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十三行 明清300年艱難麯摺的外貿之路

廣州十三行 明清300年艱難麯摺的外貿之路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譚元亨 著
圖書標籤:
  • 廣州十三行
  • 外貿史
  • 明清史
  • 嶺南史
  • 通商史
  • 海上絲綢之路
  • 曆史
  • 經濟史
  • 文化史
  • 廣州曆史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廣東經濟齣版社
ISBN:9787545438024
版次:1
商品編碼:11796173
包裝:平裝
叢書名: 海上絲綢之路研究書係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5-03-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198
字數:200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十三行300年,是海上絲綢之路2000年間的華彩樂段。它色彩斑斕,令人目炫,迄今仍餘音繞梁。要把握住十三行,要真切瞭解清朝禁海到開洋,又從開洋至限關的政策演變的大起大落,尤其是限關之日又正是英軍攻占孟加拉鴉片基地之際,最終導緻鴉片戰爭,這期間有著一個又一個的重大曆史轉摺,這纔是整個十三行研究的樞紐,是禁—開—限演變之曆史的樞紐之樞紐,解開瞭它,方可能解開整個清代外貿之謎,掂量齣整個清代十三行的存在價值與曆史含量。《廣州十三行 明清300年艱難麯摺的外貿之路》對廣州十三行的八個重要轉摺點的曆史經曆做瞭精彩的迴顧,在敘述過程中盡量使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講述相關曆史,讓讀者深刻感受到十三行作為海上絲綢之路史上的華彩樂章的重要意義。

作者簡介

  譚元亨,廣東順德人。1948年齣生於廣東四會,成長於廣州與湖南湘潭。祖上為“十三行”八大傢“潘盧伍葉譚左徐楊”的譚傢,後僑居馬來西亞彭亨州關丹。1968年上山下鄉到湖南酃縣(今炎陵縣)。1987年畢業於武漢大學作傢班。 中國作傢協會會員,中國電視藝術傢協會會員,國際兒童文學研究會(IRSCL)會員。客傢學學者,“廣府學”創立者。現為廣東省人民政府參事,華南理工大學客傢研究所所長、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新文學學會副會長。1993年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已齣版《東方奧斯威辛紀事》《日軍細菌戰:黑色“波字8604”——來自東方奧斯威辛的追訴》《中國文化史觀》等百餘部作品。其中,《無效護照》獲1995年第五屆“《十月》文學奬”,《洛杉磯的中國Teenger。s》獲1996年中宣部“五個一工程”奬,《雙槍將軍馬坤——孫中山的猶太保鏢》獲2014年加拿大第二屆國際“大雅風”文學奬非虛構類(紀實文學)提名奬。

目錄

序言 十三行是海上絲綢之路上的華彩樂章
1557第一個轉摺最早的一年兩季的“廣交會”
一、澳門,浪白澳,廣州十三行
二、對澳門早期外貿的考證
三、外港:澳門對於十三行的意義
四、取1557之說的根據
五、十三行洋商的稱謂,亦“沿明之習”

1685第二個轉摺康熙“開海”:十三行鳳凰涅槃
一、封建帝國的海禁,逼良為娼
二、貢獅“晉京”圖開禁
三、兩條曆史的邏輯綫
四、“邊疆大臣當以國計民生為念”
五、十字門開嚮二洋
六、外國商館如雨後春筍

1717第三個轉摺老人政治:“南洋禁航令”
一、皇商在十三行的齣現
二、地方官員忽悠皇帝
三、公行胎死腹中

1727第四個轉摺雍正“開洋”十三行韆帆競齣
一、開禁被駁迴
二、五年,皇帝想明白瞭
三、角逐於海上貿易的隱形投資者

1736第五個轉摺乾隆登基的開放與優惠廢除“加一徵收”
一、能吏與“改革者”的楊文乾
二、圍繞抗爭賦稅的十年鬥爭
三、沒做生意之前的“加一徵收”
四、“未來百年榷商的特彆事項”
五、風雲變幻莫測的海關
六、乾隆登基與重臣的奏摺

1757第六個轉摺中國“一口通商”與英軍攻占孟加拉鴉片基地
一、“一口通商”未雨綢繆
二、怎樣的一個曆史詛咒
三、洪任輝“闖北”
四、雷霆震怒
五、“一口通商”,是福是禍
六、楊氏三代世襲的終結
七、兩條相抵牾的曆史軌跡

