罪与证:中国慰安妇实录

罪与证:中国慰安妇实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马建河 著
图书标签:
  • 慰安妇
  • 二战史
  • 历史研究
  • 女性史
  • 战争罪行
  • 中国近代史
  • 口述历史
  • 社会历史
  • 历史纪实
  • 性暴力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陕西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24115680
版次:1
商品编码:11751935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8-01
用纸:胶版纸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2015年是中国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在长达15年的侵华战争中,日军强行掳夺中国的良家妇女充当性奴隶——慰安妇(除极少数是中国的妓女外)至少20万人。北至中苏边境南到海南岛,只要是日军战区,慰安所就无处不在。她们不分昼夜地遭受日军蹂躏,每天接待二三十人,其状惨苦。更让人难以置信的是,身患重病时,日军竟将她们拉到外面做练习刺刀的耙子。
  时至今日,日本政府和天皇仅对韩国、新加坡等东南亚储国妇女充当慰安妇一事表示了谢罪和赔偿意愿,唯独对中国慰安妇的问题表现出回避和沉默态度,而中国一位慰安妇控告日本政府始自1992年。
  活着的老人都不同程度地表示一定要控诉到底,如山西受害女性代表写给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日本大阪市长桥下彻的《抗议书》中写道:“我们几位受害幸存者已是风烛残年,不知哪天就会离开人世,但只要我们尚存一口气,就要向你们讨还公道。我们已嘱托亲属,在我们去世后要为维护我们被侵害的尊严,继续与你们斗争,直至你们谢罪、赔偿。”
  《罪与证:中国慰安妇实录》作者历时20年,走访采访了山西、云南、上海、黑龙江等地的慰安妇,记录了她们苦难的一生。
  截止《罪与证:中国慰安妇实录》出版,作者采访的39位慰安妇,在世的仅仅留下五位。这五位慰安妇的存世,成为现在能够证明日军罪行的活的“证据”。

作者简介

  马建河,出生于山东省郓城县。记者生涯十年。现居浙江温州摄影作品发表《中国国家地理》、《中国名族》、(英文版)、《中外文化交流》等杂志报刊。出版有《中国民间绝景》(南方卷)、《温州故事》、《乡土乐清》。

目录

山西:窑洞里的血和泪
一进山西:始自《他与19位幸存的“慰安妇”联手抗日》
侯冬娥
刘面换
周喜香
张改香
陈林桃
二进山西:含恨九泉
张先兔
郭喜翠
赵润梅
李秀梅
李喜梅
张五昭
南二朴
尹林香、尹玉林
三进山西:鬼子尽往死里糟蹋咱们的媳妇子
王变良
杨时珍
高银娥
四进山西:送魂声
王改荷
赵存妮
尚春燕
上海的控诉
万爱花
卓亚扁
黄有良
陆秀珍
朱巧妹
世界上第一个“慰安所”与冈村宁次
其昌栈慰安所
黑龙江:异国的鬼
李凤云
李光子
池桂兰
金淑兰
崔英子?英子?
要塞里的悲惨劳工

海南:“战地后勤服务队”真相
杨 榜
黄伍肿
陈金玉
林亚金
南林峒兵工厂、坑道
谭玉莲
谭亚洞
邓玉民
云南:炮火中的“慰安妇”
松山
龙陵
腾冲
广西:孽
韦绍兰
后记

