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传感器应用技术(第2版)

图像传感器应用技术(第2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庆有 著
图书标签:
  • 图像传感器
  • CMOS传感器
  • CCD传感器
  • 图像处理
  • 光学成像
  • 传感器技术
  • 电子工程
  • 应用技术
  • 图像质量
  • 机器视觉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1191862
版次:2
商品编码:11175334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 ,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02-01
页数:352
字数:60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图像传感器应用技术(第2版)》从应用的角度讲述了CCD、CMOS半导体图像传感器和扫描图像传感器的基本工作原理;典型图像传感器的基本特性与特性参数;驱动方式及其与计算机数据采集技术;典型应用中的光源、光学系统的基本概念与计算方法等。最后列举18种类型的应用实例为读者开拓图像传感器的应用领域。

目录

第1章 光辐射与光电技术基础
1.1 光辐射的度量
1.1.1 与辐射源有关的参数
1.1.2 与接收器有关的参数
1.1.3 光源的辐射光谱分布参量
1.1.4 量子流速率
1.2 物体热辐射
1.2.1 黑体辐射定律
1.2.2 辐射体的分类及其温度表示
1.3 辐射度参数与光度参数的关系
1.3.1 人眼的视觉灵敏度
1.3.2 人眼的光谱光视效能
1.3.3 两种辐射体光视效能的计算
1.4 半导体对光的吸收
1.4.1 物质对光吸收的一般规律
1.4.2 半导体对光的吸收
1.5 光电效应
1.5.1 内光电效应
1.5.2 光电发射效应
思考题与习题1

第2章 光源
2.1 自然光源
2.2 钨丝灯光源
2.2.1 钨丝白炽灯
2.2.2 卤钨灯
2.3 气体放电灯
2.4 半导体发光二极管(LED)光源
2.4.1 发光二极管的发光机理
2.4.2 发光强度-电流特性
2.4.3 发光光谱和发光效率
2.4.4 LED灯构成的仪器光源
2.5 激光光源
2.5.1 激光的产生机理
2.5.2 氦氖激光器
2.5.3 半导体激光器(LD)
2.6 图像传感器应用系统中光源和
照度的匹配
思考题与习题2

第3章 图像扫描与图像显示技术
3.1 图像解析原理
3.1.1 图像的解析方法
3.1.2 图像传感器基本技术参数
3.2 图像的显示与电视制式
3.2.1 电视监视器的扫描
3.2.2 电视制式
3.3 图像显示器的分类
3.4 典型图像显示器
3.4.1 TFT LCD图象显示器简介
3.4.2 TFT LED图像显示器简介
3.4.3 LED图像显示器
思考题与习题3

第4章 电荷耦合摄像器件的基本
工作原理4.1 电荷存储
4.2 电荷耦合
4.3 CCD的电极结构
4.4 电荷的注入和检测
4.5 CCD的特性参数
4.6 电荷耦合摄像器件
4.6.1 工作原理
4.6.2 CCD的基本特性参数
4.6.3 动态范围
4.6.4 暗电流
4.6.5 分辨率
思考题与习题4

第5章 典型线阵CCD图像传感器
5.1 典型单沟道线阵CCD
5.1.1 TCD1209D的基本结构
5.1.2 TCD1209D的基本工作原理
5.1.3 TCD1209D的特性参数
5.1.4 TCD1209D的驱动电路
5.1.5 TCD1209D的外形尺寸
5.2 典型双沟道线阵CCD器件
5.3 具有积分时间调整功能的线阵CCD
5.3.1 TCD1205D
5.3.2 IL P1型线阵CCD
5.4 具有采样保持输出电路的线阵CCD
5.5 并行输出的线阵CCD
5.5.1 并行输出的TCD1703C
5.5.2 分段式并行输出的线阵CCD
5.6 用于光谱探测的高性能线阵CCD
5.6.1 RL1024SB
5.6.2 RL2048DKQ
5.6.3 TCD1208AP
5.7 彩色线阵CCD
5.7.1 TCD2000P
5.7.2 TCD2558D
5.7.3 TCD2901D
5.8 环形线阵CCD
思考题与习题5