1784第七個轉摺“嫩實茲”號關鍵詞:軍艦、鴉片
一、軍艦“嫩實茲”號的齣現
二、貿易逆差之恐慌
三、20000兩銀子的“齣口執照”
四、“沒有一位廣州的行商與鴉片有關”
五、銀元逆差與鴉片貿易
六、亞當·斯密提齣的重大命題

1857第八個轉摺兩次鴉片戰爭與十三行行商的最後抵抗
一、曆史的劫數
二、罌粟花妖艷的花瓣
三、“截殺號”的悲劇
四、毀譽參半的參與
五、曆史一瞬間

後記 建構海上絲綢之路的斷代史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廣州十三行:明清三百年艱難麯摺的外貿之路》這本書的詳細簡介。 --- 《廣州十三行:明清三百年艱難麯摺的外貿之路》 一部關於中國古代商業史詩的深度剖析 《廣州十三行:明清三百年艱難麯摺的外貿之路》是一部係統梳理和深入剖析明清時期中國對外貿易核心環節——廣州十三行的興衰曆程的重量級著作。本書以翔實的史料為基礎,結閤宏大的曆史背景,細膩地描摹瞭這一特殊貿易體係如何在特定曆史條件下應運而生、發展壯大,並最終在晚清變局中走嚮終結的復雜軌跡。 曆史背景與“一口通商”的形成 本書開篇即著力描繪瞭明代中後期,乃至清初中國在“海禁”與“開禁”的搖擺中,對外貿易需求的日益增長與朝廷管控政策之間的結構性矛盾。隨著西方殖民勢力的擴張,特彆是葡萄牙人、西班牙人、荷蘭人、英國人等相繼抵達中國沿海,原有的朝貢貿易體係難以為繼。康熙、雍正時期對海上貿易的嚴格管製,最終催生瞭乾隆皇帝推行的“一口通商”政策,即將所有海外貿易統一限定在廣州進行。 作者詳細闡述瞭“一口通商”的製度設計及其深遠影響。這種製度並非簡單的貿易地點限製,它構建瞭一個高度集中的管理模式,將外商活動嚴格控製在特定的地理空間和時間框架內。在這一框架下,“行商”——代錶中國官方與外商進行交易的特定商人集團——應運而生,成為連接中西的獨特橋梁。 十三行的權力結構與商業運作 本書的核心內容聚焦於“廣州十三行”的內部運作機製及其在東西方貿易中的樞紐作用。 一、行商的誕生與壟斷地位: 詳細考察瞭十三行行商的選拔標準、組織結構和行會製度(公行)。他們既是享有官方特許的壟斷者,肩負著代為清政府協稅、管理外商、甚至承擔外交協調的重任。行商的財富積纍、社會地位變遷,乃至其內部派係鬥爭,都被細緻地描繪齣來。 二、貿易商品的流通: 書中對清代廣州的進齣口貿易結構進行瞭深入分析。 齣口方麵: 絲綢、茶葉、瓷器作為“中國製造”的代錶,如何通過十三行的中介,銷往歐洲乃至世界各地,並形成瞭特定的商業路綫和價格體係。特彆是茶葉,其貿易量與價格波動,往往牽動著英國東印度公司的核心利益。 進口方麵: 白銀是主要的結算貨幣,而歐洲商品,如毛織品、鍾錶、玻璃製品以及鴉片的早期輸入,則展示瞭中西物質文化交流的側麵。作者著重分析瞭中英貿易中長期存在的“貿易逆差”問題,以及白銀大量外流對清朝經濟産生的結構性壓力。 三、行商與外商的博弈: 貿易不僅僅是貨物的交換,更是權力與利益的角力。本書細緻考證瞭行商如何運用其特許地位,在與英、荷、美等國商人談判中爭取最大利潤。同時,也展現瞭外商如何試圖繞過或施壓行商,以期獲得更自由的貿易條件。這種常年的、微妙的博弈構成瞭當時國際貿易景觀的重要部分。 盛極而衰:從“和衷共濟”到“衝突加劇” 隨著十八世紀末期,特彆是拿破侖戰爭結束後,英國工業革命的成果開始大規模湧入亞洲市場。西方對擴大市場準入的需求空前高漲,原有的“一口通商”體製顯得日益僵化和不適應。 本書詳細記錄瞭這一轉型期的緊張局勢: 1. 馬戛爾尼使團的失敗與摩擦升級: 英國使團訪華未能改變清廷固守的朝貢外交和貿易體製,反而加劇瞭雙方對貿易規則理解的根本性差異。 2. 行商地位的動搖: 隨著外商對中國市場瞭解的加深,以及一些地方官員對既有製度的鬆動,行商的壟斷地位開始受到挑戰。一些行商因巨額虧欠而破産,反映齣製度性風險的積纍。 3. 鴉片的滲透與危機: 這是本書著重探討的關鍵轉摺點。鴉片貿易的興起,徹底破壞瞭白銀的正常流通秩序,使得原本僵硬的貿易體係瀕臨崩潰。行商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復雜,有的是被動捲入,有的是積極參與,這使得他們的閤法性和道德基礎受到前所未有的質疑。 終結與遺産 《廣州十三行》的終結,直接與第一次鴉片戰爭的爆發緊密相關。戰爭的槍炮聲宣告瞭“一口通商”時代的正式落幕。本書清晰地論證瞭,十三行製度的消亡,不僅是單一商業模式的失敗,更是清朝中央政府在麵對西方工業文明衝擊時,傳統政治經濟體製無法適應和改革的必然結果。 最後,本書對十三行留下的曆史遺産進行瞭深入的探討。他們是中國古代晚期商人精英的傑齣代錶,不僅積纍瞭巨大的財富,更在文化傳播、跨國金融運作、乃至早期中國資本的原始積纍方麵留下瞭深刻的印記。他們的故事,是研究中國近代化進程中,傳統商業力量如何被捲入全球體係、經曆陣痛與蛻變的重要曆史樣本。 通過對個體行商的命運和整個商業網絡的興衰的描繪,《廣州十三行》為讀者提供瞭一個理解明清三百年中國對外經濟政策、商業倫理與國際關係復雜互動的獨特窗口。

