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迹:日军第18师团作战档案

魔迹:日军第18师团作战档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晏伟权,晏欢 著
图书标签:
  • 二战史
  • 日本军史
  • 中国抗战
  • 魔迹
  • 第18师团
  • 作战档案
  • 历史研究
  • 军事历史
  • 战争纪实
  • 档案文献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金城出版社
ISBN:9787515505220
版次:1
商品编码:11199543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77
字数:26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攻南京,占杭州,进上海,横扫马来半岛,攻陷新加坡,侵缅甸,入侵国家最多,作战地域最广,号称“常胜师团”的日本陆军18师团,200幅历史照片,20篇日本二战老兵回忆,恶魔踪迹,逐一再现。

内容简介

  《魔迹:日军第18师团作战档案》记录了1937年9月重建后的日军第18师团,从参加侵华战争开始,直到其残部最后在缅甸仰光东北部向英军投降期间的主要战事。日军第18师团1937年11月在杭州湾登陆,攻南京,占杭州,进上海。1938年在大亚湾登陆,占领广州,助攻海南岛。从1941年11月开始,成为横扫马来半岛、攻陷新加坡的急先锋,曾在1942年的新加坡战役中迫使八万英军投降,震动世界。丘吉尔曾悲痛地指出,“英国史上最沉痛的浩劫,规模最大的投降,就在新加坡”。在同年的侵缅之战中,第18师团成为日军中路进攻的主力,并将中国远征军追击至云南怒江惠通桥西岸,可谓“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号称日军的“常胜师团”。在1943年、1944年的缅北之战中被中国驻印军歼灭大半。该师团入侵国家之多、作战地域之广、所犯罪行之大,在日本侵华陆军步兵师团中实属少见。
  《魔迹:日军第18师团作战档案》作者为中国驻印军将领后裔,多年来悉心搜集海内外资料,并亲自走访当年战场遗址,披露了18师团许多鲜为人知的侵略罪证。书中200多幅历史图片,陈年旧照,形象鲜活,十分珍贵,特别是臼军第18师团随军记者70多年前拍摄的所谓“圣战”照片,保留至今,难得一见。

作者简介

  晏伟权,五十年代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八十年代定居香港。衡阳保卫战殉国烈士晏福标少校之子,潘裕昆将军之婿。2005年始专注中国驻印军战史独立研究并大量采访健在驻印军抗战老兵,曾著有《抗日名将潘裕昆》、《密支那战役全纪录》两部著作,2008年携手二战史专家戈叔亚走访缅北中国驻印军战迹,将遗留至今的新军缴获之日军坦克车履带成功运回四川建川博物馆聚落并获评定为国家一级文物。近年来对日军“丛林战之王”第18师团作战史进行了深入研究,收集了大量珍贵历史图片、老兵回忆和珍贵史料,编著成书。
  
  晏欢,建筑师,曾留学英伦,现居香港。《国家记忆》主编,《国家记忆》影像巡回展策展人,独立纪录片《发现少校》主戗。

内页插图

目录

日军第18师团档案
师团历程
历任师团长
一、牛岛贞雄
二、久纳诚
三、百武晴吉
四、牟田口廉也
五、田中新
六、中永太郎
作战及行动概要
一、第18师团作战行动概要
二、第18师团炮兵作战行动概要
三、胡康河谷饥饿、疾病之战
四、北缅“断作战”激战不断
五、2000多人殁于密支那
六、瓜岛、科希马苦战连连
相关链接

杭州湾登陆进攻南京
战前历史背景
强行登陆成功
向南京城追击
占芜湖攻杭州
相关链接
罪行
一、金山卫屠杀统计
一、嘉善农民的控诉
三、铁蹄下的血泪家史
四、“扫荡”余不镇
五、制造芜湖惨案
六、在杭州烧杀奸淫
七、在富阳无恶不作
八、参与南京大屠杀之罪证
日军回忆
一、江南战线
二、杭州湾敌前登陆

大亚湾登陆攻占广州
“波集团”作战计划
澳头港地区登陆
进攻广州急先锋
广州周边扫荡战
右路北上攻翁源
相关链接
罪行
一、在街口镇烧杀
二、增城缸瓦窑村大屠杀
三、日军蹂躏增城西洲村
四、惠州化为废墟
日军回忆
一、 广东进攻战
二、澳头港占领记
三、翁英作战

