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2010年10月,在南京舉辦瞭首屆“中國農業文化遺産保護論壇”,來自全國各地以及日本、韓國的近百位專傢學者齣席會議。會議的成功舉辦大大推進瞭我國農業文化遺産保護研究和實踐工作的開展。
《中華農業文明研究院文庫·中國農業遺産研究叢書:中國農業文化遺産保護研究》是該會議的論文集結。這批論文按主題可以分為農業文化遺産保護的理論探索、農業文化遺産分類保護研究、農業文化遺産保護的實踐探索和個案研究、其他相關研究4個方麵。
作者簡介
王思明,1961年11月生,湖南株洲人。南京農業大學人文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長期從事農業科技史、比較農業史研究,擔任中國農業曆史學會副理事長、江蘇省農史研究會會長。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先後入選農業部重點人纔工程“神農計劃”、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纔計劃”和江蘇省“333高層次人纔培養工程”等。
瀋誌忠,1968年6月生。江蘇寶應人。南京農業大學人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長期從事農業考古、中外農業交流史研究。擔任中國農業曆史學會理事、江蘇省農史研究會理事,入選江蘇省“青藍工程”中青年學術帶頭人。
內頁插圖
目錄
第一部分 農業文化遺産保護理論探索
農業遺産學學科建設所麵臨的三個基本理論問題
古今中外論農業文化遺産
農業文化遺産保護與發展麵臨的機遇與挑戰
草原文化基因傳承淺論
國外鄉村旅遊發展與農業文化遺産保護研究
基於農業遺産資源的農業旅遊發展探索
第二部分 農業文化遺産分類保護研究
論高傢堰的修築及其影響
鄂東廣濟江堤修防史略論
試論清代治河專傢對黃運減水閘壩利害的認識及其下河治理方案
民國後期和田河流域洛浦墾區墾荒、撂荒地的景觀格局及其荒漠化成因探析
南海九江的桑基魚塘及其變遷
試論小麥移栽技術的産生及傳承
略論《桑園圍誌》的價值與續修
論傳統鄉規民約的內涵及其理論淵源
蔔凱文獻挖掘整理的現狀與思考
農業文明與伏羲時代之食文化
過山瑤與蕾新佘
左宗棠與“左公柳”
周人“祈農”民俗傳統的延續與演繹——隴東“二月二龍抬頭”節俗的農業文化內涵管窺
第三部分 農業文化遺産保護的實踐探索和個案研究
通過韓半島鐵搭看明清時代江南的水田農業
雲南文山地區苗族遷徙農業文化研究
徽州地區林業習慣法的護林製度
江蘇民俗類農業文化遺産的現狀調查與保護對策研究
論婺源縣上曉起村水力撚茶機的遺産價值
東鄉野生稻:“國寶級”的農業文化遺産
地理標誌産品與縣域經濟發展
從陽城廣禪侯保護談談發展中獸醫非物質文化遺産
中華傢豬和太湖豬文明的起源與現狀
中國東北與俄國的茶葉貿易
曆史時期溫州柑種植興衰考述
基於GIS的農業史研究探析
中國古代農傢的農時觀
第四部分 其他相關研究
基於曆史與社會學視野的防旱抗旱研究
試論唐朝盛世下的農業經濟政策
從《全唐詩》看唐代蠶業
論明清鬆江府官布徵解之變遷
清代廣西農業開發與生態環境變化
中國近代水利人纔危機應對與專門教育的起步
淺析丁穎對我國水稻種質資源的搜集與利用
中國農民養老與“米保障”
論英國對中國茶業經濟間諜活動的主要內容及影響
精彩書摘
3.規模化生産破壞瞭農業文化遺産保護與發展的多樣性
伴隨著城市規模的擴大和人口數量的增長,地方各級政府日益強調對單一糧食供給量的過度追求,在以經濟效益和産齣率為單一考核指標情況下,我國農業生産越來越注重所謂的“技術創新”,逐步采用現代化經營的農業生産方式。但創新的本質是一種“創造性破壞”,是新技術、新製度對舊有技術、製度的部分甚至是完全替代。上述所謂的技術創新,盡管有助於完成糧食供給方麵的硬性指標,但其惡果也是顯然的。一方麵造成瞭我國農作物物種單一(高産量作物的大麵積推廣)、土地質量下降、環境汙染嚴重等;另一方麵導緻瞭傳統的、低成本的生態農業生産結構直接被規模化經營的農業生産結構所代替,很多有價值的農業生産技術和農業係統衰落甚至消失,這其實是對文化多樣性、生態多樣性的一種嚴重破壞。
因此,如何找到有效的技術創新路徑,在對傳統農業生産技術和農業係統進行保護的同時,實現傳統農業生産係統嚮現代化的生態農業轉變,將是農業文化遺産發展麵臨的又一挑戰。
4.旅遊開發對農業文化遺産保護與發展的威脅
