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規劃教材·21世紀公共管理學規劃教材·行政管理係列:政府經濟學》總結、概括瞭國內外政府經濟學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反映瞭我國政府經濟管理體製改革與發展的現實,闡明瞭市場條件下政府經濟運行規律,分析瞭政府經濟政策的理論依據。全書體係設計新穎、論述深入淺齣、錶達簡明扼要,適閤高等院校行政管理、公共事業管理、社會保障等專業本科教學需要,同時也可作為研究生教育、乾部培訓的參考教材。
作者簡介
溫來成,2001年6月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獲博士學位;2003年7月至2005年9月,在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博士後流動站做研究工作。現為中央財經大學財政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財-鵬元地方財政投融資研究所執行所長,中國行政學會理事,全國政策科學研究會理事,中國行政管理體製改革研究會理事。主要研究方嚮為公共財政理論、城市財政與城市公共管理等。
內頁插圖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政府經濟學的發展
第二節 政府經濟學的學習方法
【關鍵詞】
【復習思考題】
【建議閱讀文獻】
第二章 政府經濟與市場失靈
第一節 市場經濟與市場失靈
第二節 市場失靈與政府經濟
第三節 經濟社會轉型時期中國政府經濟與職能
【關鍵詞】
【復習思考題】
【建議閱讀文獻】
第三章 政府經濟與公共物品
第一節 公共物品的概念與分類
第二節 政府經濟與公共物品供給
第三節 中國政府公共物品供給製度的改革與發展
【關鍵詞】
【復習思考題】
【建議閱讀文獻】
第四章 政府經濟與外部效應
第一節 外部效應的概念與分類
第二節 政府經濟與外部效應治理
第三節 外部效應與閤作治理
【關鍵詞】
【復習思考題】
【建議閱讀文獻】
第五章 政府經濟與公共選擇
第一節 公共選擇理論概述
第二節 西方國傢多黨製議會民主製度下的政府經濟決策
第三節 我國人民代錶大會製度下的政府經濟決策
【關鍵詞】
【復習思考題】
【建議閱讀文獻】
第六章 政府經濟與社會福利的最大化
第一節 政府經濟中的公平與效率
第二節 政府經濟與福利經濟學原理
第三節 政府經濟與社會福利最大化的實現
【關鍵詞】
【復習思考題】
【建議閱讀文獻】
第七章 政府支齣概述
第一節 政府支齣規模
第二節 政府支齣分類
第三節 政府支齣績效評價
【關鍵詞】
【復習思考題】
【建議閱讀文獻】
第八章 政府購買性支齣
第一節 公共投資
第二節 公共事業支齣
第三節 行政管理支齣
第四節 國防支齣
【關鍵詞】
【復習思考題】
【建議閱讀文獻】
第九章 政府轉移性支齣
第一節 社會保障支齣
……
第十章 政府收入概述
第十一章 政府稅收收入
第十二章 政府國內債務收入
第十三章 政府其他非稅收入
第十四章 政府預算
第十五章 政府經濟與宏觀管理
第十六章 國際政府經濟關係
精彩書摘
(1)效率標準。是指供給方式要有利於提高公共物品供給效率,努力做到在投入一定時,能夠為居民、企業和其他社會組織提供數量更多、質量更好的公共物品服務,不僅提高政府所掌握資源的配置效率,而且有利於提高整個社會的資源配置效率。按照這一標準,如果公共物品由私人企業提供,比政府等公共組織提供效率更高,既能節約資源,又能為居民等提供更多優質公共物品服務,就應選擇私人生産私人供給方式供給公共物品,大力推行公共物品供給市場化改革;如果實踐證明,某些公共物品采用公共生産公共供給方式比私人企業供給更有效,居民等服務對象更滿意,則由政府等公共組織生産和供給,而不能盲目實行市場化改革。西方國傢在新公共管理運動中,大規模推行市場化、私有化改革,將政府經營的公共設施和服務齣售給私人經營,從結果來看,既有效率提高、改革較為成功的案例,也有下效率下降、居民對服務不滿意的案例,市場化、私有化改革,也不完全是解決公共物品服務問題的靈丹妙藥。
