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钢铁企业电力设计手册-(上册) | ||
| 定价 | 185.00 | |
| 出版社 | 冶金工业出版社 | |
| 版次 | B1 | |
| 出版时间 | 1996年01月 | |
| 开本 | 04 | |
| 作者 | 无 | |
| 装帧 | 01 | |
| 页数 | ||
| 字数 | ||
| ISBN编码 | 9787502415341 | |
《钢铁企业电力设计手册》分上、下两册,共四十—章,上册有二十二章,主要内容为高压供配电,下册有十九章,内容括低压配电、电力传动、电气照明设计等。
书中详细介绍了工程规划、设计各阶段电力设计原则、方案确定、技术经济比较、设备选择、传动与控制、补偿及保护、设备安装、线路敷设等。本书附有常用计算公式、数据、图表、曲线,并列举若干实例,可供从事钢铁企业电力设计人员和有关专业技术人员参考。
第1章 高压供配电系统
第2章 负荷计算
第3章 供电系统中的有功和无功冲击负荷
第4章 短路电流计算
第5章 电压偏差和电压波动
第6章 电技术节能
第7章 自备电厂及柴油机组发电
第8章 电弧炉供电
第9章 能源管理系统(电力部分)
第10章 功率因数的改善
第11章 高次谐波及其滤液波装置
第12章 静止型动态无功补偿装置(SVC)
第13章 高压电器选择
第14章 直流操作电源
第15章 继电保护
第16章 供电自动装置及电动机自起动
第17章 变电所二次接线
第18章 高压配电装置于变电所布置
第19章 高压电缆选择与敷设
第20章 母线的选择
第21章 架空电力线路
第22章 电炉短网
作为一名在电力设计领域摸爬滚打了多年的老工程师,我对于《钢铁企业电力设计手册上册》这本书的期望值其实是很高的,毕竟“手册”二字就意味着实用性和权威性。但遗憾的是,这本书并没有完全达到我的预期。我首先关注的是书中关于电机拖动和控制系统的设计部分。钢铁企业有大量的电动机需要设计和选型,这部分的合理性直接关系到生产效率和能耗。书中虽然提及了不同类型电动机的选型原则,以及一些基本的启动方式,但对于变频调速在钢铁生产中的具体应用,以及如何根据工艺要求进行精细化的调速控制,却语焉不详。我希望看到更多关于异步电机、同步电机在冶金行业的特殊应用场景,以及如何应对高启动转矩、频繁启停等工况下的设计优化。例如,在轧钢机、连铸机等关键设备上,对电机控制的精度和响应速度要求极高,书中却对此类细节着墨甚少。此外,关于电机保护的章节也略显单薄,对于过载、短路、缺相、堵转等常见故障的保护配置,书中提供的只是一些基础的保护参数,并没有深入探讨如何在复杂工况下进行更精密的保护整定,以及如何实现保护与控制的联动。我曾尝试用书中的方法去为一个大型电机选配保护装置,却发现其提供的保护范围和灵敏度不足以应对实际生产中的潜在风险,让我不得不重新查阅其他资料来弥补。
评分我原本期望《钢铁企业电力设计手册上册》能够为我提供关于钢铁企业低压配电系统设计的详尽指导,毕竟在生产过程中,有无数的设备依赖于稳定的低压供电。然而,书中对低压配电系统的设计过程,特别是关于配电箱、开关柜的选型和布局,以及电缆敷设的细节,都显得过于概括。例如,在讨论负荷分配时,书中只是简单地提及了“均衡分配”原则,但并没有提供具体的计算方法或软件工具来指导如何根据各分支回路的负荷进行精细化的分配,从而避免部分回路过载而另一些回路利用率低下的情况。在电缆选型方面,书中给出的仅是一些常见的电缆截面积对照表,对于如何根据负荷电流、环境温度、敷设方式(如桥架、穿管、直埋等)以及允许的电压降来精确计算电缆截面积,并进行校核,却没有详细的说明。我曾尝试用书中的方法去为一个大型车间的配电箱设计一个完整的回路方案,却发现很多参数的选取缺乏依据,例如,如何确定保护电器的额定值,以及如何计算短路电流来校验开关的开断能力,这些关键环节在书中都未能得到充分的解答。这使得我在实际工作中,不得不花费额外的时间去查阅其他资料,或者依赖于经验来做出判断,这对于一本“手册”工具书而言,其价值大打折扣。
评分这本书的印刷质量实在令人担忧,纸张的泛黄程度仿佛刚从旧书摊淘来的,而且装订也松散,翻动几下就感觉要散架了,让人怀疑这是否真的出自正规的出版社。更让人匪夷所思的是,某些章节的排版混乱不堪,图表与文字的对应关系颠三倒四,甚至有些关键的公式和参数被印刷得模糊不清,需要费九牛二虎之力才能辨认。我尝试着查找关于高压输电线路设计的部分,结果发现内容过于陈旧,数据早已过时,完全无法指导实际工程中的应用。例如,关于架空线路的导线选择,书中给出的建议基于几十年前的技术标准,而如今市场上的新型复合材料导线以及其优越的性能,书中却隻字未提。在计算风偏和覆冰荷载方面,所使用的模型和系数也与当前的最新规范存在显著差异,一旦按照书中的方法进行计算,可能导致设计的安全裕度不足,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我本来是抱着学习和参考的心态购买这本书,希望能从中获得宝贵的经验和实用的技术指导,然而,这本书给我的感受更像是一堆堆过时的信息堆砌,对实际工作毫无帮助,反而可能误导读者。我花费了不少时间和精力去研究其中的内容,但最终收获甚微,更多的是感到失望和沮丧。对于一本旨在指导电力设计的工具书而言,这种质量和内容的缺陷是不可容忍的。我强烈建议出版社能够重新审视这本书的质量,进行必要的修订和更新,否则,它只会成为一本对读者具有潜在危害的书籍。
