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极具挑战性的历史著作,阅读过程中的情绪起伏非常大,它不断地在愤怒、悲伤和一种深沉的无力感之间摇摆。不同于一般的新闻报道或纪实文学,它在叙事节奏上处理得相当克制,但正是这种克制,让每一次爆发出来的证词都显得无比有力。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敏感信息时所展现出的审慎态度,既要忠实于受害者的叙述,又要避免再次对她们造成二次伤害。这种平衡的艺术,在处理如此极端题材时尤为不易。书中的某些段落,读起来需要极大的心理准备,它们直白地展示了权力结构下个体的脆弱性,让人对人类文明的底线产生深刻的怀疑。它迫使读者停止对历史的浪漫化想象,直面权力运作时可能带来的最黑暗后果。
评分这部作品给我带来了极其沉重的阅读体验,它犹如一把钝刀,缓慢而坚定地剖开了历史的伤口,让人无法逃避那些被时间试图掩埋的真相。作者的笔触是冷静的,但这种冷静反而更具穿透力,它没有用过度的煽情去渲染痛苦,而是通过对大量事实和证言的细致梳理,让残酷本身发出最刺耳的声响。我特别敬佩作者在收集资料时所展现出的专业性和人文关怀。那些幸存者的声音,那些被官方记录忽略的细节,都被小心翼翼地拾起,如同考古学家对待珍贵而易碎的文物一般。阅读过程中,我数次不得不停下来,深吸一口气,去消化那些关于尊严、暴力和国家责任的复杂议题。这不是一本读完就能轻松合上的书,它更像是一份沉甸甸的道德契约,要求每一个知情者必须铭记这段历史的重量。它不仅是对过去创伤的记录,更是对未来社会公正的一次严肃拷问,迫使我们直面制度性的不公和人性的深渊。
评分从文献学的角度来看,这部作品的价值是无可估量的。它不仅仅是一部关于特定群体的历史,更是研究战争社会学、性别暴力和国家责任的典范案例。作者似乎投入了数十年心力,穿梭于档案、法庭记录和个人访谈之间,构建了一个立体、多层次的证据链。这种扎实的研究基础,使得任何试图对这些历史进行轻描淡写的论调都显得苍白无力。它成功地将个人的悲剧提升到了关乎国家信誉和国际法的宏大叙事层面。合上书本时,留下的不是虚无的感伤,而是一种清晰的责任感——对历史的真实性负责,对受难者的尊严负责。这部书的意义,在于它清晰地刻画出,在权力的失衡面前,个体生命所能承受的极限,以及记录这些极限的重要性。
评分这本书带来的震撼,更多地体现在它对“记忆”和“遗忘”的哲学探讨上。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但真正有价值的、需要被铭记的历史,却常常在喧嚣中被稀释。作者通过这种近乎于“抢救式”的记录,对抗着历史的惯性遗忘。它不仅仅是提供证据,更是在构建一个抵抗遗忘的纪念碑。阅读时,我时常会思考,如果不是有这样一批人,冒着巨大的压力和风险去挖掘这些记录,我们的集体记忆会是多么的苍白和失真。书中对受害者在战后重建生活过程中所遭受的社会歧视和精神创伤的描摹,同样令人心痛。这表明,战争的“结束”并不意味着痛苦的终结,真正的创伤往往潜藏在平静的日常之下,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被看见和理解。
评分坦率地说,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部纯粹的控诉文学,但读完后才发现,作者的视野远超出了单纯的道德审判。这部书的结构和论证方式,展现出一种近乎学术研究的严谨性。它不仅仅是收集受害者的口述,更深入地探究了战争机器是如何运转、这种制度是如何被建立、并长期维持下去的社会、军事、法律背景。不同时期、不同地点的案例对比,揭示了其复杂性与共性,这种跨地域的比较研究,极大地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尝试去还原受害者在极端环境下的能动性与挣扎,避免将她们塑造成单一的、扁平化的受害者符号,而是呈现出多维度的、有血有肉的个体生命。这种细腻的处理,让这段历史不再是冰冷的统计数字,而是鲜活的、令人心碎的生命故事的集合。
评分日本侵华罪不容诛,天理难容,这些罪恶应该被中华民族铭记,勿忘国耻
评分思想沉淀社会文化资深阅历
评分书右下角有损坏
评分很好很好用的……
评分绝大部分时间可算“海晏河清”,梁朝虽偏安江左,但仍能在相当程度上以华夏文化正统的继承者自居。大约在普通六年(公元525年)前后,梁武帝忽发奇想,在长春殿召集群臣开学术研讨会,主题居然是讨论宇宙模型!这在历代帝王中也可算绝无仅有之事。 这个御前学术研讨会,并无各抒己见自由研讨的氛围,《隋书•天文志》说梁武帝是“盖立新意,以排浑天之论而已”,实际上是梁武帝个人学术观点的发布会。他一上来就用一大段夸张的铺陈将别的宇宙学说全然否定:“自古以来谈天者多矣,皆是不识天象,各随意造。家执所说,人著异见,非直毫厘之差,盖实千里之谬。”这番发言的记录保存在唐代《开元占经》卷一中。此时“浑天说”早已在中国被绝大多数天学家接受,梁武帝并无任何证据就断然将它否定,若非挟帝王之尊,实在难以服人。而梁武帝自己所主张的宇宙模型,则是中土传统天学难以想象的: 四大海之外,有金刚山,一名铁围山。金刚山北又有黑山,日月循山而转,周回四面,一昼一夜,围绕环匝。于南则现,在北则隐;冬则阳降而下,夏则阳升而高;高则日长,下则日短。寒暑昏明,皆由此作。 梁武帝此说,实有所本——正是古代印度宇宙模式之见于佛经中者。现代学者相信,这种宇宙学说还可以追溯到古代印度教的圣典《往世书》,而《往世书》中的宇宙学说又可以追溯到约公元前1000年的吠陀时代。 召开一个御前学术观点发布会,梁武帝认为还远远不够,他的第二个重要举措是为这个印度宇宙在尘世建造一个模型——同泰寺。同泰寺现已不存,但遥想在杜牧诗句“南朝四百八十寺”中,必是极为引人注目的。关于同泰寺的详细记载见《建康实录》卷十七“高祖武皇帝”,其中说“东南有璇玑殿,殿外积石种树为山,有盖天仪,激水随滴而转”。以前学者大多关注梁武帝在此寺舍身一事,但日本学者山田庆儿曾指出,同泰寺之建构,实为摹拟佛教宇宙。 “盖天仪”之名,在中国传统天学仪器中从未见过。但“盖天”是《周髀算经》中盖天学说的专有名词,《隋书•天文志》说梁武帝长春殿讲义“全同《周髀》之文”,前人颇感疑惑。我多年前曾著文考证,证明《周髀算经》中的宇宙模型很可能正是来自印度的。故“盖天仪”当是印度佛教宇宙之演示仪器。事实上,整个同泰寺就是一个充满象征意义的“盖天仪”,是梁武帝供奉在佛前的一个巨型礼物。 梁武帝在同泰寺“舍身”(将自己献给该寺,等于在该寺出家)不止一次,当时帝王舍身佛寺,并非梁武帝所独有,稍后陈武帝、陈后主等皆曾舍身佛寺。这来更象是某种象征性的仪式,非“敝屣万乘”之谓。也有人说是梁武帝变相给同泰寺送钱,因为每次“舍身”后都由群臣“赎回”。
评分书右下角有损坏
评分帮家人买的
评分写作资料。还会再来买
评分购买的经历比较愉快,包装都是非常好,也很干净。很期待好好愉快地买书。京东好好加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