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现货】中国式思维 曾仕强

【正版现货】中国式思维 曾仕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曾仕强
  • 中国式思维
  • 思维方式
  • 文化
  • 国学
  • 管理
  • 人生
  • 哲学
  • 自我提升
  • 畅销书
  • 正版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信德诚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社
ISBN:9787550289086
商品编码:11082492924

具体描述

不了解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你怎么为人处世?

洞悉中国式思维的特点,你就掌握了与所有中国人打交道的诀窍。

曾仕强教授明白告诉你,你和周围的人是怎样思考的

 

书名:《中国式思维》

ISBN:978-7-5502-8908-6

作者:曾仕强 著

印张:19.5

定价:58.00元

开本:16开

版别: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7年3月出版

上架建议:人际关系/处世哲学

 

 

本书卖点——————————————————————————————————————_

   1.曾仕强老师是当代中国具有强大影响力的管理大师和国学大师,学贯中西,粉丝众多。

   2.透彻地分析了中国式思维的特点,为读者提供了处理工作、生活中人际关系难题的有力工具。

 

读者定位—————————————————————————————————————

   职场人士

作者简介——————————————————————————————————————

    曾仕强,中国式管理之父,当今中国极具影响力的管理大师与国学大师。台湾交通大学教授,台湾师范大学教授。英国莱斯特大学管理哲学博士,美国杜鲁门州立大学行政管理硕士。研究中国管理哲学三十年,首倡中国式管理,名动政商学界,享誉海内外。

曾仕强教授深谙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管理理论,中西贯通,学问渊深,世情洞

 

 

受欢迎的主讲专家之一,著有《中国式思维》《中国式管理》《领导的方与圆》等作品。

 

编辑推荐——————————————————————————————————————

掌握了中国式思维,就掌握了与中国人打交道的精准方法。

掌握了中国式思维,就可以把握与同事、领导沟通的尺度,就可以把握与他人交往的原则。

《中国式思维》一书即是以此为出发点,先是将中国式思维置于与美、日为代表的两种思维方式的比较中,突出其独特性,再从中国人的基本精神、基本信条等方面详加阐述,全面展示了中国人的思维本质。

阅读本书,下属可以更好地领会上级安排的工作,普通员工可以更好地掌握与其他同事配合的尺度,管理者可以更好地了解员工的意愿。工作以外的场合,人们还可以将其当作与其他人交往的行动指南。

内容简介——————————————————————————————————————

不了解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你怎么为人处世?

洞悉中国式思维的特点,你就掌握了与所有中国人打交道的诀窍。

正如曾仕强先生在《中国式思维》一书中所言,当下很多中国人“时常脑筋不清楚”“对自己很不了解”。通过阅读本书,你可以掌握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特点,并对中国人的基本精神、信条、立场、标准等有更深入的认识,对于如何处理工作、生活中的人际关系,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简要目录——————————————————————————————————————

 

前言/ IX

 

 

上篇

绪言/ 002

 

 第一章 东西文化的根本差异

我们只有一个地球/ 007

西方人从西方观察/ 008

东方人从东方审视/ 008

一样事实,两种看法/ 009

意识形态显有差异/ 010

产生中西不同观点/ 011

 

 第二章 “二构成一”的特性

是非十分明确,表达也很清楚/ 017

彼此公平竞争,接受优胜劣败/ 018

避免过度膨胀,讲求有力制衡/ 019

注重个人权益,尽力加以维护/ 021

善于表现的人,容易获得成功/ 022

一切遵照规定,大家依法而行/ 024

 

 第三章 “二构成一”的优点

适合于稳定的环境/ 029

有一定的途径可循/ 030

权利义务相当明确/ 032

看起来条理很分明/ 033

有利于教育和学习/ 035

相对地简单和专业/ 036

 

 第四章 “二构成一”的缺失

缺乏应变力/ 041

丧失创造力/ 041

不喜欢创新/ 042

不能够互助/ 044

书面才算数/ 045

不容易调整/ 047

 

