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泰國研究、東南亞研究、邊疆研究、民族主義研究經典之作 
  影響瞭本尼迪剋特·安德森對於民族主義想象的思考 
  “地緣機體”這一概念的來源 
  美國亞洲研究協會主席通猜?威尼差恭的代錶作       
內容簡介
     前現代的“暹羅王國”是如何變成瞭“泰國”這樣一個現代民族國傢?所謂的“泰國性”是如何形成的?泰國的“國傢感”是什麼?地理學以及製圖術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泰國曆史中發揮瞭怎樣決定性的作用?
  在這部東南亞研究和邊疆研究的經典著作中,史學傢通猜·威尼差恭對這些問題做齣瞭迴答。他提齣,舊的本土空間觀被新的西方地理學話語替代,邊界、主權、邊緣等概念逐步為人們所接受,正是在這種變化中,泰國的“地緣機體”被一步步塑造齣來。本書突破瞭以往民族國傢研究的範式,從獨到的角度重新講述瞭這段曆史。
     作者簡介
     通猜·威尼差恭,泰裔美國曆史學傢,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東南亞曆史教授,美國藝術與科學學院成員。早年求學於泰國國立法政大學,後在悉尼大學獲得博士學位。1991年起任教於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1997至1999年擔任該校東南亞研究中心主任。2013年擔任亞洲研究協會主席。他的研究對泰國民族主義的概念産生瞭深遠影響,主要著作《圖繪暹羅》曾獲亞洲研究協會哈裏·J.班達奬。      
目錄
   中文版前言 
序 言 
緻 謝 
導 論 國傢感的存在 
國傢感的兩種認同 
泰國性的積極和消極認同 
泰國研究 
解釋上的鬥爭 
作為文化建構的暹羅 
對象和方法 
第一章 本土空間與古代地圖 
神聖的地形學 
想象空間的描述:古代地圖 
不同空間觀的共存 
第二章 一種新地理學的到來 
兩個世界,同一空間:現代世界的來臨 
突破:脫胎於星相學的天文學 
新模式下的空間:現代地理學 
被編碼的空間:現代地圖 
模式:模糊與替代 
第三章 邊界 
西部邊疆中的西方邊界 
邊界觀的衝突 
沒有邊界的王國 
第四章 主權 
等級化的國傢間關係 
共享主權:一種生存策略 
多重主權與歐洲人 
第五章 邊緣 
重疊的邊緣 
“我們”空間的塑造 
新的邊緣:暹羅與英國當局 
軍隊對分界麵的塑造 
第六章 製圖:一種新的空間技術 
西方地圖中的暹羅 
暹羅的西方製圖 
地圖對“我們”空間的塑造 
地圖繪製中的交鋒:釋放齣的一種緻命武器 
第七章 地緣機體 
地緣機體的齣現:製圖的勝利 
地緣機體的授權 
超越領土與地理學 
第八章 地緣機體與曆史 
1893年的傷痕與斷裂的過去 
泰國過去假設的地緣機體 
曆史地圖集 
情節化的過去 
重塑的過去 
結 語 地緣機體、曆史與國傢感 
“我們自身”與他者對立的形成 
敵人的作用 
泰國性的邊境 
符號的權力 
最後的話 
資料注釋 
注 釋 
術語錶 
參考文獻 
索 引 
譯後記       
前言/序言
     在20世紀最後的這十年裏,受歐洲共同體的推動,整個世界正轉變成一種新的共同體。各式各樣不再局限於一國的跨國公司如雨後春筍, 紛紛湧現;市場與生産也愈加全球化;貨幣金融體係以及信息、資本的流動早已經沒有瞭邊界。亞洲、太平洋世界以及美洲,都在試圖趕上歐洲的步伐。整個世界似乎正準備超越19世紀的歐洲遺産:民族國傢與民族主義早晚都會被棄置一旁。但與此同時,蘇聯集團的瓦解釋放瞭民族主義的強大能量;確實,這是一種相當古老的族類民族主義(ethnic nationalism),它要比馬剋思或列寜曾設想的更有力量。新的“古老”國傢再次浮現。國傢感(nationhood)即使正被淘汰,也依然充滿著號召力。 
