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21世纪公共管理学规划教材·行政管理系列:政府经济学》总结、概括了国内外政府经济学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反映了我国政府经济管理体制改革与发展的现实,阐明了市场条件下政府经济运行规律,分析了政府经济政策的理论依据。全书体系设计新颖、论述深入浅出、表达简明扼要,适合高等院校行政管理、公共事业管理、社会保障等专业本科教学需要,同时也可作为研究生教育、干部培训的参考教材。
作者简介
温来成,2001年6月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获博士学位;2003年7月至2005年9月,在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博士后流动站做研究工作。现为中央财经大学财政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财-鹏元地方财政投融资研究所执行所长,中国行政学会理事,全国政策科学研究会理事,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究会理事。主要研究方向为公共财政理论、城市财政与城市公共管理等。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政府经济学的发展
第二节 政府经济学的学习方法
【关键词】
【复习思考题】
【建议阅读文献】
第二章 政府经济与市场失灵
第一节 市场经济与市场失灵
第二节 市场失灵与政府经济
第三节 经济社会转型时期中国政府经济与职能
【关键词】
【复习思考题】
【建议阅读文献】
第三章 政府经济与公共物品
第一节 公共物品的概念与分类
第二节 政府经济与公共物品供给
第三节 中国政府公共物品供给制度的改革与发展
【关键词】
【复习思考题】
【建议阅读文献】
第四章 政府经济与外部效应
第一节 外部效应的概念与分类
第二节 政府经济与外部效应治理
第三节 外部效应与合作治理
【关键词】
【复习思考题】
【建议阅读文献】
第五章 政府经济与公共选择
第一节 公共选择理论概述
第二节 西方国家多党制议会民主制度下的政府经济决策
第三节 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下的政府经济决策
【关键词】
【复习思考题】
【建议阅读文献】
第六章 政府经济与社会福利的最大化
第一节 政府经济中的公平与效率
第二节 政府经济与福利经济学原理
第三节 政府经济与社会福利最大化的实现
【关键词】
【复习思考题】
【建议阅读文献】
第七章 政府支出概述
第一节 政府支出规模
第二节 政府支出分类
第三节 政府支出绩效评价
【关键词】
【复习思考题】
【建议阅读文献】
第八章 政府购买性支出
第一节 公共投资
第二节 公共事业支出
第三节 行政管理支出
第四节 国防支出
【关键词】
【复习思考题】
【建议阅读文献】
第九章 政府转移性支出
第一节 社会保障支出
……
第十章 政府收入概述
第十一章 政府税收收入
第十二章 政府国内债务收入
第十三章 政府其他非税收入
第十四章 政府预算
第十五章 政府经济与宏观管理
第十六章 国际政府经济关系
精彩书摘
(1)效率标准。是指供给方式要有利于提高公共物品供给效率,努力做到在投入一定时,能够为居民、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提供数量更多、质量更好的公共物品服务,不仅提高政府所掌握资源的配置效率,而且有利于提高整个社会的资源配置效率。按照这一标准,如果公共物品由私人企业提供,比政府等公共组织提供效率更高,既能节约资源,又能为居民等提供更多优质公共物品服务,就应选择私人生产私人供给方式供给公共物品,大力推行公共物品供给市场化改革;如果实践证明,某些公共物品采用公共生产公共供给方式比私人企业供给更有效,居民等服务对象更满意,则由政府等公共组织生产和供给,而不能盲目实行市场化改革。西方国家在新公共管理运动中,大规模推行市场化、私有化改革,将政府经营的公共设施和服务出售给私人经营,从结果来看,既有效率提高、改革较为成功的案例,也有下效率下降、居民对服务不满意的案例,市场化、私有化改革,也不完全是解决公共物品服务问题的灵丹妙药。