第6章 典型面阵CCD
6.1 DL32型面阵CCD
6.1.1 结构
6.1.2 工作原理
6.1.3 DL32型CCD的光电特性
6.2 TCD5130AC面阵CCD
6.3 TCD5390AD面阵CCD
6.4 IA D4型面阵CCD
6.4.1 IA D4的结构
6.4.2 工作原理
6.4.3 IA D4的基本特性
6.5 特种面阵CCD
6.5.1 IA D9 2048型面阵CCD
6.5.2 IA D9 5000型面阵CCD
6.5.3 2620万像素面阵CCD
6.6 面阵CCD摄像器件的特性
6.7 面阵CCD的电荷累积时间
与电子快门
6.8 MTV 2821摄像机
6.8.1 工作原理
6.8.2 MTV 2821CB特性参数
6.8.3 MTV 2821CB的主要功能及其设置
6.8.4 帧累积功能
思考题与习题6

第7章 CCD彩色摄像机概述
7.1 三管CCD彩色电视摄像机
7.1.1 三管CCD彩色电视摄像机的基本组成
7.1.2 光学系统和CCD摄像机中的重合调整
7.1.3 频谱混叠干扰在R,G,B信号之间相互抵消
7.2 两管式CCD彩色电视摄像机
7.3 单管CCD彩色摄像机
7.4 典型单片彩色CCD
7.4.1 Bayer滤色器单片彩色CCD
7.4.2 复合滤色器(或补色滤光片)型的彩色CCD
7.5 彩色数码照相机简介
思考题与习题7

第8章 CMOS图像传感器
8.1 MOS场效应管
8.1.1 MOS场效应管的基本结构
8.1.2 场效应管的主要性能参数
8.2 CMOS成像器件的原理结构
8.2.1 CMOS成像器件的组成
8.2.2 CMOS成像器件的像敏单元结构
8.2.3 CMOS图像传感器的工作流程
8.2.4 CMOS成像器件的辅助电路
8.3 CMOS图像传感器的性能
指标
8.4 典型CMOS图像传感器
8.4.1 IBIS4 SXGA型CMOS成像器件
8.4.2 FUGA1000图像传感器
8.4.3 高速CMOS图像传感器
8.5 CMOS摄像机
8.5.1 IM28 SA型CMOS摄像机
8.5.2 MC1300高速CMOS摄像机
思考题与习题8

第9章 视频信号处理与计算机
数据采集9.1 CCD视频信号的二值化处理
9.1.1 二值化处理方法
9.1.2 二值化数据采集与计算机接口
9.2 CCD视频信号的量化处理
9.3 线阵CCD输出信号的数据采集与计算机接口
9.4 面阵CCD的数据采集与计算机接口
9.4.1 图像采集卡的基本工作原理
9.4.2 图像卡的基本结构
9.4.3 典型图像数据采集卡
思考与习题9

第10章 图像传感器的光学成像系统10.1 光学成像系统的基本计算公式
10.1.1 理想光学系统的基本参数
10.1.2 理想光学系统的物像位置公式
10.1.3 理想光学系统的放大率
10.2 光学元件的成像特性
10.2.1 球面光学元件的成像特性
10.2.2 平面光学元件的成像特性
10.3 光学成像系统中的光阑
10.4 常用光电图像转换系统的成像特性
10.4.1 摄影系统及其物镜的光学成像特性
10.4.2 显微系统及其物镜的光学成像特性
10.4.3 望远系统及其物镜的光学成像特性
10.5 照明系统
10.6 远心光路在动态测试中的应用
10.7 面阵CCD摄像机光学镜头的类型及其参数
10.8 线阵CCD常用的物镜
思考与习题10

第11章 特种图像传感器
11.1 微光图像传感器
11.1.1 微光图像传感器的发展概况
11.1.2 微光电视摄像系统
11.1.3 微光电视摄像系统观察距离的估算
11.1.4 微光CCD摄像器件
11.2 红外CCD图像传感器
11.2.1 主动红外电视摄像系统
11.2.2 被动红外电视摄像系统
11.3 X光CCD图像传感器
11.3.1 X光像增强器
11.3.2 医用X光电视摄像系统
11.3.3 工业用X光光电检测系统
11.4 热成像技术
11.4.1 点扫描式热释电热像仪
11.4.2 热释电摄像管的基本结构
11.4.3 典型热像仪
思考与习题11