评分当我翻开《钢铁企业电力设计手册上册》时,我本以为能找到一些关于节能降耗方面的实用建议,因为在钢铁企业这样高耗能的行业,电力节能是企业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重要途径。然而,书中对这一主题的论述,几乎可以用“付之阙如”来形容。我期望书中能够详细介绍钢铁企业在电力系统设计中可以采取的各种节能措施,例如:如何通过优化电机控制系统(如使用变频器、软启动器)来降低电机运行能耗;如何利用电力电子技术(如无功补偿装置、谐波滤波器)来提高功率因数、降低线损;如何设计高效的照明系统,以及如何利用余热发电等可再生能源来减少对传统电力的依赖。我特别希望能够看到一些量化的节能分析案例,通过具体的计算,来展示不同节能措施所能达到的效果,从而为读者提供可行的参考。例如,书中可能可以给出详细的计算公式,来估算一个大型轧钢机在采用变频调速后,能够节省多少电能,或者一个经过改进的无功补偿系统,能够降低多少无功负荷,从而减少线路损耗。然而,这本书在这方面的内容极其匮乏,仅仅在一些零散的章节中,模糊地提及了一些与节能相关的概念,但没有提供任何具体的设计方法和技术指导,这对于当前日益增长的节能减排需求而言,是一个巨大的遗憾。
评分我购买《钢铁企业电力设计手册上册》是希望从中获得关于钢铁厂高压设备的选型和维护方面的实用知识,尤其是关于变压器、断路器等关键设备的具体参数和选型依据。然而,书中在这一方面的论述,显得十分空泛。例如,在介绍变压器选型时,书中列出了一些基本的选型原则,如容量、电压等级、相数等,但对于钢铁企业特有的变压器负荷特性,比如高冲击性负荷、谐波叠加等可能对变压器造成的影响,以及如何进行相应的过载能力校核和散热设计,却几乎没有提及。我期望看到的是,能够根据钢铁企业的具体生产工艺,对变压器的负荷曲线进行详细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来确定变压器的额定容量以及能否承受短期过载的能力。在断路器选型方面,书中同样只是给出了通用的选型参数,例如额定电压、额定电流、分断能力等,但对于钢铁企业现场可能遇到的高短路电流、以及频繁的投切操作,并没有给出具体的计算和校核方法。我曾试图参考书中关于高压断路器保护参数的建议,来为一个炼钢厂的主变压器选择合适的保护配置,却发现书中的参数过于保守,无法有效地应对现场可能发生的复杂故障,让我不得不重新查阅其他更专业的资料。
评分这本书《钢铁企业电力设计手册上册》在配电自动化方面的论述,给我的感受可以用“蜻蜓点水”来形容,远远未能满足我深入了解的需求。我知道钢铁企业对供电的实时监控和快速响应有着极高的要求,配电自动化技术是实现这些目标的关键。书中对这一技术的提及,仅限于一些概念性的介绍,比如自动化系统的组成、监控的范围等,但对于具体的实现技术和设计方法,却几乎没有涉及。我期望看到的,是关于如何设计和配置智能开关、通信网络、以及监控中心,如何实现故障的快速定位和隔离,如何进行远程的运行参数调整和负荷管理。例如,在讨论继电保护的协调时,书中只是简单地提到了“时限协调”和“灵敏度协调”,但对于如何利用智能化的保护装置来实现更精细、更快速的保护动作,以及如何通过数据分析来优化保护策略,却没有深入的探讨。我曾尝试寻找书中关于 SCADA 系统在钢铁企业配电自动化中的应用案例,但只找到了一些非常基础的描述,缺乏具体的系统架构图、通信协议的选择、以及数据接口的设计等关键信息。这让我觉得,这本书在配电自动化这个重要领域,显得尤为滞后和不足。
