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歌地图:南方卷(附MP3光盘1张)

中国民歌地图:南方卷(附MP3光盘1张)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杜亚雄 著
图书标签:
  • 民歌
  • 中国民歌
  • 南方民歌
  • 音乐
  • 民族音乐
  • 地域文化
  • 文化
  • 音乐地图
  • MP3
  • 附赠光盘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
ISBN:9787539638348
版次:1
商品编码:11189095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41
字数:440000
正文语种:中文
附件:MP3光盘
附件数量:1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民歌地图:南方卷》是一本中国地图,但不是一般的地图,而是一本有关中国民歌的地图。通过它,你可以了解和欣赏到我们祖国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两个特别行政区所有56个民族丰富多彩、绚丽多姿的民歌。孔子编诗,提出了四个“可以”,即“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中国民歌地图:南方卷》则以文字、乐谱、录音、图片为媒介,全面介绍中国民歌,希望做到“可以读(文字)、可以唱(乐谱)、可以听(录音)、可以看(图片)”。

作者简介

  杜亚雄(1945-),河北鹿泉市人。1965年毕业于西北师范学院音乐系,1978年入南京艺术学院深造,获文学硕士学位。后留学加拿大,在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学习民族音乐学,获哲学博士学位。1981年起在中国音乐学院任教,曾任音乐学系主任,现为该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杭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特聘教授。
  1986年,因教学科研成绩突出,获国务院人事部颁发的“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称号。1989年,因进行中、匈民歌的比较研究,获匈牙利共和国社会主义文化勋章。1991年,获美国政府富布赖特高级研究奖金并赴美考察美国印第安人传统音乐。1993年,获国务院颁发的特殊津贴。1995年和2008年,因写作专著《中国民族基本乐理》和《聆听中国:中国56个民族的音乐文化遗产》两次获得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研究基金奖励。1997年获得“中国文联德艺双馨会员”称号。
  曾应邀赴匈牙利科学院音乐研究所、新西兰维多利亚大学、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民俗学研究所、杨斯唐大学表演艺术学院等单位及学校任客座研究员及客座教授,并对亚洲、非洲、欧洲、美洲和大洋洲数十个国家的传统音乐和民间音乐进行过现场调查。曾任中国传统音乐学会副秘书长、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副会长,现任中国世界音乐学会副会长。有《中、匈民歌之比较研究》、《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概论》、《中国各少数民族民间音乐概述》、《中国民族基本乐理》、《丝绸之路的音乐文化》、《中国民族器乐概论》、《中国传统音乐概论》、《民族音乐学概论》、《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教程》、《世界音乐地图》、《外国民族音乐》、《中国民族音乐》、《音乐学论文写作教程》、《聆听中国:中国56个民族的音乐文化遗产》等20多本专著问世,译作有《二十世纪和声学:原创样式与应用》、《匈奴史》等,并用中、英、匈牙利文在国内外发表过300多篇论文。

内页插图

目录

作者简介
引言:中国的民歌和民歌的中国
第一编 东北地区
第一章 黑龙江省
一、鄂伦春族民歌
二、汉族民歌
三、柯尔克孜族民歌
四、赫哲族民歌
第二章 吉林省
一、朝鲜族民歌
二、汉族小调
第三章 辽宁省
一、满族民歌
二、汉族小调
三、锡伯族民歌

第二编 华北地区
第一章 北京市
一、生活小调
二、歌舞性小调
三、叫卖歌、儿歌和吟诵调
四、号子
第二章 天津市
一、小调
二、号子和山歌
第三章 河北省
一、平原上的小调
二、坝上和太行山区的山歌
三、冀东的旋律
第四章 山西省
一、晋北山歌
二、晋中小调
三、晋东“开花调”
第五章 内蒙古自治区
一、蒙古族民歌
二、达斡尔族民歌
三、鄂温克族民歌
四、内蒙古的汉族民歌和蒙汉共有的“漫瀚调”

第三编 西北地区
第一章 陕西省
一、陕北的歌
二、关中的曲
三、陕南的旋律
第二章 甘肃省
一、花儿
四、塔吉克族民歌
五、乌孜别克族民歌
六、俄罗斯族民歌
七、塔塔尔族民歌
附录MP3光盘目录

