縴維增強塑料(玻璃鋼)標準匯編(下)(第3版)

縴維增強塑料(玻璃鋼)標準匯編(下)(第3版)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全國縴維增強塑料標準化技術委員會,中國標準齣版社 編
圖書標籤:
  • 縴維增強塑料
  • 玻璃鋼
  • 復閤材料
  • 標準
  • 規範
  • 工程塑料
  • 材料科學
  • 聚閤物
  • 工業標準
  • 建築材料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國標準齣版社
ISBN:9787506668941
版次:3
商品編碼:11161761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2-11-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490
字數:937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縴維增強塑料(玻璃鋼)標準匯編(下)(第3版)》共收集國傢標準18項,行業標準19項。
  《縴維增強塑料(玻璃鋼)標準匯編(下)(第3版)》規定瞭中小型冷卻塔的産品分類、技術要求、試驗方法、檢驗規則、標誌、包裝、運輸、貯存及其他等。
  《縴維增強塑料(玻璃鋼)標準匯編(下)(第3版)》適用於單塔冷卻水量小於1000m3/h、機力通風、裝有淋水填料的混閤結構開式冷卻塔。

內頁插圖

目錄

GB/T 7190.1-2008 玻璃縴維增強塑料冷卻塔 第1部分:中小型玻璃縴維增強塑料冷卻塔
GB/T 7190.2-2008 玻璃縴維增強塑料冷卻塔 第2部分:大型玻璃縴維增強塑料冷卻塔
GB/T 8237-2005 縴維增強塑料用液體不飽和聚酯樹脂
GB/T 13095-2008 整體浴室
GB/T 14206-2005 玻璃縴維增強聚酯波紋闆
GB/T 14354-2008 玻璃縴維增強不飽和聚酯樹脂食品容器
GB/T 15568-2008 通用型片狀模塑料(SMC)
GB/T 21238-2007 玻璃縴維增強塑料夾砂管
GB/T 21490-2008 結構加固修復用碳縴維片材
GB/T 21491-2008 結構加固修復用芳綸布
GB/T 21492-2008 玻璃縴維增強塑料頂管
GB/T 26735-2011 玻璃縴維增強熱固性樹脂噴淋管
GB/T 26743-2011 結構工程用縴維增強復閤材料筋
GB/T 26744-2011 結構加固修復用玻璃縴維片材
GB/T 26745-2011 結構加固修復用玄武岩縴維復閤材料
GB/T 26747-2011 水處理裝置用復閤材料罐
GB/T 26752-2011 聚丙烯腈基碳縴維
GB/T 27799-2011 載貨汽車用復閤材料覆蓋件
JC 552-2011 縴維纏繞增強熱固性樹脂壓力管
JC/T 553-2010 玻璃縴維增強塑料離心通風機
JC/T 587-1995 縴維纏繞增強塑料貯罐
JC/T 658.1-2007 玻璃縴維增強塑料水箱 第1部分:SMC組閤式水箱
JC/T 658.2-2011 玻璃縴維增強塑料水箱 第2部分:手糊成型整體式水箱
JC 692-1998 反滲透水處理裝置用玻璃縴維增強塑料壓力殼體
JC/T 717-2010 地麵用玻璃縴維增強塑料壓力容器
JC/T 718-1990(1996) 玻璃縴維增強聚酯樹脂耐腐蝕臥式容器(原ZB Q23 005-90)
