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庆贺饶宗颐先生95华诞敦煌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主要内容包括:心通造化神寄山水——饶先生首倡的山水画西北宗之说、敦煌:饶宗颐先生学与艺的交汇点、选堂书画与齐物思想——从“参万岁而一成纯”引起的思考、在敦煌庆贺饶宗颐先生95寿诞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中国应有西北宗山水画——谈饶宗颐先生的“中国西北宗山水画说、佛教考古与艺术、敦煌莫高窟壁画中的古琴图像研究、南北朝时期至唐代瑞像造型的特征及意义等。
内页插图
目录
论饶宗颐
选堂先生的书道与琴道会通论——读饶宗颐先生诗《论书次青天歌韵》
心通造化神寄山水——饶先生首倡的山水画西北宗之说
敦煌:饶宗颐先生学与艺的交汇点
选堂书画与齐物思想——从“参万岁而一成纯”引起的思考
在敦煌庆贺饶宗颐先生95寿诞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
中国应有西北宗山水画——谈饶宗颐先生的“中国西北宗山水画说
佛教考古与艺术
敦煌莫高窟壁画中的古琴图像研究
南北朝时期至唐代瑞像造型的特征及意义
艺术人类学与敦煌石窟研究
从仙界到佛土:略论莫高窟第249窟窟顶山林动物与西披的图像含义
从莫高窟卢舍那与涅盘图像的配置看地论思潮对敦煌佛教的影响
佛与法界不二——从法界像到卢舍那佛
敦煌石窟归义军曹氏供养人画像与其族属之判别
莫高窟第361窟的普贤显现与圣迹图——莫高窟第361窟研究之五
……
敦煌赴会式药师十二大愿图考
文献研究
社会历史与文化
敦煌学史
精彩书摘
北朝元义、娄钗墓葬天象图表明在北朝墓葬行业中,有成套的画像系统可表达天,或升天,或永恒宇宙观念。雷神风神似乎在这套系统中以天神的身份表达天界的基本元素,在249窟显示同一套系统也可用于石窟图像中。墓室与石窟虽然功用不同,但是在表达天或天界时采用同样的画像系统应是说得通的。
第249窟窟顶西披的雷神、风神在中国传统中原是用以表达天界,在注入佛教含义后则表达佛教天界。第285窟窟顶西披,中央化生童子上方,左右各绘有一击连鼓雷神,应该也是以雷神表达佛国天界。
唐张守节《史记正义》解释《史记·天官书》中的“轩辕,黄龙体”为“轩辕十七星,在七星北,黄龙之体,主雷雨之神”。显示在汉代以来的天象学中,轩辕星为雷雨之神,故雷雨神属天上星神,因此从天象学角度来说,雷神雨神与天亦紧密相关。
《魏书,礼志》记载,孝文帝太和十五年下诏:“先恒有水火之神四十余名,及城北星神,今圆丘之下,既祭风伯、雨师、司中、司命,明堂祭门、户、井、灶、中溜,每神皆有,此四十神计不须立,悉可罢之。”此诏主旨是说明既已采用中国式祭天礼仪与神明,则鲜卑旧俗祭天之礼中类似的水、火、星神就不须重复,显示孝文帝汉化政策中祭天礼仪的一端.而诏文提及北魏孝文帝时代在祭祀天的圆丘下兼祭风伯、雨师、司中、司命(司中、司命为文昌宫六星之二),可见风伯、雨师在其时是被视为与天有关之神。
根据此诏文,姜伯勤先生提议北朝墓葬与石窟中常见的焰翼畏兽,可能属于被太和朝廷从祭礼废弃,而仍保留民间的鲜卑旧俗中四十余种水、火、星神之类,而且他们可归于天神之属。在许多讨论畏兽而尚无结论的研究中,这建议提供一种特殊的视角。
雷神、风神的畏兽形象,是一个很大题目,以后将与东披一起讨论,这里只提一点。敦煌第249窟与285窟出现大量畏兽,这么多量又造型多变化的畏兽不见于魏晋十六国时期河西地区墓葬。例如丁家闸5号墓墓顶祥瑞图像,虽然其造型与249窟窟顶相似,却不见畏兽。520年代中国传统墓葬图像大量被应用于北魏贵族墓葬,也出现许多畏兽图像。
……
前言/序言
