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釋文》一書,唐陸德明撰,主要為古代經典注音釋義,同時考辨經籍字句異文。全書收錄漢魏六朝二百三十餘傢的音切與訓詁,有些音訓原書現已亡佚,賴本書而流傳至今,因而《經典釋文》是研究中國文字學、音韻學、訓詁學和經籍版本學的重要著作,也為南北朝時期經學史的研究提供瞭珍貴的材料。該書至南宋時始有刻本。根據《宋史·藝文誌》的記載,當時在三十捲本刊行的同時,另有諸經《釋文》單刊單行的情況。宋本珍貴,流傳至今,已難覓得。黃焯先生撰《經典釋文匯校》,以《通誌堂經解》本為底本,參考宋本及清人諸傢的《釋文》校勘,集為大成。中華書局排印此書,功在學林,但削去標點,實為可惜。上海古籍齣版社早年據北京圖書館藏宋元遞修本《經典釋文》影印齣版,版本價值頗高,今據以為底本,再取《四部叢刊》影印通誌堂本對校,寫成校勘及,施以標點,整理齣版。此次整理,旨在齣版一個方便閱讀的點校本,而不在形、音、義之考辨,故於常見之異體字未齣校記,底本中的異體字則盡可能予以保留,意在存真,雖大多隻是點畫之彆,也便於讀者在閱讀排印本的同時,得見當日情形。
陸德明,名元朗,字德明,後以字行。蘇州人。曾仕於陳,入隋後以易學最為著名,貞觀初遷國子博士,封吳縣男,尋卒
經典釋文第一序録
經典釋文第二周易音義
經典釋文第三尚書音義上
經典釋文第四尚書音義下
經典釋文第五毛詩音義上
經典釋文第六毛詩音義中
經典釋文第七毛詩音義下
經典釋文第八周禮音義上
經典釋文第九周禮音義下
經典釋文第十儀禮音義
經典釋文第十一禮記音義之一
經典釋文第十二禮記音義之二
經典釋文第十三禮記音義之三
經典釋文第十四禮記音義之四
經典釋文第十五春鞦左氏音義之一
經典釋文第十六春鞦左氏音義之二
經典釋文第十七春鞦左氏音義之三
經典釋文第十八春鞦左氏音義之四
經典釋文第十九春鞦左氏音義之五
經典釋文第二十春鞦左氏音義之六
經典釋文第二十一春鞦公羊音義
經典釋文第二十二春鞦榖梁音義
經典釋文第二十三孝經音義
經典釋文第二十四論語音義
經典釋文第二十五老子道德經音義
經典釋文第二十六莊子音義上
經典釋文第二十七莊子音義中
經典釋文第二十八莊子音義下
經典釋文第二十九爾雅音義上
經典釋文第三十爾雅音義中下
經典釋文點校本附録
舊唐書本傳
新唐書本傳
直齋書録解題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十駕齋養新録
潛研堂文集
抱經堂文集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補正
經典釋文序録疏證
(注:原書內容為上下雙欄竪排繁體)
經典釋文第五
毛詩音義上 起第一盡第六
周南周者,代名,其地在《禹貢》雍州之域,岐山之陽,於漢屬扶風羙陽縣。南者,言周之德化自岐陽而先坡南方,故《序》雲:化自北而南也。《漢廣序》又雲:文王之道,被於南國是也。關雎七胥反。依字且邊「隹」,且音子餘反,旁或作「鳥」。故訓傳第一舊本多作「故」,今或作「詁」,音古,又音故。傳,音直戀反。案「詁」、「故」 皆是古義,所以兩行。然前儒多作「詁」解,而《章句》有「故言」。郭景純注《爾雅》則作「釋詁」。樊、孫等《爾雅》本皆爲「釋故」。今宜隨本,不煩改字。毛詩《詩》是此書之名。毛者,傳《詩》人姓。既有齊、魯、韓三傢,故題姓以彆之。或雲:小毛公加「毛詩」二字。又雲:河間獻王所加,故大題在下。案,馬融、盧植、鄭玄注三《禮》並大題在下,班固《漢 書》、陳壽《三國誌》題亦然。國風國者,揔謂十五國。風者,諸侯之詩。從《關雎》至《騶虞》二十五篇,謂之正風。
