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吳法學先賢文叢:潘漢典法學文集

東吳法學先賢文叢:潘漢典法學文集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潘漢典 著,白晟 編
圖書標籤:
  • 法學
  • 東吳大學
  • 潘漢典
  • 法律史
  • 法律思想
  • 中國法律
  • 法學史
  • 文集
  • 先賢
  • 學術著作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法律齣版社
ISBN:9787511834485
版次:1
商品編碼:11094751
包裝:平裝
叢書名: 東吳法學先賢文叢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2-09-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1134
字數:1669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東吳法學是中國現代法學史上的一座高峰,時有“南東吳,北朝陽”之美稱。自1915年開設始,東吳大學法科以英美法和比較法為特色,雲集和培養瞭一大批傑齣的法律人纔,如王寵惠、吳經熊、盛振為、倪徵噢、李浩培、楊兆龍、孫曉樓、丘漢平、潘漢典等等,他們的著述為中國現代法學研究和法律實踐積纍瞭豐富的資源。本套叢書的宗旨就是對這一寶貴資源進行保存、整和傳播。

內容簡介

《東吳法學先賢文叢:潘漢典法學文集》反映瞭先生在比較法領域耕耘數十年的足跡和收獲,也記錄瞭中國法治發展麯摺和艱辛的曆程。本文集中的某些作品,顯然並非齣於先生的手眼,而是迫於當時的政治時勢,此點誠可體諒。從這個意義上講,這部文集本身也是一部中國當代比較法學術史。

作者簡介

潘漢典,中國政法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政法大學比較法研究所創建人、原所長;著名法學傢、法學翻譯傢,1948年畢業於東吳大學比較法研究所,獲法學碩士學位。精通英、法、日、德、俄等多種語言。多年來一直緻力於比較法研究與探索,翻譯瞭一係列著作與文章。先後在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中國政法大學從事科研和教學工作,為新中國法學的創建做齣瞭巨大貢獻。主要譯著有《比較法總論》、《英吉利憲法》、《英格蘭狀況》等。

內頁插圖

目錄

導讀 一位以比較法為生活方式的單純學人
第一部分 論著
一 論文
對美國實在主義法學的“法院判決即法律”的批判
比較法在中國:迴顧與展望
論世界法律體係分類的若乾問題
英美法係的基本原理及其對我國立法的啓示
二 譯序等
[意]尼科洛·馬基雅維裏《君主論》譯者序
[意]尼科洛·馬基雅維裏《君主論》譯後記
茨威格特 剋茨《比較法總論》中譯者序
元照英美法詞典緣起
三 中文序言
《中美産品缺陷法律製度比較研究》序言
《香港基本法解釋問題研究》序言
第二部分 譯著
一 [意]尼科洛·馬基雅維裏著《君主論》
君主論
尼科洛·馬基雅維裏上洛倫佐·梅迪奇殿下書
第一章 君主國有多少種類?是用什麼方法獲得的?
第二章 世襲君主國
第三章 混閤君主國
第四章 為什麼亞曆山大大帝所徵服的大流士王國在亞曆山大死後沒有背叛其後繼者
第五章 對於占領前在各自的法律下生活的城市或君主國應當怎樣統治
第六章 論依靠自己的武力和能力獲得的新君主國
第七章 論依靠他人的武力或者由於幸運而取得的新君主國
第八章 論以邪惡之道獲得君權的人們
第九章 論市民的君主國
第十章 應該怎樣衡量一切君主國的力量
第十一章 論教會的君主國
第十二章 論軍隊的種類與雇傭軍
第十三章 論援軍 混閤軍和本國的軍隊
第十四章 君主關於軍事方麵的責任
第十五章 論世人特彆是君主受到贊揚或者受到責難的原因
第十六章 論慷慨與吝嗇
第十七章 論殘酷與仁慈,被人愛戴是否比被人畏懼來得好些
第十八章 論君主應當怎樣守信
第十九章 論應該避免受到衊視與憎恨
第二十章 堡壘以及君主們每日做的其他許多事情是有益的還是無益的
第二十一章 君主為瞭受人尊敬應當怎樣為人
第二十二章 論君主的大臣
第二十三章 應該怎樣避開諂媚者
第二十四章 意大利的君主們為什麼喪失瞭他們的國傢
……
第三部分 譯文
潘漢典先生年譜
編後記

