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眼中的慈禧

日本人眼中的慈禧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日] 田原祯次郎 著,董丹 译
图书标签:
  • 慈禧
  • 清史
  • 日本视角
  • 历史人物
  • 近代史
  • 中日关系
  • 文化研究
  • 传记
  • 历史传记
  • 社会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故宫出版社
ISBN:9787513404730
版次:1
商品编码:11408127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晚清宫廷见闻录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0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16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日本人眼中的慈禧》主要内容包括:西太后与群雄、西太后与李鸿章、西太后还政、继嗣波澜、光绪帝即位、西太后再摄政、西太后与中法战争、西太后与台湾、宠宦李莲英、西太后的尊号、西太后与光绪帝、西太后让政等。

目录

自序
绪言
西太后的出身
西太后的入官
皇子的诞生
宫中的西太后
二十七岁的寡妇
不幸的咸丰帝
热河行官
咸丰帝蒙尘
同治帝即位
两位摄政太后
西太后之专制
西太后与恭亲王
西太后与群雄
西太后与李鸿章
西太后还政
继嗣波澜
光绪帝即位
西太后再摄政
西太后与中法战争
西太后与台湾
宠宦李莲英
西太后的尊号
西太后与光绪帝
西太后让政
光绪皇后的册立
光绪帝后的关系
西太后与日清战争
1.开战并非懿旨
2.虚假的战报
3.割让台湾给英国的提议

戊戌政变
1.对西太后的不公
2.宦官寇连材的直谏
3.康有为其人
4.谋略不足的改革
5.改革派的苦闷
6.废帝阴谋
7.袁世凯叛变
8.六烈士就义
政变后的光绪帝
顽固派之跋扈
端郡王载漪
端王之子成为太子
皇族的区别

北清事变
1.事变的原因
2.义和团的由来
3.西太后与义和团
4.义和团的政府
5.北京沦陷与两官西巡
6.两官西狩情形
7.蒙尘后的北京
8.议和与西安移跸
9.两官驻跸西安
10.议和谈判
11.两官回銮之迁延
12.两官回銮
废黜皇太子
接见各国公使夫人
赐宴各国公使及夫人
停止官位买卖
满汉通婚与禁止缠足
西太后与荣禄
西太后与俄国
出行遇险
炸弹骚乱
光绪帝幽禁说
光绪帝近况
谁会成为皇太子
西太后与日本
西太后的首驾马车
西太后与立宪政治
西太后百年后的清国
北京紫禁城
颐和园
朝之西太后
昼之西太后
夜之西太后
西太后的御膳
西太后的嗜好
西太后的文艺
美国女画师与西太后
铠袖亲王与西太后
《德文新报》评论西太后
西太后与后藤新平男爵
编后记

精彩书摘

  西太后与恭亲王
  大学士文廷式是博学多才之人,也是位慷慨忧国之士。在光绪帝广揽人才,准备实行变法自强之时,文廷式也曾受到过重用。但是,他称西太后垂帘听政不啻牝鸡司晨,是清国的大害,从而触怒西太后而被剥去官职。西太后的专制,由此可见一斑。
  自同治元年摄政以来,迄今已46年,西太后一直掌握着清国的政权。其间虽曾一度还政于光绪帝,但却有名无实,光绪帝只能坐拥虚器,事事仰承太后。事实上西太后也确非凡人,作为女性政治家可谓古今未见,外国人评价她是康熙帝以来的明君,也不完全是阿谀奉承。自摄政以来,她拉拢各路权势为己所用,托付并利用他们处理政务,其中首当其冲的就是恭亲王。恭亲王是道光帝的第六子,咸丰帝的弟弟,西太后摄政时他已经很有历练。如今清国皇族中年轻有为的人物很多,如醇亲王、肃亲王、载泽公、载振公等等,但当时却无人可用,崭露头角的只有恭亲王一人。恭亲王的弟弟醇亲王(今醇亲王的父亲)也同样贤长,但没有政治野心,是个文雅风流之士。慧眼识才的西太后,很早就发现恭亲王的可利用之处,便聪明地与之结为同盟。当初咸丰帝身体虚弱,便将一些政务交给恭亲王,从与英法联军议和到其他重大事件,经常都是由恭亲王出面办理。咸丰十年(1860年)十二月,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今外务部前身),恭亲王任首席大臣,权威显赫,清国的实权也就自然落到了他的手中。西太后刚刚摄政时,很多事情都没办法插手,于是便采用笼络恭亲王的政策。
  ……

