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法国大革命史这门学问,从来就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学术问题,而是和政治紧紧缠绕在一起。《旧制度与大革命》以其犀利的笔触,对“如何避免革命”这个问题做了开创性的思考,并试图通过探讨法国大革命这一典型个案来揭示一些历史教训,为人类如何避免革命动荡指出某些可能的路径。如今托克维尔研究早已是世界学术热点,西方学界有关《旧制度与大革命》的研究成果异常丰富,《西学门径书系:<旧制度与大革命>解说》从中优中选优,力求反映西方学界的视角与新解读,同时加入中国学者的观察,期待有助于中国读者感受这本名著的超凡魅力。
内页插图
目录
导言/高毅
西方专家观点
《旧制度与大革命》导言/乔治·勒费弗尔
关于托克维尔/乔治·勒费弗尔
大革命历史学家托克维尔/马塞尔·莱因哈特
托克维尔和旧制度/弗朗索瓦·孚雷
《旧制度与大革命》的策论意义——巴黎政治学院教授吕
西安·若姆访谈录/若姆、潘丹
旧制度怎样把农民变成潜在的革命者/多纳尔德·马莱茨
托克维尔论大革命的发生:远因、近因和导火线/琼·厄尔斯特
作为法国革命史学家的托克维尔/斯坦利·梅隆
国内学人评论
国家主义的自我摧毁——《旧制度与大革命》的一个核心思想/崇明
社会分裂:托克维尔笔下旧制度的致命弊病/庞冠群
旧制度:困境与改革/黄艳红
“文学政治”何以成为可能——对托克维尔的一点批评/乐启良
……
精彩书摘
但在1856年,时代已经发生了变化。托克维尔的《旧制度与大革命》是从1789年法国人提出要完成的事情和他们实际做到的事情之间的比较开始的。他们曾热切地要和他们的过去决裂,但他们实际上已经把旧制度的习俗和观念重新赋予了新世界。这正是为什么解释法国人的革命对于这位历史学家来说是那样的困难:他不仅必须弄懂一个民族何以会产生彻底砸烂旧世界、一切从头开始的观念,而且还必须搞清楚这种观念是怎样马上就在习惯的重压下被埋葬的。托克维尔琢磨出一个办法,那就是在大革命进程内部划分出两个阶段。
托克维尔的出发点,是那种被同时代人看作法国大革命的崭新、非同寻常、无法理解、令人厌恶同时又令人着迷的特征的东西。这种特征并非一开始就很清楚,但它很快就成了包括埃德蒙·伯克和约瑟夫·德·迈斯特在内所有最富有洞察力的观察家们的共同印象,他们都为这种突如其来而且世所仅见的景象而惊讶莫名。然而托克维尔却提出了自己的异议:大革命最终还是恢复了宗教,并借由对社会平等概念的高扬而创造出了那么伟大的力量,以至于它的敌人都要跟着效仿。大革命能给人一种神秘莫测的新鲜感,而其结果又是那样不出所料——何来这种强烈的反差?无非是因为在这个打断时间进程的事件背后,隐藏着一种时间上的连续性。这个悖论,在托氏此书第一编的第一、第二章里有一个初步的勾勒,接下来的三章文字便是对它的深度阐述。这说明托氏在描述大革命的各种因素方面是下了许多功夫的。
大革命之新,究竟新在何处?新在革命者希望按照某种宗教革命的方式把它搞成一种“普济主义的”革命,即使它只是一种社会的和政治的事件。托克维尔想到了基督教,想到了基督教以普济主义诉求击败古代各城邦所有地方教派的斗争方式。他把民主的理想和基督教理想做了对比,目的不是要将前者归结为后者,而是要确认大革命被注满了宗教性的魔力。18世纪末的法国人立志再造人性,其实就是想在此岸实现基督教徒想在彼岸实现的梦想。他们诱出的希望和煽起的激情,都和宗教世界的希望和激情非常相似,即使向这种希望和激情开放的只有一个政治空间。这样他们就发明了“一种新宗教”,即革命政治宗教。循着米什莱[他的《法国革命史》(18471853)托氏一定读过,尽管从未引用过]的叙述,托克维尔发现1789年出现了一种新型的、旨在煽动民众参与政治的宣传活动。言其“新型”,不是说这种活动在早期的宗教运动中没有先例,只是说这种活动的成效长期低迷,“直到中世纪中期”都从未能成功,实际上一直滞留于圣经也就是宗教里。说的也是,早期宗教运动的人气,岂能与法国大革命在18世纪末的人气相比。所以,1789年革命提出的第一个问题,便是解释为什么一般公众那么容易接受它的普济主义信条。
……
前言/序言
西学门径书系:精选入门读本(示例) 本套《西学门径书系》旨在为对西方思想、历史、社会和文化抱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提供一套系统、深入且易于理解的入门读物。我们深知,西方文明的体系庞大而复杂,初学者往往无从下手。因此,本套书系精选了最具代表性、影响深远的经典著作,并配以高质量的导读和解析,力求搭建起一座理解西方思想殿堂的坚实阶梯。 本套系当前已推出(或计划推出)以下核心分册,每一本都聚焦于西方思想史上的关键节点或核心议题: --- 一、 柏拉图的理想国:政治哲学的永恒追问 核心内容: 本分册深入剖析了柏拉图的代表作《理想国》(Politeia)。我们不仅仅是梳理对话录中的情节,更着重于解析柏拉图关于“正义”(Justice)的本质探讨,以及他所构想的“哲学王”治理模式。