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近現代英國農業資本主義的興衰:農業與農民現代化的再討論》是一部很有創新性的成果,從理論上和實證上論述瞭英國近現代農業發展的軌跡,指齣雇傭型大農場並不比農民傢庭農場在生産效率上更具優勢,近代英國齣現的大地産、雇傭型大農場排斥小農傢庭農場的農業現代化道路,隻是特殊情況下的産物,並不是普遍性的規律。
《近現代英國農業資本主義的興衰:農業與農民現代化的再討論》提齣瞭農業、農民、農業現代化等的重大理論問題,涉及小農經濟在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發展中國傢農業現代化道路等。
作者簡介
文禮朋,1973年生,湖南嘉禾人,現為桂林電子科技大學商學院教授。主要從事經濟史、發展經濟學、製度經濟學與世界經濟的研究。1995年本科畢業於湖南師範大學曆史學係。1999年碩士畢業於南京大學曆史學係歐美研究中心,獲曆史學碩士學位。2005年博士畢業於北京大學曆史學係世界現代化進程研究中心,獲曆史學博士學位。1999年7月至2005年12月任教於湖南師範大學曆史文化學院。2006年1月至2008年7月在武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經濟發展研究中心從事發展經濟學的博士後研究工作。2008年9月至今任教於桂林電子科技大學商學院。在《世界曆史》、《史學理論研究》、《史學月刊》、《現代化研究》、《馬剋思主義研究論叢》、《經濟社會體製比較》、《國外社會科學》、《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南京大學學報》、《武漢大學學報》、《當代財經》等雜誌發錶論文多篇,多篇論文被人大復印資料全文轉載,或被《新華文摘》論點摘登。已齣版專著《TRIPs體製與中國的技術追趕一~知識産權經濟學的再探討》。
內頁插圖
精彩書評
本書是一部很有創新性的成果,從理論上和實證上論述瞭英國近現代農業發展的軌跡,指齣雇傭型大農場並不比農民傢庭農場在生産效率上更具優勢,近代英國齣現的大地産、雇傭型大農場排斥小農傢庭農場的農業現代化道路,隻是特殊情況下的産物,並不是普遍性的規律。本書提齣瞭農業、農民、農業現代化等的重大理論問題,涉及小農經濟在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發展中國傢農業現代化道路等。而作者從理論與實證的結閤上,都對之做齣瞭迴答,形成瞭自己的看法,有極大的理論創新勇氣和實際考證能力……相信它將會對我國的世界史特彆是世界經濟史的研究産生影響,有所助益。
——著名曆史學傢、北京大學曆史學係 馬剋垚教授
目錄
序言
導論:基本概念的界定與本書的研究目的
第一章 近代以來關於小農傢庭農場與雇傭型農場孰優孰劣的爭論
第一節 爭論發展的大概綫索
第二節 雇傭農場與小農傢庭農場的優勢對比
第三節 有關農民經濟理性的爭論
第二章 中古晚期英國農業雇傭生産方式興衰的曆史插麯
第一節 中古盛期英國農業結構的再考察
第二節 人口變動與中古英國農業雇傭生産方式的興衰
第三章 16、17世紀英國農民分化的再考察
第一節 16、17世紀的英國農民分化
第二節 16、17世紀英國農民的土地産權:自耕農階層的興起
第三節 J8世紀中葉以前的英國農場結構
第四章 18世紀中葉以前的英國自耕農農業革命
第一節 傳統的英國農業革命觀點
第二節 敞田農業的革新與進步和圈地在農業進步中作用的再評估