钦州湾登陆增援桂南作战及占领福州
……
哥打巴普登陆横扫马来亚、攻陷新加坡
仰光港登陆侵占缅甸
“丛林战之王”韵结局
图像
附录

精彩书摘

  到了夜晚,开始下起寒冷的雨,但是谁也没感到身上的寒冷。
  看着黑夜的深处,哪里是路那里是田,何况还在雨夜中,我们不断地挥动着手,三步并作两步滑行。
  第二天,雨一会下一会停,部队必须快速前进,进入黄浦江的上游,但是这一段没有公路,金山卫城一张堰镇一松隐镇之间,只有一条沿着河沟宽不足2米的便道,如果大量的人马一起从上面通过,马上就会坍塌。
  在泥泞的路上行走,士兵的军鞋就会陷入泥泞中,所以大家索性在旱田中行走,尽管这是一个可行的方法,但走一会,旱田也会变成泥泞的沼泽地,仍然使部队行进艰难。当时只能把火炮车和观测车的绳索切断,将车体拆散,用绳索栓住后,由一部分士兵拖拉,再由一部分士兵直接推动车轮,一点一点地向前推进,有时一天仅能前进100米。
  据前去侦察道路的侦察兵报告,除了这条路再没有其他的路了,除了利用河沟上的这条路,再也没什么陆路可走了,所以各部队开始利用水路向前推进。大家利用空油桶的浮力,在上面铺上木板,做成木筏,用竹竿操纵方向,再由士兵用绳子在岸上拉着前进。
  步兵和骑兵随着战果的不断扩大,部队也在不断地向前推进,但车辆部队的行军却十分艰难,几乎停滞不前。
  这时作为第二批登陆部队,第114师团开始登陆。除了已经在前进扣的第一大队,野炮联队全部配属给了这个师团。为了支援这个师团的前进,联队从军的左翼出发,协同炮舰的射击,开始向师团前进方向的敌入射击。这就是新仓镇和独山附近的战斗。不过这个地方也没有台能让车辆通行的道路,还是不能向黄浦江上游前进。联队主力只好再次返回金山卫城,为打通前往张堰镇的道路而努力。
  在部队走过的泥泞的路上,到处是洒泼的白米、丢弃的垃圾纸和坚硬的馒头。除了一块携带式帐篷以外,没有任何防水用具。这对于这种连续不断的下雨天气,根本起不到什么作用。
  ……

