弁言
前言
一、早年教育
二、早期軍旅生涯
(一)進入江蘇講武堂
(二)在十六師任學習官
(三)對清末軍事改革的看法
(四)進入江蘇軍官補助教育團就讀
(五)在江蘇七十六混成旅的一段美好時光
(六)張謇在南通的建設
三、加人直魯軍徐源泉部
(一)談張宗昌與直魯軍的起源
(二)張宗昌在山東
(三)直係攻濟南
(四)沿津浦綫攻擊馮玉祥
(五)打下北京
四、北伐各戰役
(一)孫傳芳投奉
(二)南援孫傳芳
(三)革命軍北伐
(四)革命軍反攻徐州
(五)孫傳芳南下
(六)龍潭會戰
(七)直魯軍嚮隴海綫攻馮軍
(八)北伐後期奉軍、直魯軍華北會戰
(九)張宗昌的下場
五、我軍加人革命陣營
(一)我部在北方的處境
(二)我軍南調
(三)參加第一次討逆戰爭
(四)被孫殿英所圍
(五)再度討逆
(六)對馮軍的批評
(七)我任旅長
(八)兩湖“剿共”
(九)徐嚮前在洗馬畈圍睏我軍
(一○)張宗昌被刺殺
(十一)我部在洪湖“剿共”
(十二)我對“匪區”基層組織的認識
六、進入陸軍大學進修
(一)進陸大前的努力
(二)在廬山軍官訓練團的一段經曆
(三)漫談陸大校史
(四)我在陸大十二期的一些見聞
(五)趣談黃百韜考陸大特彆班
七、我軍參加抗戰
(一)抗戰前的準備
(二)我升任師長後參加京滬保衛戰
(三)大彆山係作戰
(四)撤離大彆山
(五)徐源泉擅自撤退
(六)何敬公力保我任整編師長
(七)從武漢會戰到第一次長沙會戰的見聞
(八)襄河鼕季攻勢
(九)長江上遊作戰
(十)陳誠圖謀並吞我部而不果
(十一)宜昌失守後我軍的睏境
(十二)長沙第二、三次會戰
(十三)我升任第二十六軍軍長
(十四)整編軍甘苦談
(十五)談楊森與我在湖南的種種
(十六)援浙贛綫
(十七)我在三戰區的點點滴滴
(十八)我軍西援湘南
(十九)在耒陽歸薛嶽指揮
(二○)在廣西、貴州湘黔綫作戰
(二一)難民的慘狀
(二二)我的一封重要電報
(二三)楊森在貴陽的新政
(二四)抗戰末期我軍在閩湘桂作戰
(二五)勝利後到衡陽受降
八、勝利後我跟王耀武調山東
(一)我在山東濟南整編部隊
(二)國共在濟南和談
(三)王耀武的雜務太多
九、我在青島的作為
(一)政治
(二)軍事部署
(三)情報、外交與防共
(四)陳毅共軍攻即墨
(五)闕漢騫軍適時來援
(六)整頓第六十四軍
(七)我軍四路攻煙颱
(八)戰史上的一個大教訓
(九)煙颱攻下後的共軍反攻
(一○)老總統密令我接江蘇省主席
(十一)劉安祺與我交接
(十二)魯南沂濛山區作戰
(十三)談王耀武與濟南會戰
(十四)山東“剿共”訪談
十、我在江蘇時期
(一)我在江蘇任官的經曆
(二)蘇北、魯南“匪勢”抗戰已埋惡因
(三)混亂的政治
(四)談陳儀
(五)整頓軍事
(六)“剿共”與治安
(七)警政革新
(八)財政與糧食問題
(九)撤退的準備
(一○)湯恩伯在長江防綫的部署
(十一)撤到上海
(十二)再撤崇明
(十三)再撤舟山、嵊泗
十一、來颱後的點滴
十二、雜談人事
(一)徐源泉
(二)李彌
(三)楊森
(四)我的部屬
十三、雜談我的部隊
(一)人事
(二)整軍、教育、訓練
(三)武器裝備
(四)軍需
(五)軍紀
(六)政工
(七)士氣與團隊精神
(八)行軍戰鬥部署
(九)會戰後的處理
(一○)綜論
附錄一:丁治磐先生履曆
附錄二:國民政府蔣主席指令五件
民國35年6月12日介紹美國柯史上將赴青島
民國35年6月17日派周主任赴青島麵達一切
民國35年6月25日令援軍到後積極準備勿稍鬆懈
民國36年7月2日指示嚴令闕漢騫軍嚮目標急進
民國36年8月3日指示應負青島黨政軍全責
附錄三:丁治磐先生手書《湯恩伯傳》原稿
附錄四:丁治磐先生讀梁敬鎿著《馬歇爾使華》有感