(2)公平标准。是指公共物品的供给有利于为社会成员创造一个平等竞争的环境,缩小人们在收入等方面的差距。公共物品供给方式的选择,不仅要提高供给效率,而且要有利于体现社会公平,维护经济社会稳定。凡是可以通过公私合作,以市场化方式供给的公共物品,采用招标投标、服务外包等方式选择公共物品的生产者和供给者,更有利于体现市场经济公平竞争的原则,提高公共物品供给效率。以食品券、教育券等方式供给社会救济、公共教育等公共物品,给消费者更多选择的自由,也是公共物品供给公平的重要体现。与效率标准不同,公平标准是一定时期内人们心理上的一种价值判断,因而公共物品供给方式的改革,需要得到大多数社会成员的理解和支持。
……
前言/序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管理体制和政府经济职能发生了重大变化。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市场机制在政府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发挥基础性作用,攻府经济活动的规模、结构,以及运行状况,对市场体系建设、市场机制运行和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具有决定性影响,是社会资源合理配置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走科学发展道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和谐,逐步融人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历史时期,以财政分配和公共服务为核心的政府经济,面临着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环境,许多重大问题需要研究解决,诸如公共财政与政府职能转变、财政收入占GDP的合理规模、政府间财政关系、政府债务风险管理等等。近年来,我国推行了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税费改革、公共卫生体制改革等一系列重大改革措施,公共财政体系建设和政府宏观经济管理取得了重要进展。这为我国政府经济学的发展创造了难得历史机遇。
在学科建设方面,自亚当·斯密创立经济学和政府经济学以来,众多的经济学流派,在不同历史时期,从不同角度进行了不懈的探索,为我们研究和学习政府经济运行规律,提供了丰富的思想宝库。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学界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为指导,积极借鉴和学习西方政府经济学研究优秀成果,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经济活动规律,对政府经济活动的理论基础、政府财政资金运行机制、政府宏观经济管理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出版了一批优秀的著作教材。
……
探寻现代国家治理的经济逻辑:一部超越传统范式的理论力作 图书名称:《公共财政与财政政策:现代国家职能的经济学解析》 本书聚焦于公共部门活动背后的经济学原理,深入剖析政府在资源配置、收入分配和经济稳定中所扮演的角色与面临的挑战。它旨在构建一个严谨的分析框架,用以理解和评估现代政府干预的合理性、有效性与局限性。 --- 引言:公共领域的复杂性与经济学的必然性 在日益复杂的现代社会中,政府作为最大的非市场经济主体,其决策和行为深刻地影响着每一个公民的福祉和宏观经济的运行轨迹。然而,政府的行为逻辑并非总是显而易见的“公共利益最大化”。它受到政治约束、信息不对称、激励机制扭曲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因此,要理解和优化公共部门的绩效,必须借助经济学的精确工具。 本书《公共财政与财政政策:现代国家职能的经济学解析》正是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它摒弃了对政府的简单“颂扬”或“批判”,而是采取一种中立、实证且具有批判精神的立场,将政府活动视为一个复杂的经济系统进行解构与分析。本书的核心关切在于:政府为什么干预?干预的成本和收益是什么?以及如何设计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来实现既定的政策目标? --- 第一部分:政府职能的经济学基础与市场失灵的再审视 本部分将为后续的深入探讨奠定理论基石。我们首先回顾了福利经济学的基础,特别是帕累托最优的概念,并以此为基准来审视政府干预的必要性。 市场失灵的细致分类与识别: 传统的市场失灵理论(公共物品、外部性、信息不对称)是政府干预的经典论据。