纤维增强塑料(玻璃钢)标准汇编(下)(第3版)

纤维增强塑料(玻璃钢)标准汇编(下)(第3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全国纤维增强塑料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中国标准出版社 编
图书标签:
  • 纤维增强塑料
  • 玻璃钢
  • 复合材料
  • 标准
  • 规范
  • 工程塑料
  • 材料科学
  • 聚合物
  • 工业标准
  • 建筑材料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标准出版社
ISBN:9787506668941
版次:3
商品编码:11161761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90
字数:937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纤维增强塑料(玻璃钢)标准汇编(下)(第3版)》共收集国家标准18项,行业标准19项。
  《纤维增强塑料(玻璃钢)标准汇编(下)(第3版)》规定了中小型冷却塔的产品分类、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运输、贮存及其他等。
  《纤维增强塑料(玻璃钢)标准汇编(下)(第3版)》适用于单塔冷却水量小于1000m3/h、机力通风、装有淋水填料的混合结构开式冷却塔。

内页插图

目录

GB/T 7190.1-2008 玻璃纤维增强塑料冷却塔 第1部分:中小型玻璃纤维增强塑料冷却塔
GB/T 7190.2-2008 玻璃纤维增强塑料冷却塔 第2部分:大型玻璃纤维增强塑料冷却塔
GB/T 8237-2005 纤维增强塑料用液体不饱和聚酯树脂
GB/T 13095-2008 整体浴室
GB/T 14206-2005 玻璃纤维增强聚酯波纹板
GB/T 14354-2008 玻璃纤维增强不饱和聚酯树脂食品容器
GB/T 15568-2008 通用型片状模塑料(SMC)
GB/T 21238-2007 玻璃纤维增强塑料夹砂管
GB/T 21490-2008 结构加固修复用碳纤维片材
GB/T 21491-2008 结构加固修复用芳纶布
GB/T 21492-2008 玻璃纤维增强塑料顶管
GB/T 26735-2011 玻璃纤维增强热固性树脂喷淋管
GB/T 26743-2011 结构工程用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筋
GB/T 26744-2011 结构加固修复用玻璃纤维片材
GB/T 26745-2011 结构加固修复用玄武岩纤维复合材料
GB/T 26747-2011 水处理装置用复合材料罐
GB/T 26752-2011 聚丙烯腈基碳纤维
GB/T 27799-2011 载货汽车用复合材料覆盖件
JC 552-2011 纤维缠绕增强热固性树脂压力管
JC/T 553-2010 玻璃纤维增强塑料离心通风机
JC/T 587-1995 纤维缠绕增强塑料贮罐
JC/T 658.1-2007 玻璃纤维增强塑料水箱 第1部分:SMC组合式水箱
JC/T 658.2-2011 玻璃纤维增强塑料水箱 第2部分:手糊成型整体式水箱
JC 692-1998 反渗透水处理装置用玻璃纤维增强塑料压力壳体
JC/T 717-2010 地面用玻璃纤维增强塑料压力容器