這本書給我帶來的震撼,簡直是難以言錶。它像一把鑰匙,為我打開瞭一扇通往某個特定時代、特定人物心靈深處的大門。文字的流淌不是那種教科書式的冰冷敘述,而是充滿瞭生活的氣息和鮮活的生命力。讀著讀著,我仿佛能真切地感受到作者當年所處的環境,那些曆史的波瀾是如何在他的人生軌跡上留下深刻印記的。敘述者的聲音是如此的真實可信,他對於往事的迴憶,無論是宏大的曆史事件,還是細微的個人情感波動,都處理得恰到好處。尤其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在描述那些艱難抉擇的時刻,那種內心的掙紮、矛盾與最終的釋然,都通過細膩的筆觸展現得淋灕盡緻。這不僅僅是對一個人生片段的記錄,更像是一次深入的自我對話,讓身處現代的讀者也能從中汲取到麵對睏境的勇氣和智慧。作者的坦誠讓人敬佩,他沒有迴避那些模糊不清、充滿遺憾的瞬間,反而將它們如實呈現,這種坦蕩本身就是一種力量,促使我反思自己的生命曆程。
評分這本書的語言風格,可以說是一種樸素之中的力量。沒有華麗的辭藻堆砌,甚至在某些段落,文字的組織顯得有些口語化,但這正是其魅力所在——它保持瞭口述的原始質感,讓人感覺這就是作者坐在你麵前,不加修飾地娓娓道來。然而,在這份樸實之下,蘊含著極強的洞察力。尤其是在描述社會變遷帶來的衝擊時,作者的措辭冷靜而剋製,但正是這份剋製,使得那些被時代洪流裹挾的無力和堅守顯得愈發有力量。它不煽情,但卻能輕易地觸動人心最柔軟的部分。我個人認為,本書成功地避免瞭將人物形象臉譜化的陷阱,即便是背景闆上的人物,也因為作者的生動記述而擁有瞭自己的輪廓和動機。這種對“人”本身的尊重和細緻入微的觀察,讓整部作品的藝術價值提升到瞭一個新的高度,它超越瞭單純的史料記錄,成為瞭一部值得反復品讀的文本。
評分初翻開這捲冊,我原以為會是一部沉悶的年代誌,但很快就被其敘事的節奏感和內在的張力所吸引。它有著一種獨特的“現場感”,仿佛作者的記憶是一條奔騰不息的河流,時而舒緩,時而湍急,將讀者不由自主地捲入其中。作者的敘述視角非常個人化,但這種“個人化”恰恰提煉齣瞭更普遍的人性體驗。他對於人與人之間復雜關係的描摹,尤其精妙。無論是師徒情誼的傳承,還是同儕之間的競爭與扶持,都寫得有血有肉,讓人感受到那個特定社群內部微妙的互動邏輯。我特彆欣賞書中對於環境細節的捕捉,那些看似無關緊要的生活場景,在作者的筆下卻成瞭烘托時代氛圍的絕佳背景闆。例如,對某次聚會中食物的描述,或者某條街道上光影的變化,都極其傳神,構建瞭一個立體可感的曆史空間,遠比乾巴巴的年代劃分要來得動人。這本書的價值,正在於它將冰冷的曆史溫度重新“加熱”,讓讀者能夠用心去體會那個時代人們是如何呼吸、如何愛與被愛的。
評分閱讀體驗上,這本書帶來的感受是極其深刻且多維度的。它不像一般傳記那樣綫性推進,反而充滿瞭跳躍和迴溯,這種非綫性的結構反而更貼閤人類記憶的運作方式——記憶是碎片化的,但最終又在情感的牽引下重新聚閤。每一次情節的轉摺,都仿佛是作者在記憶深處進行的一次考古挖掘,每一次挖掘都伴隨著新的發現和對過往的重新理解。特彆是作者對一些關鍵轉摺點的心態剖析,展現瞭一種曆經滄桑後的清明與豁達。他似乎在講述“發生瞭什麼”的同時,更在追問“我為什麼會成為今天的我”。這種由事件驅動嚮精神追溯的轉化,使得全書的厚度大大增加。對於一個旁觀者而言,這提供瞭一個絕佳的視角,去審視“選擇”的重量及其帶來的長遠影響。讀完後,我感到一種沉甸甸的滿足感,那不是因為獲得瞭多少新知識,而是因為在某種程度上,我參與瞭一場漫長而真摯的生命迴顧之旅。
評分我花瞭很長的時間來消化這本書所承載的信息量,它遠超齣瞭我對任何一本迴憶錄的預期。最讓我震撼的是其中關於“堅守”的論述。在無數次外部環境劇烈變動的背景下,作者如何錨定自己的核心價值,並以一種近乎本能的方式去維護它,這個過程的呈現極具啓示性。作者似乎在用自己的生命軌跡詮釋瞭“韌性”的真正含義——它不是僵硬的反抗,而是一種動態的、充滿智慧的適應與堅持。書中對於若乾重大曆史事件的側麵描寫,尤為寶貴,因為它提供瞭一個高層決策者之外的、更接地氣、更具個人情感色彩的視角來理解那些事件。每次翻到新的章節,都像是在進行一次與曆史人物的深入對談,充滿瞭智力上的挑戰和情感上的共鳴。這本書無疑是留給後人的一份珍貴遺産,它教導我們如何在變動的世界中,找到並珍視那份屬於自己的、不可磨滅的內在精神坐標。
評分(四)沿津浦綫攻擊馮玉祥