  本書正是在這樣的一種背景下逐漸成形的。國傢跟每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國傢擁有一整套政府體製、經濟運行機製以及社會文化結構;所有這些,都會影響到個人。我們必須承認,國傢感具有一種能夠將彼此互不相知的成員結閤成一個共同體的強大凝聚力。這種力量是如此之強大,以至於人們願意為之犧牲生命。它鼓舞著一代又一代的人,為瞭革新性、建設性的成就,而奮鬥進取。事實上,哪怕是一些國傢中的激進分子,也和他們的對手一樣忠於國傢,渴求獲得國傢感。 
  然而,民族主義的破壞性影響還是十分巨大的。確實,它的這種破壞性使我們更多地意識到一個國傢的任意性與人為性。在這種經濟跨國主義與政治民族主義並存的局麵下,對民族主義與國傢感的研究將會開闢一個新的方嚮。我們不再被它的普遍性和僞裝所壓倒。這樣的一種觀念,在個人與其國傢之間的關係方麵,已經造成瞭一種距離,因為我們如今可以用一種可能超越於國傢感世界之上的優勢來對國傢感進行條分縷析。宏觀地看,一個民族可以被看成是一種特殊曆史背景下的文化建構,這種建構善惡兼容。這種情況真假難辨;它是一種話語,一種用新的方式所闡明的可能性,在20世紀末我們造就瞭這樣一種可能性。 
  通過將舊稱“暹羅”的泰國作為個案,本書經由對話語交鋒與替代的眾多時刻的分析,探究瞭國傢感是如何通過一種早已熟知的科學(地理學及其基本認知技術,製圖)被任意而又人為地塑造齣來的。就算是一個民族國傢最具體實在的身份認同,比如它的領土,以及與之相關的價值和具體實踐活動,所有這些我稱之為“地緣機體”的東西,都是一步步形塑齣來的。書中“導論”部分用一種不尋常的方式探究瞭國傢感的重要意義:通過自身族人之眼,或者正如愛德華?薩義德所說的,通過一種替代東方學傢想象的“內在”觀念,對泰民族/國傢(Thai nation)的認同加以質疑。它確立起瞭主要的研究問題和研究目標以及基礎觀念和方式。 
  第一章進而對一些本土的空間觀念加以探究,其中包括宇宙觀或宗教方麵的概念,以及世俗層麵的概念。它錶明,前現代社會從來就不缺少想象空間的知識與技術。第二章則展示瞭地理知識轉換的具體形態。通過對早期暹羅的地理學課本的研究,本章通過運用符號學方法, 對知識的替代現象做瞭深入研究;並用類似的方法,對眾多的轉換時刻做瞭相應的闡釋。 
  第三、四和五章研究的則是地理學知識在三大觀念與實踐領域的替代問題:邊界(boundary)、領土主權(territorial sovereignty)以及邊緣地帶(margin)。在這些領域,在涉及暹羅邊疆的眾多問題上,現代地理學以各種不同的方式排擠瞭本土觀念,而堅稱自己纔是一種新的、具有閤法性的“正確”知識。在所有的事例當中,符號政治的操作方式從來就不單單是知識界或者學術界的。這種替代常常發生在外交和政治活動中,發生在戰爭和國際關係當中,甚至齣現在日常交際的文字材料當中。第六章敘述瞭製圖(mapping)是如何在塑造一個新的暹羅的過程中發揮決定性作用的。跟軍事力量一起發揮作用的過程中,製圖不僅預期,並且具體規劃瞭暹羅所應有的模樣。一個民族國傢的地緣機體浮現齣來瞭。 
  第七和八章討論瞭地緣機體的話語是怎樣通過一種特殊的方式來形塑一種為自身生存服務的知識的。通過對曆史的關注,文中的論述錶明瞭新的地緣機體是如何形塑瞭人們看待和理解暹羅的過去的方式。事實上,地緣機體本身齣現的時刻,在泰國曆史的一種新的繪圖法形塑過程中扮演瞭關鍵性角色,而這種新的繪圖法在整個20世紀主導瞭泰國的曆史觀,也必定會在未來持續下去。 
  現代地理學、繪圖和一個國傢地緣機體上的霸權也許要比我們準備要認識的情況強大得多。它不斷重塑它自己,從而將我們囊括到它的統治之下。這種情況,不僅對泰國民眾來說是韆真萬確的,也拓展到這個被繪製的世界(this mapped world)的一些其他事件當中。     
				
 
				
				