(2)公平標準。是指公共物品的供給有利於為社會成員創造一個平等競爭的環境,縮小人們在收入等方麵的差距。公共物品供給方式的選擇,不僅要提高供給效率,而且要有利於體現社會公平,維護經濟社會穩定。凡是可以通過公私閤作,以市場化方式供給的公共物品,采用招標投標、服務外包等方式選擇公共物品的生産者和供給者,更有利於體現市場經濟公平競爭的原則,提高公共物品供給效率。以食品券、教育券等方式供給社會救濟、公共教育等公共物品,給消費者更多選擇的自由,也是公共物品供給公平的重要體現。與效率標準不同,公平標準是一定時期內人們心理上的一種價值判斷,因而公共物品供給方式的改革,需要得到大多數社會成員的理解和支持。
……
前言/序言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管理體製和政府經濟職能發生瞭重大變化。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市場機製在政府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發揮基礎性作用,攻府經濟活動的規模、結構,以及運行狀況,對市場體係建設、市場機製運行和各項社會事業發展,具有決定性影響,是社會資源閤理配置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我國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製度,走科學發展道路,全麵建設小康社會,實現社會和諧,逐步融人世界經濟一體化進程的曆史時期,以財政分配和公共服務為核心的政府經濟,麵臨著錯綜復雜的國內外環境,許多重大問題需要研究解決,諸如公共財政與政府職能轉變、財政收入占GDP的閤理規模、政府間財政關係、政府債務風險管理等等。近年來,我國推行瞭部門預算、國庫集中支付、政府采購、稅費改革、公共衛生體製改革等一係列重大改革措施,公共財政體係建設和政府宏觀經濟管理取得瞭重要進展。這為我國政府經濟學的發展創造瞭難得曆史機遇。
在學科建設方麵,自亞當·斯密創立經濟學和政府經濟學以來,眾多的經濟學流派,在不同曆史時期,從不同角度進行瞭不懈的探索,為我們研究和學習政府經濟運行規律,提供瞭豐富的思想寶庫。改革開放後,我國經濟學界以馬剋思主義經濟學說為指導,積極藉鑒和學習西方政府經濟學研究優秀成果,總結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下政府經濟活動規律,對政府經濟活動的理論基礎、政府財政資金運行機製、政府宏觀經濟管理等問題,進行瞭深入、細緻的研究,取得瞭豐碩成果,齣版瞭一批優秀的著作教材。
……
探尋現代國傢治理的經濟邏輯:一部超越傳統範式的理論力作 圖書名稱:《公共財政與財政政策:現代國傢職能的經濟學解析》 本書聚焦於公共部門活動背後的經濟學原理,深入剖析政府在資源配置、收入分配和經濟穩定中所扮演的角色與麵臨的挑戰。它旨在構建一個嚴謹的分析框架,用以理解和評估現代政府乾預的閤理性、有效性與局限性。 --- 引言:公共領域的復雜性與經濟學的必然性 在日益復雜的現代社會中,政府作為最大的非市場經濟主體,其決策和行為深刻地影響著每一個公民的福祉和宏觀經濟的運行軌跡。然而,政府的行為邏輯並非總是顯而易見的“公共利益最大化”。它受到政治約束、信息不對稱、激勵機製扭麯等多種因素的製約。因此,要理解和優化公共部門的績效,必須藉助經濟學的精確工具。 本書《公共財政與財政政策:現代國傢職能的經濟學解析》正是在這一時代背景下應運而生。它摒棄瞭對政府的簡單“頌揚”或“批判”,而是采取一種中立、實證且具有批判精神的立場,將政府活動視為一個復雜的經濟係統進行解構與分析。本書的核心關切在於:政府為什麼乾預?乾預的成本和收益是什麼?以及如何設計齣更有效的製度安排來實現既定的政策目標? --- 第一部分:政府職能的經濟學基礎與市場失靈的再審視 本部分將為後續的深入探討奠定理論基石。我們首先迴顧瞭福利經濟學的基礎,特彆是帕纍托最優的概念,並以此為基準來審視政府乾預的必要性。 市場失靈的細緻分類與識彆: 傳統的市場失靈理論(公共物品、外部性、信息不對稱)是政府乾預的經典論據。本書不僅重申瞭這些理論,更引入瞭“尋租理論”和“政府失靈”的概念,強調市場失靈與政府失靈常常是並存甚至相互轉化的關係。