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亚历山大远征记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亚历山大远征记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古希腊] 阿里安 著,李活 译
图书标签:
  • 历史
  • 军事
  • 古典文学
  • 亚历山大大帝
  • 古希腊
  • 远征
  • 传记
  • 译文
  • 学术
  • 西方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038126
版次:1
商品编码:11122684
品牌:商务印书馆(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1979-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53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亚历山大远征记》正文系以笛杜所编杜勃纳抄本为依据,而杜勃纳抄本是以巴黎手抄本为依据的。前者一般简称A抄本,后者简称B抄本。B抄本,即十五世纪巴黎古抄本(1753格令)和十五世纪君士坦丁堡稿本(一般简称C稿本),几乎可以肯定是直接根据A抄本原稿而来。而且因为其脱漏(卷七12.7)实际上是A抄本的一整页,所以罗斯认为A抄本是最原始的抄本。这一点无疑是正确的。A抄本,即十二世纪或十三世纪初的温杜包尼西斯古抄本,后曾有人校正,于是又产生了A2抄本,或称K抄本,亦即格罗诺的“最好的佛罗伦萨古抄本”,这个抄本杜勃纳也曾利用,他极重视B和K两种抄本的一致。由于纸页散失或毁损,A抄本有脱漏;而所谓“第二批”手抄本一般也有许多小脱漏。因此,只有将B、C及K(由A2而来)合并使用,才可避免脱漏(只有卷七中的共同漏页除外)。
  A和B两种抄本的“印度”一卷最好。阿里安企图仿效希罗多德的格调,这是值得赞赏的,但有时也有错。
  因此,编辑“远征记”的工作是比较容易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就可以忽视通常的校订方法。应当指出,编者往往发生一些偏向,其中有两个是主要的:其一是,尽量使阿里安“典范化”,这是很自然的。

内页插图

目录

序言
导言
亚历山大远征记

卷二
卷三
卷四
卷五
卷六
卷七
卷八(印度)