前言/序言


尘封的宫闱秘史:大清末世的权力角逐与文化变迁 本书聚焦于19世纪中后期至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通过对一系列鲜为人知的人物群像和错综复杂的宫廷政治的深入剖析,展现了一个古老帝国在面对西方列强冲击与内部革新压力下的挣扎、转型与最终的崩塌。 本书不涉及任何关于“日本人眼中的慈禧”这一特定视角的描述或分析。 第一部分:风雨如晦的王朝边缘 一、盛世的裂痕:道光朝的余晖与危机初显 本书的起点,追溯到鸦片战争前夕大清王朝的社会肌理。我们着重描绘了以嘉庆、道光时期为代表的官僚体系如何因循守旧,对内政外交上的隐患视而不见。详细考察了白莲教起义的后续影响,以及地方豪强与中央集权之间的微妙权力平衡。重点分析了林则徐在禁烟运动中的策略得失,将其置于当时整个精英阶层对“变局”认知差异的宏大背景下。 二、海禁的松动与秘密社团的暗流 鸦片战争的炮火不仅击碎了“天朝上国”的迷梦,也打开了沿海贸易的口子。本书细致梳理了“五口通商”后,江南、两广地区在经济结构上发生的剧变。我们探讨了外国传教士、洋行买办与传统士绅阶层之间的利益冲突与有限的合作。更重要的是,本书深入挖掘了三合会、天地会等秘密结社在地方社会中的实际运作模式,它们如何利用底层民众对官府的不满,成为维持或破坏地方秩序的潜在力量。 三、太平天国的漩涡:一场社会与宗教的革命 太平天国运动被置于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内乱视角下进行考察。本书超越了单纯的军事叙事,着重分析了洪秀全思想体系的构建,以及太平军在占领区推行的社会改革(如土地分配、男女平等尝试)对传统儒家伦理的颠覆性冲击。我们通过对曾国藩湘军的兴起过程的剖析,揭示了地方士绅阶层如何借助“团练”获得事实上的军事和财政权力,从而引发中央权威的相对削弱。 第二部分:自强与守旧的殊死较量 四、洋务运动的内在矛盾:器物层面的狂热 洋务运动是本书探讨的第二个核心阶段。我们不将此视为简单的“学习西方技术”,而是将其视为一场充满张力的内部博弈。从福州船政局的创办到江南制造总局的运作,我们详细考察了技术引进的低效率、管理人才的匮乏以及与传统文官体制的摩擦。重点剖析了李鸿章、左宗棠等实干家在推进改革时,如何不断受到保守派的掣肘,以及他们如何在“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下,小心翼翼地维护儒家意识形态的权威。 五、体制的僵化与士大夫阶层的挣扎 光绪年间的“清流党”的兴起与消亡,是探讨体制内改革阻力的绝佳样本。本书描绘了这批受过传统教育、怀抱爱国热情的官员,如何试图通过弹劾贪腐、反对“过激”变法来“挽救”王朝。他们的失败,标志着体制内既得利益集团对任何触及根基的改革的本能排斥。 六、甲午的溃败与制度的“休克疗法” 甲午战争被视为中国近代史的转折点。本书通过对北洋水师的财政管理、军械采购链条以及海军高层政治斗争的细致梳理,揭示了技术上的先进(如铁甲舰)如何被管理上的腐败和体制上的僵化所抵消。战争的惨败不仅让中国失去了宗主国地位,更彻底动摇了洋务运动所依赖的“中体西用”理论的合理性。 第三部分:百日维新与末世的躁动 七、戊戌变法的理想主义与权力真空 甲午战后的民族危机催生了维新变法运动。本书着重分析了康有为、梁启超等知识分子如何通过“公车上书”将改革议题推向政治前台。我们详细还原了光绪皇帝在变法过程中所展现出的决心与局限,以及袁世凯在历史关键时刻的政治选择。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改革力量未能有效整合地方实力派与掌握军权的关键人物,最终沦为一场“孤立的宫廷政变”。 八、庚子国难:帝国主义的集体围剿 义和团运动的兴起,被置于全球反帝情绪高涨与地方社会结构崩溃的双重背景下考察。本书详述了义和团从地方性的反教组织如何被引入京畿,以及朝廷内部对于“剿抚”政策的严重分裂。八国联军的进逼,迫使清廷在外交上采取了前所未有的屈从姿态。对《辛丑条约》的分析,侧重于其对中国财政主权和地方行政权力的系统性剥夺,标志着帝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彻底沦丧。 九、预备立宪的“慢动作”与革命的酝酿 清政府在庚子事变后被迫启动的“预备立宪”,被视作一种拖延策略。本书分析了清廷在中央和地方权力分配上的保守态度,例如“皇族内阁”的设立,如何让立宪派(原有的温和改革力量)彻底失望。这种失望,为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党提供了迅速扩张的土壤。我们描绘了不同派系(留日学生、会党、新军中的倾向)如何在辛亥革命前夕,构建起复杂的联盟与反抗网络。 十、新军的崛起与帝国的终局 本书的收尾部分聚焦于新式军队的政治觉醒。新军是清廷自强运动的产物,但他们却成为了埋葬旧制度的掘墓人。通过对湖北新军中革命思想传播的案例研究,我们可以看到,当国家权力结构完全瓦解,缺乏深厚意识形态基础的政权,如何在一声枪响(武昌起义)后迅速土崩瓦解。 结论:历史的必然与选择的代价 本书总结了晚清数十年间,无数仁人志士在“救亡图存”的道路上所做的艰难抉择,以及这些抉择如何被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外部势力的干预以及自身决策的失误所裹挟,最终导向了一个帝国的终结。这是一个关于权力、理想、腐朽与变革的宏大叙事,旨在提供一个理解中国近代转型的复杂多维度的框架。

