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释文》一书,唐陆德明撰,主要为古代经典注音释义,同时考辨经籍字句异文。全书收录汉魏六朝二百三十余家的音切与训诂,有些音训原书现已亡佚,赖本书而流传至今,因而《经典释文》是研究中国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和经籍版本学的重要著作,也为南北朝时期经学史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材料。该书至南宋时始有刻本。根据《宋史·艺文志》的记载,当时在三十卷本刊行的同时,另有诸经《释文》单刊单行的情况。宋本珍贵,流传至今,已难觅得。黄焯先生撰《经典释文汇校》,以《通志堂经解》本为底本,参考宋本及清人诸家的《释文》校勘,集为大成。中华书局排印此书,功在学林,但削去标点,实为可惜。上海古籍出版社早年据北京图书馆藏宋元递修本《经典释文》影印出版,版本价值颇高,今据以为底本,再取《四部丛刊》影印通志堂本对校,写成校勘及,施以标点,整理出版。此次整理,旨在出版一个方便阅读的点校本,而不在形、音、义之考辨,故于常见之异体字未出校记,底本中的异体字则尽可能予以保留,意在存真,虽大多只是点画之别,也便于读者在阅读排印本的同时,得见当日情形。
陆德明,名元朗,字德明,后以字行。苏州人。曾仕于陈,入隋后以易学最为著名,贞观初迁国子博士,封吴县男,寻卒
經典釋文第一序録
經典釋文第二周易音義
經典釋文第三尚書音義上
經典釋文第四尚書音義下
經典釋文第五毛詩音義上
經典釋文第六毛詩音義中
經典釋文第七毛詩音義下
經典釋文第八周禮音義上
經典釋文第九周禮音義下
經典釋文第十儀禮音義
經典釋文第十一禮記音義之一
經典釋文第十二禮記音義之二
經典釋文第十三禮記音義之三
經典釋文第十四禮記音義之四
經典釋文第十五春秋左氏音義之一
經典釋文第十六春秋左氏音義之二
經典釋文第十七春秋左氏音義之三
經典釋文第十八春秋左氏音義之四
經典釋文第十九春秋左氏音義之五
經典釋文第二十春秋左氏音義之六
經典釋文第二十一春秋公羊音義
經典釋文第二十二春秋榖梁音義
經典釋文第二十三孝經音義
經典釋文第二十四論語音義
經典釋文第二十五老子道德經音義
經典釋文第二十六莊子音義上
經典釋文第二十七莊子音義中
經典釋文第二十八莊子音義下
經典釋文第二十九爾雅音義上
經典釋文第三十爾雅音義中下
經典釋文點校本附録
舊唐書本傳
新唐書本傳
直齋書録解題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十駕齋養新録
潛研堂文集
抱經堂文集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補正
經典釋文序録疏證
(注:原书内容为上下双栏竖排繁体)
經典釋文第五
毛詩音義上 起第一盡第六
周南周者,代名,其地在《禹貢》雍州之域,岐山之陽,於漢屬扶風羙陽縣。南者,言周之德化自岐陽而先坡南方,故《序》云:化自北而南也。《漢廣序》又云:文王之道,被於南國是也。關雎七胥反。依字且邊「隹」,且音子餘反,旁或作「鳥」。故訓傳第一舊本多作「故」,今或作「詁」,音古,又音故。傳,音直戀反。案「詁」、「故」 皆是古義,所以兩行。然前儒多作「詁」解,而《章句》有「故言」。郭景純注《爾雅》則作「釋詁」。樊、孫等《爾雅》本皆爲「釋故」。今宜隨本,不煩改字。毛詩《詩》是此書之名。毛者,傳《詩》人姓。既有齊、魯、韓三家,故題姓以别之。或云:小毛公加「毛詩」二字。又云:河間獻王所加,故大題在下。案,馬融、盧植、鄭玄注三《禮》並大題在下,班固《漢 書》、陳壽《三國志》題亦然。國風國者,揔謂十五國。風者,諸侯之詩。從《關雎》至《騶虞》二十五篇,謂之正風。