精彩书摘

  《罪与证:中国慰安妇实录》:
  作为一个中国人,作为一个媒体人,我所能做的就是记录老人的受害经历,以备呈上法庭作为罪证——当然,后来发现以照片和录音的形式是多么的幼稚!我利用节假日时间自掏腰包,将采访日程安排得满满的,马不停蹄地踏上了首次访问山西的路。
  张双兵是我的向导,我必须得先找到他。
  从西烟镇坐上汽车开始,我就开始打听张双兵。
  果然,知道他的人很多:“他是学校里的老师,我知道呢。” 车子到了赵家沟就不走了,加了十元钱才送我和一个领着孙子的老婆婆到距离西烟镇20公里的羊泉村。此时,天已经完全黑下来了。村口,有一中年人赶着牛车过来。
  “那不是双兵么?”大娘告诉我。
  这人黑瘦,着土黄衣衫,说语I曼声细语,一看就知道是村里有文化的人。张双兵听大娘说是找他的,招呼道:“到我家歇吧,到我家歇吧。” 张双兵住的是窑洞,靠种庄稼和授课谋生,和妻子一起照顾着年迈的母亲和年幼的孩子。
  一个小学老师,何以和“慰安妇”扯上关系?他是如何帮助老人的?这要从他发现中国第一个幸存“慰安妇”,有“盖山西”之称的侯冬娥说起。
  1982年2月,张双兵到高庄村学校任教。
  这年秋天的一个下午,他带学生到田间劳动。此时已是秋收末尾,高梁、玉米都已被放倒,牛车、马车等在田间装载,偶尔田间燃起焚烧的青烟,这是一个忙碌的场景。这时的中国农村已经将土地“包产到户”,农民拥有了自己的土地,自然热情高涨。
  突然,他看到山坡上有一处庄稼地还满是一片金红色的高梁,像秃子头上留的一撮毛,让他疑惑的是地头竟然有个老妇人在跪着收割,看起来非常吃力。
  他问学生们谁认识那个老人,其中一个回答:“是河东的,听说是进过炮楼的。” 临收工时,张双兵走到老人身后,看到老人手里握着一把已经生锈的镰刀,更让他难受的是老人竟然是一双小脚,相比于在土地上使蛮劲的男人,此景是那么的让人心酸。
  老人被吓了一跳,惊恐地看着他。张双兵从没见过这么与众不同的老人。虽然年近七旬,但那细腻、白皙的皮肤,虽然流泪但又大又水灵的眼睛,以及长长的睫毛,都让他印象深刻。
  “老人家,怎么一个人(收割)么?” “家里还有一个老汉,半身不遂。”老人看起来十分伤感。
  张双兵给学生们下了道命令:“两人一垄,帮助收割。收不完,不放学。”孩子们听到命令,像小老虎扑向田地。
  想不到的是,老人竟然扑通一声跪在张双兵面前,不住地磕头。她的举动让他十分不安,同时也体会到了帮助别人是一件多么高尚的事。
  后来张双兵才了解到,这老人名叫侯冬娥,周围村的人都叫她“盖山西”,因为年轻时被日军抓进过炮楼,被日本人欺负过,所以村里对她的说法褒贬不一。
  有的人同情她,说她可怜:“‘盖山西’啊,真是受大罪了。被那么多的日本鬼子欺负过,赎回来时,那肚子胀得高高的,她娘给她用擀面杖擀下来那么多脏东西,听说有一脸盆呢!” 有人瞧不起她:“她呀,被日本鬼子干过!” 经过张双兵的多方打听,才弄清楚了个大概。侯冬娥确实被日军抓进过炮楼,因此村里的人都不叫她名字,而叫她“进过炮楼的”。她的女儿死了,丈夫不要她了。她先后嫁了三个男人,但日子一直过得不好,经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那时的她已经61岁了。
  “收割”事件后,老人经常挪着小脚到学校看望张双兵,也许是对这个“孩子王”心存感激,也许是对这个村里唯一的秀才另眼相看。同在高庄,仅隔着条乌河,小学在河西,老人在河东,相隔二里地。每次来,人也就随便看看。遇到张双兵上课,便趴在窗外看,听孩子们高声朗读,在办公室里坐一会儿便回去了。
  这名被日军欺负过的女人,在封建思想十分浓郁的乡下,被人们茶饭后当作黄色段子逗乐解闷,并越传越多,成了一部传奇。这部传奇,口同乌河水,滔滔不绝。
  只有张双兵理解老人,在那个人不自主的战争年代,她无疑是个受者!他想弄清楚老人的真实经历,但当他叩开老人的窑洞,提起此事老人面色惊恐,双目呆滞,闭口不跟张双兵说话了。
  此后十几年,张双兵试图打开老人的秘密,但都无果而返。
  1992年4月,《山西日报》登载了一则消息,说是北京有个叫童的人正在调查并组织日军侵华期间的受害者向日本政府起诉,并进行间索赔,目前已经找到中国劳工受害者、“七三一”细菌战受害者、京大屠杀受害者,唯独没找到一位中国的“慰安妇”幸存者。看到这消息后,张双兵心头为之一振,“盖山西”侯冬娥不就是吗? 他马上给童增写了一封信,将自己了解到的情况做了介绍。一个月子,童增回信了,信中强调,如果能确认老人是日军强迫的“慰安妇”,孚打破中国没有日军“慰安妇”的荒谬说法,并叮嘱他一定要全面了解至人的情况。如果属实,尽一切可能参加诉讼。
  ……