 第五章 “一内涵二”的特性

是非并不明确,表达也很含糊/ 051

彼此互补互助,能者应该多劳/ 052

不需明显制衡,不知不觉互动/ 053

注重个人义务,力求善尽责任/ 054

善于隐藏实力,必要时才显露/ 056

因时因地制宜,大家合理配合/ 057

 第六章 “一内涵二”的优点

适合于变动的环境/ 063

采取持经达变方式/ 064

随时可以调整应变/ 066

继旧开新,日新又新/ 067

可进可退,因时制宜/ 068

在动态中维持均衡/ 070

 

 第七章 “一内涵二”的缺失

不容易学习/ 075

不觉得公平/ 076

不容易判断/ 078

不觉得单纯/ 079

不能说分明/ 080

不易生信任/ 082

 

 第八章 都可能变成“一统全局”

“二构成一”有四种变形 / 087

要变成“一内涵二”很难 / 088

“一内涵二”有五种变形 / 089

很容易变成“二构成一” / 091

只有一种共同的变形/ 092

特别称之为“一统全局” / 094

 

 第九章 “一统全局”的特性

绝对服从上级的命令/ 099

对外抗争而对内互助/ 100

以关怀消弭制衡心理/ 101

注重团体/ 103

不容许个人有突出的表现/ 104

组织成员一致行动/ 106

 

 第十章 “一统全局”的优点

适合小变动的环境/ 111

执行没有大的阻力/ 112

充分沟通再做决策/ 114

大家商量才能改变/ 115

团体的约束力甚强/ 116

成员必须充分合作/ 118

 

 第十一章 “一统全局”的缺失

决策错误时损失很重/ 123

团体所施的压力太强/ 124

个人的牺牲实在太大/ 125

脱离团体时不知所措/ 126

实非一般人所能忍受/ 128

 

 第十二章 纷乱的根源

过去各自拥有不同的理念/ 133

彼此不兼容引起区域战争/ 134

现代信息发达社会多元化/ 135

不同理念在同一区域争吵/ 136

今后区域内纷争必定增多/ 138

如何化解继续深入去探究/ 139

 

 

下篇

 绪言/ 144

 

 第十三章 中国人的基本精神

一切都是不一定/ 153

不一定也不一定/ 154

从不一定到一定/ 156

一定含有不一定/ 157

变来变去都一样/ 158

一样会变来变去/ 160

 

 第十四章 中国人的基本信条

坚持以不变应万变/ 165

以不变应万变是变/ 166

变到和没有变一样/ 168

有所变又有所不变/ 169

持经达变以求合理/ 171

合理应变叫作时中/ 172

 

 第十五章 中国人的基本立场

既不表示赞成,也不表示反对/ 177

应该反对才反对,否则就赞成/ 178

有本事不可以随便表现出来/ 180

深藏不露才不致一表现就死/ 181

可以骗别人,千万不能骗自己/ 183

保留颜面,促使自己好好表现/ 184

 

 第十六章 中国人的矛盾心态

喜欢管人,却不喜欢被管/ 189

一方面自大,一方面自卑/ 190

被抓住时很乖,一放手便作怪/ 192

自己含糊,却骂人不清楚/ 193

害怕被讨好,又怕受冷落/ 195

遇有矛盾设法把它化解/ 196

 

 第十七章 中国人的心灵状态

随时随地都十分自由/ 203

自由之中要讲求伦理/ 204

与人有关的事都主观/ 205

科学也不可能纯客观/ 207

 

 第十八章 中国人的衡量标准

不喜欢单一的衡量标准/ 211

多重标准以寻求合理点/ 212

有时候对外人比较客气/ 214

有些事对自己人更宽厚/ 215

看起来亲疏有别不公平/ 217

注重长期性与综合性的平等/ 218

 第十九章 中国人的判断标准

妥当性往往大于真实性/ 223

虚安和诚信并没有关系/ 224

和合性常常大于分别性/ 226

合中有分容易维持和谐/ 227

合理性层次高于合法性/ 229

我们只能接受合理的法/ 230

 