第三節 勞動密集型技術與18世紀中葉以前的農業革命
第四節 勞動密集型技術與自耕農的農業革命
第五章 19世紀70年代以前英國雇傭型大農場對傢庭農場的排擠
第一節 19世紀70年代以前英國及整個西方雇傭型大農場對傢庭農場的排擠
第二節 圈地運動與英國小農衰落問題的再探討
第三節 近代英國土地所有權高度集中的形成
第四節 19世紀70年代以前雇傭型大農場興起的原因
第五節 大農場製度的社會經濟後果
第六章 19世紀晚期以來英國及整個西方雇傭型大農場製度的衰落
第一節 1870年代以來英國以及整個西方雇傭型大農場製度的衰落現象
第二節 農産品和勞工市場的變化與雇傭農場的衰落
第三節 技術發展的新變化與傢庭農場的比較優勢
第四節 近代英國租佃經營的衰落
第五節 製度創新與傢庭農場製度生命力的煥發
第六節 19世紀晚期20世紀初葉英國農業危機的再探討
結束語
附錄
附錄1:中古晚期到19世紀70年代英國人口、物價與農業雇工工資變化部分統計資料匯編
附錄2:英國國會圈地運動時期英國農業産齣結構、圈地效率等估算資料匯編
附錄3:19世紀中葉以來英國、西歐、部分美洲國傢農業結構變遷統計資料匯編(農場構成、農業勞動力構成、閤作社市場份額)
附錄4:近代英國傢庭財産嚴格限定繼承製度的緣起
附錄5: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丹麥農業閤作化運動
附錄6:發達國傢新型租佃製的發展與新土地占有製經濟學
附錄7:歐美發達國傢傢庭農場製度的最新變化
參考文獻
後記
精彩書摘
現代經濟學的研究錶明,人類進行閤作生産的途徑並不像以前所說的隻能是組成一個工廠式的集體組織,組成一個連續的生産綫。這隻是一種而已。市場本身就是一種人們進行閤作生産的組織形式。一個復雜的生産過程,既可以采用把每一個生産階段連接起來,組成一個工廠式的流水生産綫,也可以通過把這些不同的生産過程分屬於不同專業化的企業,然後通過市場買賣的關係,互相閤作,完成整個生産。這也是當今世界跨國公司現代化大生産的組織形式。隻不過由於每個環節都是工廠式生産,從而讓不少人産生瞭誤解,認為閤作生産隻能采用企業組織形式。一個復雜的生産過程到底采用哪種方式,主要是一個交易成本的問題。如果企業內部的行政管理成本低於通過市場交易的成本,規模效益為正,那麼企業規模就趨於擴大,或者說組成工廠式生産就是閤理的。假如內部的行政管理成本高於市場交易成本,意味著規模不經濟,生産的閤作就不如采取商業資本主義的形式,也即縱嚮一體化。這就錶明,農業現代化的社會化大生産,不一定就要采用工廠式大生産的組織形式,而是可以采用恰亞諾夫所倡導的、保存傢庭農場經營基礎上的縱嚮一體化。
三、考茨基論農業資本主義雇傭生産關係再生産能力的限製
盡管考茨基的《土地問題》一書是為瞭捍衛馬剋思有關資本主義雇傭農場製度排擠小農傢庭式生産的論斷,但是考茨基對農業部門與工業部門不同生産特點的論述,對農業部門中大生産對小生産排擠的緩慢性、有限性及其原因的論述,成為瞭後來學者研究的新的起點。考茨基對農業資本主義雇傭生産關係再生能力限製的論述,成為後來學者解釋農業資本主義大生産對農民的小生産的依賴性關係的理論基礎。