鄭氏箋本亦作「牋」,同薦年反。《字林》云:箋’表也’識也。案鄭《六藝論》云:注《詩》宗毛爲主,毛義若隱略,則更表明,如有不同,即下己意,使可識别也。然此題非毛公、馬、鄭、王肅等題。相傳云:是雷次宗題,承用既久,未敢爲異文。案,周續之與雷次宗同受慧遠法師《詩》 義,而續之釋題已如此’又恐非雷之題也。疑未敢明之。
關雎舊解云:三百一十一篇詩,並是作者自爲名。后妃芳非反。《爾雅》云:妃,媲也,對也。《左傳》云:嘉耦曰妃。《禮記》云:天子之妃曰后。之德也舊説云:起此至「用之邦國焉」名《關雎序》,謂之《小序》。自「風,風也」訖末,名爲《大序》。沈重云:案鄭《詩譜》音,《大序》是子夏作,《小序》是子夏、毛公合作,卜商意有不盡,毛更足成之。或云:《小序》是東海衛敬仲所作。今謂此《序》止是《關雎》之《序》,揔論《詩》之綱領,無大、小之異,解見《詩義序》。並是。鄭注所以無「箋云」者,以無所疑亂故也。風之始也此「風」謂十五國風。風是諸侯政教也。下云:所以風天下。《論語》云:君子之德風。並是此義。所以風如字。徐福鳳反,今不用。風風也並如字。徐上如字,下福鳳反。崔靈恩《集注》本下即作「諷」字。劉氏云:動物曰風,託音曰諷。崔云:用風感物則謂之諷。 沈云:上「風」是國風,即《詩》之六義也,下「風」即是風伯鼓動之風,君上風教能鼓動萬物,如風之偃草也。今從沈説。風以動之如字。沈福鳳反,云:謂自下刺上,感動之,名變風也。今不用。故嗟迹斜反,咨嗟也。歎之本亦作「嘆」,湯①賛反,歎息也。蹈之徒到反,動足履地也。猶見賢遍反。角徵陟里反。上下時掌反。相應「應對」之應。下注同。治世直吏反。之音絶句。安以樂音洛。絶句。其政和一讀「安」字上屬,「以樂其政和」爲一句。下放此。以思息吏反。
①「湯」作「傷」
……
(注:原书内容为上下双栏竖排繁体)
自漢武帝於建元六年(前一三五)「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詳參朱維錚先生《儒術獨尊的轉折過程》一文)以後, 經學又經歷了可籠統稱之爲西漢今文經學和東漢古文經學兩個時期,接著出現了清末皮錫端所説的「經學分立時代」(《經學歷史》),這一時期説經者大致上有南學、北學之分。之後,「隋平陳而天下統一,南北之學亦歸統一……天下統一,南并於北,經學統一,北學反并於南,此不隨時運爲轉移者也」。(《經學歷史》)由吴人陸德明所撰寫、被後來目録學家歸入群經總義類的《經典釋文》即産生在這個由分立到統一的過程中,稱得上是風氣下的一部資料匯集和研究性著作。
陸德明,名元朗,字德明,後以字行。蘇州人。據兩 《唐書》本傳,德明曾仕於陳,入隋後以《易》學最爲著名,嘗與群儒論經,無出其右者,遂授國子助教。後又絕王世充之徵辟。唐高袓釋奠,博士徐文遠講《孝經》,沙門慧乘講《波若經》,道士劉進喜講《老子》,而德明難此三人,遍析其要,衆爲之屈。《舊唐書》以德明貞觀初遷國子博士,封吳縣男,尋卒。
經學古典時代典籍中的文字和意義,屢經轉變,閲讀困難,所以漢魏以來不少經師加以注釋。自南朝陳後主至德初年開始,陸德明採摭諸本,搜訪異同,撰成本書,專爲古代經典注音釋義,亦考辨經籍字句。古代漢字以音寄義,音切與訓詁互爲表裏,標注、考訂字音主要是爲了確定或辨析被注字在該句語境中的讀音和意義,以便讀通經文及其注文,故《釋文》各卷又稱《音義》。釋文即解釋經典語言,音義即注音以明義。本書第一卷爲《序録》,次《周易》一卷,《古文尚書》二卷,《毛詩》三卷,《周禮》二卷,《儀禮》一卷,《禮記》四卷,《春秋左氏傳》六卷,《春秋公羊傳》、《春秋榖梁傳》、《孝經》《論語》《老子》各一卷,《莊子》三卷,《爾雅》二卷。其中《孝經》由於童蒙初學,《老子》當時版本錯誤很多,故多摘全句。由於自晚唐至北宋方才有周予同先生所說的《孟子》升格為經的運動(《群經概論》),故而《孟子》並未列入《經典釋文》的音訓範圍。而《老子》《莊子》在南朝一向被作為經典研讀,陸德明沿襲當日學術風氣,亦在情理之中。《經典釋文》收録漢魏六朝二百三十餘家的音切和訓詁,有些音訓原書現已亡佚,賴本書而流傳至今,是研究中國文學、音韻學、訓詁學、經籍版本和經學史的重要著作,歷來爲學者重視。
