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称道的是,本书在处理国际经济背景时,展现了相当的广度和深度。国民政府的十年经济建设,从来都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它深受全球经济波动和列强间博弈的影响。书中关于白银政策、外债管理以及对国际市场波动的敏感性分析,都揭示了中国在当时全球经济体系中的边缘地位和被动性。作者成功地将国内的财政改革与国际金融环境的变化紧密地联系起来,展示了在“后顾之忧”重重的环境下,决策者们如何在国际经济的风浪中艰难求存。这种将本土实践放置于全球视野下考察的格局,是本书的一大亮点,它使得那些看似孤立的国内政策,立刻获得了更广阔的解释空间。这不仅仅是一部关于“南京”的经济史,更是一部关于中国如何试图融入、又如何被排挤于现代世界经济体系之外的深刻剖析。
评分这本书在探讨国民政府的“建设”理念时,展现出一种内在的矛盾性,这部分内容处理得相当微妙,也最让我印象深刻。一方面,我们能清晰地看到引进西方现代经济学思想和技术官僚的努力,那种试图在动荡中建立一个现代化国家的雄心壮志跃然纸上。但另一方面,每一次试图推行实质性改革时,总会遭遇地方势力、派系倾轧甚至是外部环境的巨大阻力,那种“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挫败感是扑面而来的。作者没有简单地将这段历史描绘成一次成功的或彻底失败的尝试,而是细致地勾勒出改革者们在理想与现实的夹缝中挣扎的状态。特别是对几次关键的金融政策调整的分析,我感觉自己就像一个旁观者,看着那些精心设计的蓝图,如何被现实的狂风骤雨一次次吹散,那种历史的宿命感非常强烈,让人不禁思考,在那样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他们是否真的有更好的选择。
评分我个人对书中关于“建设”与“发展”的地域差异描写尤其感兴趣。南京国民政府的经济政策在不同的省份和地区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效果,这种不平衡性是理解那个时代社会结构的关键。书中对比了沿海工业中心与内陆农业地区的资源分配和基础设施投入,揭示了发展鸿沟是如何在当时就已经埋下了深深的烙印。这种对比不仅仅是经济数字上的差异,更反映了权力基础和资源控制权的争夺。我特别留意了那些关于特定区域如江浙富庶地区如何利用其优势地位,在政策制定中争取利益的描述,这让我对当时政商关系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如果说这是一部经济史,那么它无疑也是一部权力史,因为经济资源的流向,本质上就是权力意志的投射。作者对这种区域经济差异的深度挖掘,为理解后续中国经济格局的演变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历史参照点。
评分这本书的写作风格极其严谨,学术气息浓厚得近乎板正。它更像是一份经过层层审核的历史档案汇编,而非一本面向大众讲述故事的通俗读物。对于那些习惯了流畅叙事和人物传记式历史解读的读者来说,阅读体验可能会略显枯燥。我认为,作者的重点似乎完全放在了对政策源头的追溯和对经济指标的精确考证上,这无疑保证了材料的可靠性,但牺牲了一定的可读性。我倒是希望,在那些关于货币稳定和税收改革的章节里,能多一些生动的历史侧写,比如一个普通商人或一个基层官员如何应对这些新政策带来的冲击和机遇。毕竟,冰冷的数字背后,总归是活生生的人在承受和适应。缺乏这种人性的温度,使得宏大的经济叙事显得有些缺乏生气。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实在有点慢悠悠的,感觉作者像是想把每一次经济决策背后的每一次会议、每一个字斟句酌的电报往来都写进去。读起来的时候,我总有一种坐在老式留声机旁,听着那些冗长的历史录音的感觉,时代感是有了,但对于想快速把握大方向的人来说,确实有点费劲。尤其是在描述那些关于财政收支的细节时,数据和政策条文的堆砌让人感到有些喘不过气,仿佛在阅读一份被拉长的官方公报。我期待的是一种更加精炼的、能提纲挈领的分析,而不是事无巨细的流水账。当然,这或许也是一种史料价值的体现,但作为普通读者,我更倾向于看到作者是如何将这些复杂的经济齿轮如何咬合、如何推动整个南京政府机器运转的宏观图景,而不是沉溺于每一个螺丝钉的尺寸。如果能用更生动的案例或者更具洞察力的比较来穿插其中,想必能更好地抓住读者的注意力,而不是让读者在浩如烟海的数字中迷失方向。
评分中华民国专题史是由南京大学资深教授张宪文和台湾著名史学家张玉法,策划统筹组织大陆、台湾、香港与澳门四地70余名学者,历时五年,编著而成,总计18卷,由南京大学出版社正式发行,随后也将在台湾发行繁体版。[1]
评分张宪文介绍,这是两岸及香港、澳门史学家首次大型合作研究项目,该丛书涵盖辛亥革命、北洋政府、北伐战争、抗日战争、国共内战等重要时段,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教育、军事、城市及边疆与民族等议题,内容全面,体系宏大。
评分中华民国专题史是由南京大学资深教授张宪文和台湾著名史学家张玉法,策划统筹组织大陆、台湾、香港与澳门四地70余名学者,历时五年,编著而成,总计18卷,由南京大学出版社正式发行,随后也将在台湾发行繁体版。[1]
评分两岸三地合作,印装好,书是好书,就是太贵。
评分《中华民国专题史》共18卷,分为18个专题,总计800多万字。该书在教育部提议下,由南京大学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名誉主任张宪文和台湾中研院院士张玉法领衔,两岸史学界学者协同研究,在中华民国史研究领域达成共识,并合作撰述。此书由南大出版社和台北思行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分别以简体字和繁体字两种版本在两地出版。
评分给力,痛快,非常爽
评分参考资料
评分参考资料
评分“其中,比较难处理的问题就是国共关系,国共关系对错不好说,所以我跟张宪文先生商定的一个原则,就是基本上不论谁对谁错,只是说谁做了什么事情,把它写出来。”张玉法坦言,两岸研究民国史的学者,这些年来对国共关系以外的题目,基本上都是凭史料说话,大多没有什么分歧。(完)中华民国专题史编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