评分我购买《钢铁企业电力设计手册上册》主要是想了解钢铁企业特有的用电特点以及相应的电力系统设计原则。我对书中关于负荷预测和负荷分类的部分很感兴趣,因为钢铁企业的生产过程周期长、负荷变化大,精准的负荷预测对于电力系统的经济性和可靠性至关重要。然而,书中对这方面的论述显得过于笼统,并没有提供切实可行的方法论。例如,它只是简单地提到了影响负荷的因素,比如生产计划、设备运行状态等,但没有给出具体的量化模型或者分析工具。我希望看到关于如何利用历史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或者如何建立基于生产工艺流程的负荷预测模型。在讨论负荷分类时,书中只是将其划分为生产负荷、生活负荷、辅助负荷等,但对于生产负荷内部的不同级别(如一级负荷、二级负荷等)及其对应的供电可靠性要求,并没有详细的区分和说明。在实际设计中,不同级别负荷的供电方案,如双电源切换、备用发电机配置等,都需要根据其重要性来确定,而书中在这方面的信息量非常有限。我曾经遇到过一个项目,需要为炼钢厂的核心区域设计一个高度可靠的供电系统,但书中提供的关于负荷分级和可靠性指标的信息,不足以让我做出准确的设计决策,最终不得不花费大量时间去查阅其他行业标准和文献。
评分我一直对钢铁厂的供电系统非常感兴趣,特别是在了解了其复杂性和高可靠性要求后。偶然的机会,我在网上看到了《钢铁企业电力设计手册上册》这本书,被它的名字所吸引,想着这或许能为我打开一扇新的大门。然而,当我拿到这本书并开始阅读后,我的期望值迅速跌落。首先,这本书的理论深度明显不足。它似乎更侧重于罗列一些基本的设计规范和标准,却缺乏对这些规范背后的原理进行深入的阐释。例如,在谈到变电站的二次回路设计时,书中只是简单地提及了继电保护的组成和基本原理,但对于不同类型故障的保护策略、保护定值的整定依据、以及协调配合等关键技术问题,却几乎没有涉及。这对于需要理解和掌握核心技术的读者来说,是远远不够的。我希望能找到关于电网故障诊断、暂态分析以及谐波抑制等更具挑战性的内容,但这本书在这方面的内容显得过于肤浅。此外,书中在数据和案例的选取上也存在一些问题。一些案例的数据似乎不够典型,或者说,其复杂程度不足以代表钢铁企业实际工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情况。在设计高负荷区域的电力分配时,书中提供的方案显得过于简单化,没有充分考虑到负荷波动、备用电源的切换逻辑以及短路电流的限制等复杂因素。我尝试着根据书中的方法来模拟一个实际的案例,却发现很多参数的选取缺乏依据,感觉像是“拍脑袋”想出来的。这种缺乏实践指导意义的内容,对于正在从事或即将从事相关工作的人来说,无疑是杯水车薪,甚至可能带来错误的认知。
评分这本书《钢铁企业电力设计手册上册》在章节的衔接和逻辑性方面,也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我发现在阅读不同章节时,有时会感到内容上的重复,或者在关键知识点上缺乏前后呼应。例如,在介绍变电站的总体布局时,书中似乎强调了防火距离和安全通道的重要性,但当我在后面的章节中详细了解具体的设备选型和接地系统时,却发现这些与前面提到的安全考量并没有得到有效的整合和呼应。我期望看到的是,一本优秀的工具书,其各个章节之间应该形成一个有机整体,能够清晰地展示一个完整的电力设计流程,从需求分析到最终的实施。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各个章节更像是独立撰写的技术文档的集合,缺乏一个贯穿始终的设计逻辑。例如,在讨论电力电缆的敷设方式时,书中提及了几种常见的敷设方式,但并没有清晰地说明在不同的生产区域,应该优先选择哪种方式,以及每种方式的优缺点和适用性。这种缺乏系统性指导的内容,使得读者在面对复杂的实际工程项目时,难以形成全局性的设计思路。
评分我在阅读《钢铁企业电力设计手册上册》时,对书中关于接地系统和防雷设计的章节感到尤为失望。钢铁企业内部有大量的金属设备和管道,且生产环境复杂,对接地和防雷的要求非常高,以确保设备安全和人员生命安全。书中对接地电阻的计算和要求,似乎只是遵循了通用标准,并没有充分考虑钢铁企业特殊的高温、腐蚀等环境因素对接地网的影响。例如,书中对于接地体的材料选择和埋设深度,并没有给出针对钢铁厂腐蚀性土壤的特别建议,也没有详细说明如何通过土壤电阻率的测量来优化接地网的设计。我希望看到的是关于如何在恶劣环境下保证低接地电阻的实用技术,例如采用特殊防腐蚀接地材料、或者通过特殊的接地网结构来降低接地电阻。在防雷方面,书中对雷击风险的评估方法也显得过于简单,没有充分考虑高耸的厂房、大型金属构件以及输电线路等可能增加雷击风险的因素。我期望书中能够提供更详细的雷击风险分析模型,以及针对性强的防雷措施,例如如何选择和布置防雷引下线、如何设置滚球法、 the protection angle method in relation to structures within the plant, and the importance of equipotential bonding for all metallic structures to mitigate the effects of lightning strikes.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