前言/序言


《魔迹:日军第18师团作战档案》的简介 序章:迷雾中的铁蹄 1937年,卢沟桥的枪声撕裂了华夏的宁静,日军全面侵华战争的序幕就此拉开。在侵略的洪流中,一支名为“第18师团”的部队,如同幽灵般活跃在中国的战场上。他们带来了火与血,留下了无数悲歌与伤痕。这本《魔迹:日军第18师团作战档案》,便是要拨开历史的迷雾,聚焦这支部队,以其真实的作战档案为基石,还原他们在侵华战争中的每一个足迹,探寻他们身上所烙下的“魔迹”。 本书并非一篇宏大的战争史诗,也不是歌颂英雄的赞歌,更非对任何一方的简单褒贬。它旨在以一种近乎冷静、客观的视角,通过梳理和呈现日军第18师团在侵华战争不同阶段的具体作战部署、行动轨迹、兵力调动、战术运用以及由此产生的直接或间接后果。我们将深入其战争机器的内部,尝试理解其运作的逻辑,窥探其指挥官的决策,感受战场前线的士兵的生存状态,并最终描绘出他们在中华大地上留下的复杂而沉重的印记。 第一卷:初露锋芒——华北的血色黎明 1937年7月,华北战场成为日军第18师团首次大规模投入实战的舞台。本书的开篇,将聚焦于其在华北地区的早期作战。我们将详细考证,第18师团是如何被部署到这一区域,其最初的任务目标是什么,以及他们在平津战役、太原会战等关键战役中的具体表现。 部队构成与初期部署: 档案将揭示第18师团在战争初期的兵力构成、武器装备以及其所属的作战序列。我们将分析其参战的部队番号,如第55联队、第56联队、第114联队等,并追踪他们的初始部署地点。 平津战役的血痕: 重点将放在第18师团在攻占北平、天津过程中的作用。通过战报、命令和通讯记录,我们将还原其突破中国军队防线的具体战术,以及在城市作战中可能遇到的挑战和采取的手段。那些被掩盖的细节,如具体进攻路线、炮火支援的规模、部队的伤亡情况,都将尽可能地被挖掘出来。 太原会战的铁壁: 继而,本书将转向山西腹地的太原会战。第18师团在这次战役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他们是如何与友邻部队协同作战,如何突破中国军队在山西构建的防御体系?档案中关于战地行军路线、昼夜攻防的记录,将有助于勾勒出其在山西战场上的作战轮廓。 初次交锋中的战术特点: 通过对这些早期战役的梳理,我们将初步分析日军第18师团在实战中展现出的战术特点。是侧翼迂回,还是正面强攻?是依赖炮火优势,还是擅长近战肉搏?他们的后勤保障能力又如何?这些都是档案将努力回答的问题。 第二卷:南征北战——江淮与南洋的足迹 随着战争的蔓延,日军第18师团的作战区域不断扩大。书中将深入探究其在1938年至1942年间的行动,特别是其南下参与南京战役、徐州会战,乃至后续进犯东南亚的作战历程。 南京攻坚战与后续行动: 档案中关于第18师团参与攻打南京的记录,将是本卷的重点之一。我们将尝试还原其在突破南京外围防御、进入市区后的具体行动。尽管历史的沉重伤痛不容回避,但本书将以档案为准,力求客观呈现其在此战中的职责和行为。后续,其在长江下游地区的扫荡和占领任务,也将有所涉及。 徐州会战的绞肉机: 徐州会战是中国抗战中的一场大规模会战。第18师团在此役中是如何被部署的?他们在与中国军队的几次关键性战役中,如台儿庄战役周边区域,是否扮演了重要角色?通过分析其调动记录和作战报告,我们将揭示其在徐州会战中的实际作用。 “南洋兵团”的崛起: 1941年,随着太平洋战争的爆发,日军第18师团被调往东南亚,成为“南方军”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将详尽考证其在马来亚战役、新加坡战役中的作战部署和执行情况。其著名的“马来亚闪电战”经验,以及在热带雨林中的作战挑战,将通过作战日志得到展现。 丛林中的厮杀: 在东南亚的丛林地带,日军第18师团面临着与在华北、华中截然不同的作战环境。档案将记录其在面对英联邦军队、国民警卫队等不同对手时的战术调整,以及其后勤补给、疾病防治等方面的困难。 第三卷:困兽犹斗——太平洋战场的泥沼 1942年以后,随着太平洋战局的转折,日军第18师团的命运也发生了巨大变化。本书将重点关注其在瓜岛战役、新几内亚战役等太平洋战场上的艰苦卓绝的战斗,以及其最终的衰败与溃散。 瓜岛的噩梦: 瓜岛战役是太平洋战争的转折点。第18师团是否参与了瓜岛的早期防御作战?其在岛上遭受的重大损失,以及其战略意义的丧失,将通过档案中的作战汇报来体现。 新几内亚的炼狱: 新几内亚战役是第18师团遭受重创的另一个战场。本书将详细分析其在该地区部队的部署、补给线被切断后的绝境,以及在恶劣环境和盟军的持续打击下,其部队如何一步步走向瓦解。作战日志中对饥饿、疾病、弹药匮乏的记载,将是这段历史中最触目惊心的部分。 末路狂奔与最后的抵抗: 随着盟军的步步紧逼,日军第18师团在太平洋战场上的残余部队,将面临被围歼的命运。本书将追溯其最后的抵抗,以及部队的溃散过程。其中,关于其兵力损耗、士气低落、指挥系统崩溃的记录,将是对其最终结局的残酷写照。 作战档案的局限与价值: 在描述其在太平洋战场的困境时,本书也会探讨作战档案本身的局限性。在信息不畅、资源匮乏的情况下,档案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可能会受到影响。然而,正是这些残缺的记录,才更加真实地反映了战争的残酷与无情。 尾声:历史的回响 《魔迹:日军第18师团作战档案》并非止于对军事行动的简单复述。在每一个章节的叙述中,本书都将尝试引导读者去思考以下几个层面的问题: “魔迹”的构成: “魔迹”究竟是什么?是战争机器的冷酷运作,是狂热的军国主义思想的驱使,是战场上的非人道行为,还是无数个体在战争漩涡中的挣扎与迷失?本书将通过对档案的呈现,让读者自行去解读和定义。 档案背后的个体: 尽管是作战档案,但其中也零星地透露出士兵的个人感受、恐惧、以及一些令人唏嘘的片段。本书将尝试在宏大的战役叙述中,保留这些微小的个体视角,让冰冷的档案多一分人性的温度(或缺乏)。 历史的警示: 本书的最终目的,是希望通过对一支具体的日军部队在中国战场和太平洋战场上的作战历程的梳理,引发读者对战争本质、军国主义的危害以及和平珍贵性的深刻反思。这些“魔迹”,不应仅仅停留在历史的档案中,而应成为警醒后人,珍爱和平的深刻教训。 本书的特点: 档案化叙事: 以日军第18师团的原始作战档案(如作战命令、战报、通讯记录、行军路线图、伤亡统计等)为核心,进行抽丝剥茧式的梳理和呈现。 地域性与时间线并进: 按照第18师团在不同地域、不同时间段的作战部署和行动,进行分章叙述,力求清晰展现其战争轨迹。 客观与审慎: 遵循史料,力求客观,避免主观臆断和情绪化表达。对某些敏感的历史事件,将基于档案进行审慎的叙述。 细节的还原: 努力挖掘档案中的细节,如部队的装备、战术运用、后勤保障、伤亡情况等,以求更真实地还原历史场景。 多角度审视: 在呈现作战行动的同时,也将尝试从指挥官的决策、普通士兵的视角、以及战争环境的影响等多个角度进行审视。 《魔迹:日军第18师团作战档案》期待成为一部能够带领读者穿越历史迷雾,直面战争真相,并从中获得深刻启示的著作。它并非要制造耸人听闻的“魔幻”故事,而是要以一种严肃的态度,去审视一支在历史上留下浓重印记的部队,去理解他们为何会成为“魔迹”,以及这些“魔迹”背后所蕴含的深刻历史信息。