用戶評價

評分

“廣州十三行:明清300年艱難麯摺的外貿之路”——僅憑書名,我就被深深吸引。它描繪的是一個在中國近代史上至關重要的節點,一條連接東西方的貿易動脈,一個充滿傳奇色彩的商業帝國。我尤其對“艱難麯摺”這四個字充滿瞭好奇。對外貿易,尤其是在那個皇權至上的年代,絕非易事。書中是否會深入剖析政策的起伏不定?例如,時而鼓勵,時而限製,這種反復的政策變動,對十三行的發展帶來瞭怎樣的挑戰?又或者,書中會詳細描繪那些在背後操縱這一切的權力身影,是朝堂上的決策者,還是地方的官員?我很好奇,這些商人是如何在復雜的政治格局中生存下來的?他們是如何在滿足朝廷需求的同時,又實現自身的商業利益最大化?這本書,在我看來,絕不隻是講述貿易本身,它更是關於權力、利益、文化碰撞的交織。我期待書中能夠展現齣那個時代商人獨特的智慧和勇氣,他們如何在信息閉塞、技術落後的條件下,憑藉著精明的頭腦和過人的膽識,與世界展開貿易。這不僅僅是一部商業史,更是一部充滿韌性與鬥爭的生存史。

評分

從書名來看,《廣州十三行:明清300年艱難麯摺的外貿之路》仿佛是一部中國版的“大航海時代”或者“絲綢之路”的續篇,隻不過將舞颱聚焦在瞭南國的一隅,時間軸則拉長至整整三個世紀。300年,這漫長的時間裏,我們國傢經曆瞭多少風雲變幻?從繁榮到衰落,從封閉到開放,每一個節點都充滿瞭故事。十三行,作為那個時代中國對外貿易的唯一窗口,其中的復雜性不言而喻。我好奇的是,這本書將如何描繪這種“艱難麯摺”?是國傢政策的搖擺不定,是對外來文化的排斥與接納,還是商業競爭的殘酷無情?想象一下,那些在十三行叱吒風雲的商人,他們是如何在禁令與開放之間遊走,如何在遵守規矩與打破常規中尋找平衡?他們的財富,他們的權勢,他們的智慧,他們的無奈,都會在這本書中得到怎樣的展現?更重要的是,這種對外貿易的“艱難麯摺”,對當時的中國社會,對後來的中國發展,究竟留下瞭怎樣的影響?這本書或許能幫助我理解,為什麼中國的現代化進程如此不易,為什麼我們今天所處的全球化時代,其根源可以追溯到如此久遠的過去。我期待書中能夠提供更具體、更生動的故事,而不是空洞的理論,讓我能夠真切地感受到那個時代商人與國傢的脈搏。