 第二十章 中国人的基本态度

习惯于含含糊糊中找出明朗的答案/ 235

用彼消我长的较量精神彼此拉扯/ 236

自愿追随也可长相左右/ 237

以下赌注的心态来寻找合理平衡点/ 239

 

 第二十一章 中国人的复合标准

害怕却不服从/ 245

喜欢表现却又害怕表现/ 246

个人主义却又重视团体/ 248

没有意见便是很有意见/ 249

不用担心就是各自小心/ 251

中国人主张合理就好/ 252

 

 第二十二章 中国人的必要修养

明辨随机应变和投机取巧/ 259

把圆通和圆滑切实分清楚/ 260

分辨虚安和欺骗的差异性/ 261

辨别艺术和权术的分界点/ 262

区别“大我”与“小我”的同和异 / 264

弄清楚经和权之间的配合/ 265

 

 第二十三章 现代中国人的共同问题

脑筋时常不清楚/ 271

对自己很不了解/ 272

说什么融合中西/ 273

谈什么他山之石/ 275

对自己缺乏信心/ 276

不认真提升自己/ 278

 

 第二十四章 现代中国人应有的素养

重新认识中华文化/ 283

先做好一个中国人/ 284

建立中国人的观点/ 286

客观比较中西文化/ 287

尊重各种文化特性/ 288

自然成为世界主流/ 299

 结语/ 293

 

 

 