發展鄉村生態旅遊業普遍被認為是當前對農業文化遺産實行“動態保護”最為有效、經濟、可行的管理方式之一。發展旅遊業帶來的經濟效益一方麵可以支持農業文化遺産的可持續發展,另一方麵可以一定程度增加遺産地農民的收入,提高其參與保護工作的積極性,從而實現對農業文化遺産的社區管理。
但隨著旅遊業的興起,旅遊開發對農業文化遺産管理的威脅也逐步凸顯齣來。首先,遺産地的環境保護問題。旅遊業的發展會對當地環境造成很大壓力,並且由於農業文化遺産本身具有珍稀性、脆弱性、原真性等特點,過度開發對其造成的傷害將是不可恢復的。這就要求在進行遺産地旅遊開發設計時,要充分考慮到地區環境的承載力,資源的開發要在安全的環境負荷範圍之內進行,當遺産地保護和開發發生衝突時,保護仍是第一原則。其次,遺産地民俗文化的保持問題。遺産地的民俗文化是農業文化遺産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隨著遺産地的開放,各地遊客競相湧入,外部文化會對本地民俗文化造成一定衝擊,由此導緻遺産地居民的價值觀發生變化,很多村民不願意繼續從事傳統的農業生産,甚至不願留在遺産地生活,這些都不利於遺産地的保護。最後,遺産地居民切身利益的保障問題。基於農業文化遺産的生態旅遊業開發,將遺産地居民的生活狀態也納為旅遊觀光的組成部分,這會極大的改變當地居民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狀態。遺産地居民纔是當地農業文化遺産的真正主人,旅遊開發應當充分考慮到當地農民的意願和對其各方麵切身利益的保障,旅遊開發應該在充分尊重遺産地村民意願的條件下開展,並且結果是能夠改善當地村民的生活條件,提高其生活質量,纔能保證旅遊開發可持續的進行。然而,由於我國農業文化遺産旅遊的管理經驗還不成熟,遺産地居民對遺産享有的收益權等沒能夠被充分保障。
……
前言/序言
農耕智慧的傳承與活化:一部關於中國農業文化遺産保護的深度探索 本書並非僅僅陳述一堆枯燥的學術理論,而是深入中國廣袤的土地,傾聽古老農耕文明的脈搏,以一種溫情而堅定的筆觸,描繪瞭中國農業文化遺産保護的現狀、挑戰與未來。它是一份珍貴的田野考察報告,一份對民族根基的深刻反思,一份對未來可持續發展的懇切呼籲。 序章:追溯古老土地的記憶 在現代文明的飛速發展麵前,那些曾經哺育瞭無數代中國人的農耕智慧,仿佛正在被逐漸遺忘。然而,在中國廣袤的土地上,依然散布著無數珍貴的農業文化遺産,它們是先民們在與自然長期互動中形成的獨特生存方式、生産技術、價值觀念和社會組織形態的結晶。這些遺産,不僅僅是曆史的遺跡,更是蘊含著解決當下農業發展睏境、促進鄉村振興、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寶貴基因。 本書正是從這一深切的關懷齣發,旨在揭示中國農業文化遺産的獨特價值,分析其在當今社會麵臨的生存危機,並探索行之有效的保護與活化路徑。它並非簡單地羅列名錄,而是將一個個鮮活的農業文化遺産案例,置於宏大的曆史與現實語境中進行審視,力求呈現一個立體、多元、充滿生命力的中國農業文化遺産圖景。 第一篇:價值重塑——重新認識農業文化遺産的意義 這一部分,我們將打破傳統觀念對“遺産”的刻闆印象,重新發掘中國農業文化遺産的時代價值。 “看不見”的寶藏:生態智慧的集大成者。 許多古老的農業實踐,如梯田耕作、坡地水利、農林復閤係統、生物多樣性保護等,都蘊含著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深刻智慧。它們在不同地域、不同氣候條件下,形成瞭獨具特色的生態農業模式,有效緩解瞭水土流失、土地退化等環境問題。例如,福建的武夷山岩茶種植模式,就是人與山、茶、水之間精密協調的生態範例;雲南的哈尼梯田,更是將人造景觀與自然生態完美融閤的傑作。本書將深入剖析這些模式背後的生態原理,論證其在應對氣候變化、保障糧食安全、維護生物多樣性方麵的獨特優勢。 “活”的基因庫:技術與文化的雙重傳承。 農業文化遺産並非僵化的化石,而是活生生的技術與文化傳承體係。從古老的耕作工具、灌溉技術,到獨特的育種方法、病蟲害防治策略,再到與農事活動緊密相關的節氣、農諺、民間故事,都凝聚著祖先的經驗與智慧。本書將關注那些仍然在田間地頭活躍的傳統技術,如古老的耕犁、翻車,以及那些與農耕活動相關的民間技藝、節日習俗。我們不僅要記錄,更要理解這些技術背後蘊含的原理,分析其在現代農業中的藉鑒意義,以及它們與當地社會文化如何相互滋養,構成獨特的鄉村生活方式。 “根”的紐帶:身份認同與文化認同的基石。 農業是中華文明的根基,與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息息相關。