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治磐先生口述曆史 epub pdf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發表於2025-05-17
丁治磐先生口述曆史 epub pdf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弁言
前言
一、早年教育
二、早期軍旅生涯
(一)進入江蘇講武堂
(二)在十六師任學習官
(三)對清末軍事改革的看法
(四)進入江蘇軍官補助教育團就讀
(五)在江蘇七十六混成旅的一段美好時光
(六)張謇在南通的建設
三、加人直魯軍徐源泉部
(一)談張宗昌與直魯軍的起源
(二)張宗昌在山東
(三)直係攻濟南
(四)沿津浦綫攻擊馮玉祥
(五)打下北京
四、北伐各戰役
(一)孫傳芳投奉
(二)南援孫傳芳
(三)革命軍北伐
(四)革命軍反攻徐州
(五)孫傳芳南下
(六)龍潭會戰
(七)直魯軍嚮隴海綫攻馮軍
(八)北伐後期奉軍、直魯軍華北會戰
(九)張宗昌的下場
五、我軍加人革命陣營
(一)我部在北方的處境
(二)我軍南調
(三)參加第一次討逆戰爭
(四)被孫殿英所圍
(五)再度討逆
(六)對馮軍的批評
(七)我任旅長
(八)兩湖“剿共”
(九)徐嚮前在洗馬畈圍睏我軍
(一○)張宗昌被刺殺
(十一)我部在洪湖“剿共”
(十二)我對“匪區”基層組織的認識
六、進入陸軍大學進修
(一)進陸大前的努力
(二)在廬山軍官訓練團的一段經曆
(三)漫談陸大校史
(四)我在陸大十二期的一些見聞
(五)趣談黃百韜考陸大特彆班
七、我軍參加抗戰
(一)抗戰前的準備
(二)我升任師長後參加京滬保衛戰
(三)大彆山係作戰
(四)撤離大彆山
(五)徐源泉擅自撤退
(六)何敬公力保我任整編師長
(七)從武漢會戰到第一次長沙會戰的見聞
(八)襄河鼕季攻勢
(九)長江上遊作戰
(十)陳誠圖謀並吞我部而不果
(十一)宜昌失守後我軍的睏境
(十二)長沙第二、三次會戰
(十三)我升任第二十六軍軍長
(十四)整編軍甘苦談
(十五)談楊森與我在湖南的種種
(十六)援浙贛綫
(十七)我在三戰區的點點滴滴
(十八)我軍西援湘南
(十九)在耒陽歸薛嶽指揮
(二○)在廣西、貴州湘黔綫作戰
(二一)難民的慘狀
(二二)我的一封重要電報
(二三)楊森在貴陽的新政
(二四)抗戰末期我軍在閩湘桂作戰
(二五)勝利後到衡陽受降
八、勝利後我跟王耀武調山東
(一)我在山東濟南整編部隊
(二)國共在濟南和談
(三)王耀武的雜務太多
九、我在青島的作為
(一)政治
(二)軍事部署
(三)情報、外交與防共
(四)陳毅共軍攻即墨
(五)闕漢騫軍適時來援
(六)整頓第六十四軍
(七)我軍四路攻煙颱
(八)戰史上的一個大教訓
(九)煙颱攻下後的共軍反攻
(一○)老總統密令我接江蘇省主席
(十一)劉安祺與我交接
(十二)魯南沂濛山區作戰
(十三)談王耀武與濟南會戰
(十四)山東“剿共”訪談
十、我在江蘇時期
(一)我在江蘇任官的經曆
(二)蘇北、魯南“匪勢”抗戰已埋惡因
(三)混亂的政治
(四)談陳儀
(五)整頓軍事
(六)“剿共”與治安
(七)警政革新
(八)財政與糧食問題
(九)撤退的準備
(一○)湯恩伯在長江防綫的部署
(十一)撤到上海
(十二)再撤崇明
(十三)再撤舟山、嵊泗
十一、來颱後的點滴
十二、雜談人事
(一)徐源泉
(二)李彌
(三)楊森
(四)我的部屬
十三、雜談我的部隊
(一)人事
(二)整軍、教育、訓練
(三)武器裝備
(四)軍需
(五)軍紀
(六)政工
(七)士氣與團隊精神
(八)行軍戰鬥部署
(九)會戰後的處理
(一○)綜論
附錄一:丁治磐先生履曆
附錄二:國民政府蔣主席指令五件
民國35年6月12日介紹美國柯史上將赴青島
民國35年6月17日派周主任赴青島麵達一切
民國35年6月25日令援軍到後積極準備勿稍鬆懈
民國36年7月2日指示嚴令闕漢騫軍嚮目標急進
民國36年8月3日指示應負青島黨政軍全責
附錄三:丁治磐先生手書《湯恩伯傳》原稿
附錄四:丁治磐先生讀梁敬鎿著《馬歇爾使華》有感
丁治磐先生口述曆史 epub pdf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丁治磐先生口述曆史 下載 epub mobi pdf txt 電子書丁治磐先生口述曆史 mobi pdf epub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丁治磐先生口述曆史 epub pdf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七)士氣與團隊精神
評分(二)在十六師任學習官
評分(二)在十六師任學習官
評分附錄一:丁治磐先生履曆
評分很好很好,包裝質量都不錯~!
評分(四)進入江蘇軍官補助教育團就讀
評分餘八十初度,撰憶雙親一文。讀者多勸餘繼述生平經曆,以饗並世。餘念自幼誌學,老而無成,妄有自述,豈不靦顔。惟生平師友,自幼迄老,奬勸誘掖,使餘猶幸能不虛度此生。此輩師友往事,常存心中,不能忘。今既相繼溘世,餘苟不加追述,恐其姓名都歸澌滅,而餘生命之重要部分,亦隨以淪失不彰。良可惜也。惟餘所欲追憶者乃遠從七十年前開始。自大陸來港颱,亦已有三十年之久。古人以三十年為一世,以今思昔,皆已恍如隔世。而況憂患迭經,體況日衰,記憶銳退,一人名,一地名,平常自謂常在心中,但一臨下筆,即渺不可尋。有時忽現腦際,未即寫下,隨又忘之,苦搜冥索,終不復來。而又無人可問。如寫第一篇果育學校事,當前相識已無一人同曆其事者。第二篇寫常州府中學堂事,在颱有一人,在港復有一人,年皆長於餘,皆垂垂九十矣。餘所思,未必即彼所知。此皆前清時代之事。下逮民初,亦復如是。故凡餘所述,皆屬一鱗片爪,而已費九牛二虎之力。但既到老不忘,則可確證其為餘生命中之重要部分,務求敘述真實,亦屬餘對生命之自惜。縱屬一鱗片爪,在餘則彌自珍重。而餘之生命,在此時代,亦屬可有可無。增餘一人不為多,減餘一人不為少。惟此七十年來,世風時態,驟轉亟變。餘所追憶亦可使前世風範猶有存留。讀此雜憶者,苟以研尋中國現代社會史之目光視之,亦未嘗不足添一客觀之旁證。有心世道之君子,其或有所考鏡。是則凡餘之所雜憶,固不僅有關餘
評分六、進入陸軍大學進修
評分(九)張宗昌的下場
丁治磐先生口述曆史 epub pdf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