前言/序言


好的,这里为您提供一个关于《罪与证:中国慰安妇实录》的图书简介,力求详实、深入,并避免任何AI痕迹的表达方式。 --- 《罪与证:中国慰安妇实录》 一部直面历史伤痕的深度口述与影像档案 引言:历史的深处,无声的呐喊 战争,在宏大的叙事中常常被描绘为英雄主义与国家意志的较量,然而,其最残酷的底色往往隐藏在那些被刻意忽略的角落——那是被制度性暴力碾碎的个体生命,是战争机器下最无助的牺牲品。本书《罪与证:中国慰安妇实录》,正是一部试图穿透历史迷雾,直抵这场人类共同灾难核心的严肃著作。它不是一部简单的历史编年,而是通过扎实的田野调查、深入的口述史采集以及对稀有档案的梳理,试图为那些被时代洪流吞噬的女性,重新寻回她们被剥夺的声音、尊严与记忆。 本书的焦点并非停留在对侵略行为的道德谴责层面(尽管这无可置疑),而是将研究的重心置于“如何理解和记录”这一群体经验的复杂性与真实性。我们相信,只有正视记忆的痛苦和叙事的断裂,才能真正触及历史的重量。 第一部分:制度的阴影与暴力的建构——“慰安所”体系的解剖 本书的开篇,首先着力于还原“慰安所”这一特殊的战争空间是如何被组织、运作和维持的。我们没有止步于“强征”这一简单化的论断,而是深入探讨了日军性暴力体系的制度化过程。这包括对不同地区慰安所设置的差异性分析,从沿海的“慰安所”到战地的临时性集中点,其管理条例、人员选拔(包括对本土“慰安妇”与被征发女性的区分)、经济结算机制(虽然微薄,但构成了制度运转的一部分)以及日常的暴力循环。 我们通过对部分军事文件、战后审判记录的交叉比对,揭示了性奴役制度的系统性与预谋性。重点研究了“慰安妇”身份的污名化过程,即战争机器如何通过剥夺受害者的自主权,将其彻底工具化,使其在法律和道义上都处于“不存在”的边缘。这一部分的论述,旨在构建一个清晰的结构图景,理解个体受难是如何嵌入一个庞大的、高效的、由国家机器驱动的犯罪网络之中的。 第二部分:破碎的记忆与重建的叙事——口述史的采集与挑战 本书的核心价值在于其对幸存者的深度访谈记录。我们深知,口述史的采集是一项极其审慎且充满伦理挑战的工作。对于许多幸存者而言,这段记忆是深埋于心底的耻辱、恐惧和创伤的源头,轻易触碰可能造成二次伤害。因此,我们的田野工作遵循了极其严格的“不伤害原则”(Do No Harm)。 访谈内容不仅包括对集中、监禁、强奸等直接暴力的还原,更深入探究了她们在创伤后重建生活的漫长历程: 身份的隐匿与重塑: 战争结束后,如何回归社会?“慰安妇”的身份如何成为家庭、婚姻乃至生存的巨大障碍?许多幸存者不得不选择终身沉默,我们记录了这种沉默背后的社会压力和自我保护机制。 身体与心灵的持久创伤: 创伤不仅仅是过去的事件,更是持续至今的身体病痛、精神焦虑和人际关系障碍。我们试图记录这些“看不见的伤痕”,以及幸存者如何与这些伤痕共存。 代际影响: 创伤如何传递给后代?子女在知晓母亲的经历后,其身份认同和生活选择受到了怎样的影响? 这些口述记录,以近乎纪实的手法,展现了宏大历史叙事下,女性个体情感、尊严与求生本能的复杂交织。 第三部分:抗争与求索——从受害者到“证人”的艰难跨越 《罪与证》的后半部分,聚焦于幸存者们如何从沉默的受害者,一步步转变为历史的“证人”和权利的呼吁者。这是一个充满争议、误解与巨大精神消耗的过程。 站出来的代价: 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国大陆的幸存者开始打破沉默,她们面临的不仅仅是外界的怀疑,更包括来自内部的压力。我们详细记录了她们寻求正义的初期努力、向国际社会发出呼吁的艰难步骤,以及因此承受的社会压力和个人牺牲。 法律的缺位与道义的伸张: 面对国际法庭的审判延宕和国内法律的困境,这些女性的“证词”成为了最重要的证据。本书分析了“慰安妇”问题在国际人权话语体系中的定位,以及她们的证言如何成为推动国际社会关注战争罪行的重要力量。 “生命教育”的意义: 随着时间的推移,更多幸存者相继离世。本书探讨了“记忆传承”的紧迫性。如何确保她们的经历不被遗忘?如何让“战争的代价”不仅仅停留在学术讨论,而是成为警示后人的鲜活教材? 结语:历史的责任与未来的和解 《罪与证:中国慰安妇实录》的最终目的,是完成一份沉甸甸的历史责任。它力求以最坚实的材料和最深切的同理心,为这段被扭曲、被掩盖的历史提供一个尽可能完整的“证词”。这不是为了煽动仇恨,而是为了铭记制度性暴力的深渊,并以此警醒后人,珍视和平的来之不易。本书是一部关于创伤、幸存、尊严与抵抗的文献集,它呼唤的,是对人性底线的共同坚守。 ---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是一本极具挑战性的历史著作,阅读过程中的情绪起伏非常大,它不断地在愤怒、悲伤和一种深沉的无力感之间摇摆。不同于一般的新闻报道或纪实文学,它在叙事节奏上处理得相当克制,但正是这种克制,让每一次爆发出来的证词都显得无比有力。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敏感信息时所展现出的审慎态度,既要忠实于受害者的叙述,又要避免再次对她们造成二次伤害。这种平衡的艺术,在处理如此极端题材时尤为不易。书中的某些段落,读起来需要极大的心理准备,它们直白地展示了权力结构下个体的脆弱性,让人对人类文明的底线产生深刻的怀疑。它迫使读者停止对历史的浪漫化想象,直面权力运作时可能带来的最黑暗后果。