《洞悉东方智慧:中国式思维的奥秘》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一种独特的思维模式深深地植根于文化土壤,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人生选择与价值取向。这种思维方式,并非某种刻板的教条,而是融汇了哲学、伦理、历史、人情等多重维度的智慧结晶,它体现在我们为人处世的细微之处,也闪耀在中国古典智慧的宏大叙事之中。本书旨在深入浅出地剖析“中国式思维”的精髓,带领读者穿越表象,触摸其内在的脉络,理解其运作的逻辑,并从中汲取智慧,以更深刻地认识自己,更从容地应对人生。 第一章:天人之和——中国式思维的哲学基石 中国式思维并非凭空而来,其根源深植于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其中,“天人合一”的观念尤为重要。它强调人与自然、人与宇宙之间密切的联系,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应顺应自然,遵循规律。《道德经》中的“道法自然”便体现了这一思想。中国式思维不喜刻意为之,而崇尚“无为而治”,这并非消极被动,而是指顺应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不强求、不逆势。在处理问题时,这种思维方式倾向于观察、体悟,等待最佳时机,而非急于求成。 “阴阳五行”作为中国古代朴素的哲学理论,同样塑造了中国人的辩证思维。万事万物都存在对立统一的两面,盛极必衰,否极泰来。这种动态的、发展的观点,使得中国式思维在看待问题时,不会走向极端,而是注重平衡与中庸。《易经》中的卦象变化,便是一种对事物发展规律的深刻洞察。中国人相信“过犹不及”,在追求目标时,懂得适可而止,保持一种动态的平衡,这有助于规避风险,实现长久的稳定。 儒家的“仁义礼智信”是中国式思维的核心价值体系。它强调人际关系的和谐,注重“和而不同”,在尊重个体差异的前提下,寻求整体的和谐统一。这种集体主义的倾向,使得中国人更看重群体利益,但也因此带来了人情社会的复杂性。“礼”不仅仅是外在的规范,更是内在的道德修养,它规约着人的行为,维系着社会的秩序。“信”则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基石,失信于人,将难以立足。 第二章:人情练达——中国式思维的人际交往智慧 中国式思维在人际交往中展现出其独特的智慧,这是一种建立在深厚人情基础上的经营之道。“关系”在中国社会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它并非简单的社交网络,而是一种基于信任、互惠、情感连接的复杂体系。中国人深谙“多个朋友多条路”的道理,但这种“朋友”往往需要长期的经营和维护。 “面子”是中国式思维中一个绕不开的概念。它关乎一个人的尊严、声誉和社会地位。中国人做事,常常会考虑到对方的“面子”,避免让对方难堪,这是一种含蓄而委婉的处事方式。但同时,也要懂得给足对方“面子”,以示尊重。这种对“面子”的重视,使得中国人在沟通时,常常使用“弦外之音”、“暗示”等方式,而非直白表达,这既是一种艺术,也可能造成误解。 “圆融”是中国式思维在处理人际关系中的重要原则。它意味着在原则问题上保持坚定,但在具体操作上,却懂得灵活变通,不生硬,不激进。中国人倾向于“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用柔和的方式化解矛盾,避免直接冲突。“和为贵”的思想,使得人们在交往中,更注重维护和谐的氛围,即使有分歧,也倾向于通过协商、妥协来解决。 “恩情”在中国式思维中具有特殊的意义。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中国人重视感恩,也容易产生报恩的情结。这种情感纽带,使得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但也可能导致人情债的产生,使人陷入复杂的义务之中。 第三章:谋定后动——中国式思维的策略与决策 在面对挑战和机遇时,中国式思维展现出其审慎和谋略的一面。“谋定而后动”是中国人做事的基本原则。这意味着在采取行动之前,需要充分的思考、周密的计划和对局势的准确判断。中国人不急于抢占先机,而是宁愿花更多的时间去观察、分析,直到把握住最有利的时机。 “孙子兵法”中的智慧,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战略思维。它强调“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在行动前,充分了解自身优势劣势,以及对手的情况。同时,“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理念,也表明了中国式思维倾向于通过智慧和策略,以最小的代价达成目标,而非一味地诉诸武力或强硬手段。 “大局观”是中国式思维在决策中的一个重要维度。它要求决策者不能只关注眼前利益,而是要从更宏观、更长远的角度来审视问题,考虑其对整体局势的影响。这种全局性的视角,有助于做出更明智、更具前瞻性的决策。 “权变”是中国式思维在执行策略时的灵活性。虽然有周密的计划,但情况总是在不断变化。中国人懂得根据实际情况,适时调整策略,灵活应变,而不是固守成规。这种“应势而动”的能力,是应对复杂多变环境的关键。 第四章:顺势而为——中国式思维的生存与发展之道 “势”是中国式思维中一个核心的概念,它指的是事物发展的趋势、环境的有利条件。中国人深谙“顺势而为”的道理,即主动去适应和利用环境的有利条件,而不是逆势而动。这是一种智慧的生存之道,也是一种高效的发展模式。 “藏锋守拙”是中国式思维在行事时的低调姿态。锋芒毕露容易招致嫉妒和攻击,而懂得隐藏自己的实力,不轻易暴露,反而能更好地保护自己,积蓄力量。这并非是消极的退让,而是一种懂得韬光养晦的智慧。 “久久为功”是中国式思维在追求目标时的耐心和毅力。他们相信“水滴石穿”,不追求一夜暴富,而是愿意投入时间和精力,持之以恒地去努力,最终实现长远的目标。这种耐心和坚持,是中国式思维能够经受时间考验的重要原因。 “变通”在中国式思维中同样重要。面对不可抗拒的变化,中国人懂得适应,懂得在变化中寻找新的机遇。他们不会因为一次失败而一蹶不振,而是会从中吸取教训,调整方向,重新出发。这种韧性和适应性,是他们在复杂环境中生存和发展的关键。 第五章:中国式思维的当代意义 在全球化日益深入的今天,理解和运用中国式思维,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更能在个人成长、事业发展、国际交流等诸多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在中国式思维的影响下,我们学会了更加辩证地看待问题,更加审慎地做出决策,更加从容地处理人际关系。它教导我们在追求个人价值的同时,不忘肩负的社会责任;在面对挑战时,不失沉着冷静,而是运用智慧和策略去克服。 然而,中国式思维并非完美无缺。其过分强调集体和人情的弊端,有时也会导致效率低下、关系复杂、缺乏创新等问题。因此,我们在学习和运用中国式思维时,也需要辨证地看待,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与现代化的管理理念和科学的思维方法相结合,形成一种更具包容性和创新性的思维模式。 本书希望通过对中国式思维的深度解析,帮助读者拨开迷雾,理解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实践智慧。愿读者能从中获得启迪,将这份古老的东方智慧,融入现代的生活之中,以更开阔的视野,更从容的心态,去拥抱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身边发生的一些事情,有了全新的认识。很多之前觉得难以理解的人情世故,现在似乎都有了合理的解释。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对很多事物的新视角。我发现,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会感到困惑,并不是因为事情本身有多复杂,而是因为我们没有掌握理解它的“工具”。而这本书,恰恰就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套理解中国式思维的“工具”。它让我开始反思自己在很多情境下的反应,是不是受到了这种思维方式的影响,并且这种影响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我希望以后能运用书中的观点,在工作和生活中,做出更明智的决策,也能更好地与身边的人沟通和理解。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知识的传递,更在于它能够引发我们对自己、对周围世界的深刻反思。