书中详细阐述了“洞穴寓言”的深刻内涵,揭示了理念论与现实世界的关系。此外,我们还将柏拉图的政治哲学置于古希腊城邦衰落的时代背景下进行考察,探讨其理论对后世政治思想(包括对柏拉图主义的批判与继承)产生的深远影响。 导读侧重: 强调从柏拉图对雅典民主的批判中,理解西方政治思想中“精英治理”与“大众民主”的张力。同时,对柏拉图的知识论和形而上学基础进行清晰梳理,确保读者能准确把握其政治体系的哲学根基。 适合读者: 对西方哲学源头、古典政治学、以及理想社会构建有初探兴趣的读者。 --- 二、 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幸福的实践与德性的养成 核心内容: 本册围绕亚里士多德的《尼各马可伦理学》(Nicomachean Ethics)展开,系统阐释了这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对人类“至善”(Eudaimonia,通常译为幸福或繁荣)的探求。本书详细介绍了亚里士多德的核心概念,如“中道”(Golden Mean)、“实践智慧”(Phronesis)以及德性是如何通过习惯和教育养成的。我们着重分析了其对人类灵魂结构的划分,及其将伦理学与政治学紧密相连的内在逻辑。 导读侧重: 区别于柏拉图的理想主义,本册强调亚里士多德对现实人性和可实践性的关注。通过大量现实案例的辅助解读,帮助读者理解“德性伦理学”在现代社会中仍具有的指导意义,尤其是在个人品格塑造与社群生活构建方面。 适合读者: 关注实践哲学、个人修养、以及西方人文主义精神源头的读者。 --- 三、 霍布斯的利维坦:主权与社会契约的构建 核心内容: 本书聚焦托马斯·霍布斯(Thomas Hobbes)的巨著《利维坦》(Leviathan),系统梳理了其在“自然状态”下对人类本性的悲观假设,并以此推导出建立绝对主权国家的必要性。书中详尽解读了社会契约的逻辑链条:个体如何为了摆脱“所有人反对所有人的战争”而自愿让渡权利给一个至高无上的权威——利维坦。我们还探讨了霍布斯对宗教、个人自由与国家权力的界定,以及其理论对现代主权国家概念的奠基作用。 导读侧重: 强调霍布斯作为早期现代政治思想的先驱地位,尤其是在将政治问题转化为机械论和契约论框架下的尝试。导读部分将对比洛克和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凸显霍布斯理论的独特性和绝对性。 适合读者: 对政治学理论、国家起源、主权概念以及现代性开端感兴趣的读者。 --- 四、 启蒙的理性之光:康德的知识论与道德律令 核心内容: 康德(Immanuel Kant)是西方思想史上的一座高峰,本分册主要围绕他的三大批判(尤其是《纯粹理性批判》和《实践理性批判》)展开。我们简化了其晦涩的形而上学论证,清晰解释了“现象界”与“物自体”的区别,以及人类知识的界限。在伦理学部分,本书重点阐释了“绝对命令”(Categorical Imperative)的三个基本表述,强调了康德的道德律的普遍性和无条件性,以及“人是目的而非手段”的深刻伦理主张。 导读侧重: 帮助读者跨越康德哲学的门槛,理解他如何实现了“认识论上的哥白尼式革命”,成功调和了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的冲突。同时,深入探讨康德的永久和平构想,连接其理论与现代国际关系思想。 适合读者: 希望系统了解西方近代理性主义哲学、认识论与道德哲学核心概念的读者。 --- 五、 功利主义的兴起:边沁与密尔的“最大幸福原则” 核心内容: 本册全面考察了以杰里米·边沁(Jeremy Bentham)和约翰·斯图尔特·密尔(John Stuart Mill)为代表的功利主义思想。书中详细解释了“最大幸福原则”(The Greatest Happiness Principle),即道德行为的评判标准是其对社会整体幸福(快乐最大化、痛苦最小化)的贡献。本册特别辨析了边沁的“数量功利主义”与密尔对快乐进行“质量区分”的修正,并着重解析了密尔在《论自由》中对个人自由和言论自由的辩护,探讨其如何努力调和群体利益与个人权利。 导读侧重: 分析功利主义作为一种后果论伦理学在法律、经济和社会政策制定中的应用与局限。导读将平衡地呈现功利主义的实用性和其在面对少数人权利保护时可能面临的内在张力。 适合读者: 对伦理学、社会政策、自由主义思潮以及经济学思想交叉领域感兴趣的读者。 --- 《西学门径书系》的承诺: 本系列秉持学术严谨性与可读性并重的原则,每一册均由资深学者撰写或审定,确保内容的准确性和思想的穿透力。我们力求以清晰的脉络、详实的背景、精炼的语言,带领读者真正走进西方文明思想的核心,洞察其变迁与发展。阅读本系列,是理解现代世界运行逻辑的必经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