JC/T 718-1990(1996) 玻璃纤维增强聚酯树脂耐腐蚀卧式容器(原ZB Q23 005-90)
JC/T 779-2010 玻璃纤维增强塑料浴缸
JC/T 783-2004 玻璃纤维增强改性酚醛塑料球阀
JC/T 941-2004 门、窗用玻璃纤维增强塑料拉挤中空型材
JC/T 944-2005 彩喷片状模塑料(SMC)瓦
JC/T 988-2006 电缆用玻璃钢保护管
JC/T 1009-2006 玻璃纤维增强塑料复合检查井盖
JC/T 1010-2006 卫星地球接收站用片状模塑料(SMC)天线反射面
JC/T 1026-2007 玻璃纤维增强热固性树脂承载型格栅
JC/T 1027-2007 接触轨玻璃纤维增强塑料保护罩
JC/T 1092-2008 纤维增强塑料机械成型用不饱和聚酯树脂
JC/T 2095.1-2011 片状模塑料板 第1部分:乒乓球台面板
JC/T 2096-2011 玻璃纤维增强塑料高压管线管
先进复合材料的基石:高性能聚合物与结构设计手册(第2版) 本书聚焦于现代工程领域中一类至关重要的材料家族:高性能聚合物及其复合体系。它深入探讨了从基础化学到复杂结构应用的全方位知识体系,旨在为材料工程师、结构设计师和科研工作者提供一本全面、实用的参考指南。本书并非纤维增强塑料(玻璃钢)的特定标准汇编,而是致力于构建一个更宏大的、涵盖多种先进热固性与热塑性基体材料及其增强体系的理论与实践框架。 --- 第一部分:高性能聚合物基体材料的化学与特性 本书的开篇部分,对当前工程应用中主流的高性能树脂系统进行了详尽的化学结构解析与性能剖析,这些材料的性能往往决定了最终复合材料的使用环境与可靠性。 第一章:环氧树脂体系的深度解析 本章详细阐述了双酚A型、双酚F型、酚醛型以及新型双胺基环氧树脂的合成路线、分子结构特征及其固化机理。特别关注了耐高温、高韧性和化学惰性环氧体系的配方设计。内容涵盖了: 1. 固化剂的分类与反应动力学: 胺类(脂肪族、芳香族)、酸酐类、酚醛树脂固化剂对Tg(玻璃化转变温度)和耐湿热性能的影响。 2. 增韧改性技术: 引入橡胶粒子、热塑性颗粒(如PEEK、PES)或纳米填料对环氧树脂断裂韧性($K_{IC}$)的提升机制。 3. 介电性能与电子封装应用: 高频电路板用低介电常数/低损耗环氧树脂的性能要求与测试标准。 第二章:不饱和聚酯(UPR)树脂的高级应用与限制 虽然不饱和聚酯是复合材料的基础树脂之一,但本章侧重于其高性能化改造,而非标准化的应用规范。讨论了以下关键点: 1. 高性能UPR的分子设计: 提高耐腐蚀性和耐温性的苯乙烯含量控制与特殊酸酐(如马来酸、邻苯二甲酸)的引入。 2. 阻燃与低烟特性: 卤系和非卤系阻燃剂在UPR中的相容性、迁移性及对机械性能的负面影响评估。 3. 反应性稀释剂的选择: 乙烯基甲苯、丙烯酸酯类稀释剂对反应速率、粘度和固化收缩率的精确调控。 第三章:高性能热塑性树脂的复合化挑战 本章重点讨论了在需要更高耐热性、冲击强度和可回收性的场合,热塑性树脂(如PEEK, PEI, PPS)作为基体的应用。 1. 熔融加工与纤维浸渍技术: 针对高熔点聚合物的反应挤出、膜压法和预浸料制备中的粘度控制与界面润湿性问题。 2. 蠕变与疲劳行为: 在高温和持续载荷下,热塑性复合材料的长期性能预测模型。 --- 第二部分:先进增强纤维的结构与界面控制 复合材料的性能高度依赖于增强体的选择和基体-增强体之间的有效连接。本部分深入探讨了除传统玻璃纤维外,其他关键高性能纤维的特性及界面化学。 第四章:碳纤维(CF)的结构、等级与表征 本书详细介绍了PAN基、沥青基碳纤维的微观结构演化及其对应的高模量、高强度等级划分。 