體的命運、遺憾與堅韌。這本書的價值,就在於它提供瞭一個多維度的解讀框架,讓我們學會用更全麵、更人性化的目光,去擁抱這份厚重的遺産。

評分

寫的很實在,下次去國博印象就深刻瞭

評分

適閤小學生寫作文,故事可以讓孩子理解怎麼描寫

評分

之前在國博時見到這本書,現在正好買來留念

評分

書很好,孩子很喜歡~

評分

小的看瞭電視節目國傢寶藏很好看,於是下單買本。紙張不錯,印刷的很清楚。

評分

質量很好,快遞及時,好評沒的說。

評分

小米 紅米2A 白色 移動4G手機 雙卡雙待

評分

中國國傢博物館齣品,在觀展之外又豐富瞭自己的知識。

評分

小米 紅米2A 白色 移動4G手機 雙卡雙待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