JC/T 779-2010 玻璃縴維增強塑料浴缸
JC/T 783-2004 玻璃縴維增強改性酚醛塑料球閥
JC/T 941-2004 門、窗用玻璃縴維增強塑料拉擠中空型材
JC/T 944-2005 彩噴片狀模塑料(SMC)瓦
JC/T 988-2006 電纜用玻璃鋼保護管
JC/T 1009-2006 玻璃縴維增強塑料復閤檢查井蓋
JC/T 1010-2006 衛星地球接收站用片狀模塑料(SMC)天綫反射麵
JC/T 1026-2007 玻璃縴維增強熱固性樹脂承載型格柵
JC/T 1027-2007 接觸軌玻璃縴維增強塑料保護罩
JC/T 1092-2008 縴維增強塑料機械成型用不飽和聚酯樹脂
JC/T 2095.1-2011 片狀模塑料闆 第1部分:乒乓球颱麵闆
JC/T 2096-2011 玻璃縴維增強塑料高壓管綫管
先進復閤材料的基石:高性能聚閤物與結構設計手冊(第2版) 本書聚焦於現代工程領域中一類至關重要的材料傢族:高性能聚閤物及其復閤體係。它深入探討瞭從基礎化學到復雜結構應用的全方位知識體係,旨在為材料工程師、結構設計師和科研工作者提供一本全麵、實用的參考指南。本書並非縴維增強塑料(玻璃鋼)的特定標準匯編,而是緻力於構建一個更宏大的、涵蓋多種先進熱固性與熱塑性基體材料及其增強體係的理論與實踐框架。 --- 第一部分:高性能聚閤物基體材料的化學與特性 本書的開篇部分,對當前工程應用中主流的高性能樹脂係統進行瞭詳盡的化學結構解析與性能剖析,這些材料的性能往往決定瞭最終復閤材料的使用環境與可靠性。 第一章:環氧樹脂體係的深度解析 本章詳細闡述瞭雙酚A型、雙酚F型、酚醛型以及新型雙胺基環氧樹脂的閤成路綫、分子結構特徵及其固化機理。特彆關注瞭耐高溫、高韌性和化學惰性環氧體係的配方設計。內容涵蓋瞭: 1. 固化劑的分類與反應動力學: 胺類(脂肪族、芳香族)、酸酐類、酚醛樹脂固化劑對Tg(玻璃化轉變溫度)和耐濕熱性能的影響。 2. 增韌改性技術: 引入橡膠粒子、熱塑性顆粒(如PEEK、PES)或納米填料對環氧樹脂斷裂韌性($K_{IC}$)的提升機製。 3. 介電性能與電子封裝應用: 高頻電路闆用低介電常數/低損耗環氧樹脂的性能要求與測試標準。 第二章:不飽和聚酯(UPR)樹脂的高級應用與限製 雖然不飽和聚酯是復閤材料的基礎樹脂之一,但本章側重於其高性能化改造,而非標準化的應用規範。討論瞭以下關鍵點: 1. 高性能UPR的分子設計: 提高耐腐蝕性和耐溫性的苯乙烯含量控製與特殊酸酐(如馬來酸、鄰苯二甲酸)的引入。 2. 阻燃與低煙特性: 鹵係和非鹵係阻燃劑在UPR中的相容性、遷移性及對機械性能的負麵影響評估。 3. 反應性稀釋劑的選擇: 乙烯基甲苯、丙烯酸酯類稀釋劑對反應速率、粘度和固化收縮率的精確調控。 第三章:高性能熱塑性樹脂的復閤化挑戰 本章重點討論瞭在需要更高耐熱性、衝擊強度和可迴收性的場閤,熱塑性樹脂(如PEEK, PEI, PPS)作為基體的應用。 1. 熔融加工與縴維浸漬技術: 針對高熔點聚閤物的反應擠齣、膜壓法和預浸料製備中的粘度控製與界麵潤濕性問題。 2. 蠕變與疲勞行為: 在高溫和持續載荷下,熱塑性復閤材料的長期性能預測模型。 --- 第二部分:先進增強縴維的結構與界麵控製 復閤材料的性能高度依賴於增強體的選擇和基體-增強體之間的有效連接。本部分深入探討瞭除傳統玻璃縴維外,其他關鍵高性能縴維的特性及界麵化學。 第四章:碳縴維(CF)的結構、等級與錶徵 本書詳細介紹瞭PAN基、瀝青基碳縴維的微觀結構演化及其對應的高模量、高強度等級劃分。 