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2010年10月,在南京举办了首届“中国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论坛”,来自全国各地以及日本、韩国的近百位专家学者出席会议。会议的成功举办大大推进了我国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和实践工作的开展。
《中华农业文明研究院文库·中国农业遗产研究丛书:中国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是该会议的论文集结。这批论文按主题可以分为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探索、农业文化遗产分类保护研究、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探索和个案研究、其他相关研究4个方面。
作者简介
王思明,1961年11月生,湖南株洲人。南京农业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农业科技史、比较农业史研究,担任中国农业历史学会副理事长、江苏省农史研究会会长。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先后入选农业部重点人才工程“神农计划”、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和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等。
沈志忠,1968年6月生。江苏宝应人。南京农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农业考古、中外农业交流史研究。担任中国农业历史学会理事、江苏省农史研究会理事,入选江苏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部分 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理论探索
农业遗产学学科建设所面临的三个基本理论问题
古今中外论农业文化遗产
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草原文化基因传承浅论
国外乡村旅游发展与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研究
基于农业遗产资源的农业旅游发展探索
第二部分 农业文化遗产分类保护研究
论高家堰的修筑及其影响
鄂东广济江堤修防史略论
试论清代治河专家对黄运减水闸坝利害的认识及其下河治理方案
民国后期和田河流域洛浦垦区垦荒、撂荒地的景观格局及其荒漠化成因探析
南海九江的桑基鱼塘及其变迁
试论小麦移栽技术的产生及传承
略论《桑园围志》的价值与续修
论传统乡规民约的内涵及其理论渊源
卜凯文献挖掘整理的现状与思考
农业文明与伏羲时代之食文化
过山瑶与蕾新畲
左宗棠与“左公柳”
周人“祈农”民俗传统的延续与演绎——陇东“二月二龙抬头”节俗的农业文化内涵管窥
第三部分 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探索和个案研究
通过韩半岛铁搭看明清时代江南的水田农业
云南文山地区苗族迁徙农业文化研究
徽州地区林业习惯法的护林制度
江苏民俗类农业文化遗产的现状调查与保护对策研究
论婺源县上晓起村水力捻茶机的遗产价值
东乡野生稻:“国宝级”的农业文化遗产
地理标志产品与县域经济发展
从阳城广禅侯保护谈谈发展中兽医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华家猪和太湖猪文明的起源与现状
中国东北与俄国的茶叶贸易
历史时期温州柑种植兴衰考述
基于GIS的农业史研究探析
中国古代农家的农时观
第四部分 其他相关研究
基于历史与社会学视野的防旱抗旱研究
试论唐朝盛世下的农业经济政策
从《全唐诗》看唐代蚕业
论明清松江府官布征解之变迁
清代广西农业开发与生态环境变化
中国近代水利人才危机应对与专门教育的起步
浅析丁颖对我国水稻种质资源的搜集与利用
中国农民养老与“米保障”
论英国对中国茶业经济间谍活动的主要内容及影响
精彩书摘
3.规模化生产破坏了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的多样性
伴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和人口数量的增长,地方各级政府日益强调对单一粮食供给量的过度追求,在以经济效益和产出率为单一考核指标情况下,我国农业生产越来越注重所谓的“技术创新”,逐步采用现代化经营的农业生产方式。但创新的本质是一种“创造性破坏”,是新技术、新制度对旧有技术、制度的部分甚至是完全替代。上述所谓的技术创新,尽管有助于完成粮食供给方面的硬性指标,但其恶果也是显然的。一方面造成了我国农作物物种单一(高产量作物的大面积推广)、土地质量下降、环境污染严重等;另一方面导致了传统的、低成本的生态农业生产结构直接被规模化经营的农业生产结构所代替,很多有价值的农业生产技术和农业系统衰落甚至消失,这其实是对文化多样性、生态多样性的一种严重破坏。
因此,如何找到有效的技术创新路径,在对传统农业生产技术和农业系统进行保护的同时,实现传统农业生产系统向现代化的生态农业转变,将是农业文化遗产发展面临的又一挑战。
4.旅游开发对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的威胁