附图
亚历山大远征图
尼阿卡斯由印度河至底格里斯河航行路线图
索引

精彩书摘

  亚历山大到达埃克巴塔那之后,就叫塞萨利骑兵和联军其余各部解散回家。按原规定发给每个人全饷,亚历山大本人还额外赠给他们二千塔仑。他还下令,如果有人自愿留下继续服役挣钱,都可以留用。这样留下的人有很大一批。回家的那些人,他指定埃波西拉斯(坡利埃第斯之子)把他们带到海边,另外还派了骑兵护送,因为塞萨利人在当地就把他们的马匹卖了。他还指示米尼斯说,到达海边后,还要照顾他们登上运输船到攸卑亚去。他命令帕曼纽把波斯财宝送到埃克巴塔那卫城交给哈帕拉斯(亚历山大曾把哈帕拉斯留在后方保管钱财),还留给他六千马其顿部队、骑兵和一些轻装部队负责警卫。帕曼纽本人则奉命率领雇佣军、色雷斯部队以及地方骑兵以外的所有其他骑兵,通过卡都西亚向赫卡尼亚进军。还派皇家中队长克雷塔斯从苏萨(他曾因病留在苏萨)到埃克巴塔那之后,就率领留在那里看守财物的马其顿部队向帕西亚前进。亚历山大本人也计划到那里去。
  (二十)然后亚历山大率领伙友骑兵、骑兵侦察队、埃瑞吉亚斯部队所属雇佣骑兵、马其顿方阵(留下看守财宝的除外)、弓箭手和阿格瑞安部队,开始了追赶大流士的大进军。由于行军速度太快,许多士兵因过度疲劳而掉队,许多马匹也累死。但亚历山大还是毫不动摇,继续前进。用了十一天时间到达拉伽。要像亚历山大这样快速进军,再有一天就可到达里海关口。但大流士已经设法过了关。跟他逃跑的人已有许多离开他回老家,还有一大批投降了亚历山大。这时,亚历山大心想不该再拼命追捕大流士,于是就在原地待了五天叫部队休息。他指派欧克索达提斯为米地亚督办,这个波斯人曾被大流士在苏萨拘押,因此亚历山大信得过他。然后他又向帕西亚进军,第一天在里海关口附近宿营,第二天过关后一直走到有人烟的地区的边缘。听说再往前就是一片荒漠。为了储备今后需用的给养,亚历山大派科那斯带着骑兵和少数步兵去收集粮秣。
  ……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马可·波罗游记 卷一:威尼斯之子与东方初探 本书收录了文艺复兴初期伟大的旅行家、商人马可·波罗的口述实录——《马可·波罗游记》。这部著作不仅是地理学和民族学的宝贵文献,更是中世纪欧洲人认识东方世界的一扇至关重要的窗口。 故事始于十三世纪中叶的威尼斯,一个由水域和贸易构建起来的强大城邦。马可·波罗出生于一个富裕的商人家庭,他的父亲尼科洛和叔父马费奥早已是经验丰富的东方贸易商。少年时代的马可,在家族的熏陶下,耳濡目染着关于遥远国度的奇闻异事,心中埋下了对未知世界的无限向往。 本书细致描绘了波罗家族踏上漫长旅途的初始阶段。不同于早期的探险家,波罗家族此行带有明确的商业和外交目的。他们肩负着教皇格里高尔十世的使命,前往觐见当时的蒙古帝国大汗——忽必烈。这次拜访,不仅是商业洽谈,更是东西方文明的一次重要接触。 旅途的艰辛从踏出威尼斯城门的那一刻便已开始。书中生动再现了他们穿越小亚细亚(今土耳其地区)的场景。他们描述了君士坦丁堡(当时仍属拜占庭的势力范围)的宏伟与衰落,以及丝绸之路沿线上各个贸易重镇的繁荣景象。波罗一行人耐心记述了他们所见到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和市场交易的细节。例如,他们详细记录了波斯(今伊朗)地区对香料、宝石的交易习俗,以及当地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生活方式。 在翻越帕米尔高原的描写中,书中展现了惊人的自然景观。那里的山脉高耸入云,空气稀薄,气候变幻莫测,对于习惯了地中海气候的威尼斯人来说,无疑是一次严峻的考验。波罗对高原上牧民的生活进行了细致的观察,记录了他们如何利用牦牛和羊群适应极寒的环境。 卷二:觐见大汗与元大都的辉煌 穿越了漫长而危险的旅程后,波罗家族终于抵达了蒙古帝国的心脏地带。本书的第二卷集中笔墨描绘了他们与忽必烈汗的会面,以及在元大都(今北京)度过的时光。 