《經典釋文》至南宋初方有刻本流傳。宋朝刊刻諸經,卷末多附陸德明音義,又有將陸氏音義散入章句之下者,清阮元刻《十三經注疏》猶有此風。單行刻本的《經典釋文》反而甚少流通,其宋本更極爲罕見。南宋初國子監刊印的《經典釋文》單行刻本,後來重印時曾兩次補版,元朝又補版一次。據《西湖書院重整書目》知版片在元朝由西湖書院保存。據《文淵閣書目》著録,明正統時文淵閣藏有《經典釋文》完本四部,不完全的有一部,惜未注明版刻年代。明末錢謙益絳雲樓曾收藏此四部中的完本一部,後來葉林宗請人據錢謙益收藏的宋本迻寫影鈔一部,清朝徐乾學通志堂和盧文弨抱經堂先後據葉林宗影宋本重刊。由於絳雲樓藏書明清之際化爲灰燼,學者遂疑已無宋本存世。通志堂本既出,清儒多據以校勘和研究,知該本誤刊和誤改很多,如張金吾《愛日廬藏書志》及瞿鏞《鐵琴銅劍樓書目》據原汲古閣藏宋刊殘本第二十卷即《春秋左氏音義之六》對校,發現通志堂本誤改很多。而抱經堂本雖極力修訂,但其失與通志堂本略等。今上海 圖書館藏有十三家校清同治間刻《通志堂經解》本,而十三家都並非根據宋刻原本校勘。不料,清内閣藏有宋元遞修本一部,辛亥革命後流出並分散兩處,後均爲北京圖書館(今國家圖書館)收藏,合爲全璧。
清内府藏宋元遞修本出,學者據文本、字體及刻工姓名等方面研究,定爲當刻在南宋孝宗以後,雖有元朝補版,大體猶爲宋刻。黃焯先生曾從北京圖書館(今國家圖書館)借得此宋元遞修本對勘通志堂本,發現通志堂本誤字極多,可知宋元遞修本雖有訛字奪文,仍爲現存《經典釋文》之最早最佳版本。
黃焯先生於一九七〇年代末完成《經典釋文彙校》一書,由門人賀庸繕寫,由中華書局於一九八〇年影印出版。《經典釋文彙校》以宋元遞修本對勘通志堂本,旁及唐石經、敦煌出土唐寫本、葉氏族影宋本,並以清儒及近人黃侃與吳承仕所説附列其中,他如盧文弨《經典釋文考證》及阮元依十行、小字、閩監諸本所作之《十三經注疏校勘記》亦間採入,而注疏本所附《經典釋文》與通志堂本及宋本文字間有互異之處,其已見於盧文弨《經典釋文考證》、阮元《十三經注疏校勘記》者,《經典釋文彙校》中則皆未贅録。《經典釋文彙校》爲黃先生畢生精力所萃,實可與《經典釋文》並行於世。中華書局又於二〇〇六年出版黃焯先生從弟黃延袓集合《經典釋文彙校》和通志堂本《經典釋文》的排印本,出版説明稱該局一九八三年曾影印黃先生的斷句本,其實一九八三年本只有《序録》一卷 斷句,餘二十九卷則無。另外此排印本取消了賀庸繕寫本的標點,似爲一失。
本次整理,以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八五年影印北京圖書館(今國家圖書館)藏宋元遞修本爲底本,以四部叢刊影印通志堂本爲校本,目的在於做出一個可供閲讀的點校本。《經典釋文》爲文字學、音韻學及訓詁學之匯集性著作,點校中的疏漏紕誤在所難免,尚祈讀者不吝匡正。
读完这本书,我感到一种久违的激动,那种仿佛发现了新大陆的兴奋。作者在书中探讨的某个话题,一直以来都困扰着我,让我感到迷茫和困惑。而这本书,就像一道划破黑暗的光,为我指明了方向。作者的观点非常独到,他并没有采取陈词滥调的论述方式,而是用一种全新的、富有洞察力的视角来解读这个问题。我尤其喜欢作者在分析某个社会现象时,那种深刻的洞察力,他能够抓住问题的核心,并且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书中穿插的一些个人经历和轶事,也让阅读过程更加生动有趣,它们就像一个个鲜活的注脚,让抽象的理论变得具体而可感。我发现自己常常在读到某个段落时,会不自觉地在脑海中与现实生活中的情境进行对照,这种联系感让我对书中的观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知识性的读物,更是一本能够触动心灵、启发思考的书。