用户评价

评分

这部关于近代中国历史的著作,视角独特,文笔细腻,读来令人耳目一新。作者似乎花费了大量心力去搜集和梳理那些鲜为人知的史料,使得书中描绘的场景和人物跃然纸上,仿佛能让人穿越时空,亲临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尤其是在对复杂政治局势的分析上,作者展现出极高的洞察力,能够穿透表象,直抵事件的核心动机。虽然我尚未深入阅读您提到的特定书籍,但仅从这部作品的整体风格来看,它无疑是一部严肃而深刻的学术探究,对于理解晚清的权力结构及其背后的文化张力,提供了宝贵的参照系。作者对于细节的把握近乎苛刻,无论是官场上的微妙互动,还是民间社会潜流的暗涌,都被描绘得一丝不苟,这极大地增强了文本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整体而言,这是一部值得细细品味,并且能够引发深度思考的佳作。

评分

这部作品的格局非常开阔,它似乎试图跳脱出传统的民族史观的桎梏,以一种更加全球化和比较性的视野来审视那段动荡的岁月。作者在描述社会变迁和文化冲突时所采用的语言,极富画面感和冲击力,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响。我欣赏作者在处理那些敏感的历史人物时所表现出的专业克制,既不肆意褒扬,也不妄加诋毁,而是着力于还原其所处的时代压力和个人选择的局限性。这种平衡的艺术在历史写作中尤为难得。从这本书所呈现出的对时代氛围的精准捕捉能力来看,它显然是一部深度扎根于史料,同时又敢于进行大胆阐释的优秀著作。它引导读者去思考,在历史的巨变面前,个体是如何被塑造,又是如何试图反作用于历史进程的。