前言/序言


书籍简介:世界建筑大师的东方之旅 一、 引言:跨越东西方文明的建筑对话 本书旨在深入探讨二十世纪以来,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西方建筑大师,如何将他们的现代主义理念与东方古老文化元素进行融合与创新,从而催生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建筑作品。我们将重点聚焦于他们在亚洲特别是东亚地区的设计实践,剖析他们如何理解并转译地域性、气候条件、传统工艺以及哲学思想,将其融入到宏大叙事与精微细节之中。这不是一部简单的建筑风格罗列,而是对一次跨越地理与文化鸿沟的深刻对话的记录与分析。 二、 核心内容模块 本书将内容划分为四个主要部分,层层递进,力求全面展现这一历史进程的复杂性与丰富性。 第一部分:现代主义的东方预演与早期接触(1920s-1950s) 本部分追溯了现代建筑思潮初入亚洲的早期阶段。我们将考察如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的印度昌迪加尔规划前期思想的酝酿,尽管主要位于南亚,但其对理性主义与本土材料的思考为后续东亚项目奠定了理论基础。更重要的是,我们将分析一批先行者,如弗兰克·劳埃德·赖特(Frank Lloyd Wright)虽然在东京帝国饭店(The Imperial Hotel)的设计中展现了其有机建筑理论与日本木构传统的交汇,但其对“场所精神”(Genius Loci)的强调,已为后来者提供了重要的参照系。 案例聚焦: 赖特与日本传统木结构体系的相互影响及其在抗震设计中的体现。 理论探讨: 现代主义的“普遍性”与地域风格的“特殊性”之间的早期张力。 第二部分:战后重建与“国际风格”的本土化尝试(1950s-1970s) 二战后,随着亚洲各国经济的逐步恢复与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对大规模、高效能建筑的需求激增。此阶段,以功能主义为核心的国际风格开始大面积渗透。然而,真正的艺术价值并非在于简单的复制,而在于对本土需求的适应。 我们将详细分析丹麦建筑师约翰·厄兹根(John Utzon)的悉尼歌剧院项目(尽管位于大洋洲,但其对于材料的纯粹表达和对亚洲园林意境的吸收,对东亚产生了深远影响)。更重要的是,我们将深入研究西方建筑师如何与新兴的本土设计力量合作,试图在混凝土的冷峻外表下,挖掘出亚洲文化的温润质感。这一时期,对传统“模数制”和“庭院空间”的再诠释成为关键议题。 空间分析: 传统中式与日式庭院对现代办公楼群的渗透,如何通过光影的控制实现“虚实相生”。 材料研究: 早期对竹、石材在现代结构中的应用所遇到的技术与审美挑战。 第三部分:后现代浪潮中的文化挪用与批判性地域主义(1980s-2000s) 随着后现代主义对宏大叙事的反思,建筑师开始更加主动地寻求与历史、地域文化的深度连接。此时期的西方大师们不再满足于纯粹的功能满足,而是将文化符号、历史典故或哲学母题明确地嵌入到设计语言中。 阿尔瓦罗·西扎(Álvaro Siza Vieira): 探讨其在葡萄牙语文化圈外的项目中,如何通过对光线和几何纯粹性的追求,达到了与东方极简美学的契合。 雷姆·库哈斯(Rem Koolhaas)与OMA的实践: 分析OMA如何通过对亚洲城市肌理的激进解构与重组,创造出既全球化又具有独特东方城市经验的作品。他们的作品不再是简单的“嫁接”,而是深入城市病理学的研究。 第四部分:当代语境下的融合与未来展望 进入二十一世纪,全球化背景下,建筑的地域性讨论愈发复杂。西方大师们面对的挑战是如何在遵循严格的环保标准、应对高密度城市化需求的同时,不让作品沦为廉价的“异域风情”展示。 本章将关注当代大师如何运用先进的参数化设计技术,来模拟和优化传统结构(如斗拱的力学逻辑)或自然形态(如山峦、水流的韵律)。探讨他们的项目如何重新定义了“公共空间”与“私密领域”在亚洲文化中的边界。 技术与传统的交汇点: 数字化设计如何成为重塑传统美学语汇的工具。 可持续性与文化遗产: 在快速城市扩张中,如何通过建筑设计来铭记和传承历史文脉。 三、 结论:建筑作为文化翻译的载体 本书的最终目的,是提供一个多维度的视角,审视西方建筑智慧在东方土壤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的全过程。它揭示了建筑的国际性并非意味着放弃本土性,而是在更高层次上的相互渗透与升华。我们相信,通过对这些大师作品的细致梳理,读者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建筑如何超越材料和功能,成为承载、翻译并推动人类文明对话的强大媒介。本书辅以大量珍贵的历史照片、手稿复印件以及详细的平面分析图,力求为建筑专业人士、历史学者及对文化交流感兴趣的普通读者,提供一份详实而富有启发性的参考。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个对音乐和地方文化都抱有热忱的爱好者,这本书所蕴含的“活态传承”的价值,是我最为看重的部分。民歌并非静止的文本,它们是流动的、与生活场景紧密相连的艺术形式。因此,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在书面文字中捕捉和再现这种动态美的。我推测,书中必然不仅仅是简单的歌词罗列,更可能包含了丰富的田野调查笔记、对演唱情境的描述,甚至是对手工乐器、传统服饰的侧面描摹。这些“非音乐”的元素,恰恰是理解一首民歌生命力的关键所在。优秀的民歌研究,必然要将声音、环境、仪式感等多个维度的数据进行整合,才能让读者真正“听见”那远古的声韵,体会到歌声在特定历史与地理背景下的生命力与呼吸感。