评分

刚拿到这本书,就被封面“曾仕强”这三个字吸引了。我一直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有浓厚的兴趣,而曾仕强教授的名字,在我心中几乎就是这方面的权威代表。我一直认为,理解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是理解中国社会、理解中国人的行为模式乃至中国历史的关键。这本书的名字,直接点出了这一点,让我觉得它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书籍,能够帮助我深入剖析那些根植于我们文化深处的思维习惯。我期待通过这本书,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到,为什么我们中国人会在某些情境下做出那样看似“特别”的反应,这种思维模式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又在多大程度上影响着我们当下的生活和决策。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和深入的分析,让我能够恍然大悟,找到自己身上、身边人身上那些“中国式”思维的影子,并且从中获得一些启发,能够更客观、更理性地看待和处理问题。毕竟,了解自己,才能更好地与世界沟通。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没有回避中国文化中一些可能被认为是“缺点”的地方,而是以一种更加开放和包容的态度去审视它们。比如,有时候我们会觉得中国人比较“内向”,或者在集体面前比较“压抑个人”,但这本书好像在解释这种现象背后,其实蕴含着一种注重和谐、整体的文化价值。它不是在为这些现象辩护,而是试图去理解它们产生的文化土壤。我喜欢这种不偏不倚的分析方式,它让我能够更全面地看待中国人的思维方式,而不是简单地贴标签。而且,这本书也并没有一味地强调“中国式”思维的好处,它也会提到一些可能带来的局限性,并鼓励读者去思考如何取长补短。这种辩证的思维方式,让我觉得这本书非常具有启发性。它不是教你盲目地认同,而是引导你独立思考。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非常流畅,语言平实易懂,但内涵却十分丰富。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分析一些比较复杂的社会现象时,能够用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来阐述,让人一下子就能明白。比如,书中对“关系”这个概念的解读,我一直觉得这是理解中国社会运作的关键,而这本书在这方面提供了非常精彩的论述。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关系”的重要性,而是深入剖析了“关系”是如何形成、维系以及在实际生活中发挥作用的。我感觉,很多时候我们在处理事情时,下意识地就会考虑到“关系”,但却不一定能清晰地认识到它的运作机制。这本书正好弥补了这一点,让我能够更清晰、更系统地理解“关系”在中国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而且,作者在讲到这些的时候,常常会联系到历史文化背景,让我觉得这些思维方式并非凭空产生,而是有其深厚的根源。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它不是一本空谈理论的书。我翻了几页,发现里面有很多贴近生活的例子,讲的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会遇到的事情。比如,有时候你会觉得中国人特别讲究“面子”,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书中好像就对此有深入的探讨。还有,在人际交往中,为什么中国人常常会采取一些比较委婉、含蓄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观点,而不是像西方人那样直接?这本书似乎也在尝试解答这些困惑。我特别喜欢它在分析问题时,不会简单地给出对错判断,而是试图去解释这种思维模式背后的原因和逻辑。这种“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写作方式,让我觉得非常有说服力。我感觉,这本书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长者,用他丰富的阅历和深厚的学养,为我们打开了一扇认识中国文化和中国人思维方式的窗口。读这本书,就像在和一位充满智慧的长者对话,既能学到知识,又能获得启迪。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