忽必烈汗,成吉思汗的孙子,这位雄才大略的君主,以其开明的统治和对异域文化的包容态度著称。马可·波罗以一种既敬畏又好奇的视角,记录了这位东方统治者的威严与智慧。书中描述了汗廷的礼仪、朝会的庄严,以及他如何处理庞大帝国各个部分的政务。 元大都的描绘是全书的高潮之一。波罗以惊人的细节记录了这个规划严谨、宏伟壮丽的都城。他描述了城市棋盘式的街道布局、宫殿的规模、皇家园林的精巧设计,这些都远超当时欧洲任何一座城市的想象。书中提到,大汗拥有庞大的行政体系,高效的驿站系统(“蒙古驿站”)确保了信息和命令能迅速传达到帝国的各个角落,这对于维持如此广袤的疆域稳定至关重要。 马可·波罗在汗廷中获得了重要的职位,这使得他能够深入了解蒙古帝国的运作机制。他详尽记述了元朝的货币体系——纸币的广泛使用。对于习惯了金银铸币的欧洲人来说,这种“没有实物价值却被广泛接受”的财富形式,是极其新奇的现象。书中也记载了他们对元朝官僚制度、税收体系以及宫廷生活的观察与记录。 卷三:南国风物与四海贸易 离开权力中心后,马可·波罗跟随钦差或进行商业考察,深入了蒙古帝国的南方区域,特别是长江流域和东南沿海地带。第三卷的焦点转向了富庶的江南地区和海上贸易的繁荣。 书中对杭州(书中称为“行在”或“钱塘”)的描述,几乎让当时的欧洲读者难以置信。波罗赞叹杭州是世界上最宏伟、最富裕的城市,其人口之多、商业之盛、生活之精致,都达到了极致。他记述了西湖的秀美风光,城中繁忙的运河网络,以及各种手工业的精湛技艺,如丝绸纺织、瓷器烧制等。 南方之旅也让他接触到了更丰富的物产。他记录了茶叶的饮用习惯,这种对欧洲人而言陌生的饮品,在东方却是寻常之物。他还描述了南方特有的物产,如珍珠、香料,以及在沿海港口装卸的巨型帆船。 海上贸易的描述揭示了当时印度洋贸易网络的活跃程度。波罗描述了从泉州、广州等地出发的船队,他们的航线涉及印度半岛、南洋群岛(今东南亚)乃至更远的地区。书中提到了航行中的风险,如季风和海盗,同时也强调了海上贸易带来的巨大财富。 卷四:异域风情与奇珍异宝 在旅程的最后阶段,波罗的足迹涉及了更南部的地区,包括印度次大陆的沿海地区。第四卷侧重于记录那些在欧洲闻所未闻的动植物、宗教习俗以及独特的社会现象。 他记录了印度教徒的火葬习俗,以及当地对牛的崇拜,这些都与基督教世界存在巨大的文化差异。书中还包含了对珍稀动物的描绘,例如他根据当地人的描述记录了“独角兽”(可能源于对犀牛的误解),以及关于大象在战争和劳作中的应用。 本书的价值在于其翔实的记录和对细节的关注。马可·波罗并非仅记录了宏伟的宫殿,更重要的是他记录了普通人的生活、市场的运作、法律的执行以及信仰的差异。他所描述的黄金铺地的宫殿、数以万计的船只、便捷的纸币,无不冲击着中世纪欧洲的认知边界,为后来的地理大发现提供了原始的动力和想象的蓝图。 《马可·波罗游记》是那个时代知识传播的奇迹,它以一个威尼斯商人的视角,构建了一个真实而又充满异域魅力的东方世界图景,影响了数代欧洲的探险家和思想家。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译著的文字功底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我过去读过不少历史译本,有些翻译腔很重,读起来生涩拗口,但这一版完全没有这个问题。译者显然对古希腊和中亚的地理、风俗有着深刻的理解,他所选择的中文词汇既保留了原文的庄严和史诗感,又确保了现代读者的流畅阅读体验。比如,对于一些复杂的军事术语和地域名称,处理得干净利落,既没有为了追求古雅而牺牲清晰度,也没有为了追求通俗而丧失历史的厚重感。每一次阅读,我都能感受到文字背后蕴含的巨大能量,它引导着我的思绪穿越时空,去追溯那些古老的足迹。那些充满哲理性的论述,在这样的译笔下,也变得清晰有力,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学术说教,而是触手可及的智慧结晶。

