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三百年疑古思潮史纲

中国近三百年疑古思潮史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路新生 著
图书标签:
  • 疑古思潮
  • 中国近现代史
  • 学术史
  • 思想史
  • 文化史
  • 清史
  • 民国史
  • 史学史
  • 中国思想史
  • 近代中国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复旦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9101171
版次:1
商品编码:11445283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3-01
用纸:胶版纸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中国近三百年疑古思潮史纲》与10余年前出版的《中国近三百年疑古思潮研究》相比,有较大幅度的调整和增订。
  首先对“订”的部分做一番说明。
  首先,此次之“订”视旧作之冗字冗词冗句若仇雠,一律删而去之。论述逻辑上的漏洞也尽可能弥补。另外更重要的还在观念的调整,即求“事理”之“真”。所以此次所“订”着力较多者还在观念方面。
  其次,旧作曾对理学的“形上之思”与“形下之用”作过两分的区别,并且指出:理学的形上之思主要袭取自佛老“二氏”,其形下之用则来自“自家”的传统文化——主要来自儒学。《中国近三百年疑古思潮史纲》强化了对这一问题的分析。如若不将理学作“形上”、“形下”的区分,对于明代理学向清代考据学的转轨便终难免雾里看花未着堂奥。明白了这一理数,则理学清算运动为何以“辟二氏”为津筏便可了然;清代“汉宋之争”中“道问学”、“尊德性”的确切内涵也就可以看得真切。
  再次,此次所“订”,对“春秋重义不重事”尤其是对刘逢禄的“实予而文不予”及其妄解《左传》的批判着墨较多,希望以此为剖析魏源、康有为乃至于后起的“古史辨”疑古史学作一先发性的铺垫。
  此外,近代以降,西学东渐。以西学对中土的影响而言,无有可与严复版的线性进化论相比肩者。线性进化论同样也是五四以后“古史辨”疑古史学治史方法论的基石,疑古史学中出现的诸多弊端如过分“证伪”以及时人所批评的“默证法”等,都可以在其中找到线性进化论的理论踪影。以此,批判地剖析线性进化论,尤其着眼于其对于历史学发展的负面影响也就成为此次所“订”的重要内容。
  另外一些新的研究成果成了此次“增”的部分。
  首先,清初学者戴名世原并不为学界所重视。这或许是因为戴氏早遭《南山集》文字狱迫害而罹难,其著述因此大部飘零散佚而使然。戴氏是清代最早重视老子研究的学者,开清代诸子学研究之先河。是故此次“增订”,将原发表于《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5期的《戴名世学论》补入。
  “尊德性”与“道问学”之争,不仅深刻影响着明清学风的转轨,是理解理学向考据学推身移步之枢机所在。承袭清初“弃虚蹈实”之风,清儒根本否认宋明儒之“尊德性”也是一门“学”,且其“学”之绵密精致宏阔,连戴震、凌廷堪这样一些不满足于斤斤考订,乐于作“哲理性思辨”的学者却仍然蔑视宋明儒的“形上之思”。此种学理上显现的悖论最可见出“汉宋之争”蔚然成风后的影响。且此种影响一直持续到二十世纪初的“科玄之争”。即使到了现今也不能说此种影响已经踪影全无。戴震、凌廷堪种下的思想胎苗到了五四以后终于“弄假成真”,“礼教吃人”竟然发酵为一种社会思潮,并且与广义的“疑古”产生了息息相关的联系。缘此,此次“增订” 新增了第二章。其中的《“尊德性”还是“道问学”?――以学术本体为视角》发表于《天津社会科学》2008年4期;《“道问学”世风激荡下的戴学与凌廷堪》原以《戴学与凌廷堪》为题发表于《史林》2008年第3期,此次作了部分文字上的修改。
  在五四以后兴起的疑古运动中,诸子学研究的诸多课题都曾是学界争论的热点。大批一流学者参与到这一场大讨论中,大大促进了诸子学研究的“现代转型”。探讨这一诸子学研究的“转型”过程实质也就是在探讨“哲学史”这一门学科如何在中国“落户”成型的问题。在诸子学问题的大讨论中胡适、章太炎、梁启超恰处在“新老交替”的关节点上。缘此,此次“增订”将原发表于《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第6期的《“新”“老”之争与诸子学研究的现代转型》置于第六章中的一节。
  蒙文通同样是一位处于“新老交替”节点上的学人。他能够既取今文经学重“义”之长以补古文经学枯涩之短;又能取后者重“事”亦即重“史”之长而纠正今文家“春秋重义不重事”方法论的大缺陷。蒙氏身处古史辨疑古思潮世风的激荡之下,疑古学在蒙氏治学上烙下了深刻的印痕。厘清蒙氏之学既是“现代疑古思潮研究”的应有之义,对于客观公允地评价以顾颉刚为代表的古史辨疑古运动也具有相当的参考价值。据此,此次将发表于《齐鲁学刊》2010年3期的《疑古史学对蒙文通的影响》增补为第六章中的另一节。
  钱穆先生的《先秦诸子系年》不仅是今天进行诸子学研究的必读经典,此书根本就是20世纪30年代诸子学大讨论的直接成果。50年代,因郭沫若《十批判书》涉及“抄袭”钱穆《系年》而引发了余英时先生揭露郭沫若的一场学术公案。无论是钱穆的《系年》还是郭沫若的《十批判书》都可视为疑古运动的产物。考虑到《系年》与《十批判书》本身即与“疑古思潮”相关联,且对如何尊重前人的学术成果问题的讨论,其于端正当下学界的不正之风亦意义重大。故此次的“增订”,将《史学月刊》2006年第5期发表的《(互校记)与(先秦诸子系年)之史源发覆》作为“附录”收入。