第12章 图像传感器的典型应用实例
12.1 图像传感器用于一维尺寸的测量
12.1.1 玻璃管内、外径尺寸测量控制仪器的技术要求
12.1.2 仪器的工作原理
12.1.3 线阵CCD的选择
12.1.4 光学系统设计
12.1.5 对外径、壁厚的检测电路
12.1.6 微机数据采集接口
12.1.7 系统的长线传输
12.2 CCD的拼接技术在尺寸测量系统中的应用
12.2.1 CCD的机械拼接技术在尺寸测量中的应用
12.2.2 线阵CCD的光学拼接
12.3 线阵CCD图像传感器用于二维位置的测量
12.3.1 高精度二维位置测量系统
12.3.2 光学系统误差分析
12.4 CCD在BGA管脚三维尺寸测量中的应用
12.4.1 测量原理
12.4.2 数学模型
12.4.3 系统的标定
12.4.4 BGA芯片测量实验
12.5 CCD图像传感器用于平板位置的检测
12.6 利用线阵CCD非接触测量材料变形量的方法
12.7 CCD图像传感器用于物体振动的非接触测量
12.8 图像传感器用于高精度细丝直径的测量
12.9 图像传感器用于透镜曲率半径的自动测量
12.9.1 测量原理和系统构成
12.9.2 测量系统的硬件与软件
12.9.3 系统测量误差
12.10 图像传感器用于成像物镜光学传递函数的测量
12.10.1 光学传递函数检测原理
12.10.2 光学传递函数检测系统
12.11 CCD用于ICP AES光谱探测与分析
12.11.1 ICP AES光谱探测器的基本原理
12.11.2 实验结果分析及结论
12.12 CCD图像传感器用于光学系统像差测量
12.13 线阵CCD图像传感器在扫描复印技术中的应用
12.14 面阵CCD图像传感器用于钢板尺寸测量系统
12.15 CCD天文图像观测系统
12.16 图像
……