评分我必须说,这本书给了我一个全新的看待世界的方式。我一直以为自己对某个领域有比较深入的了解,但这本书的出现,彻底颠覆了我原有的认知。作者以一种极其宏大的视角,将一些看似分散的现象联系起来,揭示了隐藏在表面之下的深刻规律。阅读的过程,仿佛是在一层层剥开事物的本质,每揭开一层,都能看到更广阔的天地。作者的论证过程严谨而有说服力,他并非空喊口号,而是用大量的证据和详实的分析来支持自己的观点。我最佩服的一点是,作者在提出自己的新观点时,并没有完全否定前人的研究,而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提出了更具前瞻性的思考。这种求真务实的态度,让我对这本书的价值深信不疑。虽然有些章节需要反复阅读才能理解其精髓,但这种挑战也正是阅读的乐趣所在。这本书就像一本通往智慧的钥匙,它让我看到了过去的盲点,也指明了未来的方向。
评分最近读完一本让我眼前一亮的书,虽然我之前对这个领域了解不多,但这本书的叙事方式和作者的真诚让我沉浸其中,久久不能忘怀。开篇就如同一个老友娓娓道来,将我带入了一个充满奇思妙想的世界。作者并没有用晦涩难懂的理论来压倒读者,而是通过生动的故事和贴近生活的例子,将那些看似遥远的概念变得触手可及。我尤其喜欢作者在描述某个场景时,那种细致入微的笔触,仿佛我能亲眼看到,亲耳听到,甚至亲身感受到。书中对人物心理的刻画也相当到位,每一个角色都鲜活立体,他们的喜怒哀乐、纠结挣扎,都引起了我强烈的共鸣。我发现自己常常会在读到某个情节时,停下来思考,继而联想到自己的生活经历。这种阅读体验,与其说是在“读书”,不如说是在与作者进行一场心灵的对话。虽然我还没完全消化书中的所有信息,但可以肯定的是,这本书已经在我心中留下了一道深刻的印记,它打开了我对某个未知领域的探索之门,让我渴望去了解更多,去思考更多。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非常巧妙,它不像我平时读到的许多非虚构类书籍那样,按照时间顺序或者逻辑关系一板一眼地展开。作者似乎将自己脑海中涌现的各种想法,以一种近乎随性的方式串联起来,但神奇的是,这种“随性”却丝毫不影响其内在的连贯性和逻辑性。我常常在读到某个段落时,会觉得它与前文似乎没有直接联系,但下一刻,作者又会以一种出人意料的方式,将它们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新的视角或者更深的理解。这种阅读过程,更像是在进行一次思维的探险,每翻一页,都可能遇到惊喜。作者的语言风格也极具个人特色,时而幽默风趣,时而深刻隽永,常常在不经意间抛出一些发人深省的观点。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复杂问题时,那种冷静客观的态度,既不回避困难,也不夸大其词,而是循循善诱,引导读者自行思考。尽管我对书中某些专业术语的理解尚浅,但作者的引导让我能够抓住核心思想,并且产生进一步探索的兴趣。