眾所周知,在近代工業部門,自由競爭導緻的大生産排擠小生産,創造齣瞭一個現代無産階級,現代無産階級的誕生與壯大,又為資本主義大生産的進一步擴大創造瞭條件。在前工業行會時代的歐洲,絕大多數雇工往往隻是一些未婚的青年男女,雇工相當於是老闆傢庭的一員,而非現代意義上的雇傭工人。盡管雇傭勞動者很早就有,但他們往往沒有能力建立自己的傢庭經濟和私有的傢庭,不能生兒育女。他們在未開始獨立生産、未開始成為老闆之前,不能安傢立業,不能結婚,不能生兒育女。當然,一旦他開始獨立生産成為老闆,可以建立傢庭,他也就不再是無産階級瞭。在這種情況下,雇傭生産關係本身不具有再生能力,勞動力的再生産主要不是在雇傭生産部門內部,雇傭工人的來源是手工業小生産老闆和小農的兒女。而到瞭現代工業時代,工人階級不需成為獨立的生産者就可以成傢立業、生兒育女,使得工人階級不斷發展壯大,勞動力的再生産可以主要是在雇傭生産部門內部進行。在這裏,資本主義生産關係本身可以不斷地被再生齣來。①
然而在19世紀的農業部門,農業雇工與雇主的關係卻沒有實現工業部門類似的轉變。根據考茨基收集的大量相關數據,19世紀西歐國傢的絕大多數農業長期雇工仍然隻是一些未婚男女,他們收入低下,仍然沒有能力建立自己的傢庭。完完全全的農業雇傭勞動者擁有自己的傢庭經濟的,一般來說隻是例外。絕大多數的農業雇工並非純粹農業雇傭階級的兒女,而是小農的兒女。他們要是有私有的傢庭,那他們一般是獨立的農業經營者,在自己的或租來的土地上經營,他們隻是用自己的一部分時間去從事雇傭勞動,其餘的時間是在自己經營的土地上勞動。換句話說,在農業部門,由於農業生産的季節性,以及規模經濟較低造成的工資水平低下,農業雇工單單依靠雇傭工資難以建立自己的傢庭經濟,難以生兒育女,純粹的農業無産階級不具有再生能力,勞動力的再生産難以在農業雇傭生産部門內部進行,從而農業資本主義雇傭生産關係本身並沒有再生能力。在這裏,資本主義雇傭式大生産和農民的小生産是互相依賴的。資本主義雇傭式大生産的生存發展,是以周圍大量的小生産的存在為條件的。當大生産排擠瞭小生産的時候,大生産所需要的雇傭勞動力也就失去瞭來源,大生産難以繼續生存。在這裏,農業部門錶現齣與工業部門很不相同的場景。②
……
前言/序言
unll
近現代英國農業資本主義的興衰:農業與農民現代化的再探討 本書深入剖析瞭近現代英國農業從傳統形態嚮資本主義模式轉型的復雜曆程,旨在提供一個關於農業結構、土地製度以及農民社會地位變遷的全麵且富有洞察力的敘事。通過對特定曆史時期——大緻涵蓋18世紀末至20世紀初——社會經濟檔案、官方統計資料以及地方性案例研究的細緻梳理,本書挑戰瞭若乾關於英國農業革命和工業化進程的傳統定論。 第一部分:前奏與動力——圈地運動的再評估與早期資本的滲入 本書首先著眼於18世紀的農業變革,重點關注圈地運動(Enclosure Movement)的影響。不同於將圈地簡單視為土地私有化和效率提升的單綫敘事,我們著重探討瞭圈地過程中權力關係的微妙變化。通過分析地方立法、法庭記錄和土地契約,我們揭示瞭圈地如何重塑瞭鄉村社會結構,加速瞭自耕農(yeomanry)群體的瓦解,並為大規模資本投入創造瞭必要的條件。我們將圈地視為一個多階段、非同步的過程,其在不同地區展現齣顯著的差異性。 在動力方麵,本書考察瞭早期工業革命帶來的市場需求變化如何反嚮作用於農業部門。農業生産的“商業化”並非完全內生,而是受到城市化、人口增長以及新興工業階層對廉價糧食需求的外部拉動。我們詳細考察瞭榖物法(Corn Laws)的早期影響及其對土地利用模式的塑造作用,並分析瞭早期農業改良者——如“馬鈴薯”布朗特和“科學農民”湯森德——其理念和實踐是如何在特定的社會經濟環境中得以推廣或受挫的。 第二部分:資本主義的鼎盛與結構重塑——大農場製的興起與勞動力的專業化 進入19世紀,隨著工業化進程的加速,英國農業資本主義達到瞭其成熟形態。本部分是全書的核心,我們深入探討瞭以下幾個關鍵議題: 1. 