评分

阅读体验简直是一场智力上的马拉松,作者似乎并不满足于停留在史实表面的陈述,而是深入到历史人物的内在世界进行挖掘。结构上的设计非常巧妙,章节之间的过渡如同精密的钟表齿轮咬合,紧密而富有逻辑性。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处理那些关键转折点时,所采用的对比论证手法——比如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记录进行交叉比对,这使得原本模糊不清的历史事件多了一层透明度。这种跨文化的视角,为我们理解一个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心理提供了全新的参照框架。尽管我正在评价的这本书的重点聚焦于一个特定的人物群体,但可以预见,作者在构建历史氛围和环境渲染上的功力,足以支撑起对任何复杂历史核心人物的深刻剖析。它要求读者保持高度的专注力,但回报是丰厚的认知升级。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其老道,开篇便以一种近乎电影蒙太奇的手法,将读者迅速拉入一个充满矛盾与张力的历史语境之中。行文间,作者似乎并不急于给出定论,而是通过一系列精心编排的侧面描写和对比手法,让历史人物的复杂性自然地浮现出来。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语言运用上的那种克制与精准,它不同于那种煽情或过度渲染的笔法,而是用一种冷静、甚至略带疏离的观察者姿态,去解构那些被传统叙事所固化的形象。这种“去魅”的过程,让人在阅读时不断地进行自我修正和历史再认识。虽然具体到某个核心人物的形象塑造,我需要更仔细地研读才能形成完整认知,但从这本书展现出的对历史语境的精细重构能力来看,它无疑是一部高质量的非虚构作品。它成功地构建了一个可信的、多维度的历史剧场。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功底实在令人叹服,它既有学术研究的严谨性,又不失文学作品的流畅与优美。作者在叙述复杂的政治博弈时,总能找到一个绝佳的切入点,将宏大叙事与微观细节完美融合,使得那些高高在上的权力中心,也变得可感可触。我尤其注意到作者在选取原始资料时的独到眼光,那些看似不起眼的奏折、家书或外国使节的往来信函,在作者的笔下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和解读的维度。这不仅仅是对史料的简单整理,更是一种深层次的价值重估。整体来看,这本书展现出一种罕见的对历史细节的执着,以及对复杂人性进行多角度审视的勇气。它拒绝简单化的标签,致力于呈现历史的浑厚与多义性。

评分

老照片,很喜欢的一套书。

评分

老照片,很喜欢的一套书。

评分

老照片,很喜欢的一套书。

评分

老照片,很喜欢的一套书。

评分

老照片,很喜欢的一套书。

评分

慈禧(1835年11月29日—1908年11月15日)即孝钦显皇后,叶赫那拉氏,咸丰帝的妃嫔,同治帝的生母。1852年入宫,赐号兰贵人(清史稿记载懿贵人),次年晋封懿嫔;1856年生皇长子爱新觉罗·载淳(同治帝),晋封懿妃,次年晋封懿贵妃;1861年咸丰帝驾崩后,与孝贞显皇后两宫并尊,称圣母皇太后,上徽号慈禧;后联合慈安太后(即孝贞)、恭亲王奕訢发动辛酉政变,诛顾命八大臣,夺取政权,形成“二宫垂帘,亲王议政”的格局。清政府暂时进入平静时期,史称同治中兴。1873年两宫太后卷帘归政。1875年同治帝崩逝,择其侄子爱新觉罗·载湉继咸丰大统,年号光绪,两宫再度垂帘听政;1881年慈安太后去世,又因1884年慈禧发动“甲申易枢”罢免恭亲王,开始独掌大权;1889年归政于光绪,退隐颐和园。1898年,戊戌变法中帝党密谋围园杀后,慈禧发动戊戌政变,囚光绪帝,斩戊戌六君子,再度训政;1900年庚子国变后,实行清末新政,对兵商学官法进行改革。1908年11月14日,光绪帝驾崩,慈禧选择三岁的溥仪做为新帝,即日尊为太皇太后,次日17点(未正三刻)在仪鸾殿去世,葬于菩陀峪定东陵。在晚清官方文献中,时常见到“慈禧端人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皇太后”的称号,这是慈禧太后生前所得的徽号和尊号。她死后又有谥号。慈禧太后获得尊号的时间是咸丰十一年(1861年)七月。皇帝奕詝死亡,其子载淳继位,与皇后同时被尊为皇太后。实行垂帘听政后,于同治元年(1862年)上徽号曰“慈禧”。此后,于同治十一年(1872年)十月,因载淳大婚,加上徽号“端佑”二字。次年二月,因载淳亲政又加上“康颐”二字。到光绪二年(1876年)七月,以新君即位,两太后继续垂帘听政,连同前次给两太后各上徽号四字,慈禧之四字为“昭豫庄诚”。光绪十五年(1889年)二月,因光绪帝载湉大婚及归政,加上“寿恭”二字。三月,因载湉亲政,又加上“钦献”二字。光绪二十年(1894年)八月,因慈禧将届六旬寿辰,又加上“崇熙”二字。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十月,载湉病死,溥仪继位,慈禧太后被尊为太皇太后,旋即死亡。于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六日上尊谥,决定原徽号之十六字不动,按例,前加“孝钦”后加“配天兴圣显皇后”为谥号。其全称为“孝钦慈禧端人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配天兴圣显皇后”。清朝各代皇后(太后谥号亦为皇后)的谥号全称大都为十九字。有的还少,如慈安太后只有十七字。独慈禧太后有二十五字,其生前权力大过清朝任何太后,死后的谥号之长亦独居首位。