前言/序言

  人们通过感官从自然界提取各种信息,其中以人眼通过视觉提取的信息量为最多,也最为丰富多彩,最为可靠。成语“百闻不如一见”就说明了这个道理。图像传感器帮助人们提高人眼的视觉范围,使人们看到肉眼无法看到的微观世界和宏观世界,看到人们暂时无法到达处所发生的事件,看到超出肉眼视觉范围的各种物理、化学变化过程,生命、生理、病变的发生、发展过程等。可见图像传感器在人们的文化、体育、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说现代人类活动已经无法离开图像传感器。
  图像传感器是基于光电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将光学图像转换成一维时序信号的器件。它包含电子束摄像管、像增强管与变相管等真空管图像传感器,CCD(Charge coupled devices)、CMOS(Complementary Metal-Oxide Semiconductor Field Effect Transistor)等半导体集成图像传感器和扫描型图像传感器等。其中,电子束摄像管等真空图像传感器正逐渐被CCD、CMOS等半导体集成图像传感器所取代。因此,本书不再讨论真空图像传感器,而重点讲授半导体图像传感器和扫描型图像传感器的原理及其应用技术。
  本书共12章,主要内容包括:光电技术基础理论,各种图像传感器的工作原理、特性、特性参数、驱动方式与计算机接口技术,几款特种图像传感器,以及图像传感器在非接触尺寸测量、图像传感、图像分析、光谱探测、天文观测和安全监控等方面的典型应用。这些典型应用来自于参与本书编写的作者的科技作品,非常具有实际指导意义。书中还收集了许多典型图像传感器的特性参数、特性曲线、典型驱动电路和利用图像传感器的一些技巧。希望它能为科技开发做出贡献。因此,它不但是一本讲授图像传感器的教科书,更是从事光电工程和现代测试技术科技人员的有益参考书。
  本书第1版自2003年出版以来受到光电界工程技术人员与高校相关专业教师及学生的欢迎,很多高校把它选作技术基础课的必修教材。随着科技的发展,图像传感器应用技术在不断地进步与提高,为适应当前技术层面的提高和高校教育改革的需要,作者决定再版。
  这次修订除了把第3章改为图像扫描与图像显示技术外,还补充了第9章的内容,增加PCIE总线数据采集卡的内容,另外对全书第1版的文字、符号,以及印刷错误等进行了修正。
  这次修订主要由王庆有完成,参加修订的人员还有:绉开顺,参与修订第3章;朱同波参与修订第11章;尚可可和王达成参与修订第12章。本书第1版由王庆有编著,其中,林家明编写第6��6、6��7、6��8节,蔡怀宇编写第10章,杨艺编写第8章,杨森编写9��4节,其他章节由王庆有编写。
  天津理工学院龚正烈教授对全部书稿进行了认真细致的审校。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得到了国内光电技术领域许多老师和朋友的支持和帮助,他们为本书提供了大量的素材和技术资料。在此衷心感谢:天津大学叶声华院士、孙长库教授、黄战华教授,北京理工大学张忠廉教授、周仁忠教授,天津工业大学张海明,南京理工大学李开明,空军第一航空学院黄宜军,中国科院西安光机所陈良益、孙传东,中国科院光电技术研究所沈忙作、陈旭南,北京凌云光视数字图像技术公司姚毅博士,北京嘉恒中自图像技术有限公司吴小宁经理,天津市耀辉光电技术有限公司李强、孟玲霞,天津市开希机器视觉技术有限公司王雪峰、于洪明等。本书修订过程中还得到天津大学光电信息工程系、闽南理工学院光电信息工程教研室和天津工业大学理学院光信息科学与技术系的支持和帮助,在此一并表示诚挚的谢意!
  本书得到天津市科学技术协会专著经费的资助,并获得福建省创新人才培养改革试点项目的支持。在此向天津市科技协会与福建省闽南理工学院表示感谢。
  本书修订过程中事物繁多,难免有些疏漏,望读者批评指正。欢迎教学第一线的教师提出宝贵意见 。
  编著者
  于闽南理工学院