用户评价

评分

《魔迹:日军第18师团作战档案》这个书名,让我立刻联想到了一系列可能的内容。作为一个历史爱好者,我一直对战争的细节充满好奇,尤其是对于那些曾经在战场上留下深刻印记的部队。日军第18师团,我依稀记得它曾在太平洋战场上活跃过。这本书以“作战档案”为基础,让我对其真实性和可信度抱有很高的期望。我猜测,书中可能会详细描述第18师团参与过的具体战役,例如新加坡战役、缅甸战役等,并深入剖析其作战计划、战术运用以及在战斗中的表现。而“魔迹”这个词,则为这本书增添了一层神秘感。它可能指的是战争过程中发生的某些令人费解的事件,或者是这支部队在历史长河中留下的难以磨灭的印记,抑或是某种关于战争本身的象征。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领我穿越时空,亲临那些曾经硝烟弥漫的战场,感受战争的残酷与复杂。它是否会揭示一些鲜为人知的历史真相,或者挑战我们对这场战争的既有认知?我对这本书的期待,是希望它能提供一个更全面、更深入的视角来理解日军第18师团的战争历程。

评分

对于《魔迹:日军第18师团作战档案》这本书,我首先被它浓厚的纪实性所吸引。在如今充斥着改编和架空历史小说的市场中,一本以“作战档案”为核心的书籍显得尤为珍贵。我猜想,这可能是一部严格按照史料编撰的作品,充满了严谨的考证和细致的描述。或许书中会涉及大量的军事术语、地图、作战命令以及部队的编制和装备。我个人对军事历史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尤其喜欢深入了解某一特定部队的运作方式。日军第18师团,作为一支在二战期间扮演了重要角色的部队,其作战经历必然充满了复杂性和戏剧性。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客观地呈现他们的行动,不论是辉煌的胜利还是惨痛的失败,都能够有扎实的证据支撑。我尤其关心他们是如何执行任务的,如何应对不同的战场环境,以及他们的决策过程是如何形成的。这本书是否会包含一些罕见的照片或插图,以增强读者的代入感?“魔迹”这个词,在严肃的军事档案中出现,让我感到一丝不寻常,这是否暗示着某些超乎常规的事件,或者仅仅是一种文学上的修辞,用来烘托战争的残酷与诡异?我期待它能带我进入一个真实的战争现场,感受那个时代的紧张与悲壮。