评分

光是看到“南方卷”这个限定词,我的想象力就已经被极大地激发了。中国南方地域辽阔,气候、物产、风俗习惯千差万别,孕育出的民歌必然是色彩斑斓、风格迥异的。我立刻联想到那些高亢嘹亮的侗族大歌与婉转低回的粤语小调之间的巨大反差,也期待着那些在田间劳作时哼唱的号子,与在祭祀仪式上吟诵的歌谣之间的形式差异。这种地域性的聚焦,使得整本书的文化张力被极大地压缩和增强。它不像泛论全中国的民歌那样显得松散,而是像聚焦于一块高精度的显微镜下,能够清晰地看到每一个音符、每一句歌词背后所承载的特定地域的生存哲学、历史记忆乃至情感模式。这种聚焦带来的深度,远比广度更能震撼人心,它承诺了一个细致入微的、充满地方气息的文化之旅。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中强调了“地图”的意象,这对我来说具有强烈的暗示作用,它意味着探索与发现。我设想,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不应是一次线性的阅读体验,而更像是一张邀请函,邀请我前往那些远离都市喧嚣的古老村落。我期望通过这本书,能够找到那些尚未被主流商业文化完全同化的、依然保持着原始风貌的民间歌谣。它提供了一个系统性的检索工具,让我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点,如同导航一般,精确地“定位”到某个特定省份、某种特定曲调的源头。这种“可追踪性”和“可检索性”,对于希望进行学术研究或深度文化考察的读者来说,是无价的资源,它将那些分散的、零星的民间记忆,系统地编织成了一张可以被清晰阅读和深入探索的知识网络。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朴素中透着精致的质感,初次上手便觉得它绝非泛泛之作。封面的排版和字体的选择,透露出一种对传统文化深深的敬意,又不失现代的审美触觉。特别是侧边书脊的设计,细小的图腾和纹饰,仿佛在无声地讲述着那些流淌在南国山水间的悠远故事。翻开内页,纸张的选取也相当考究,墨色清晰,疏密得当,阅读起来极为舒适,长时间沉浸其中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精心制作的工艺品,让人在翻阅的过程中就能感受到制作者的用心良苦。装帧上的细节处理,比如封面烫金或浮雕工艺的使用,都恰到好处地烘托出内容的厚重感与地域的独特性。它让人由衷地感到,对于如此珍贵的民间艺术,唯有如此精心的包装才算配得上它的价值。这第一印象的建立,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期待值,也体现了出版方对于“地图”这一概念的理解——它不仅是路线的指引,更是文化品位的展示。

评分

虽然我尚未深入探索书中的具体内容,但仅仅是目录和前言部分的扫描,就足以让人对这部作品的学术深度产生强烈的信心。编纂者显然花费了巨大的心力去构建一个清晰而有逻辑的知识体系。从地域划分的精细程度来看,绝非简单粗略的划分,而是深入到了具体的县域乃至更小的文化单元,这种“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的编纂思路,预示着内容的详实与考据的严谨。阅读导论,能感受到作者在选择收录标准上的审慎与坚持,他们似乎在努力平衡“全面性”与“代表性”之间的张力,力求精选出最具地域风貌和艺术价值的代表作。这种对民间艺术脉络的清晰梳理,使得读者可以建立起一个宏观的认知框架,如同拿到了一张精确的文化坐标系,为后续的深入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种结构上的严谨和逻辑上的自洽,是优秀学术性著作的灵魂所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