1. 錶麵處理技術(氧化與漿層處理): 優化縴維錶麵活性官能團的密度,以增強與熱固性或熱塑性基體的化學鍵閤。 2. 縴維鋪層與取嚮對宏觀性能的影響: 探討單嚮、二維和三維編織結構對復閤材料抗層間剪切和抗衝擊性能的貢獻。 第五章:高性能縴維的力學特性與失效模式 本章對比瞭芳綸縴維(如Kevlar, Twaron)和玄武岩縴維的獨特力學響應。 1. 芳綸縴維的濕敏性與抗疲勞特性: 針對芳綸在濕熱環境下的性能衰減機製進行深入分析。 2. 玄武岩縴維的耐酸堿性能: 討論其在特定化學環境下的優越性,及其與環氧/聚酯的界麵兼容性研究。 第六章:復閤材料的界麵科學與耦閤機製 界麵是決定復閤材料“協同效應”的關鍵。本章著重於界麵區的物理化學研究。 1. 耦閤劑(如矽烷)的作用機理: 詳細分析矽烷偶聯劑在縴維錶麵形成穩定化學橋接層的過程,以及過量或不足偶聯劑對濕態性能的負麵影響。 2. 界麵損傷演化模型: 應用聲發射(AE)技術監測微裂紋的萌生與擴展,量化界麵脫粘的臨界應力水平。 --- 第三部分:結構設計、製造工藝與性能錶徵 本部分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實際工程應用,關注如何通過先進的製造工藝實現預期的設計性能,並采用現代化的測試方法進行驗證。 第七章:復閤材料結構的靜力學與動力學分析 本書提供瞭一套基於經典層閤闆理論(CLT)和更先進的智能有限元方法(FEM)的設計工具。 1. 多層結構剛度矩陣的計算: 詳細推導瞭平麵應力/應變狀態下剛度矩陣$[A][B][D]$的計算,並結閤非綫性幾何效應進行修正。 2. 抗屈麯性能分析: 針對薄壁、高長細比的復閤材料構件,應用Koiter或Donnell屈麯理論進行臨界載荷評估。 3. 振動與聲學性能: 復閤材料的模態分析,以及阻尼材料在結構中的集成以控製振動響應。 第八章:先進復閤材料成型工藝控製與質量保證 本章不局限於傳統的濕法成型,而是聚焦於高精度、低缺陷率的自動化製造技術。 1. 自動縴維鋪放(AFP)與拉絲纏繞(RTM/ATL)的工藝窗口: 重點討論溫度、壓力、注射速率對浸潤度(Void Content)的控製。 2. 模壓成型(Compression Molding)中的流變學控製: 樹脂流動前沿監測、排氣設計及保壓時間的精確確定,以避免空隙和縴維偏摺。 3. 固化過程的熱應力管理: 利用熱分析技術(如DSC),確定最佳固化周期麯綫,最大程度減小因熱收縮和固化放熱引起的內應力。 第九章:無損評估(NDE)技術在復閤材料中的應用 為瞭確保結構完整性,本章詳細介紹瞭用於檢測內部缺陷的現代無損檢測方法。 1. 超聲波檢測(UT): 聚焦於相控陣超聲(PAUT)和脈衝迴波技術在檢測空隙、分層和未浸潤區域中的應用與信號解釋。 2. 熱成像(Thermography): 瞬態激勵法在快速掃描大麵積結構錶麵下分層缺陷的檢測效率評估。 3. 射綫檢測(Radiography): 對高密度填充物或金屬部件嵌入區域的內部結構進行層析成像。 --- 總結: 《先進復閤材料的基石:高性能聚閤物與結構設計手冊(第2版)》旨在超越對單一材料(如玻璃鋼)標準的匯編,提供一個跨越化學、材料科學、結構力學和先進製造的綜閤性知識平颱。本書強調材料的本徵性能、界麵行為的精細調控以及現代化的質量控製手段,為應對航空航天、高端汽車和關鍵基礎設施對輕量化、高可靠性結構的需求提供堅實的理論和實踐支撐。全書內容聚焦於“如何設計和製造齣具有特定先進性能的聚閤物基復閤結構”,而非簡單羅列已有的規範文件。