本书不仅重申了这些理论,更引入了“寻租理论”和“政府失灵”的概念,强调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常常是并存甚至相互转化的关系。我们将详细分析公共物品的供给路径选择(从纯公共品到准公共品的供给模式),以及如何量化外部性的社会成本与收益。 科斯定理与制度经济学的视角: 在讨论外部性时,我们引入了科斯定理,探讨在零交易成本下产权的界定如何解决冲突。但更重要的是,本书着重分析了现实世界中高昂的交易成本如何使得政府干预成为必要的次优选择,从而自然过渡到对公共政策设计的探讨。 收入分配与公平的经济学界定: 公平并非一个纯粹的道德概念,它在经济学中可以被量化和建模。本部分将引入洛伦兹曲线、基尼系数等工具,分析代际公平与代内公平的冲突,并探讨政府在促进“机会均等”与“结果均等”之间的政策权衡。 --- 第二部分:财政收入的结构、效率与激励效应 税收是政府获取资源的主要途径,也是影响微观主体行为的关键杠杆。本部分将税收视为一种“价格”或“激励信号”来分析其对经济活动的影响。 税制设计的核心原则: 我们将深入探讨税制设计中的两大核心矛盾:公平与效率的平衡。通过拉姆齐定价规则的引入,分析最优税率的设定原则,即如何根据需求弹性来分配税负,以最小化经济无谓损失。 所得税的复杂性与扭曲: 个人所得税(PIT)对劳动供给、储蓄和风险承担行为的影响是本书的重点分析对象。我们将运用边际税率的概念,详细剖析累进税制对高收入者激励的复杂作用,并对比全球范围内不同所得税模式(如消费税主导或所得税主导)的优劣。 消费税与环境税的兴起: 随着对可持续发展关注的增加,本书对增值税(VAT)和消费税的效率进行了深入探讨。特别关注庇古税(Pigouvian Tax)——即环境税和碳税——作为纠正负外部性的强有力工具,分析其实施中面临的政治阻力和国际协调难题。 --- 第三部分:财政支出的经济学分析:效率与分配的权衡 政府支出不仅是资源的消耗,更是对要素配置和长期增长潜力的塑造。本部分着重于评估不同类型支出的经济效应。 公共投资的“挤出效应”与“乘数效应”: 基础设施、教育和科研等公共投资被视为经济增长的长期引擎。本书严谨地量化了挤出效应(政府借贷推高利率,抑制私人投资)与乘数效应(增加有效需求,促进产出增长)之间的动态博弈。政策制定者必须精确判断何时公共投资是“雪中送炭”,何时是“画蛇添足”。 转移支付的激励悖论: 社会保障、失业救济和福利项目是实现收入再分配的关键工具。然而,这些转移支付往往会产生替代效应(人们减少工作或储蓄的意愿)和收入效应。本书将详细分析各种转移支付机制(如负所得税、定向补贴)在最小化工作激励扭曲方面的优劣。 公共部门的效率问题: 为什么公共部门的效率通常低于私营部门?本书从激励机制、绩效衡量和预算约束三个维度进行剖析,探讨了“寻租行为”和“信息不对称”在公共服务供给中如何导致资源浪费,并引入了“新公共管理”(NPM)思想的经济学评价。 --- 第四部分:财政政策、债务与代际负担 财政政策是宏观经济管理的核心工具,而政府债务则是跨期决策的关键议题。 财政政策的宏观经济效应: 本部分运用动态总需求-总供给模型(AD-AS)以及更先进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DSGE)模型框架,分析扩张性与紧缩性财政政策对通货膨胀、产出缺口和利率的影响。特别关注财政政策在“流动性陷阱”等特殊宏观状态下的有效性边界。 政府债务的代际公平: 现代政府普遍存在财政赤字和债务积累。本书着重分析李嘉图等效性原理的局限性,即在现实中,家庭是否会预见到未来的税收增加,并相应调整当前消费。我们探讨了高额债务对未来经济增长的潜在抑制作用,以及财政可持续性的判断标准。 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关系: 在联邦制或分权体系下,财政联邦主义理论(如Oates定理)提供了分析资源配置和收入再分配的视角。本书将探讨不同级别政府间的“搭便车”问题、转移支付的激励扭曲,以及如何设计最优的财政关系以提高整体资源配置效率。 --- 结论:迈向更负责任的财政治理 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套结构化、跨学科的思维工具,用以审视和参与关于政府经济行为的公共辩论。我们强调,最优的财政政策并非“更多”或“更少”的政府干预,而是“更聪明”的政府干预。 这要求政策制定者必须深刻理解其行为的经济后果,并在效率、公平与可持续性之间进行审慎的权衡。本书的终极目标是促进对现代国家职能的理性认知,推动建立更加透明、高效和负责任的财政治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