内容简介

  《中国近三百年疑古思潮史纲》以“中国近三百年学术之演进”立题,对近三百年间的疑古思想及疑古运动作了全面考察。全书所谓上起明末清初,下迄抗战前后,按历史顺序,从清初疑古思潮切入,延及乾嘉间的经学、崔述的疑古学、近代及现代疑古思潮,对三百年间这一思想运动的勃兴、发展及其消歇进行全面深入的梳理,并对相关的社会、政治、文化问题作出了个人独到的阐释。对研究中国学术思想史、考古学、近代政治社会及文化史的学者专家将有较大参考价值。

作者简介

  路新生,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史学史、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等。曾主持教育部博士点项目的研究,承担国家九五重点出版规划项目《王国维全集》的点校整理;负责华东师范大学211建设项目“中国的现代性与人文学术”之“经学的蜕变与史学的现代化”课题有专著《中国近三百年疑古思潮研究》、《经学的蜕变与史学的转轨》等。

目录

第一章 理学清算与清初学术思潮
第一节 援佛入儒与理学兴衰
第二节 辟“二氏”与弃虚蹈实:清初理学清算之学术路径
第三节 陈确与《大学辨》
第四节 《伪古文尚书》的考辨与阎若璩的《尚书古文疏证》
第五节 《易》学图书派批判及胡渭的《易图明辨》
第六节 戴名世学论
小结

第二章 汉宋之争与汉宋兼采: 乾嘉间学术思潮的伏流与累积
第一节 舍“道”就“器”与汉宋之争
第二节 “尊德性”还是“道问学”?——以学术本体为视角
第三节 “道问学”世风激荡下的戴学与凌廷堪

第三章 清代今文经学之兴起与疑古思潮的最初积累
第一节 庄存与学论
第二节 刘逢禄的今文疑古学
第三节 宋翔凤学论

第四章 中国古典疑古思潮的集大成者——崔述
第一节 崔述生平和学风
第二节 崔述的历史观和政治思想
第三节 崔述考信辨伪的成就与不足

第五章 中国近代史上的疑古思潮
第一节 救亡图存与中国近代学风的演变
第二节 论龚自珍学风
第三节 论魏源学风
第四节 廖平《今古学考》经学思想体系中的几个问题
第五节 康有为学论

第六章 现代疑古思潮的涌动与发展
第一节 新文化运动与现代疑古思潮
第二节 胡适辨伪学甄别
第三节 顾颉刚的疑古学
第四节 “新”、“老”之争与诸子学研究的“现代转型”——以章太炎、梁启超、胡适的诸子学研究为例
第五节 疑古史学对蒙文通的影响
第六节 关于新文化运动和“古史辨”疑古运动的几点思考
附录《互校记》与《先秦诸子系年》之史源发覆
参考书目
后记