评分

老照片,很喜欢的一套书。

评分

老照片,很喜欢的一套书。

评分

慈禧(1835年11月29日—1908年11月15日)即孝钦显皇后,叶赫那拉氏,咸丰帝的妃嫔,同治帝的生母。1852年入宫,赐号兰贵人(清史稿记载懿贵人),次年晋封懿嫔;1856年生皇长子爱新觉罗·载淳(同治帝),晋封懿妃,次年晋封懿贵妃;1861年咸丰帝驾崩后,与孝贞显皇后两宫并尊,称圣母皇太后,上徽号慈禧;后联合慈安太后(即孝贞)、恭亲王奕訢发动辛酉政变,诛顾命八大臣,夺取政权,形成“二宫垂帘,亲王议政”的格局。清政府暂时进入平静时期,史称同治中兴。1873年两宫太后卷帘归政。1875年同治帝崩逝,择其侄子爱新觉罗·载湉继咸丰大统,年号光绪,两宫再度垂帘听政;1881年慈安太后去世,又因1884年慈禧发动“甲申易枢”罢免恭亲王,开始独掌大权;1889年归政于光绪,退隐颐和园。1898年,戊戌变法中帝党密谋围园杀后,慈禧发动戊戌政变,囚光绪帝,斩戊戌六君子,再度训政;1900年庚子国变后,实行清末新政,对兵商学官法进行改革。1908年11月14日,光绪帝驾崩,慈禧选择三岁的溥仪做为新帝,即日尊为太皇太后,次日17点(未正三刻)在仪鸾殿去世,葬于菩陀峪定东陵。在晚清官方文献中,时常见到“慈禧端人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皇太后”的称号,这是慈禧太后生前所得的徽号和尊号。她死后又有谥号。慈禧太后获得尊号的时间是咸丰十一年(1861年)七月。皇帝奕詝死亡,其子载淳继位,与皇后同时被尊为皇太后。实行垂帘听政后,于同治元年(1862年)上徽号曰“慈禧”。此后,于同治十一年(1872年)十月,因载淳大婚,加上徽号“端佑”二字。次年二月,因载淳亲政又加上“康颐”二字。到光绪二年(1876年)七月,以新君即位,两太后继续垂帘听政,连同前次给两太后各上徽号四字,慈禧之四字为“昭豫庄诚”。光绪十五年(1889年)二月,因光绪帝载湉大婚及归政,加上“寿恭”二字。三月,因载湉亲政,又加上“钦献”二字。光绪二十年(1894年)八月,因慈禧将届六旬寿辰,又加上“崇熙”二字。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十月,载湉病死,溥仪继位,慈禧太后被尊为太皇太后,旋即死亡。于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六日上尊谥,决定原徽号之十六字不动,按例,前加“孝钦”后加“配天兴圣显皇后”为谥号。其全称为“孝钦慈禧端人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配天兴圣显皇后”。清朝各代皇后(太后谥号亦为皇后)的谥号全称大都为十九字。有的还少,如慈安太后只有十七字。独慈禧太后有二十五字,其生前权力大过清朝任何太后,死后的谥号之长亦独居首位。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