评分

拿到《魔迹:日军第18师团作战档案》这本书,我首先想到的是它可能展现出的另一种叙事视角。我们通常接触到的二战历史,更多是从胜利者的角度,或者是宏大的战略层面来解读。而这本书聚焦于一支具体的部队,日军第18师团,这或许能让我们窥探到战争的另一面——来自参战者自身的视角。我好奇作者会如何处理这些“档案”。是冷冰冰地陈述事实,还是会在史料的基础上进行一定程度的文学加工,将枯燥的记录变得生动起来?“魔迹”这个词,让我觉得作者在试图赋予这段历史某种情感上的解读,它可能不仅仅是作战的痕迹,更可能是部队成员在经历极端环境下的内心挣扎,或者是一种对战争宿命的隐喻。我期待这本书能展现出士兵们在战争中的个体经历,他们的恐惧、绝望、求生欲,甚至是他们之间复杂的人际关系。它是否会涉及一些关于部队内部的派系斗争、指挥官的个人风格,或者是在极端条件下发生的道德困境?我相信,通过对这支部队的深入剖析,我们能更深刻地理解战争的本质,以及它对个体命运造成的巨大影响。

评分

这本书光是书名就让我心生好奇。《魔迹:日军第18师团作战档案》,这几个字仿佛自带一种厚重的历史感,又带着一丝神秘色彩。“魔迹”究竟是指什么?是战场的残酷留下的印记,是部队的某种标志,还是对某种无法解释的现象的隐喻?而“日军第18师团作战档案”则直接点明了主题,这是一个关于二战时期一支日军部队的真实记录。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一些画面:可能是关于他们在东南亚雨林中艰难跋涉的景象,又或者是他们在中国战场上激烈的交锋,甚至是他们面对盟军反攻时的溃败。我想象着作者是如何从浩如烟海的档案中搜集、整理、解读这些珍贵的史料,并将它们串联成一个完整的故事。我对这本书充满期待,希望能从中了解到这支部队的来龙去脉,他们的战略部署,以及他们在历史洪流中的具体作为。这本书是否会揭示一些鲜为人知的战役细节?是否会呈现出一些普通士兵的真实生活和情感?“魔迹”二字又将如何贯穿始终,赋予这段历史更深层的意义?我迫不及待地想翻开它,去探寻那些尘封的往事。

评分

我对《魔迹:日军第18师团作战档案》这本书的期待,源于我对历史细节的极致追求。书名中的“作战档案”四个字,直接击中了我的兴趣点。这意味着这本书很可能是一部基于一手资料的严谨著作,充满了官方记录、军事命令、伤亡报告等一手史料。我渴望从这些档案中挖掘出最真实、最客观的战争图景。日军第18师团,作为一个在二战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的军事单位,其作战轨迹必然是复杂而多样的。我希望这本书能详细呈现其战略部署、战术执行、后勤保障以及与敌军的交锋细节。特别是我对他们在不同战场上的适应能力和临场应变能力非常感兴趣。而“魔迹”这个词,则为这看似冰冷的档案增添了一抹引人遐想的色彩。它究竟指向的是战场的诡谲多变,还是部队内部的某种特殊运作,抑或是战争对人心灵造成的难以磨灭的创伤?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剥开历史的层层面纱,展现出一个更加立体、更加人性化的战争侧面,让我们看到在那一个个被战争符号化的数字和命令背后,鲜活的个体是如何被卷入历史的洪流,又留下了怎样深刻的痕迹。

评分

老温州系h列:温州老副刊(套装上下册)

评分

部份船载运回日本:第一艘载50吨黄金成功运回日本,成为日本败战后经济再起资金;第二艘阿波丸自菲律宾出发,舶靠于福建返日途遭美军击沉于福建外海。

评分

(100%好评)

评分

日本鬼子应该被灭掉,就像杀细菌一样。太坏了,太无人性了。

评分

s(75s%好评)

评分

内容可以 比较写实 但不像新书 不干净 有破损 估计二手的

评分

¥33.m80(7.6折)

评分

5条

评分

晏欢,建筑师,曾留学英伦,现居香港。《国家记忆》主编,《国家记p忆》影像巡回展策展人,独立纪录片《发现少校》主戗。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