前言/序言


《中国近三百年疑古思潮史纲》内容简介 一部深入洞察中国思想史变迁的力作,勾勒出近三百年间“疑古”思潮的兴起、演变及其深远影响。 本书旨在系统梳理自清代中期以来,中国知识界对传统史学和经典权威产生质疑、批判,并最终催生出革新思潮的复杂历程。它并非一部简单的断代史或人物传记,而是着力于挖掘隐藏在历史叙事背后的思想动力学,揭示“疑古”这一核心命题如何成为近代中国社会寻求变革的内在驱动力。 第一部分:绪论与清代中期的思想基石 (约300字) 本部分首先界定了“疑古”的内涵,区分其与一般史学批判的区别,并确立了考察的时间范围——聚焦于清代乾嘉学派的学术转向至辛亥革命前夜的激进变革期。 乾嘉学派的“求是”与疑古的萌芽: 重点分析了以阎若璩、胡渭为代表的朴学大师,如何通过考据和文献校勘,对先秦古籍中的历史记载和宋儒对经典的诠释体系提出质疑。这种看似回归本源的考据行为,实则已蕴含了对既有“定论”的潜在反思。书中详细探讨了《尚书》“古文”与“今文”之争,如何从文献学层面瓦解了某些经典的神圣性,为后来的全盘反思奠定了方法论基础。强调了实证精神的兴起,是“疑古”思潮形成的前提条件。 第二部分:西学东渐与“疑古”思潮的激化 (约450字) 随着晚清国门洞开,西方近代理性精神与史学观念的涌入,极大地冲击了传统士人的世界观,推动了“疑古”思潮从纯粹的文献学争论,转向对整个传统政治结构与文化根基的批判。 全球视野下的史学观念重塑: 本章着重分析了严复等人翻译的西方史学著作(如赫胥黎的《天演论》、斯宾塞的社会进化论)对中国史学界的影响。探讨了“历史”概念本身在近代转型——从传统史学注重道德教化和线性因果,转向西方强调的阶段性、竞争性和社会有机体发展观。这种转变直接导致对中国“黄金时代”叙事(如三代之治)的深刻怀疑。 对儒家“正统”叙事的颠覆: 详细考察了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学者如何运用“托古改制”的策略,反过来利用对古代的重新解释(如变孔子为改革家),实则已是“疑古”的间接表现。随后,着重论述了章太炎等革命派知识分子,如何以激进的反传统姿态,直接抨击儒家经典作为政治合法性基础的地位。书中特别分析了章氏对谶纬、迷信的彻底否定,以及他对“上古神话”的系统性解构,指出这是“疑古”思潮在政治领域最直接的体现。 第三部分:疑古思潮的深化与学术转向 (约450字) 进入二十世纪初,疑古思潮不再停留在政治或哲学层面的争论,而是深入到中国古代历史的各个具体领域,形成了系统的“史学革命”。 “古史辨”的兴起与“疑古派”的形成: 本书用较大篇幅分析了“古史辨”运动的来龙去脉。重点分析了疑古派代表人物如钱玄同、胡适等,如何将西方实证主义和怀疑精神应用于中国先秦史的研究。书中细致梳理了对“三皇五帝”和“夏商周”历史真实性的系统性怀疑,探讨了他们如何试图建立一套基于考古学和比较人类学基础上的“信史”。书中不避讳地讨论了这一思潮在构建新历史框架时,所面临的证据不足和方法论困境。 对传统史学范式的挑战: 阐述了“疑古”对传统“史鉴”功用观的冲击。传统史学被视为道德教诲的工具,而疑古派则主张历史研究应回归科学与客观。这种范式转变,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史学从“史论”向“史实”的靠拢。书中还探讨了疑古思潮对考古学、民族学等新兴学科在中国早期发展所起到的关键推动作用。 第四部分:总结与历史回响 (约300字) 本书最后一部分对近三百年“疑古思潮”的整体成就、局限性及其历史遗产进行了总结评价。 历史成就与潜在的偏颇: 总结了疑古思潮在打破文化专制、引入科学精神方面的历史功绩。同时也客观分析了在特定历史背景下,部分学者在“疑古”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矫枉过正”现象,即对传统文化遗产的某些价值采取了“一概否定”的态度。 深远影响: 探讨了“疑古”如何塑造了民国乃至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看待自身历史的基本立场——一种批判性的、审视性的视角。这种视角不仅影响了学术研究,更渗透到民族认同、教育体系和文化构建的方方面面。本书力求呈现一个完整且富有张力的历史图景:即对过去的怀疑,正是为了迎接和塑造未来。 本书的特色在于,它超越了简单的历史事件罗列,着重分析了“质疑”这一思想行为本身在中国近代社会转型中的复杂心理机制和思想逻辑,为理解中国近代化的内在张力提供了一个独特而深刻的视角。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实在是用心良苦,那种老旧纸张的质感,泛黄的书页边缘,甚至连油墨的味道都透着一股历史的厚重感。拿到手里,就像是触摸到了尘封已久的档案。作者的文字功底深厚,行文流畅又不失严谨,尤其在梳理那些复杂的时间线索时,那种清晰的逻辑和铺陈的节奏感,让人在阅读过程中几乎不会感到迷失。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引用史料时的克制与精准,既能展现出学术的严谨性,又不会让普通读者感到枯燥难懂。读完第一部分,我对某些看似定论的历史事件产生了全新的认识,那些被我们习以为常的“常识”,在作者冷静的笔触下,被一层层剥开,露出了背后复杂交织的脉络。这本书不只是提供知识,更像是在引导我们重新审视“历史是如何被书写的”这一基本命题。整个阅读体验,与其说是“阅读”,不如说是一次深入的、耐人寻味的“考古”。对于任何对历史、对知识构建过程感兴趣的人来说,这都是一本值得反复咀嚼的佳作,它提供的不仅仅是信息,更是一种思维的训练。