租佃關係與風險分配: 租佃契約(Tenancy Agreements)被視為資本主義農業的核心製度安排。本書細緻分析瞭地主(Landlord)、資本傢農場主(Capitalist Farmer)和農業工人(Labourer)三者之間的利益博弈。地主提供的資本(如基礎設施投入),農場主承擔的經營風險與利潤分配,以及勞動力成本的控製,共同構成瞭農業資本的循環鏈條。我們引入瞭比較分析的方法,對比瞭東部和北部地區不同租佃模式的效率與社會後果。 2. 勞動力的“無産階級化”與技能的消解: 農業勞動力的轉型是理解農民現代化的關鍵。隨著機械化(如播種機、蒸汽拖拉機)的有限引入以及集約化管理模式的推行,傳統上依賴季節性、多技能的傢庭勞動模式逐漸被取代。本書重點關注瞭“農業工人階級”的形成過程,探討瞭季節性失業、低工資水平以及對濟貧法(Poor Laws)的依賴性如何將這部分群體鎖定在瞭一個脆弱的經濟地位。我們特彆關注瞭季節性移民工人的作用,他們是農業資本在高峰期維持低成本勞動的關鍵緩衝器。 3. 區域差異與專業化路徑: 英國農業並非鐵闆一塊。本書通過對比研究,展示瞭不同區域為適應市場和自然條件所采取的專業化路徑。例如,東英格蘭的榖物生産與西部和北部的畜牧業在土地利用強度、資本密度和勞動力需求上存在顯著差異。這些差異不僅影響瞭地方經濟的繁榮程度,也深刻地影響瞭當地農民社區的社會凝聚力。 第三部分:危機與轉型——自由貿易衝擊下的農業衰落與農民的邊緣化 19世紀中葉後,一係列內外部衝擊加速瞭英國農業資本主義的相對衰落。 1. 自由貿易的衝擊與地租的壓力: 廢除榖物法(Repeal of the Corn Laws, 1846)標誌著英國農業正式進入自由貿易時代。本書分析瞭來自美國、加拿大和阿根廷的廉價榖物湧入對本土農業利潤率的毀滅性打擊。地主階層發現維持高地租變得日益睏難,這迫使他們要麼進行資本重組,要麼將土地轉為更低投入的用途(如牧場)。 2. 農業蕭條與農民的“退齣”: 1870年代開始的“長期農業蕭條”(Long Depression in Agriculture)是本部分考察的重點。我們分析瞭這一蕭條如何導緻大量農場主破産、土地荒蕪以及農業勞動力的加速流失。大量的農業工人開始嚮城市和海外殖民地遷移,這不僅是經濟選擇,也是社會地位下降的逃避。本書利用人口普查數據,量化瞭這一“農業退齣”現象的規模和地理分布。 3. 農民的抵抗與閤作: 盡管資本主義的邏輯占據主導,本書仍關注瞭農民在壓力下的非主流反應。這包括地方性的農業工人聯閤會(如約瑟夫·阿徹的運動)的短暫興起、嘗試閤作社模式的努力,以及對改良技術的審慎接受。這些抵抗和適應的嘗試,雖然未能扭轉整體趨勢,卻為理解英國農民的能動性提供瞭重要視角。 結論:現代化敘事的修正與遺産 全書的結論部分迴歸到對“現代化”概念的批判性反思。本書認為,英國農業資本主義的“興起”是以犧牲大量自耕農的獨立地位和農業勞動力的長期福祉為代價的,其“衰落”則揭示瞭其對全球市場波動的極端脆弱性。英國的經驗提供瞭一個獨特的案例,證明瞭農業資本主義的成熟階段並不必然帶來普遍的鄉村繁榮,而是深刻地固化瞭社會階層的不平等。本書最終展望瞭20世紀初期,土地改革嘗試(如土地法案)試圖修正早期資本主義遺留問題的努力,以及農業在兩次世界大戰中被迫承擔的新的國傢責任。 本書的研究方法結閤瞭宏觀經濟趨勢分析與微觀的社會史考察,力求在解釋結構性力量的同時,不忽略個體和社區在曆史洪流中的掙紮與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