鄭氏箋本亦作「牋」,同薦年反。《字林》雲:箋’錶也’識也。案鄭《六藝論》雲:注《詩》宗毛爲主,毛義若隱略,則更錶明,如有不同,即下己意,使可識彆也。然此題非毛公、馬、鄭、王肅等題。相傳雲:是雷次宗題,承用既久,未敢爲異文。案,周續之與雷次宗同受慧遠法師《詩》 義,而續之釋題已如此’又恐非雷之題也。疑未敢明之。
關雎舊解雲:三百一十一篇詩,並是作者自爲名。後妃芳非反。《爾雅》雲:妃,媲也,對也。《左傳》雲:嘉耦曰妃。《禮記》雲:天子之妃曰後。之德也舊説雲:起此至「用之邦國焉」名《關雎序》,謂之《小序》。自「風,風也」訖末,名爲《大序》。瀋重雲:案鄭《詩譜》音,《大序》是子夏作,《小序》是子夏、毛公閤作,蔔商意有不盡,毛更足成之。或雲:《小序》是東海衛敬仲所作。今謂此《序》止是《關雎》之《序》,揔論《詩》之綱領,無大、小之異,解見《詩義序》。並是。鄭注所以無「箋雲」者,以無所疑亂故也。風之始也此「風」謂十五國風。風是諸侯政教也。下雲:所以風天下。《論語》雲:君子之德風。並是此義。所以風如字。徐福鳳反,今不用。風風也並如字。徐上如字,下福鳳反。崔靈恩《集注》本下即作「諷」字。劉氏雲:動物曰風,託音曰諷。崔雲:用風感物則謂之諷。 瀋雲:上「風」是國風,即《詩》之六義也,下「風」即是風伯鼓動之風,君上風教能鼓動萬物,如風之偃草也。今從瀋説。風以動之如字。瀋福鳳反,雲:謂自下刺上,感動之,名變風也。今不用。故嗟跡斜反,谘嗟也。歎之本亦作「嘆」,湯①賛反,歎息也。蹈之徒到反,動足履地也。猶見賢遍反。角徵陟裏反。上下時掌反。相應「應對」之應。下注同。治世直吏反。之音絶句。安以樂音洛。絶句。其政和一讀「安」字上屬,「以樂其政和」爲一句。下放此。以思息吏反。
①「湯」作「傷」
……
(注:原書內容為上下雙欄竪排繁體)
自漢武帝於建元六年(前一三五)「罷黜百傢,獨尊儒術」(詳參硃維錚先生《儒術獨尊的轉摺過程》一文)以後, 經學又經歷瞭可籠統稱之爲西漢今文經學和東漢古文經學兩個時期,接著齣現瞭清末皮錫端所説的「經學分立時代」(《經學歷史》),這一時期説經者大緻上有南學、北學之分。之後,「隋平陳而天下統一,南北之學亦歸統一……天下統一,南並於北,經學統一,北學反並於南,此不隨時運爲轉移者也」。(《經學歷史》)由吳人陸德明所撰寫、被後來目録學傢歸入群經總義類的《經典釋文》即産生在這個由分立到統一的過程中,稱得上是風氣下的一部資料匯集和研究性著作。
陸德明,名元朗,字德明,後以字行。蘇州人。據兩 《唐書》本傳,德明曾仕於陳,入隋後以《易》學最爲著名,嘗與群儒論經,無齣其右者,遂授國子助教。後又絕王世充之徵闢。唐高袓釋奠,博士徐文遠講《孝經》,沙門慧乘講《波若經》,道士劉進喜講《老子》,而德明難此三人,遍析其要,衆爲之屈。《舊唐書》以德明貞觀初遷國子博士,封吳縣男,尋卒。
經學古典時代典籍中的文字和意義,屢經轉變,閲讀睏難,所以漢魏以來不少經師加以注釋。自南朝陳後主至德初年開始,陸德明採摭諸本,搜訪異同,撰成本書,專爲古代經典注音釋義,亦考辨經籍字句。古代漢字以音寄義,音切與訓詁互爲錶裏,標注、考訂字音主要是爲瞭確定或辨析被注字在該句語境中的讀音和意義,以便讀通經文及其注文,故《釋文》各捲又稱《音義》。釋文即解釋經典語言,音義即注音以明義。本書第一捲爲《序録》,次《周易》一捲,《古文尚書》二捲,《毛詩》三捲,《周禮》二捲,《儀禮》一捲,《禮記》四捲,《春鞦左氏傳》六捲,《春鞦公羊傳》、《春鞦榖梁傳》、《孝經》《論語》《老子》各一捲,《莊子》三捲,《爾雅》二捲。其中《孝經》由於童濛初學,《老子》當時版本錯誤很多,故多摘全句。由於自晚唐至北宋方纔有周予同先生所說的《孟子》升格為經的運動(《群經概論》),故而《孟子》並未列入《經典釋文》的音訓範圍。而《老子》《莊子》在南朝一嚮被作為經典研讀,陸德明沿襲當日學術風氣,亦在情理之中。《經典釋文》收録漢魏六朝二百三十餘傢的音切和訓詁,有些音訓原書現已亡佚,賴本書而流傳至今,是研究中國文學、音韻學、訓詁學、經籍版本和經學史的重要著作,歷來爲學者重視。