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业普遍被认为是当前对农业文化遗产实行“动态保护”最为有效、经济、可行的管理方式之一。发展旅游业带来的经济效益一方面可以支持农业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可以一定程度增加遗产地农民的收入,提高其参与保护工作的积极性,从而实现对农业文化遗产的社区管理。
但随着旅游业的兴起,旅游开发对农业文化遗产管理的威胁也逐步凸显出来。首先,遗产地的环境保护问题。旅游业的发展会对当地环境造成很大压力,并且由于农业文化遗产本身具有珍稀性、脆弱性、原真性等特点,过度开发对其造成的伤害将是不可恢复的。这就要求在进行遗产地旅游开发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地区环境的承载力,资源的开发要在安全的环境负荷范围之内进行,当遗产地保护和开发发生冲突时,保护仍是第一原则。其次,遗产地民俗文化的保持问题。遗产地的民俗文化是农业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遗产地的开放,各地游客竞相涌入,外部文化会对本地民俗文化造成一定冲击,由此导致遗产地居民的价值观发生变化,很多村民不愿意继续从事传统的农业生产,甚至不愿留在遗产地生活,这些都不利于遗产地的保护。最后,遗产地居民切身利益的保障问题。基于农业文化遗产的生态旅游业开发,将遗产地居民的生活状态也纳为旅游观光的组成部分,这会极大的改变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状态。遗产地居民才是当地农业文化遗产的真正主人,旅游开发应当充分考虑到当地农民的意愿和对其各方面切身利益的保障,旅游开发应该在充分尊重遗产地村民意愿的条件下开展,并且结果是能够改善当地村民的生活条件,提高其生活质量,才能保证旅游开发可持续的进行。然而,由于我国农业文化遗产旅游的管理经验还不成熟,遗产地居民对遗产享有的收益权等没能够被充分保障。
……
前言/序言
农耕智慧的传承与活化:一部关于中国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深度探索 本书并非仅仅陈述一堆枯燥的学术理论,而是深入中国广袤的土地,倾听古老农耕文明的脉搏,以一种温情而坚定的笔触,描绘了中国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挑战与未来。它是一份珍贵的田野考察报告,一份对民族根基的深刻反思,一份对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恳切呼吁。 序章:追溯古老土地的记忆 在现代文明的飞速发展面前,那些曾经哺育了无数代中国人的农耕智慧,仿佛正在被逐渐遗忘。然而,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依然散布着无数珍贵的农业文化遗产,它们是先民们在与自然长期互动中形成的独特生存方式、生产技术、价值观念和社会组织形态的结晶。这些遗产,不仅仅是历史的遗迹,更是蕴含着解决当下农业发展困境、促进乡村振兴、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宝贵基因。 本书正是从这一深切的关怀出发,旨在揭示中国农业文化遗产的独特价值,分析其在当今社会面临的生存危机,并探索行之有效的保护与活化路径。它并非简单地罗列名录,而是将一个个鲜活的农业文化遗产案例,置于宏大的历史与现实语境中进行审视,力求呈现一个立体、多元、充满生命力的中国农业文化遗产图景。 第一篇:价值重塑——重新认识农业文化遗产的意义 这一部分,我们将打破传统观念对“遗产”的刻板印象,重新发掘中国农业文化遗产的时代价值。 “看不见”的宝藏:生态智慧的集大成者。 许多古老的农业实践,如梯田耕作、坡地水利、农林复合系统、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都蕴含着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深刻智慧。它们在不同地域、不同气候条件下,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生态农业模式,有效缓解了水土流失、土地退化等环境问题。例如,福建的武夷山岩茶种植模式,就是人与山、茶、水之间精密协调的生态范例;云南的哈尼梯田,更是将人造景观与自然生态完美融合的杰作。本书将深入剖析这些模式背后的生态原理,论证其在应对气候变化、保障粮食安全、维护生物多样性方面的独特优势。 “活”的基因库:技术与文化的双重传承。 农业文化遗产并非僵化的化石,而是活生生的技术与文化传承体系。从古老的耕作工具、灌溉技术,到独特的育种方法、病虫害防治策略,再到与农事活动紧密相关的节气、农谚、民间故事,都凝聚着祖先的经验与智慧。本书将关注那些仍然在田间地头活跃的传统技术,如古老的耕犁、翻车,以及那些与农耕活动相关的民间技艺、节日习俗。我们不仅要记录,更要理解这些技术背后蕴含的原理,分析其在现代农业中的借鉴意义,以及它们与当地社会文化如何相互滋养,构成独特的乡村生活方式。 “根”的纽带:身份认同与文化认同的基石。 农业是中华文明的根基,与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息息相关。许多农业文化遗产,如特定区域的稻作文化、茶文化、丝绸文化等,已经成为当地居民身份认同的重要载体。这些遗产承载着历史记忆,维系着家族传承,塑造着地域特色。