評分(十二)長沙第二、三次會戰
評分(一○)綜論
評分丁治磐(1894年-1988年),字似庵,初名介石,從戎後改今名,江蘇省東海縣城北富安村人。1894年1月19日(清光緒十九年十二月十三日)生於一個“世守儒道”之傢。祖名作黼,父名子孝,皆擅詩文。清末受完整古文教育,詩賦古文書法皆有根基。一次,其祖父適見拾花落入硯池,便以“硯池落絮”徵對,治磐即以“墨海揚花”應答。辛亥革命前夕,丁在南京江南高等學堂始業未久,風雲突變,許多同學投筆從戎,他也隨之投入顧忠琛部。1912年3月考入江蘇陸軍講武堂步兵科一期,11月畢業授少尉,分在陸軍第十六師趙念伯(趙聲的弟弟)旅任排長。次年鞦,“二次革命”失敗,散歸故裏。1914年歐戰爆發,中國準備參戰,他被召迴入伍,在江蘇陸軍軍官教導團正班一期進修。1916年11月畢業後供職陸軍七十六混成旅步兵一五一團(旅長張仁奎,兼通州鎮守使),駐防南通、海門一帶。由於他文武兼資,晉升極快,從上尉連長、少校營長至1925年春任中校主任參謀。不久又任陸軍第二十三師(徐源泉部)上校參謀長。1928年鼕,徐源泉的第六軍團縮編為第48師,丁隨師調往河南、湖北地區。1929年12月,唐生智舉兵反蔣,徐源泉接任國民革命軍第10軍軍長,丁也升任軍參謀長。中原大戰期間,他參加臨潁、許昌、漯河、陳州、扶溝、洛陽諸役,積功獲三等寶鼎勛章。並於1931年2月在漯河加入中國國民黨。1931年5月,他調任第10軍41師121旅旅長,先後率部參與“圍剿”洪湖和鄂豫皖蘇區。6月,他與徐嚮前部激戰於鄂東洗馬畋,達五晝夜纔解除威脅,由此又獲二等寶鼎勛章。1933年10月,進入陸軍大學第十二期深造;1936年11月畢業後迴任第10軍參謀長。抗戰初期,任第41師師長,參加南京保衛戰,負責防守南京以東棲霞山陣地。1938年參加武漢會戰,7月率部在武漢外圍王傢牌樓與日軍激戰三晝夜,擊破其一旅團,使其全盤戰略運作受挫,因功獲陸海空軍一等奬章,晉升為陸軍中將。1941年8月在第二次長沙會戰中,丁率部側擊由嶽陽南渡新牆河-汨羅河嚮長沙進犯的日軍第13師團,斬獲甚眾。12月又在第三次長沙會戰中,率部攻擊在北部東犯長沙之日軍第六師團,突破其攻擊綫,使長沙轉危為安。1942年初擢升任國民革命軍第26軍軍長。在1944年鞦鼕的桂柳會戰中,因指揮所部第26軍作戰不力,丟失柳州,丁被撤職留任。1945年5月復職為國民革命軍第二十七集團軍副總司令(總司令李玉堂)兼第26軍軍長。8月間,時駐越南的日軍嚮廣西桂林方嚮撤退,第26軍奉命協助盟軍截擊,雙方激戰至8月14日,擊毀日軍戰車30餘輛,後因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戰鬥纔全麵結束。丁因此獲美國銀橡葉自由勛章。抗戰勝利後,因丁有過與美軍親密閤作的經曆,即調任第二綏靖區副司令官(司令官王耀武)兼青島警備司令和行政長官,擔任青島一帶防務。1947年鞦,他配閤魯東國民黨軍第一兵團範漢傑部,嚮膠東許世友部進行報復性圍攻,先後占領龍口、煙颱、威海衛等戰略要地。12月被國民政府任命為膠東地區的黨政軍首領,成為國民黨政府與美第七艦隊之間的主要聯絡人,備受第七艦隊司令柯剋上將和白吉爾中將的推崇。1948年鞦,行政院長翁文灝核定江蘇省政府改組名單時,調任丁接替王懋功為省府主席兼保安司令。後來又委為京滬杭警備總司令部副總司令(司令湯恩伯)、國民黨江蘇省黨部主任委員。1949年人民解放軍發起渡江戰役,南京解放。丁竟成瞭民國末任江蘇省主席。丁收集地方殘部整編為國民革命軍暫編第一軍,敗走舟山群島,並於1950年5月率部撤往颱灣。[1]國民革命軍陸軍中將銜。
評分(七)警政革新
評分(二)蘇北、魯南“匪勢”抗戰已埋惡因
評分解放戰爭時期,任青島市警備司令。1948年調任江蘇省政府主席,京滬杭警備總司令部副總司令。
評分(十二)魯南沂濛山區作戰
評分(二)國共在濟南和談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