《經典釋文》至南宋初方有刻本流傳。宋朝刊刻諸經,捲末多附陸德明音義,又有將陸氏音義散入章句之下者,清阮元刻《十三經注疏》猶有此風。單行刻本的《經典釋文》反而甚少流通,其宋本更極爲罕見。南宋初國子監刊印的《經典釋文》單行刻本,後來重印時曾兩次補版,元朝又補版一次。據《西湖書院重整書目》知版片在元朝由西湖書院保存。據《文淵閣書目》著録,明正統時文淵閣藏有《經典釋文》完本四部,不完全的有一部,惜未注明版刻年代。明末錢謙益絳雲樓曾收藏此四部中的完本一部,後來葉林宗請人據錢謙益收藏的宋本迻寫影鈔一部,清朝徐乾學通誌堂和盧文弨抱經堂先後據葉林宗影宋本重刊。由於絳雲樓藏書明清之際化爲灰燼,學者遂疑已無宋本存世。通誌堂本既齣,清儒多據以校勘和研究,知該本誤刊和誤改很多,如張金吾《愛日廬藏書誌》及瞿鏞《鐵琴銅劍樓書目》據原汲古閣藏宋刊殘本第二十捲即《春鞦左氏音義之六》對校,發現通誌堂本誤改很多。而抱經堂本雖極力修訂,但其失與通誌堂本略等。今上海 圖書館藏有十三傢校清同治間刻《通誌堂經解》本,而十三傢都並非根據宋刻原本校勘。不料,清內閣藏有宋元遞修本一部,辛亥革命後流齣並分散兩處,後均爲北京圖書館(今國傢圖書館)收藏,閤爲全璧。
清內府藏宋元遞修本齣,學者據文本、字體及刻工姓名等方麵研究,定爲當刻在南宋孝宗以後,雖有元朝補版,大體猶爲宋刻。黃焯先生曾從北京圖書館(今國傢圖書館)藉得此宋元遞修本對勘通誌堂本,發現通誌堂本誤字極多,可知宋元遞修本雖有訛字奪文,仍爲現存《經典釋文》之最早最佳版本。
黃焯先生於一九七〇年代末完成《經典釋文彙校》一書,由門人賀庸繕寫,由中華書局於一九八〇年影印齣版。《經典釋文彙校》以宋元遞修本對勘通誌堂本,旁及唐石經、敦煌齣土唐寫本、葉氏族影宋本,並以清儒及近人黃侃與吳承仕所説附列其中,他如盧文弨《經典釋文考證》及阮元依十行、小字、閩監諸本所作之《十三經注疏校勘記》亦間採入,而注疏本所附《經典釋文》與通誌堂本及宋本文字間有互異之處,其已見於盧文弨《經典釋文考證》、阮元《十三經注疏校勘記》者,《經典釋文彙校》中則皆未贅録。《經典釋文彙校》爲黃先生畢生精力所萃,實可與《經典釋文》並行於世。中華書局又於二〇〇六年齣版黃焯先生從弟黃延袓集閤《經典釋文彙校》和通誌堂本《經典釋文》的排印本,齣版説明稱該局一九八三年曾影印黃先生的斷句本,其實一九八三年本隻有《序録》一捲 斷句,餘二十九捲則無。另外此排印本取消瞭賀庸繕寫本的標點,似爲一失。
本次整理,以上海古籍齣版社一九八五年影印北京圖書館(今國傢圖書館)藏宋元遞修本爲底本,以四部叢刊影印通誌堂本爲校本,目的在於做齣一個可供閲讀的點校本。《經典釋文》爲文字學、音韻學及訓詁學之匯集性著作,點校中的疏漏紕誤在所難免,尚祈讀者不吝匡正。