评分

坦率地说,这本书的学术深度是令人敬畏的。它绝非茶余饭后的消遣读物,需要读者投入相当的专注力和背景知识储备。我对作者引用的那些相对冷门或晦涩的原始文献的掌握程度感到由衷佩服。每一次对某一观点的推翻或修正,背后都有着详尽的文献比对和严密的逻辑推导,那种层层递进、无懈可击的论证结构,展现了作者极高的学术素养。读到某一章节时,我甚至需要对照着手边的其他参考资料,才能完全跟上作者的思路,但这恰恰是其价值所在——它不是在迎合读者,而是在带领读者攀登知识的高峰。对于希望进行深入研究的学者或高阶爱好者而言,这本书无疑是一座难以逾越的灯塔,它指明了某些研究的边界,同时也为后来的探索者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参考。它的存在,本身就是对现有某些“定论”的强力挑战。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的叙事魅力。尽管主题是严肃的历史思潮研究,但作者的文笔却如同高超的说书人,将那些晦涩的理论和年代久远的争论描绘得引人入胜。他懂得如何在紧张的学术讨论和更具人文关怀的片段之间进行切换,使得全书的节奏感把握得极佳。例如,在描述某位思想家困顿的晚年时,作者插入了一段极为细腻的心理侧写,立刻让读者与其产生了情感共鸣,从而更能理解其学术立场的形成。这种“以情动人”的叙事手法,成功地打破了传统学术著作的刻板印象。它让我意识到,再宏大的思想史,最终都是由一个个鲜活的个体在特定的历史洪流中艰难求索的结果。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多维度的,它同时满足了我对知识深度和阅读趣味性的双重需求,非常难得。

评分

这本著作的视角非常独特,它不是那种宏大叙事、面面俱到的通史类读物,而是聚焦于某一特定思想脉络的深入剖析。作者在开篇就立下一个极具野心的目标,并用扎实的论据一步步构建起自己的理论大厦。我发现书中对关键人物的刻画非常立体,他们不再是教科书上扁平的符号,而是活生生的、在特定时代背景下做出艰难抉择的思想者。比如,对于某一阶段学术思潮的起承转合的论述,作者没有采取简单的因果链条,而是巧妙地引入了社会环境、政治气候甚至个人命运的变量,使得整个思想流变的过程充满了张力。每次读到高潮部分,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让人忍不住放下书本,在房间里踱步思考。这种能够激发读者主动参与思考的文本,才是真正的好书。它迫使你走出舒适区,去质疑那些你以为早已掌握的知识点,并在作者提供的广阔视野下重新校准自己的认知坐标。

评分

从一个外部观察者的角度来看,这本书在学术界的“站位”非常明确且坚定。它不是试图调和所有对立的观点,而是旗帜鲜明地提出了自己的核心论点,并且在全书范围内始终围绕这个核心进行辩护和深化。这种勇气在如今提倡“多元包容”的学术环境中显得尤为珍贵。作者对某些主流叙事的批判,是建立在扎实的史料挖掘之上的,充满了建设性的颠覆力量。它促使我思考,我们是如何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某些既定的历史框架的。阅读本书的过程,就是不断地“破除迷信”的过程。尽管其观点可能在未来还会被新的研究所修正或发展,但就其所处的时间点而言,它提供了一种极具冲击力的、令人振聋发聩的思考路径。这是一部充满洞见与力量的力作,其重要性超越了简单的信息传达,达到了思想启蒙的层面。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