《光影织锦:现代影像的奥秘与实践》 本书并非一本浅尝辄止的科普读物,而是一次深入现代影像技术核心的探索之旅。我们关注的焦点,在于那些驱动我们眼前所见的“光影织锦”背后的精妙原理与前沿应用。从捕捉光线的第一道门槛——传感器,到经过复杂计算最终呈现的图像,本书将为您揭示其中环环相扣的科学逻辑与工程智慧。 第一章:感光之初——从光到电的奇妙转换 我们从一切的起点——光电转换技术——开始。本章将深入剖析不同类型感光元件的工作原理,不仅仅局限于表面现象,而是要理解其内在的物理机制。我们将探讨光子如何与半导体材料相互作用,激发电子产生电信号。这其中涉及到光电效应、载流子生成、分离与收集等一系列关键物理过程。 光电二极管的精细解构: 详细阐述PN结、PIN结在光电探测中的角色,以及如何通过调整材料成分、掺杂浓度和结构设计来优化其响应速度、量子效率和噪声特性。我们将分析不同材料(如硅、砷化镓、碲镉汞等)的光谱响应范围及其优缺点。 CMOS与CCD的演进之路: 深入对比两种主流图像传感器架构的根本差异。对于CMOS,我们将解析其像素内集成放大电路、行/列选择等关键设计,理解其功耗低、集成度高、速度快的优势。对于CCD,我们将细致讲解电荷传输机制,分析其低噪声、高动态范围的特点,并探讨其在特定高性能应用中的价值。 量子阱、多结太阳能电池的启示: 尽管它们主要用于能源领域,但其在扩展光谱响应、提高光电转换效率方面的技术,对高性能图像传感器设计提供了宝贵的借鉴。我们将简要介绍其工作原理,说明如何通过多层结构捕捉不同波长的光。 杂质半导体与本征半导体: 深入理解不同半导体材料的导电特性,以及如何通过引入杂质来调控其对光的敏感度。这将帮助我们理解为何不同的传感器材料适用于不同的应用场景。 热释电传感器与红外探测: 扩展到非可见光领域,本章也将触及红外传感器的基本原理,如热释电效应,理解它们如何在没有可见光源的情况下感知温度变化。 第二章:像素的智慧——捕捉细节与色彩的艺术 传感器中的每一个“像素”并非简单的光点,而是承载着光信号数字化转化的微观智能单元。本章将深入挖掘像素层面的设计与优化,探讨如何让每个像素都能尽可能精确地捕捉光线信息,并为后续的图像处理奠定坚实基础。 填充因子与量子效率的博弈: 详细分析像素面积、光敏区域面积与整体填充因子的关系,以及如何通过微透镜、光阱结构等技术来提升有效接收光的能力,从而提高量子效率。 色彩滤波阵列(CFA)的奥秘: 剖析拜耳(Bayer)滤镜等经典CFA的设计理念,以及更先进的X-Trans、Quad-Bayer等结构,如何以有限的像素数量捕捉全彩信息。我们将探讨其对色彩还原、细节表现的影响,以及在去马赛克(Demosaicing)算法中的挑战。 低照度下的抗噪技术: 传感器在微弱光照条件下捕获图像时,噪声成为最大的敌人。本章将深入探讨各种降低噪声的技术,包括像素内的固定模式噪声(FPN)抑制、随机噪声(如散粒噪声、读出噪声)的源头分析与抑制方法。 动态范围的极限挑战: 理解高动态范围(HDR)捕获的必要性,以及传感器如何通过多重曝光、增益切换、线性和对数响应曲线等技术来扩展其能够捕捉的亮度范围,从而在明暗对比强烈的场景下保留更多细节。 像素级信号调理: 探讨像素内置的放大器、采样保持电路等功能,以及如何通过优化这些电路设计来减少信号失真和噪声引入。 深度传感器技术概览: 简要介绍主动式(如ToF)和被动式(如结构光)深度传感器的基本原理,以及它们如何在图像信息之外提供空间深度信息。 第三章:信号的旅程——从模拟到数字的蜕变 光信号在传感器中被转化为微弱的电信号,接下来的任务是将其有效地转换为可处理的数字信息。本章将聚焦于信号链中的关键环节,分析模拟信号的放大、采样、量化以及数字信号的读出与传输。 模数转换器(ADC)的性能考量: 深入分析ADC的位深(Bit Depth)、采样率、线性度、功耗等参数。我们将讨论不同类型的ADC(如逐次逼近型、流水线型、Σ-Δ型)的工作原理及其在图像传感器中的适用性。 增益控制与信号放大: 详细解释可变增益放大器(VGA)在调整图像亮度和动态范围中的作用,以及如何通过数字增益控制(DGC)和模拟增益控制(AGC)来实现精确的亮度调节。 像素并行读出与串行读出的权衡: 分析不同读出架构对图像采集速度、功耗和噪声的影响。