本书将深入探讨这些农业文化遗产如何与当地的社会组织、民俗信仰、节日庆典等相互融合,成为维系乡村社区凝聚力、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力量。 第二篇:危机四伏——农业文化遗产的生存困境 在现代化进程的洪流中,中国农业文化遗产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工业化、城市化的冲击:土地的失落与传统的断裂。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推进,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向城市,传统农业生产模式受到严重冲击。耕地面积减少,撂荒现象严重,许多与土地紧密相连的传统技艺和生产方式濒临失传。本书将通过具体案例,展现这种冲击带来的严峻现实:曾经生机勃勃的田野变得荒芜,承载着数千年智慧的农具蒙上灰尘,与农事活动相关的节日习俗也日渐式微。 市场经济的逻辑:效益至上与文化价值的博弈。 市场经济的逐利性,使得许多追求短期效益的现代化农业项目取代了那些需要长期投入、难以立即产生经济回报的传统农耕模式。许多具有重要生态价值和文化价值的农业景观,因其“低效率”而被边缘化,甚至被破坏。本书将深入分析市场经济逻辑对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带来的挑战,探讨如何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兼顾生态效益和文化价值。 继承人断层:年轻一代的疏离与技艺的失传。 随着教育模式的改变和生活方式的现代化,年轻一代对传统农耕文化的兴趣日益淡薄,缺乏学习和传承传统技艺的动力。这导致许多宝贵的农业技术和知识面临无人继承的困境。本书将关注这一“人”的危机,探讨如何吸引和培养年轻一代,让他们重新认识并愿意投身于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政策引导的不足与保护体系的缺失: 尽管国家和地方层面已出台一些保护政策,但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体系仍然不够完善,保护措施往往流于形式,缺乏有效的执行和监督。资金投入不足、专业人才匮乏、部门协调不力等问题,都制约着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本书将审视现有政策的成效与不足,并提出更具操作性和系统性的政策建议。 第三篇:守望与新生——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活化之路 面对严峻的挑战,我们并非束手无策。本书将聚焦那些积极探索保护与活化路径的实践者,汲取他们的经验与智慧,为中国农业文化遗产的未来指明方向。 科学认定的“身份证”:建立健全的保护名录与监测体系。 科学、严谨的农业文化遗产认定和分类,是有效保护的前提。本书将梳理现有农业文化遗产的认定标准和流程,强调建立长期、动态的监测机制,及时掌握遗产的生存状况,为科学保护提供依据。 “活”的传承:技术与知识的记录、研究与推广。 保护不仅仅是“保住”,更是“用好”。本书将深入探讨如何通过田野调查、口述史、数字化手段,系统记录濒危的农业技术和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推动这些技术的创新性发展和在现代农业中的应用,让古老的智慧焕发新的生机。例如,对传统稻作栽培技术的现代化改造,对特色农产品的品牌化发展,都是让遗产“活”起来的有效途径。 “农文旅”融合:文化体验与乡村经济的协同发展。 将农业文化遗产与旅游、文化创意产业深度融合,是实现经济效益与文化传承双赢的有效模式。本书将重点关注那些成功的“农文旅”融合案例,如古村落的生态旅游、特色农产品的体验式营销、农耕文化的节庆活动等。这些实践不仅能为遗产保护提供资金支持,更能提升公众的认知度,激发社会参与。 政策的“点石成金”:从单纯保护到激励与赋能。 政策的引导至关重要。本书将探讨如何从“管”向“导”转变,通过提供资金支持、税收优惠、人才培养、市场对接等方式,激励农民、企业和社会力量参与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活化。尤其要关注如何通过政策赋能,提升当地居民在遗产保护与利用中的主体地位。 公众意识的唤醒:让 heritage 融入生活。 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离不开公众的理解与支持。本书将呼吁加强对公众的宣传教育,通过媒体、学校、社区活动等多种渠道,提升全社会对农业文化遗产价值的认知,形成“人人关心、人人参与”的良好氛围。让古老的农耕智慧,重新成为我们现代生活的一部分,成为我们连接过去、走向未来的重要纽带。 结语:面向未来的农耕新篇章 中国农业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根基,是应对当前农业农村发展挑战的宝贵资源。本书所呈现的,不仅仅是对过往的回望,更是对未来的期许。它呼唤着我们,以更加审慎的态度、更加创新的思维、更加坚定的决心,去守护这片土地上流淌着的古老智慧,让中华农耕文明在新的时代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为建设一个更加可持续、更加美好的中国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