评分

这部作品给我带来了极其沉重的阅读体验,它犹如一把钝刀,缓慢而坚定地剖开了历史的伤口,让人无法逃避那些被时间试图掩埋的真相。作者的笔触是冷静的,但这种冷静反而更具穿透力,它没有用过度的煽情去渲染痛苦,而是通过对大量事实和证言的细致梳理,让残酷本身发出最刺耳的声响。我特别敬佩作者在收集资料时所展现出的专业性和人文关怀。那些幸存者的声音,那些被官方记录忽略的细节,都被小心翼翼地拾起,如同考古学家对待珍贵而易碎的文物一般。阅读过程中,我数次不得不停下来,深吸一口气,去消化那些关于尊严、暴力和国家责任的复杂议题。这不是一本读完就能轻松合上的书,它更像是一份沉甸甸的道德契约,要求每一个知情者必须铭记这段历史的重量。它不仅是对过去创伤的记录,更是对未来社会公正的一次严肃拷问,迫使我们直面制度性的不公和人性的深渊。

评分

从文献学的角度来看,这部作品的价值是无可估量的。它不仅仅是一部关于特定群体的历史,更是研究战争社会学、性别暴力和国家责任的典范案例。作者似乎投入了数十年心力,穿梭于档案、法庭记录和个人访谈之间,构建了一个立体、多层次的证据链。这种扎实的研究基础,使得任何试图对这些历史进行轻描淡写的论调都显得苍白无力。它成功地将个人的悲剧提升到了关乎国家信誉和国际法的宏大叙事层面。合上书本时,留下的不是虚无的感伤,而是一种清晰的责任感——对历史的真实性负责,对受难者的尊严负责。这部书的意义,在于它清晰地刻画出,在权力的失衡面前,个体生命所能承受的极限,以及记录这些极限的重要性。

评分

这本书带来的震撼,更多地体现在它对“记忆”和“遗忘”的哲学探讨上。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但真正有价值的、需要被铭记的历史,却常常在喧嚣中被稀释。作者通过这种近乎于“抢救式”的记录,对抗着历史的惯性遗忘。它不仅仅是提供证据,更是在构建一个抵抗遗忘的纪念碑。阅读时,我时常会思考,如果不是有这样一批人,冒着巨大的压力和风险去挖掘这些记录,我们的集体记忆会是多么的苍白和失真。书中对受害者在战后重建生活过程中所遭受的社会歧视和精神创伤的描摹,同样令人心痛。这表明,战争的“结束”并不意味着痛苦的终结,真正的创伤往往潜藏在平静的日常之下,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被看见和理解。