最近讀完一本讓我眼前一亮的書,雖然我之前對這個領域瞭解不多,但這本書的敘事方式和作者的真誠讓我沉浸其中,久久不能忘懷。開篇就如同一個老友娓娓道來,將我帶入瞭一個充滿奇思妙想的世界。作者並沒有用晦澀難懂的理論來壓倒讀者,而是通過生動的故事和貼近生活的例子,將那些看似遙遠的概念變得觸手可及。我尤其喜歡作者在描述某個場景時,那種細緻入微的筆觸,仿佛我能親眼看到,親耳聽到,甚至親身感受到。書中對人物心理的刻畫也相當到位,每一個角色都鮮活立體,他們的喜怒哀樂、糾結掙紮,都引起瞭我強烈的共鳴。我發現自己常常會在讀到某個情節時,停下來思考,繼而聯想到自己的生活經曆。這種閱讀體驗,與其說是在“讀書”,不如說是在與作者進行一場心靈的對話。雖然我還沒完全消化書中的所有信息,但可以肯定的是,這本書已經在我心中留下瞭一道深刻的印記,它打開瞭我對某個未知領域的探索之門,讓我渴望去瞭解更多,去思考更多。
評分讀完這本書,我感到一種久違的激動,那種仿佛發現瞭新大陸的興奮。作者在書中探討的某個話題,一直以來都睏擾著我,讓我感到迷茫和睏惑。而這本書,就像一道劃破黑暗的光,為我指明瞭方嚮。作者的觀點非常獨到,他並沒有采取陳詞濫調的論述方式,而是用一種全新的、富有洞察力的視角來解讀這個問題。我尤其喜歡作者在分析某個社會現象時,那種深刻的洞察力,他能夠抓住問題的核心,並且提齣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書中穿插的一些個人經曆和軼事,也讓閱讀過程更加生動有趣,它們就像一個個鮮活的注腳,讓抽象的理論變得具體而可感。我發現自己常常在讀到某個段落時,會不自覺地在腦海中與現實生活中的情境進行對照,這種聯係感讓我對書中的觀點有瞭更深刻的理解。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知識性的讀物,更是一本能夠觸動心靈、啓發思考的書。
評分這本書的結構非常巧妙,它不像我平時讀到的許多非虛構類書籍那樣,按照時間順序或者邏輯關係一闆一眼地展開。作者似乎將自己腦海中湧現的各種想法,以一種近乎隨性的方式串聯起來,但神奇的是,這種“隨性”卻絲毫不影響其內在的連貫性和邏輯性。我常常在讀到某個段落時,會覺得它與前文似乎沒有直接聯係,但下一刻,作者又會以一種齣人意料的方式,將它們巧妙地融閤在一起,形成一個新的視角或者更深的理解。這種閱讀過程,更像是在進行一次思維的探險,每翻一頁,都可能遇到驚喜。作者的語言風格也極具個人特色,時而幽默風趣,時而深刻雋永,常常在不經意間拋齣一些發人深省的觀點。我特彆欣賞作者在處理復雜問題時,那種冷靜客觀的態度,既不迴避睏難,也不誇大其詞,而是循循善誘,引導讀者自行思考。盡管我對書中某些專業術語的理解尚淺,但作者的引導讓我能夠抓住核心思想,並且産生進一步探索的興趣。
評分我必須說,這本書給瞭我一個全新的看待世界的方式。我一直以為自己對某個領域有比較深入的瞭解,但這本書的齣現,徹底顛覆瞭我原有的認知。作者以一種極其宏大的視角,將一些看似分散的現象聯係起來,揭示瞭隱藏在錶麵之下的深刻規律。閱讀的過程,仿佛是在一層層剝開事物的本質,每揭開一層,都能看到更廣闊的天地。作者的論證過程嚴謹而有說服力,他並非空喊口號,而是用大量的證據和詳實的分析來支持自己的觀點。我最佩服的一點是,作者在提齣自己的新觀點時,並沒有完全否定前人的研究,而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提齣瞭更具前瞻性的思考。這種求真務實的態度,讓我對這本書的價值深信不疑。雖然有些章節需要反復閱讀纔能理解其精髓,但這種挑戰也正是閱讀的樂趣所在。這本書就像一本通往智慧的鑰匙,它讓我看到瞭過去的盲點,也指明瞭未來的方嚮。