精彩書摘

(一)曆史發展是確定現代法律體係式樣的要素之一,這是不待證明的。普通法也許是關於這一點的最清楚的例子,但是,如果要把歐洲大陸的各個法律體係加以歸類就不那麼容易。它們從羅馬日耳曼法滋生,但是,是否應當把它們(除瞭公認北歐法律作為例外情況之外——因為它是獨立的)全部放在一個法係裏麵,如同達維德和馬爾姆施勒姆那樣做,抑或應當有一個日耳曼法係(包括德國、奧地利、瑞士和幾個有關聯的法律體係)和羅馬法係(包括法國和采納法國民法典的所有法律體係,和西班牙、葡萄牙、南美一道)?阿曼戎、諾爾德和沃爾夫采取後一種抉擇,在我們看來是正確的。後來發生的各種事件可能消滅瞭共同來源在式樣上的重要意義。這裏有兩項後來發生的事件。第一件是法國民法典引起的重大的繼受《法國民法典》運動,而德國、奧地利和瑞士都沒有參加這一運動。第二件是十九世紀在羅馬法《學說匯纂》派的影響下,講德語的國傢使用極為清晰明確的法律概念,使形式上的法律技術獲得發展,而法國的傳統則更注意政治的和法庭的領域,因此這種形式上的法律技術並沒有成為法國從事詳細的民法典編纂工作的基礎,簡直沒有在法國産生任何影響。如果把各個屬於羅馬法係的體係,把德國、奧地利和瑞士的法律,甚至北歐各國的法律體係,放進單獨的“羅馬日耳曼法係”,那就可能把人們引入歧途,把注意力集中到比較抽象的共同特點,這些特點使它們作為一個集團不同於另一集團,比如說不同於普通法;人們也可能很容易忽視在歐洲法律的閤奏中,上述三個集團有著自己十分獨特的聲音。當然,羅馬體係、日耳曼體係和北歐體係彼此之間的關係確實比同普通法的關係較為密切;但是如果要簡單地提齣它們最近的發展情況和在式樣上齣現的與眾不同的特點,要把事情說清楚就要求我們把它們歸入不同的法係。普通法的獨立的曆史發展使得人們必須把它單獨地分為一類,伊斯蘭法和印度教法亦是如此。西方法律曾經被俄羅斯接受,但是俄羅斯的法律必須單獨分為一類,這是由於近代的大事件發生瞭,而且遠東非共産主義體係各國由於它們的特有的思想方法也必須這樣處理。
……

前言/序言


東吳法學先賢文叢:潘漢典法學文集 一部跨越世紀的法律思想史詩,一次探尋中國現代法學濫觴的深刻旅程。 《東吳法學先賢文叢:潘漢典法學文集》並非僅僅匯集瞭一位法學傢的論述,它是一部立體呈現中國近代法製現代化進程中,一位核心人物——潘漢典先生——學術思想演變與貢獻的宏大畫捲。本叢書旨在係統梳理、深入挖掘和精準闡釋潘漢典先生自民國初創至新中國建立前後,在私法、憲法、法律史學以及法理學等多個領域所建立的理論基石與實踐洞見。 【時代背景與學術脈絡】 本書的時代背景,聚焦於中國社會經曆的劇烈轉型期:從晚清的變法自強,到民國初年的法治理想構建,再到抗戰時期法律思想的堅守與發展。潘漢典先生的學術生涯恰好嵌入這一波瀾壯闊的曆史節點。他早年留學海外,接受瞭嚴謹的西方法律教育,歸國後,麵臨的首要任務是將域外先進的法律理論與中國的具體國情相結閤,探尋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法律發展之路。 本選集中的文集,清晰地展示瞭這種融閤與創新的努力。它不僅涵蓋瞭潘先生在東吳大學法學院(今中國政法大學前身之一)執教期間的經典講義與研究成果,更收錄瞭其在司法實踐和立法籌備過程中形成的真知灼見。 【核心內容擷英:法律理論的深度構建】 本套文集按照主題和時間序列,精選並重新編排瞭潘漢典先生的代錶性文本,其內容深度和廣度,足以令今日法學研究者感受到昔日學人的嚴謹與恢宏。 一、 權利義務的基石:民法學體係的早期構建 在早期的研究中,潘漢典先生將大量精力投入到對中國民法典草案的研讀與評注之中。本捲收錄的文本,詳盡闡述瞭其對物權、債權等基本法律製度的理解。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潘先生對傳統儒傢倫理與現代私法原則的調和與張力,進行瞭深刻的分析。他並非簡單地“移植”德國或日本的民法典,而是力圖在繼承中國傳統財産觀念的基礎上,植入現代契約自由與個人自治的理念。例如,其關於“契約自由限製的閤理性”的論述,超越瞭當時許多學者的簡單對立觀,體現齣高度的理論成熟度。 二、 國傢的形態與法治的保障:憲法理論的擘畫 潘漢典先生在憲法學領域的貢獻同樣不容忽視。在本集中,讀者將看到他對“主權在民”原則在中國實踐中的睏境與齣路的深刻思考。他對於議會製度、政府組織法以及國民權利保障的論述,並非停留在抽象的概念分析,而是緊密結閤瞭當時民國政府的結構性問題。特彆是他對“違憲審查製度”的早期引入與論證,展現瞭其前瞻性的法治理念。這些論述不僅是曆史文獻,更是對權力製約、法治基石的永恒追問。 三、 法律史學的開創性視角:超越“沿革”的批判 不同於純粹的曆史敘事,潘漢典先生的法律史學研究,著眼於中國法律製度的“功能”與“變遷邏輯”。本捲收錄的法律史論述,著重探討瞭古代律令製度的內在結構,並試圖從中提煉齣對現代立法有參考價值的經驗教訓。他強調法律史研究必須服務於現實的法律改革,避免將曆史簡單浪漫化或徹底否定,這種務實的態度,標誌著中國現代法律史學的成熟。 四、 法理學的思辨:中西方法理的交匯點 在法理學層麵,文集展示瞭潘先生對法律的本質、法的現象及其價值的哲學層麵的探討。他批判瞭當時社會上流行的、將法律視為單純統治工具的狹隘觀點,堅持法律作為社會規範體係的獨立性和內在邏輯性。其對“自然法”與“實在法”的辨析,體現瞭深厚的哲學功底,並以此為基礎,對如何構建一個具有正義性的法律體係進行瞭富有啓發性的構建。 【學術價值與曆史意義】 《東吳法學先賢文叢:潘漢典法學文集》的齣版,具有多重價值: 首先,它是研究中國現代法學史的“第一手材料寶庫”。 通過這些原汁原味的文字,研究者可以直接觸摸到中國現代法律知識體係構建的原始脈絡,避免瞭後世解讀可能帶來的偏差。 其次,它為當代法律實踐提供瞭曆史的參照。 許多潘先生在百年前探討的關於産權保護、政府與公民關係、法律移植的睏境等問題,在今天依然具有強烈的現實意義。重溫這些論述,有助於我們更深刻地認識當下法治建設的復雜性。 最後,它展現瞭民國時期知識分子的學術風骨。 潘漢典先生在物質條件和政治環境相對艱難的時期,依然堅持對真理的追求和對學術標準的堅守。這套文集,正是對那個時代嚴肅治學精神的最好緻敬。 本書通過細緻的校勘和詳盡的注釋,確保瞭文本的準確性和可讀性,是法學教育者、法律史學者以及所有關注中國法治現代化進程的讀者不可或缺的案頭之書。它不僅僅是迴顧,更是對未來法律思潮的啓迪。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潘漢典法學文集》給我的第一印象,是其嚴謹的學術品格。從書籍的裝幀到內文的排版,都透露齣一種對知識的敬畏。雖然我尚未深入閱讀其具體內容,但僅僅是“文集”這個形式,就預示著這是一份係統性的學術成果匯編。我想,文集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應該是潘漢典先生在不同時期、不同主題下,對其法學思想的闡述和實踐。我尤其期待的是,他能否在紛繁復雜的法學理論中,提煉齣一種獨特的視角,或者對某些經典理論提齣新的解讀。這種深入淺齣的學術探討,對於我這樣希望在法學道路上有所建樹的讀者來說,無疑是一筆寶貴的財富。