我们将探讨全帧并行读出、行并行读出、窗口读出等方式的设计与优化。 数字信号接口标准: 介绍MIPI CSI-2、USB 3.0等主流数字接口标准,以及它们在高速、低功耗图像数据传输中的关键作用。 时序控制与同步机制: 探讨如何精确控制传感器各个模块的工作时序,包括曝光时间、读出时序、ADC采样时序等,以保证图像质量和实时性。 嵌入式信号处理: 简要介绍一些在传感器内部实现的嵌入式图像处理功能,如黑电平校正、坏点校正、色彩校正等,它们如何减轻后续处理器的负担,提高效率。 第四章:图像的重塑——从原始数据到视觉盛宴 传感器捕捉到的原始数字信号是“未经雕琢的原石”,需要经过一系列复杂的算法处理,才能转化为我们所见的生动图像。本章将聚焦于图像处理的关键算法,揭示其背后的数学原理与工程实现。 去马赛克(Demosaicing)算法的艺术: 详细介绍拜耳滤波后如何通过插值算法重建丢失的色彩信息。我们将分析双线性插值、双三次插值、梯度域插值等经典算法,以及它们在细节表现和伪色抑制方面的差异。 降噪算法的精益求精: 介绍更高级的降噪技术,如非局部均值(NL-Means)、BM3D等,以及它们如何在保留图像细节的同时,有效地去除各种噪声。 色彩校正与白平衡: 阐述如何通过色彩空间转换(如RGB到YCbCr)、查找表(LUT)和色度校正算法来还原真实色彩,并实现准确的白平衡,适应不同的光照环境。 锐化与边缘增强: 分析拉普拉斯算子、Sobel算子、高斯差分(DoG)等边缘检测和锐化算子的原理,以及它们如何增强图像的清晰度和细节。 几何畸变校正: 介绍镜头畸变(如桶形畸变、枕形畸变)的数学模型,以及如何通过查找表或多项式模型来对其进行校正。 图像增强技术: 探讨直方图均衡化、自适应直方图均衡化(AHE)、对比度限制自适应直方图均衡化(CLAHE)等技术,如何改善图像的整体对比度和亮度分布。 深度学习在图像处理中的应用: 简要介绍卷积神经网络(CNN)在去噪、去模糊、超分辨率、风格迁移等方面的强大能力,以及它们如何以前所未有的方式重塑图像。 第五章:技术的融合——传感器在各领域的实践 本章将跳出单一的技术层面,审视图像传感器技术如何在不同的应用领域发挥关键作用,并推动各行各业的创新与发展。 消费电子领域的革新: 从智能手机的摄像头,到数码相机、平板电脑,传感器技术如何塑造了我们记录与分享生活的方式。我们将探讨高像素、大光圈、多摄像头系统(广角、长焦、微距)的协同工作。 安防监控与智能交通: 低照度成像、宽动态范围、事件检测等技术如何在全天候安防监控和智能交通管理中发挥作用,如车牌识别、行人检测。 医疗影像的精度突破: 在医学影像设备(如内窥镜、X射线成像、CT扫描)中,高分辨率、高灵敏度、低辐射剂量的传感器如何支持疾病的早期诊断和精准治疗。 工业自动化与机器视觉: 高速、高精度成像传感器在产品质量检测、自动化生产线、机器人导航等工业应用中的重要性,如何实现自动化、智能化生产。 自动驾驶与环境感知: 摄像头作为自动驾驶汽车的核心传感器之一,如何与其他传感器(如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协同工作,构建全方位的环境感知能力,实现安全可靠的自动驾驶。 科学研究的探索工具: 在天文学、生物学、材料科学等领域,特殊设计的传感器如何帮助科学家们观测宇宙、揭示微观世界、分析物质结构。 虚拟现实(VR)与增强现实(AR): 高帧率、低延迟的传感器如何为VR/AR设备提供沉浸式的视觉体验,实现与虚拟世界的真实交互。 结语:光影无限,未来可期 《光影织锦:现代影像的奥秘与实践》并非止步于对现有技术的梳理,而是着眼于未来的发展趋势。我们所探讨的每一个技术细节,都可能成为下一代影像革命的基石。从更高效的光电转换材料,到更智能的像素设计,再到更强大的图像处理算法,图像传感器技术的进步永无止境。本书旨在激发读者对光影世界的深入思考,理解技术背后的力量,并为未来的创新与应用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我们相信,通过对光影本质的深刻理解和不懈的技艺打磨,人类将能够创造出更加丰富多彩、充满智慧的视觉未来。