丝路华章:中古时期河西走廊的宗教、文化与社会变迁研究 图书简介 本书系集学界前沿研究成果,聚焦于中古时期(约公元3世纪至13世纪)河西走廊在丝绸之路交流中的核心地位,深入剖析了该地区在宗教传播、文化融合、社会结构演变及物质文明发展等方面所展现出的复杂面貌与独特贡献。全书秉持跨学科的视野,融合了考古学、历史学、宗教学、艺术史及文献学等多重方法论,旨在为理解中古中国与周边世界的互动提供一个精细入微的观察切片。 河西走廊,作为连接中原农耕文明与西域游牧文明的天然通道,始终是不同信仰、技术、艺术和族群交汇碰撞的前沿地带。本书的每一篇论文,都如同一次深入地层或档案的考古挖掘,揭示出隐藏在宏大历史叙事之下的具体细节与鲜活场景。 一、 宗教信仰的多元共生与在地化进程 中古时期的河西走廊,是佛教东传的战略枢纽,但其宗教生态远非“一教独尊”可以概括。本书的专题研究之一,集中探讨了佛教在张掖、酒泉、敦煌等地的传播路径、寺院经济的兴衰,以及不同教派(如小乘与大乘的并行,禅宗与净土宗的渗透)之间的张力与融合。我们关注的重点不仅是宏伟的石窟造像艺术,更是那些散见于民间碑刻、契约文书和地方志中的俗信活动。 尤为引人注目的是对非佛教信仰的研究。本书详细考察了祆教(拜火教)、景教(基督教聂斯脱里派)和摩尼教在河西走廊短暂而深刻的影响。通过对出土文物和残存文献的细致解读,研究者们重建了这些源自西域乃至更远地区的信仰体系如何适应汉地社会结构,并在特定的政治或商业环境中寻求生存空间,最终如何与本土道教及民间信仰发生复杂的渗透与替代关系。例如,对特定神祇形象的世俗化处理,以及这些外来信仰在特定族群(如粟特商人、吐谷浑人)社会中的粘合剂作用,都得到了深入的论述。 二、 丝路贸易与社会阶层的流变 河西走廊的繁荣,建立在繁复的国际贸易网络之上。本书突破了将丝路简单视为“货物运输通道”的传统视角,着重分析了贸易活动对当地社会结构和人口构成的深远影响。粟特语、鲜卑语、回鹘语等多种语言的使用频率变化,被作为衡量国际性社区活跃度的重要指标。 研究细致地描绘了不同社会阶层的生态:从掌握国际贸易命脉的胡商集团,到为丝路运输提供基础服务的徭役群体(包括工匠、军户和戍卒),再到地方豪强和官僚阶层。通过对敦煌文书中的“雇佣合同”、“债务凭证”和“田产交易记录”的分析,本书展现了这些社会群体如何在全球化早期形态中寻求经济利益、维护自身权益,以及在不同王朝更迭中,其阶层地位的起伏不定。对于区域性经济中心(如高昌、甘州)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经济特质比较,也提供了新的见解。 三、 艺术与物质文化的交融景观 河西走廊的艺术成就,是不同文明“对话”的最直观体现。本书的艺术史部分,超越了对风格“汉化”或“异域化”的简单判断,致力于探究艺术母题的传播机制和审美观念的变异过程。 重点分析了纺织品纹样、金属器物工艺及建筑装饰元素中体现的跨文化交流。例如,萨珊波斯风格的动物纹饰如何与汉代的云气纹和佛教的莲花纹相结合,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视觉语言。此外,对石窟壁画中服饰、乐器和生活场景的细致摹写,为我们重建了中古时期河西走廊居民的日常生活图景提供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研究者们不仅关注了“伟大艺术”的成就,也关注了地方作坊、低级匠人对这些艺术母题的复制、简化与再创造,体现了文化传播的“自下而上”的活力。 四、 族群关系与边疆治理的复杂性 本书的重要贡献在于对中古时期河西走廊的“边疆性”进行了深入反思。这一地区并非中原王朝的“稳定边陲”,而是一个长期处于多族群、多政权(如前凉、北魏、西魏/北周、隋唐、吐蕃、回鹘)交替统治下的动态地带。 研究者们审视了不同政权下,中原汉族、氐、羌、鲜卑、吐谷浑等主要族群之间的互动模式。这包括军事冲突后的和解与融合、士族与地方势力的联姻、以及不同族群在兵役和赋税制度下的差异化待遇。通过对官方史书、地方志以及新出土的墓志铭的交叉验证,本书揭示了不同时期统治者如何利用或压制特定的族群资源来巩固其统治,以及这种治理策略如何塑造了当地的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特别是对吐蕃和回鹘势力兴衰之际,当地居民的迁徙、归顺与抵抗策略的分析,为理解中古边疆的政治弹性提供了深刻的案例。 结语 《丝路华章:中古时期河西走廊的宗教、文化与社会变迁研究》汇集了该领域内一批扎实的学术成果,它不仅是对一条古老道路的纪念,更是对一种复杂文明形态的深度挖掘。本书对历史细节的关注、对多元解释的包容,以及对考古与文献互证的坚持,使其成为理解中古中国与“世界”互动关系研究中不可或缺的参考专著。它将启发读者超越传统的地域和文化划分,以更加立体和动态的视角,重新审视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及其对后世的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