評分

作為一本法學文集,其學術價值自然不言而喻。潘漢典先生在書中對諸多法律理論的探討,不僅為學術界提供瞭新的研究思路,也為我們這些普通讀者打開瞭一扇瞭解法學深層奧秘的窗口。他的觀點,或許並非全然無可指摘,但其所提齣的問題,所進行的論證,都極具啓發性。我尤其看重的是,他在文字中展現齣的那種對法律事業的執著與熱愛,這種精神力量,比任何理論的闡述都更能打動人。這本書,不僅僅是一份學術遺産,更是一種精神的傳承。

評分

翻開此書,仿佛置身於一個充滿智慧的殿堂。潘漢典先生的法學思想,如同涓涓細流,潤物無聲,卻又蘊含著強大的力量。書中對某些法律概念的剖析,精準而深刻,讓我反復咀嚼,迴味無窮。他似乎總能在看似尋常的法律條文中,挖掘齣其背後的邏輯與精神。我尤其欣賞他在處理一些疑難雜癥時所展現齣的冷靜與理性,不被錶麵現象所迷惑,而是直指問題的本質。這種深入的思考方式,不僅提升瞭我對具體法律問題的理解,更讓我學會瞭如何以一種更宏觀、更批判性的眼光去看待法律現象。

評分

《潘漢典法學文集》帶給我的,不僅僅是知識的灌輸,更是一種思維方式的啓迪。潘漢典先生的文字,不浮誇,不空洞,每一句都飽含深意。他對於法律問題的分析,常常能從不同維度展開,既有宏觀的理論建構,也有微觀的案例解讀。我尤其喜歡他對於某些曆史上的法律事件的梳理與評價,既有曆史的厚重感,又充滿瞭現代的洞察力。閱讀他的文章,就像是在與一位博學的老者對話,他用其豐富的人生閱曆和深厚的學識,為我指點迷津,打開思路。

評分

初識此書,便被其厚重的名字所吸引。“東吳法學先賢文叢”幾個字,便勾勒齣一種學術傳承的厚度與深度,而“潘漢典法學文集”更是直接點明瞭核心人物與學術領域。我一直對法學領域有著濃厚的興趣,尤其關注那些在學術史上留下深刻印記的人物。潘漢典先生的名字,雖然並非如明星學者那般婦孺皆知,但其在特定法學分支中,定然有著不可忽視的貢獻。我期待在這部文集中,能夠窺見其嚴謹的治學態度,敏銳的洞察力,以及對法學理論的獨特理解。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