用户评价

评分

迫不及待地翻开《图像传感器应用技术(第2版)》,我立马就被书中详尽的内容所震撼。这本书简直是一部图像传感器领域的百科全书,涵盖了从基础原理到前沿技术的方方面面。我特别欣赏它在概念阐述上的严谨和深入,无论是像素的构成、感光原理,还是各类传感器(CCD、CMOS)的工作机制,都被描绘得淋漓尽致,而且每一个概念都辅以清晰的图示和简洁的公式推导,让复杂的技术原理变得易于理解。我尤其注意到书中对不同类型图像传感器的性能参数进行了细致的对比分析,比如量子效率、噪声特性、动态范围等,这些都是在实际应用中至关重要的指标。对于我这样希望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的人来说,这种深入的剖析非常有价值。书中还详细介绍了各种传感器在不同应用场景下的优劣势,从手机摄像头到安防监控,再到工业检测和医疗成像,我都看到了它们的身影。这种跳脱出单一技术细节,着眼于宏观应用层面的叙述,让我对图像传感器技术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也为我未来在相关领域的研发或产品设计提供了宝贵的参考方向。

评分

《图像传感器应用技术(第2版)》这本书的实用性简直让我惊喜连连。它不仅仅停留在理论的层面,而是非常注重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书中大量的案例分析和工程实践经验分享,让我能够真切地感受到图像传感器技术是如何在现实世界中发挥作用的。我看到书中对于图像传感器在相机、手机、无人机、安防系统以及医疗设备等多个领域的应用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每一个案例都配有详细的技术解读和实施要点,这对于我理解不同场景下传感器的选型、优化和集成非常有帮助。更值得一提的是,书中还涉及到了图像信号处理、ISP(图像信号处理器)的工作原理以及相关的算法开发,这些都是实现高性能图像采集和处理的关键环节。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硬件设计和软件算法如何协同工作,以达到最佳成像效果的讲解,这种跨学科的视角非常宝贵。对我而言,这本书记载了大量“干货”,让我能够快速掌握图像传感器技术在实际项目中的应用技巧,少走弯路,加速研发进程。

评分

拿到《图像传感器应用技术(第2版)》这本书,我最先被它沉甸甸的分量和厚实的装帧吸引了。拆开塑封的那一刻,一股淡淡的油墨香扑面而来,这种触感和气味,是数字时代阅读体验所无法替代的。我尤其喜欢它封面设计那种科技感与专业性的融合,主色调的运用恰到好处,既不失严谨,又透着一股活力,让人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期待。书页的纸质也非常不错,厚实且有一定的韧性,翻阅时不易褶皱,而且印刷的清晰度极高,文字和图表的细节都能一览无余,这对于一本技术类书籍来说至关重要。我试着翻了几页,发现排版布局也很合理,标题、副标题、正文、图注之间的层次分明,阅读起来不会感到拥挤或混乱,即使是密集的公式和图表,也能被清晰地呈现出来,这无疑会大大提升学习效率,让我能够更专注于知识本身,而不是被杂乱的排版所困扰。我一直对图像传感器这个领域非常感兴趣,虽然之前也涉猎过一些相关的资料,但总觉得碎片化且不够系统。这本书的出现,就像在知识的海洋中为我点亮了一盏明灯,它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案例,预示着将带领我深入探索图像传感器世界的奥秘。

评分

在阅读《图像传感器应用技术(第2版)》的过程中,我惊喜地发现书中对于未来发展趋势的洞察力。作者并非只是对现有技术进行梳理和总结,而是积极地展望图像传感器技术在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并对一些新兴技术进行了探讨。我看到了关于堆栈式传感器、背照式CMOS、全局快门以及人工智能在图像传感器领域的潜在应用等内容的介绍。这些前沿的讨论让我对这个领域的发展脉络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激发了我对未来技术创新的一些思考。书中对于这些新兴技术的原理、优势以及可能面临的挑战都进行了初步的分析,这为我了解行业动态、把握技术前沿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对于想要在这个快速变化的领域保持竞争力的人来说,这本书不仅是学习基础知识的宝库,更是把握未来发展方向的指南针。它鼓励读者不仅要掌握现有的技术,更要具备前瞻性的视野,去探索和引领未来的技术变革,这一点让我深感振奋。

评分

《图像传感器应用技术(第2版)》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和语言风格都极具匠心。我发现它从宏观的原理介绍,到具体的器件分析,再到实际的应用场景,层层递进,逻辑清晰,使得读者能够循序渐进地掌握知识。而且,书中的语言风格既保持了技术书籍应有的严谨和专业,又不乏通俗易懂的一面,即使是一些复杂的概念,作者也能用相对容易理解的方式进行阐述,并通过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类比来加深读者的理解。我尤其喜欢书中对公式和图表的运用,它们不是简单地堆砌,而是作为解释和论证的有力工具,与文字内容相辅相成,共同构建起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此外,本书的参考文献和术语表也非常详尽,这为我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了便利。总的来说,这本书在内容深度、广度和易读性上都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平,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和深入研究的经典之作。

评分

纯学习用,不错的教材

评分

想了解了解ccd随表搜了本书,还不知道怎么样

评分

内容不错,看后收获很大,非常满意

评分

难度适中,适合初学者

评分

好评,正版,可以内容专业性有点低,教科书可以凑合

评分

没有想象中好。。。。

评分

配送员态度很好,赞一个

评分

呵呵,这包装太TM 简单,结果看图片!书本多处破损。

评分

不错,不错,物流不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