我們將詳細分析公共物品的供給路徑選擇(從純公共品到準公共品的供給模式),以及如何量化外部性的社會成本與收益。 科斯定理與製度經濟學的視角: 在討論外部性時,我們引入瞭科斯定理,探討在零交易成本下産權的界定如何解決衝突。但更重要的是,本書著重分析瞭現實世界中高昂的交易成本如何使得政府乾預成為必要的次優選擇,從而自然過渡到對公共政策設計的探討。 收入分配與公平的經濟學界定: 公平並非一個純粹的道德概念,它在經濟學中可以被量化和建模。本部分將引入洛倫茲麯綫、基尼係數等工具,分析代際公平與代內公平的衝突,並探討政府在促進“機會均等”與“結果均等”之間的政策權衡。 --- 第二部分:財政收入的結構、效率與激勵效應 稅收是政府獲取資源的主要途徑,也是影響微觀主體行為的關鍵杠杆。本部分將稅收視為一種“價格”或“激勵信號”來分析其對經濟活動的影響。 稅製設計的核心原則: 我們將深入探討稅製設計中的兩大核心矛盾:公平與效率的平衡。通過拉姆齊定價規則的引入,分析最優稅率的設定原則,即如何根據需求彈性來分配稅負,以最小化經濟無謂損失。 所得稅的復雜性與扭麯: 個人所得稅(PIT)對勞動供給、儲蓄和風險承擔行為的影響是本書的重點分析對象。我們將運用邊際稅率的概念,詳細剖析纍進稅製對高收入者激勵的復雜作用,並對比全球範圍內不同所得稅模式(如消費稅主導或所得稅主導)的優劣。 消費稅與環境稅的興起: 隨著對可持續發展關注的增加,本書對增值稅(VAT)和消費稅的效率進行瞭深入探討。特彆關注庇古稅(Pigouvian Tax)——即環境稅和碳稅——作為糾正負外部性的強有力工具,分析其實施中麵臨的政治阻力和國際協調難題。 --- 第三部分:財政支齣的經濟學分析:效率與分配的權衡 政府支齣不僅是資源的消耗,更是對要素配置和長期增長潛力的塑造。本部分著重於評估不同類型支齣的經濟效應。 公共投資的“擠齣效應”與“乘數效應”: 基礎設施、教育和科研等公共投資被視為經濟增長的長期引擎。本書嚴謹地量化瞭擠齣效應(政府藉貸推高利率,抑製私人投資)與乘數效應(增加有效需求,促進産齣增長)之間的動態博弈。政策製定者必須精確判斷何時公共投資是“雪中送炭”,何時是“畫蛇添足”。 轉移支付的激勵悖論: 社會保障、失業救濟和福利項目是實現收入再分配的關鍵工具。然而,這些轉移支付往往會産生替代效應(人們減少工作或儲蓄的意願)和收入效應。本書將詳細分析各種轉移支付機製(如負所得稅、定嚮補貼)在最小化工作激勵扭麯方麵的優劣。 公共部門的效率問題: 為什麼公共部門的效率通常低於私營部門?本書從激勵機製、績效衡量和預算約束三個維度進行剖析,探討瞭“尋租行為”和“信息不對稱”在公共服務供給中如何導緻資源浪費,並引入瞭“新公共管理”(NPM)思想的經濟學評價。 --- 第四部分:財政政策、債務與代際負擔 財政政策是宏觀經濟管理的核心工具,而政府債務則是跨期決策的關鍵議題。 財政政策的宏觀經濟效應: 本部分運用動態總需求-總供給模型(AD-AS)以及更先進的動態隨機一般均衡(DSGE)模型框架,分析擴張性與緊縮性財政政策對通貨膨脹、産齣缺口和利率的影響。特彆關注財政政策在“流動性陷阱”等特殊宏觀狀態下的有效性邊界。 政府債務的代際公平: 現代政府普遍存在財政赤字和債務積纍。本書著重分析李嘉圖等效性原理的局限性,即在現實中,傢庭是否會預見到未來的稅收增加,並相應調整當前消費。我們探討瞭高額債務對未來經濟增長的潛在抑製作用,以及財政可持續性的判斷標準。 中央與地方的財政關係: 在聯邦製或分權體係下,財政聯邦主義理論(如Oates定理)提供瞭分析資源配置和收入再分配的視角。本書將探討不同級彆政府間的“搭便車”問題、轉移支付的激勵扭麯,以及如何設計最優的財政關係以提高整體資源配置效率。 --- 結論:邁嚮更負責任的財政治理 本書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套結構化、跨學科的思維工具,用以審視和參與關於政府經濟行為的公共辯論。我們強調,最優的財政政策並非“更多”或“更少”的政府乾預,而是“更聰明”的政府乾預。 這要求政策製定者必須深刻理解其行為的經濟後果,並在效率、公平與可持續性之間進行審慎的權衡。本書的終極目標是促進對現代國傢職能的理性認知,推動建立更加透明、高效和負責任的財政治理體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