评分

说实话,我最初对这类名著抱有“晦涩难懂”的刻板印象,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它的结构安排非常巧妙,似乎采用了类似编年史的框架,但又穿插了大量的地理志和风俗志的描述。阅读节奏把握得极好,在紧张的战役叙述间隙,会穿插一些关于风土人情的插叙,极大地缓解了阅读的疲劳感。这种张弛有度的叙事节奏,使得即便是像我这样对古代历史仅有初步了解的读者,也能轻松跟上思路,并且对书中涉及的波斯帝国、印度河流域等地的社会结构和宗教信仰有了系统性的了解。它像一位学识渊博的向导,带着你稳步前行,既不让你迷失方向,又总能在关键时刻展示出令人惊叹的风景。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非常典雅,那种复古的油墨质感和略带泛黄的纸张触感,一下子就把人拉回到那个遥远的古典时代。我拿起它的时候,就感觉自己手里捧着的不是一本书,而是一段凝固的历史。作者的叙事笔触极其细腻,他似乎不是在记录事件,而是在亲身经历,那种身临其境的代入感非常强烈。尤其是在描绘那些宏大的战争场面时,那种对细节的捕捉令人叹为观止——从士兵们盔甲上反射的阳光,到战马嘶鸣时带起的尘土飞扬,甚至是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士兵们在紧张时刻那些微小的面部表情,都被刻画得入木三分。阅读过程中,我多次停下来,仅仅是为了回味某一个场景的画面感。这不仅仅是历史的复述,更像是一场视觉和情感的盛宴,让我对那个时代的氛围有了前所未有的真实感受。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绝不仅仅停留在历史事件的罗列上,它更是一部关于领导力、战略思维和个人命运的深刻寓言。亚历山大的决策过程,书中描绘得极为细致,从早期的军事部署到后期对庞大帝国的管理困境,无不体现出那个时代顶尖的战略智慧。我尤其关注他如何在极端环境下维持军队的士气和忠诚度,那种对人性的洞察力,即便是放在今天来看,也极具参考价值。阅读这本书,就像是在进行一场跨越两千年的战略研讨会,你会忍不住思考,如果自己是当时的决策者,会如何应对那些错综复杂的政治和军事挑战。它提供了一种宏观的历史视角,让人反思权力、荣耀与最终归宿的意义,格局一下子就被拉大了。

评分

最让我震撼的,是书中对“征服”与“文化融合”这一复杂主题的探讨深度。它没有采用简单的脸谱化处理,将某一方描绘成纯粹的英雄或野蛮人。相反,作者非常冷静、甚至带着一种近乎冷酷的客观性,去解剖亚历山大这个人物的复杂性。他既是那个将希腊文明播撒到东方各个角落的“天选之子”,同时也是一个极具野心、甚至不惜采取铁腕手段的帝王。书中花了大量篇幅分析这种扩张行为带来的连锁反应,即便是胜利者的文化输出,也必然伴随着对原有秩序的破坏和痛苦的重塑。这种多维度、不带偏见的审视,让人在为那个时代的辉煌而赞叹的同时,也对历史的必然悲剧性产生了更深的体悟。

评分

远征记的好版本,值得入手

评分

马基雅维里的学说发表后,引起了不同的反响。有些国家的大臣采用了这种治术。有的思想家发表著作与之呼应。但同时也遭到另一部分人的反对,指摘他嘲弄宗教,败坏道德,鼓吹邪恶,行为放荡。

评分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亚历山大远征记 好书

评分

书还没读,希望了解一下亚历山大大帝的远征。

评分

⑤教学生抓重点.教学难免有意外,课堂难免有突变,应对教学意外、课堂突变的本领,就是我们通常说的驾驭课堂、驾驭学生的能力。对教师来说,让意外干扰教学、影响教学是无能,把意外变成生成,促进教学、改进教学是艺术。生成相对于教学预设而言,分有意生成、无意生成两种类型;问题生成、疑问生成、答案生成、灵感生成、思维生成、模式生成六种形式。生成的重点在问题生成、灵感生成。教学机智显亮点.随机应变的才智与机敏,最能赢得学生钦佩和行赞叹的亮点。教学机智的类型分为教师教的机智、学生学的机智,师生互动的机智,学生探究的机智。机智常常表现在应对质疑的解答,面对难题的措施,发现问题的敏锐,解决问题的灵活。

评分

618购书58套,这次京东的优惠券实在好领,三折多。

评分

新版本越来越不好了

评分

作者:(意大利)尼科洛?马基雅维利 译者:王永忠

评分

汉译名著的质量都是很不错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