許多農業文化遺産,如特定區域的稻作文化、茶文化、絲綢文化等,已經成為當地居民身份認同的重要載體。這些遺産承載著曆史記憶,維係著傢族傳承,塑造著地域特色。本書將深入探討這些農業文化遺産如何與當地的社會組織、民俗信仰、節日慶典等相互融閤,成為維係鄉村社區凝聚力、傳承民族文化的重要力量。 第二篇:危機四伏——農業文化遺産的生存睏境 在現代化進程的洪流中,中國農業文化遺産正麵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 工業化、城市化的衝擊:土地的失落與傳統的斷裂。 隨著工業化和城市化的加速推進,大量農村勞動力湧嚮城市,傳統農業生産模式受到嚴重衝擊。耕地麵積減少,撂荒現象嚴重,許多與土地緊密相連的傳統技藝和生産方式瀕臨失傳。本書將通過具體案例,展現這種衝擊帶來的嚴峻現實:曾經生機勃勃的田野變得荒蕪,承載著數韆年智慧的農具濛上灰塵,與農事活動相關的節日習俗也日漸式微。 市場經濟的邏輯:效益至上與文化價值的博弈。 市場經濟的逐利性,使得許多追求短期效益的現代化農業項目取代瞭那些需要長期投入、難以立即産生經濟迴報的傳統農耕模式。許多具有重要生態價值和文化價值的農業景觀,因其“低效率”而被邊緣化,甚至被破壞。本書將深入分析市場經濟邏輯對農業文化遺産保護帶來的挑戰,探討如何在追求經濟效益的同時,兼顧生態效益和文化價值。 繼承人斷層:年輕一代的疏離與技藝的失傳。 隨著教育模式的改變和生活方式的現代化,年輕一代對傳統農耕文化的興趣日益淡薄,缺乏學習和傳承傳統技藝的動力。這導緻許多寶貴的農業技術和知識麵臨無人繼承的睏境。本書將關注這一“人”的危機,探討如何吸引和培養年輕一代,讓他們重新認識並願意投身於農業文化遺産的保護與傳承。 政策引導的不足與保護體係的缺失: 盡管國傢和地方層麵已齣颱一些保護政策,但農業文化遺産的保護體係仍然不夠完善,保護措施往往流於形式,缺乏有效的執行和監督。資金投入不足、專業人纔匱乏、部門協調不力等問題,都製約著保護工作的深入開展。本書將審視現有政策的成效與不足,並提齣更具操作性和係統性的政策建議。 第三篇:守望與新生——農業文化遺産的保護與活化之路 麵對嚴峻的挑戰,我們並非束手無策。本書將聚焦那些積極探索保護與活化路徑的實踐者,汲取他們的經驗與智慧,為中國農業文化遺産的未來指明方嚮。 科學認定的“身份證”:建立健全的保護名錄與監測體係。 科學、嚴謹的農業文化遺産認定和分類,是有效保護的前提。本書將梳理現有農業文化遺産的認定標準和流程,強調建立長期、動態的監測機製,及時掌握遺産的生存狀況,為科學保護提供依據。 “活”的傳承:技術與知識的記錄、研究與推廣。 保護不僅僅是“保住”,更是“用好”。本書將深入探討如何通過田野調查、口述史、數字化手段,係統記錄瀕危的農業技術和知識。更重要的是,要推動這些技術的創新性發展和在現代農業中的應用,讓古老的智慧煥發新的生機。例如,對傳統稻作栽培技術的現代化改造,對特色農産品的品牌化發展,都是讓遺産“活”起來的有效途徑。 “農文旅”融閤:文化體驗與鄉村經濟的協同發展。 將農業文化遺産與旅遊、文化創意産業深度融閤,是實現經濟效益與文化傳承雙贏的有效模式。本書將重點關注那些成功的“農文旅”融閤案例,如古村落的生態旅遊、特色農産品的體驗式營銷、農耕文化的節慶活動等。這些實踐不僅能為遺産保護提供資金支持,更能提升公眾的認知度,激發社會參與。 政策的“點石成金”:從單純保護到激勵與賦能。 政策的引導至關重要。本書將探討如何從“管”嚮“導”轉變,通過提供資金支持、稅收優惠、人纔培養、市場對接等方式,激勵農民、企業和社會力量參與農業文化遺産的保護與活化。尤其要關注如何通過政策賦能,提升當地居民在遺産保護與利用中的主體地位。 公眾意識的喚醒:讓 heritage 融入生活。 農業文化遺産的保護,離不開公眾的理解與支持。本書將呼籲加強對公眾的宣傳教育,通過媒體、學校、社區活動等多種渠道,提升全社會對農業文化遺産價值的認知,形成“人人關心、人人參與”的良好氛圍。讓古老的農耕智慧,重新成為我們現代生活的一部分,成為我們連接過去、走嚮未來的重要紐帶。 結語:麵嚮未來的農耕新篇章 中國農業文化遺産,是中華民族深厚的文化根基,是應對當前農業農村發展挑戰的寶貴資源。本書所呈現的,不僅僅是對過往的迴望,更是對未來的期許。它呼喚著我們,以更加審慎的態度、更加創新的思維、更加堅定的決心,去守護這片土地上流淌著的古老智慧,讓中華農耕文明在新的時代綻放齣更加璀璨的光芒,為建設一個更加可持續、更加美好的中國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