用戶評價

評分

評價五: 從采購和管理的角度來看,這套《匯編》係列是實驗室和設計部門的標準配置,其成本投入是相當可觀的。因此,我們對它的內容準確性要求是零容忍的。在我的使用體驗中,核心的力學性能測試和基本尺寸係列的標準部分是可靠的,這得益於國傢質檢機構的背書。但是,我對其中一些關於“環境影響評估”和“長期可靠性”的標準條款的理解一直存在睏惑。這些標準往往基於特定的氣候條件或工作介質來設定安全係數,但對於復雜多變的實際工況,這些預設的參數是否過於保守或者過於理想化?這本書本身隻是羅列瞭這些參數的取值範圍和計算公式,卻沒有提供足夠的案例分析或敏感性研究來佐證這些標準的製定邏輯。這就要求使用者必須具備相當豐富的經驗,纔能在引用標準條文的同時,結閤實際工況進行必要的工程判斷和修正,否則,完全照搬標準,可能導緻設計過於保守,增加材料成本,或者因為對標準適用邊界理解不清,埋下潛在的安全隱患。它是一把雙刃劍,既是規範,也是考驗使用者專業深度的試金石。

評分

評價一: 這本《縴維增強塑料(玻璃鋼)標準匯編(下)(第3版)》真是讓工程技術人員頭疼又欣慰的存在。欣慰的是,它匯集瞭國內大量關於FRP(玻璃鋼)的現行和常用標準,對於我們從事實際項目設計和施工的人來說,無疑是一本不可或缺的“字典”。每次遇到材料性能的爭議、結構設計規範的模糊點,翻開這本厚重的書,總能找到權威的依據。我記得有一次,我們在做一個大型儲罐的防腐設計,關於鋪層厚度和固化條件的標準理解上,不同廠傢和設計院之間存在分歧。多虧瞭這本匯編,我們對照瞭相關的國傢標準和行業標準,最終敲定瞭最嚴謹的方案。當然,它的“頭疼”之處也在於其內容的專業性與龐雜性。它不是一本教材,無法手把手教你如何計算,而是直接呈現瞭標準條文的原文,對於初入行的年輕人來說,啃起來確實費勁,需要配閤相關的設計手冊和計算軟件纔能融會貫通。它的價值在於其規範性和權威性,是確保工程質量的“壓艙石”。希望未來能有配套的解讀手冊,將這些冰冷的代碼條文變得更易於理解和應用,那就完美瞭。

評分

評價三: 說實話,這本《縴維增強塑料(玻璃鋼)標準匯編(下)》的裝幀和排版,真的需要大大改進一下瞭。我拿到手時,感覺沉甸甸的,紙張質量尚可,但內頁的字體和圖錶密度實在太高瞭。由於它匯編瞭大量的錶格數據、公差要求和試驗步驟,排版上很難做到圖文並茂,很多關鍵的尺寸參數和試驗條件都擠在一頁中,閱讀起來非常費神,尤其是在現場或者光綫不佳的環境下,查找特定標準號的內容效率極低。我經常需要用高亮筆和便利貼來標記經常查閱的部分,但即便如此,多次翻閱後,書頁的磨損也相當明顯。這種工具書,其核心價值在於快速檢索,如果檢索的物理成本過高,其使用價值就會大打摺扣。我建議齣版方考慮采用分冊或模塊化的設計,或者至少優化一下索引和目錄結構,增加跨章節的關鍵詞檢索功能,這樣纔能更好地服務於一綫工程師的“救急”需求。畢竟,我們買它就是為瞭快速、準確地解決現場遇到的具體技術難題。

評分

評價四: 這本書給我最直觀的感受是其內容的廣度和曆史的厚重感。作為“下冊”,它顯然承載瞭FRP應用中更復雜和特定的領域,比如壓力容器、管道係統,以及一些特殊的防腐蝕應用規範。我注意到裏麵收錄的一些標準具有很長的曆史沿革,這對於追溯某個設計決策的曆史依據非常有用。比如,在處理一些老舊設施的檢修和改造時,需要參照體係結構當時采用的標準,這本匯編就提供瞭必要的曆史對照窗口。然而,這種包羅萬象也帶來瞭一個問題:標準的實時性管理。復閤材料技術發展迅猛,新的樹脂體係、增強材料不斷湧現。雖然第三版盡力跟進,但總有那麼幾個新興領域或者特定高端應用(比如航空航天級的FRP標準),在這本書裏找不到明確的對應條文。這迫使我們必須在標準之外,再去查閱國際標準(如ASTM、ISO)或者廠傢自己的技術規範,使得這本“匯編”的權威性在某些尖端領域顯得不夠全麵,成瞭一個“標準基礎層”的集閤,而不是“全領域覆蓋”的終極指南。

評分

評價二: 作為一名材料科學方嚮的研究生,我對這類匯編類書籍抱有一種復雜的感情。一方麵,我承認其在行業規範化管理中的核心地位,任何涉及到玻璃鋼製品的生産、檢驗、驗收,都離不開這些官方文件的支撐。這本第三版相較於前兩版,在標準的更新速度上做得比較及時,涵蓋瞭近幾年新齣的關於高性能復閤材料結構設計和壽命評估方麵的標準,這對於前沿研究的成果轉化至關重要。然而,從學術研究的角度來看,它更像是一個“快照”,定格瞭當前的最低要求或推薦做法,卻鮮有對這些標準背後材料機理的深入探討。比如,關於老化、疲勞壽命預測的標準,雖然有明確的試驗方法和判定準則,但背後的本構關係和微觀損傷演化機製,在這本書裏是找不到的。因此,它更偏嚮於“工程實施指南”,而非“理論深化工具”。我更期待在未來版本中,能加入一些關於前沿技術(如智能復閤材料、3D打印FRP結構)相關的標準草案或技術報告的摘要,以拓寬讀者的視野,而不僅僅是作為法規的集閤。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