评分这是一本能够引发深刻反思的书。作者并没有试图给出一个标准答案,而是通过提出一系列引人入胜的问题,引导读者自行去探索和发现。我喜欢作者这种“授人以渔”的写作方式,它让我觉得自己不仅仅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更是一个主动的思考者。书中的讨论非常深入,涵盖了多个层面,既有理论上的探讨,也有实践中的应用。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争议性话题时,那种开放和包容的态度,他鼓励读者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问题,而不是强行灌输自己的观点。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在进行一场头脑风暴,我不断地被作者提出的新观点所激发,也常常会产生新的疑问。虽然有些地方的论述对我来说有些超前,但我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我能够逐渐理解其深意。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思考的框架,让我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到自己在面对某些问题时的不足,并且激发我不断学习和进步的动力。
评分己丑元日试笔二首
评分点校以我社1985年据北京图书馆藏宋元递修本之影印本为底本,以四部丛刊影印通志堂本为对校本。
评分上古的书经常不做活动,这一次用券很划算。
评分《说文》问世以后,很快就引起当时学者的重视,在注释经典时常常引证《说文》。 如:郑玄注三礼,应劭、晋灼注《汉书》,都曾援引《说文》以证字义。《到了南北朝时代,学者们对《说文》已经有了比较完整、系统的认识。唐代科举考试规定要考《说文》。自唐代以后,一切字书、韵书及注释书中的字义训诂都依据《说文》。
评分版式设计不好,显得笨。
评分好书,折扣喜人,赶快拿下,哈哈!
评分书有点问题,不过京东很快就解决了。《经典释文》一书,唐陆德明撰,主要为古代经典注音释义,同时考辨经籍字句异文。全书收录汉魏六朝二百三十余家的音切与训诂,有些音训原书现已亡佚,赖本书而流传至今,因而《经典释文》是研究中国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和经籍版本学的重要著作,也为南北朝时期经学史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材料。该书至南宋时始有刻本。根据《宋史·艺文志》的记载,当时在三十卷本刊行的同时,另有诸经《释文》单刊单行的情况。宋本珍贵,流传至今,已难觅得。黄焯先生撰《经典释文汇校》,以《通志堂经解》本为底本,参考宋本及清人诸家的《释文》校勘,集为大成。中华书局排印此书,功在学林,但削去标点,实为可惜。上海古籍出版社早年据北京图书馆藏宋元递修本《经典释文》影印出版,版本价值颇高,今据以为底本,再取《四部丛刊》影印通志堂本对校,写成校勘及,施以标点,整理出版。此次整理,旨在出版一个方便阅读的点校本,而不在形、音、义之考辨,故于常见之异体字未出校记,底本中的异体字则尽可能予以保留,意在存真,虽大多只是点画之别,也便于读者在阅读排印本的同时,得见当日情形。
评分随着语音的发展变化和方言的客观存在,至唐时,汉魏以来为经典注音的情况已显得比较混乱,阅读十分不便。陆德明以“典籍常用,会理合时”为基本原则,统一注音。合原则者为正音,不合原则者则为参考。同时,作者对经典的文字和内容也作了校勘、训诂。
评分随着语音的发展变化和方言的客观存在,至唐时,汉魏以来为经典注音的情况已显得比较混乱,阅读十分不便。陆德明以“典籍常用,会理合时”为基本原则,统一注音。合原则者为正音,不合原则者则为参考。同时,作者对经典的文字和内容也作了校勘、训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