1. 表面处理技术(氧化与浆层处理): 优化纤维表面活性官能团的密度,以增强与热固性或热塑性基体的化学键合。 2. 纤维铺层与取向对宏观性能的影响: 探讨单向、二维和三维编织结构对复合材料抗层间剪切和抗冲击性能的贡献。 第五章:高性能纤维的力学特性与失效模式 本章对比了芳纶纤维(如Kevlar, Twaron)和玄武岩纤维的独特力学响应。 1. 芳纶纤维的湿敏性与抗疲劳特性: 针对芳纶在湿热环境下的性能衰减机制进行深入分析。 2. 玄武岩纤维的耐酸碱性能: 讨论其在特定化学环境下的优越性,及其与环氧/聚酯的界面兼容性研究。 第六章:复合材料的界面科学与耦合机制 界面是决定复合材料“协同效应”的关键。本章着重于界面区的物理化学研究。 1. 耦合剂(如硅烷)的作用机理: 详细分析硅烷偶联剂在纤维表面形成稳定化学桥接层的过程,以及过量或不足偶联剂对湿态性能的负面影响。 2. 界面损伤演化模型: 应用声发射(AE)技术监测微裂纹的萌生与扩展,量化界面脱粘的临界应力水平。 --- 第三部分:结构设计、制造工艺与性能表征 本部分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工程应用,关注如何通过先进的制造工艺实现预期的设计性能,并采用现代化的测试方法进行验证。 第七章:复合材料结构的静力学与动力学分析 本书提供了一套基于经典层合板理论(CLT)和更先进的智能有限元方法(FEM)的设计工具。 1. 多层结构刚度矩阵的计算: 详细推导了平面应力/应变状态下刚度矩阵$[A][B][D]$的计算,并结合非线性几何效应进行修正。 2. 抗屈曲性能分析: 针对薄壁、高长细比的复合材料构件,应用Koiter或Donnell屈曲理论进行临界载荷评估。 3. 振动与声学性能: 复合材料的模态分析,以及阻尼材料在结构中的集成以控制振动响应。 第八章:先进复合材料成型工艺控制与质量保证 本章不局限于传统的湿法成型,而是聚焦于高精度、低缺陷率的自动化制造技术。 1. 自动纤维铺放(AFP)与拉丝缠绕(RTM/ATL)的工艺窗口: 重点讨论温度、压力、注射速率对浸润度(Void Content)的控制。 2. 模压成型(Compression Molding)中的流变学控制: 树脂流动前沿监测、排气设计及保压时间的精确确定,以避免空隙和纤维偏折。 3. 固化过程的热应力管理: 利用热分析技术(如DSC),确定最佳固化周期曲线,最大程度减小因热收缩和固化放热引起的内应力。 第九章:无损评估(NDE)技术在复合材料中的应用 为了确保结构完整性,本章详细介绍了用于检测内部缺陷的现代无损检测方法。 1. 超声波检测(UT): 聚焦于相控阵超声(PAUT)和脉冲回波技术在检测空隙、分层和未浸润区域中的应用与信号解释。 2. 热成像(Thermography): 瞬态激励法在快速扫描大面积结构表面下分层缺陷的检测效率评估。 3. 射线检测(Radiography): 对高密度填充物或金属部件嵌入区域的内部结构进行层析成像。 --- 总结: 《先进复合材料的基石:高性能聚合物与结构设计手册(第2版)》旨在超越对单一材料(如玻璃钢)标准的汇编,提供一个跨越化学、材料科学、结构力学和先进制造的综合性知识平台。本书强调材料的本征性能、界面行为的精细调控以及现代化的质量控制手段,为应对航空航天、高端汽车和关键基础设施对轻量化、高可靠性结构的需求提供坚实的理论和实践支撑。全书内容聚焦于“如何设计和制造出具有特定先进性能的聚合物基复合结构”,而非简单罗列已有的规范文件。