					《絲綢之路的十字路口:中亞腹地的帝國更迭與文化交融》  書籍簡介  本書深入剖析瞭自古以來中亞地區復雜而多維的曆史進程。中亞,這片位於歐亞大陸心髒地帶的廣袤土地,自古便是東西方文明交匯的樞紐,其地緣戰略地位決定瞭它長久以來成為各大帝國角力、商業貿易往來以及文化思想碰撞的前沿陣地。本書旨在通過梳理其獨特的地理環境、主要民族的遷徙與融閤,以及關鍵曆史時期的政治變遷,構建一幅清晰而詳盡的中亞“國傢地緣機體”的演變圖景。  第一部分:地理的塑造與早期文明的曙光  中亞的曆史根植於其獨特的地理格局。本書首先著墨於天山、帕米爾高原的阻隔作用,以及廣闊的乾旱與半乾旱草原,如何界定瞭人類聚居的模式和生存的挑戰。我們探討瞭河中地區(阿姆河與锡爾河之間)灌溉農業的興起,這不僅催生瞭索格德、巴剋特裏亞等早期綠洲文明,也為日後絲綢之路的繁榮奠定瞭物質基礎。  重點關注瞭伊朗語係遊牧民族(如斯基泰人、薩卡人)與定居農業民族之間的動態平衡與衝突。這些早期的文化交流,通過青銅器、金屬工藝以及宗教信仰的傳播,展現瞭早期中亞作為東西方技術與藝術的“轉接器”的角色。例如,希臘化文化在亞曆山大大帝東徵後對該地區留下的深刻印記,以及佛教藝術在犍陀羅地區的巔峰發展,這些都是文明交互的有力物證。  第二部分:絲綢之路的黃金時代與綠洲城邦的興衰  絲綢之路的開闢與發展,將中亞推嚮瞭世界曆史的中心舞颱。本書細緻描繪瞭漢唐時期,中亞各國如何成為連接中國與羅馬/拜占庭世界的關鍵鏈條。我們不僅僅關注商品的流通,更深入探討瞭思想、技術和疾病的傳播網絡。  聚焦於粟特商人集團的崛起。粟特人以其卓越的語言天賦和商業網絡,構建瞭一個跨越數韆公裏的商業帝國。他們的商業活動不僅促進瞭區域經濟的繁榮,也成為瞭不同宗教——祆教、摩尼教、景教(聶斯托利派基督教)——得以在中亞傳播的關鍵載體。我們分析瞭龜茲、高昌、撒馬爾罕、布哈拉等重要綠洲城邦的政治結構和城市規劃,它們如何依賴水源和軍事保護來維係其在動蕩環境中的生存與發展。  第三部分:草原帝國的崛起與伊斯蘭化的浪潮  公元八世紀,隨著阿拉伯帝國的擴張,伊斯蘭教開始嚮東滲透,對中亞的社會結構和文化認同造成瞭根本性的轉變。本書詳盡記錄瞭這一“伊斯蘭化”過程的復雜性,它並非單嚮的徵服,而是經曆瞭長期的融閤與適應。  重點分析瞭突厥化進程。隨著突厥部落,尤其是喀喇汗王朝、塞爾柱帝國的興起,原有的伊朗語係主體文化逐漸被新的遊牧-軍事精英所重塑。伊斯蘭教的普及帶來瞭新的法律體係、教育機構(如麥德爾薩)和建築風格。我們考察瞭伊斯蘭黃金時代,中亞學者,如阿維森納(Ibn Sina)和花剌子米(Al-Khwarizmi),如何在巴格達和後來的中亞本土學府中,為全球科學發展做齣的不可磨滅的貢獻。  第四部分:濛古鐵蹄下的劇變與帖木兒帝國的文化復興  14世紀的濛古徵服,是中亞曆史上最劇烈的一次地緣政治重塑。成吉思汗及其後繼者在中亞建立的四大汗國(欽察汗國、察閤颱汗國等)的統治模式、對既有行政體係的繼承與破壞,構成瞭本部分的核心議題。濛古人的統治雖然帶來瞭短暫的和平(“濛古治世”),但也徹底打亂瞭傳統的商業路綫與地方權力平衡。  隨後,本書轉嚮帖木兒帝國的興盛。帖木兒本人對文化、藝術和建築的癡迷,使得薩馬爾罕一躍成為全球伊斯蘭世界的文化與知識中心。我們細緻研究瞭帖木兒王朝在建築、細密畫和天文學方麵取得的輝煌成就,探討瞭這一文化復興運動,是如何試圖在中亞的草原傳統與波斯-伊斯蘭文明之間找到一個宏偉的結閤點。  第五部分:通道的變遷與近代的地緣睏境  隨著奧斯曼帝國的崛起和新航路的開闢,中亞作為東西方主要貿易走廊的地位逐漸衰落。本書分析瞭這一曆史轉摺點對中亞經濟和政治穩定性的深遠影響。綠洲城邦開始萎縮,被新形成的汗國和蘇丹國——如布哈拉、希瓦、浩罕等——所取代,它們在相對孤立的環境中維持著區域性的權力鬥爭。  最後,本書將目光投嚮19世紀的“大博弈”時期。沙俄嚮南擴張與英國對中亞的滲透,使得中亞成為兩大帝國地緣政治角力的“緩衝地帶”。我們考察瞭俄國對該地區的徵服如何重塑瞭其交通網絡、行政管理,並最終為20世紀的蘇聯構建奠定瞭地理和人口學基礎。  總結  《絲綢之路的十字路口》試圖揭示,中亞的曆史並非孤立的片段,而是通過其獨特的地理“機體”,承載、轉化並輸齣著來自東西方的關鍵元素。它是一個關於適應、融閤、衝突與再生的宏大敘事,是理解歐亞大陸內部動態平衡的關鍵視角。本書強調瞭地緣環境在塑造文化認同、驅動帝國更迭中的核心作用,為讀者提供一個全麵、深入且富有洞察力的中亞曆史畫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