評分

這本書光是書名就足夠引人遐想瞭。《廣州十三行:明清300年艱難麯摺的外貿之路》,光是這幾個字,就勾勒齣瞭一幅宏大的曆史畫捲。十三行,這兩個字本身就充滿瞭傳奇色彩,它是多少商人一夜暴富又瞬間傾傢的見證,是東西方文化交流的十字路口。而“明清300年”,這個時間跨度足以讓我們窺見一個古老帝國在世界舞颱上的起起伏伏,從閉關鎖國到勉強開放,再到被迫捲入全球貿易的洪流。我最期待的是書中對“艱難麯摺”這四個字的深度挖掘。這不僅僅是商業上的風險,更可能包含瞭政治上的博弈,社會階層的變遷,甚至是個人命運的沉浮。想想看,在那個等級森嚴的時代,一群商人如何在夾縫中求生存,如何應對官員的勒索,如何與外國商人周鏇,如何在政策的劇烈變動中尋找商機。這不僅僅是經濟史,更是社會史、政治史,甚至是一部波瀾壯闊的人生史詩。我迫不及待想知道,那些在曆史長河中留名或被遺忘的十三行商人,他們的故事是怎樣的?他們是如何抓住機遇,又為何會有人在這條路上鎩羽而歸?這本書,在我看來,絕不僅僅是關於貿易的枯燥論述,它更可能是一堂生動而深刻的曆史課,讓我有機會去理解那個時代的中國,以及中國與世界的關係是如何一步步演變至今的。

評分

《廣州十三行:明清300年艱難麯摺的外貿之路》,這個書名如同一個鈎子,瞬間勾起瞭我對那段曆史的強烈求知欲。它不僅僅指嚮一個具體的商業群體,更象徵著一段漫長而充滿挑戰的對外貿易曆程。我很好奇,書中會如何呈現“艱難”與“麯摺”?是那種在西方列強堅船利炮下的無奈,還是在自身內部改革遲緩中的睏境?這300年,中國經曆瞭從輝煌走嚮衰落,再到艱難轉型的過程,十三行作為中國與世界交往的重要窗口,其命運無疑與國傢的整體命運緊密相連。我希望書中能夠生動地描繪齣,那些在時代洪流中搏擊的十三行商人,他們的商業策略是如何隨著外部環境的變化而調整的。例如,他們是如何應對來自歐洲的強大商業競爭對手?又是如何在應對朝廷的各種禁令與限製的情況下,仍然能夠維持和發展對外貿易?更重要的是,這本書是否會揭示,這種“艱難麯摺”的對外貿易經曆,對中國後來的現代化進程,對中國經濟的長期發展,留下瞭怎樣的深遠影響?我期待看到,書中能夠提供一些鮮活的個案分析,讓我們能夠更直觀地理解那段曆史的復雜性。

評分

單看《廣州十三行:明清300年艱難麯摺的外貿之路》這個書名,就能感受到其中蘊含的豐富曆史信息和戲劇性張力。十三行,這個承載瞭無數財富與傳奇的符號,它所代錶的不僅是商業的繁榮,更是中國在漫長歲月中與外部世界互動方式的變遷。而“艱難麯摺”這四個字,更是點明瞭這條外貿之路並非一帆風順,其中必然充滿瞭挑戰與不易。我尤其好奇,書中會如何細緻地描繪這種“艱難”與“麯摺”。是來自於西方列強的壓力和擠壓,還是源於中國內部保守的政策和固有的思維模式?我期待書中能夠深入探討,十三行商人是如何在夾縫中生存,如何與各方勢力周鏇,如何在時代的大潮中不斷調整策略。這300年的時間跨度,足夠讓我們看到一個國傢對外政策的反復,商業環境的動蕩,以及在這其中,個體命運的跌宕起伏。這本書,在我看來,不僅是一部關於貿易的經濟史,更是一部關於國傢興衰、社會變革、文化碰撞的宏大敘事。我希望能夠從中讀齣那個時代的脈搏,感受到曆史的重量,並引發對當下中國與世界關係的深入思考。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