評分這是一本能夠引發深刻反思的書。作者並沒有試圖給齣一個標準答案,而是通過提齣一係列引人入勝的問題,引導讀者自行去探索和發現。我喜歡作者這種“授人以漁”的寫作方式,它讓我覺得自己不僅僅是一個被動的接受者,更是一個主動的思考者。書中的討論非常深入,涵蓋瞭多個層麵,既有理論上的探討,也有實踐中的應用。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處理爭議性話題時,那種開放和包容的態度,他鼓勵讀者從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問題,而不是強行灌輸自己的觀點。閱讀這本書的過程,就像是在進行一場頭腦風暴,我不斷地被作者提齣的新觀點所激發,也常常會産生新的疑問。雖然有些地方的論述對我來說有些超前,但我相信隨著時間的推移,我能夠逐漸理解其深意。這本書為我提供瞭一個思考的框架,讓我能夠更清晰地認識到自己在麵對某些問題時的不足,並且激發我不斷學習和進步的動力。
評分解釋儒傢經典文字音義的書。唐代陸德明撰,凡30捲。
評分說文唐抄本(25張);王筠的《說文釋例》、《說文句讀》尤備推崇,四人也獲尊稱為“說文四大傢”。
評分圍繞這兩處不同的記載,近代以來在學者中間形成兩大派彆,其中從前說者有鬍適(《中國哲學史大綱》第269-270頁)、羅根澤(《荀卿遊曆考》,《諸子考索》364—365頁)、蔣伯潛(《諸子通考》163頁)等人;從後說者有清人汪中(《荀卿子通論》,《諸子集成》第二捲)和近人梁啓超(《荀卿及〈荀子〉》)、錢穆(《先秦諸子係年·荀子十五至齊考》)、梁啓雄(《荀子簡釋》附《荀子傳徵》)、遊國恩(《荀卿考》,《古史辨》第四冊)、劉蔚華(《荀況生平新考》,《孔子研究》1989年4期)等。認為荀子十五歲時來齊國,主要有以下幾點理由:(一)《史記》所說“遊學”是指求學,說荀子五十歲纔來求學,不符閤常理。(二)劉嚮《荀子敘錄》說荀子來齊國是在“威王、宣王時”,若以五十歲計算,到公元前238年春申君去世、荀子退居蘭陵時,至少得有一百餘歲,所以說“五十歲始來遊學於齊”明顯有誤。(三)東漢應劭《風俗通義》有“年十五始來遊齊”的記載,晁公武《郡齋讀書誌》雲:“《史記》所雲年五十歲,為十五歲之訛。”故《史記》、《敘錄》中的“五十”當為“十五”之誤。
評分七夕有懷
評分基督教文學
評分圍繞這兩處不同的記載,近代以來在學者中間形成兩大派彆,其中從前說者有鬍適(《中國哲學史大綱》第269-270頁)、羅根澤(《荀卿遊曆考》,《諸子考索》364—365頁)、蔣伯潛(《諸子通考》163頁)等人;從後說者有清人汪中(《荀卿子通論》,《諸子集成》第二捲)和近人梁啓超(《荀卿及〈荀子〉》)、錢穆(《先秦諸子係年·荀子十五至齊考》)、梁啓雄(《荀子簡釋》附《荀子傳徵》)、遊國恩(《荀卿考》,《古史辨》第四冊)、劉蔚華(《荀況生平新考》,《孔子研究》1989年4期)等。認為荀子十五歲時來齊國,主要有以下幾點理由:(一)《史記》所說“遊學”是指求學,說荀子五十歲纔來求學,不符閤常理。(二)劉嚮《荀子敘錄》說荀子來齊國是在“威王、宣王時”,若以五十歲計算,到公元前238年春申君去世、荀子退居蘭陵時,至少得有一百餘歲,所以說“五十歲始來遊學於齊”明顯有誤。(三)東漢應劭《風俗通義》有“年十五始來遊齊”的記載,晁公武《郡齋讀書誌》雲:“《史記》所雲年五十歲,為十五歲之訛。”故《史記》、《敘錄》中的“五十”當為“十五”之誤。
評分徐元嘆六十
評分好書,摺扣喜人,趕快拿下,哈哈!
評分書海沒有讀送貨速度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