用户评价

评分

评价一: 这本《纤维增强塑料(玻璃钢)标准汇编(下)(第3版)》真是让工程技术人员头疼又欣慰的存在。欣慰的是,它汇集了国内大量关于FRP(玻璃钢)的现行和常用标准,对于我们从事实际项目设计和施工的人来说,无疑是一本不可或缺的“字典”。每次遇到材料性能的争议、结构设计规范的模糊点,翻开这本厚重的书,总能找到权威的依据。我记得有一次,我们在做一个大型储罐的防腐设计,关于铺层厚度和固化条件的标准理解上,不同厂家和设计院之间存在分歧。多亏了这本汇编,我们对照了相关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最终敲定了最严谨的方案。当然,它的“头疼”之处也在于其内容的专业性与庞杂性。它不是一本教材,无法手把手教你如何计算,而是直接呈现了标准条文的原文,对于初入行的年轻人来说,啃起来确实费劲,需要配合相关的设计手册和计算软件才能融会贯通。它的价值在于其规范性和权威性,是确保工程质量的“压舱石”。希望未来能有配套的解读手册,将这些冰冷的代码条文变得更易于理解和应用,那就完美了。

评分

评价三: 说实话,这本《纤维增强塑料(玻璃钢)标准汇编(下)》的装帧和排版,真的需要大大改进一下了。我拿到手时,感觉沉甸甸的,纸张质量尚可,但内页的字体和图表密度实在太高了。由于它汇编了大量的表格数据、公差要求和试验步骤,排版上很难做到图文并茂,很多关键的尺寸参数和试验条件都挤在一页中,阅读起来非常费神,尤其是在现场或者光线不佳的环境下,查找特定标准号的内容效率极低。我经常需要用高亮笔和便利贴来标记经常查阅的部分,但即便如此,多次翻阅后,书页的磨损也相当明显。这种工具书,其核心价值在于快速检索,如果检索的物理成本过高,其使用价值就会大打折扣。我建议出版方考虑采用分册或模块化的设计,或者至少优化一下索引和目录结构,增加跨章节的关键词检索功能,这样才能更好地服务于一线工程师的“救急”需求。毕竟,我们买它就是为了快速、准确地解决现场遇到的具体技术难题。

评分

评价二: 作为一名材料科学方向的研究生,我对这类汇编类书籍抱有一种复杂的感情。一方面,我承认其在行业规范化管理中的核心地位,任何涉及到玻璃钢制品的生产、检验、验收,都离不开这些官方文件的支撑。这本第三版相较于前两版,在标准的更新速度上做得比较及时,涵盖了近几年新出的关于高性能复合材料结构设计和寿命评估方面的标准,这对于前沿研究的成果转化至关重要。然而,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来看,它更像是一个“快照”,定格了当前的最低要求或推荐做法,却鲜有对这些标准背后材料机理的深入探讨。比如,关于老化、疲劳寿命预测的标准,虽然有明确的试验方法和判定准则,但背后的本构关系和微观损伤演化机制,在这本书里是找不到的。因此,它更偏向于“工程实施指南”,而非“理论深化工具”。我更期待在未来版本中,能加入一些关于前沿技术(如智能复合材料、3D打印FRP结构)相关的标准草案或技术报告的摘要,以拓宽读者的视野,而不仅仅是作为法规的集合。

评分

评价五: 从采购和管理的角度来看,这套《汇编》系列是实验室和设计部门的标准配置,其成本投入是相当可观的。因此,我们对它的内容准确性要求是零容忍的。在我的使用体验中,核心的力学性能测试和基本尺寸系列的标准部分是可靠的,这得益于国家质检机构的背书。但是,我对其中一些关于“环境影响评估”和“长期可靠性”的标准条款的理解一直存在困惑。这些标准往往基于特定的气候条件或工作介质来设定安全系数,但对于复杂多变的实际工况,这些预设的参数是否过于保守或者过于理想化?这本书本身只是罗列了这些参数的取值范围和计算公式,却没有提供足够的案例分析或敏感性研究来佐证这些标准的制定逻辑。这就要求使用者必须具备相当丰富的经验,才能在引用标准条文的同时,结合实际工况进行必要的工程判断和修正,否则,完全照搬标准,可能导致设计过于保守,增加材料成本,或者因为对标准适用边界理解不清,埋下潜在的安全隐患。它是一把双刃剑,既是规范,也是考验使用者专业深度的试金石。

评分

评价四: 这本书给我最直观的感受是其内容的广度和历史的厚重感。作为“下册”,它显然承载了FRP应用中更复杂和特定的领域,比如压力容器、管道系统,以及一些特殊的防腐蚀应用规范。我注意到里面收录的一些标准具有很长的历史沿革,这对于追溯某个设计决策的历史依据非常有用。比如,在处理一些老旧设施的检修和改造时,需要参照体系结构当时采用的标准,这本汇编就提供了必要的历史对照窗口。然而,这种包罗万象也带来了一个问题:标准的实时性管理。复合材料技术发展迅猛,新的树脂体系、增强材料不断涌现。虽然第三版尽力跟进,但总有那么几个新兴领域或者特定高端应用(比如航空航天级的FRP标准),在这本书里找不到明确的对应条文。这迫使我们必须在标准之外,再去查阅国际标准(如ASTM、ISO)或者厂家自己的技术规范,使得这本“汇编”的权威性在某些尖端领域显得不够全面,成了一个“标准基础层”的集合,而不是“全领域覆盖”的终极指南。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