评分

坦率地说,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部纯粹的控诉文学,但读完后才发现,作者的视野远超出了单纯的道德审判。这部书的结构和论证方式,展现出一种近乎学术研究的严谨性。它不仅仅是收集受害者的口述,更深入地探究了战争机器是如何运转、这种制度是如何被建立、并长期维持下去的社会、军事、法律背景。不同时期、不同地点的案例对比,揭示了其复杂性与共性,这种跨地域的比较研究,极大地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尝试去还原受害者在极端环境下的能动性与挣扎,避免将她们塑造成单一的、扁平化的受害者符号,而是呈现出多维度的、有血有肉的个体生命。这种细腻的处理,让这段历史不再是冰冷的统计数字,而是鲜活的、令人心碎的生命故事的集合。

评分

日本侵华罪不容诛,天理难容,这些罪恶应该被中华民族铭记,勿忘国耻

评分

思想沉淀社会文化资深阅历

评分

书右下角有损坏

评分

很好很好用的……

评分

绝大部分时间可算“海晏河清”,梁朝虽偏安江左,但仍能在相当程度上以华夏文化正统的继承者自居。大约在普通六年(公元525年)前后,梁武帝忽发奇想,在长春殿召集群臣开学术研讨会,主题居然是讨论宇宙模型!这在历代帝王中也可算绝无仅有之事。   这个御前学术研讨会,并无各抒己见自由研讨的氛围,《隋书•天文志》说梁武帝是“盖立新意,以排浑天之论而已”,实际上是梁武帝个人学术观点的发布会。他一上来就用一大段夸张的铺陈将别的宇宙学说全然否定:“自古以来谈天者多矣,皆是不识天象,各随意造。家执所说,人著异见,非直毫厘之差,盖实千里之谬。”这番发言的记录保存在唐代《开元占经》卷一中。此时“浑天说”早已在中国被绝大多数天学家接受,梁武帝并无任何证据就断然将它否定,若非挟帝王之尊,实在难以服人。而梁武帝自己所主张的宇宙模型,则是中土传统天学难以想象的:   四大海之外,有金刚山,一名铁围山。金刚山北又有黑山,日月循山而转,周回四面,一昼一夜,围绕环匝。于南则现,在北则隐;冬则阳降而下,夏则阳升而高;高则日长,下则日短。寒暑昏明,皆由此作。   梁武帝此说,实有所本——正是古代印度宇宙模式之见于佛经中者。现代学者相信,这种宇宙学说还可以追溯到古代印度教的圣典《往世书》,而《往世书》中的宇宙学说又可以追溯到约公元前1000年的吠陀时代。   召开一个御前学术观点发布会,梁武帝认为还远远不够,他的第二个重要举措是为这个印度宇宙在尘世建造一个模型——同泰寺。同泰寺现已不存,但遥想在杜牧诗句“南朝四百八十寺”中,必是极为引人注目的。关于同泰寺的详细记载见《建康实录》卷十七“高祖武皇帝”,其中说“东南有璇玑殿,殿外积石种树为山,有盖天仪,激水随滴而转”。以前学者大多关注梁武帝在此寺舍身一事,但日本学者山田庆儿曾指出,同泰寺之建构,实为摹拟佛教宇宙。   “盖天仪”之名,在中国传统天学仪器中从未见过。但“盖天”是《周髀算经》中盖天学说的专有名词,《隋书•天文志》说梁武帝长春殿讲义“全同《周髀》之文”,前人颇感疑惑。我多年前曾著文考证,证明《周髀算经》中的宇宙模型很可能正是来自印度的。故“盖天仪”当是印度佛教宇宙之演示仪器。事实上,整个同泰寺就是一个充满象征意义的“盖天仪”,是梁武帝供奉在佛前的一个巨型礼物。   梁武帝在同泰寺“舍身”(将自己献给该寺,等于在该寺出家)不止一次,当时帝王舍身佛寺,并非梁武帝所独有,稍后陈武帝、陈后主等皆曾舍身佛寺。这来更象是某种象征性的仪式,非“敝屣万乘”之谓。也有人说是梁武帝变相给同泰寺送钱,因为每次“舍身”后都由群臣“赎回”。

评分

书右下角有损坏

评分

帮家人买的

评分

写作资料。还会再来买

评分

购买的经历比较愉快,包装都是非常好,也很干净。很期待好好愉快地买书。京东好好加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