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电网公司企业标准(Q/GDW679-2011)·智能变电站一体化监控系统建设技术规范

国家电网公司企业标准(Q/GDW679-2011)·智能变电站一体化监控系统建设技术规范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国家电网公司 编
图书标签:
  • 智能变电站
  • 一体化监控系统
  • 电力系统
  • 技术规范
  • 国家电网
  • Q/GDW679-2011
  • 电力自动化
  • 变电站
  • 智能电网
  • 行业标准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电力出版社
ISBN:155123.1374
版次:1
商品编码:11214389
包装:平装
开本:大16开
页数:2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国家电网公司企业标准(Q/GDW679-2011)·智能变电站一体化监控系统建设技术规范》规定了智能变电站一体化监控系统的体系架构、系统功能、网络结构、系统配置、数据采集与信息传输、安全防护等建设技术要求,规定了相关术语和定义。

前言/序言


《中国铁路电气化工程质量验收标准汇编(2010-2020)》 本书简介 本书汇集了2010年至2020年间,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及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原铁道部)颁布和修订的一系列关于铁路电气化工程质量验收的关键标准和规范。全书旨在为铁路建设、设计、施工、监理以及质量监督等各方提供一个全面、权威、系统化的技术参考和操作指南,确保我国铁路电气化工程建设的质量符合国家及行业规定的最高标准。 收录范围与核心内容 本书内容涵盖了高速铁路和既有线电气化改造中,涉及接触网、电力供应、变电所、远动通信、以及电能质量等多个核心专业的验收要求。重点收录了以下几大类标准: 一、 接触网工程质量验收标准 本部分详细阐述了高速铁路、客运专线以及城际铁路接触网安装、调试与运行的质量控制点和验收指标。 1. 基础与立柱安装: 涵盖了接触网支柱基础的开挖深度、混凝土强度等级、预埋件的定位精度、立柱的垂直度及标高控制。特别关注了对特殊地质条件下的基础处理和验收要求。 2. 线网结构几何尺寸: 严格规定了承力索、接触线的张力值(包括热胀冷缩调整范围)、水平偏差、高程允许误差、以及不同区段(如站线、桥梁、隧道)的特殊几何参数要求。对承力索的波形、接触网的平顺性进行了详细的检测方法和合格判定标准描述。 3. 零部件安装与连接: 涉及所有悬挂、固定、绝缘、过线、以及补偿装置的安装工艺和连接紧固力矩的验收。对防振、防坠落措施的落实情况提出了明确的检查要求。 4. 电气性能测试: 包括接触网对地绝缘电阻、冲击耐受电压试验、以及接触网系统直流/交流供电回路的电阻测试等。 二、 电气化牵引供电系统质量验收 这部分是保障电力可靠供应的核心,收录了电力变电所、分区所、以及列车供电相关设备设施的验收标准。 1. 电力变电所(含所内设备): 土建与安装: 变电所的防洪、防火、防爆设计及施工质量验收。高压设备(如主变压器、断路器、隔离开关、电流/电压互感器)的基础牢固性、定位精度、设备间距的检查。 电气试验: 详细列出了变压器绕组变形、介质试验、局部放电试验、一次设备预防性试验的验收指标,以及保护装置(如继电保护、重合闸装置)的定值校验和试验流程。 接地与防雷: 针对变电所的共用接地网、工作接地、保护接地的电阻值测量与合格标准。防雷装置(避雷针、避雷器)的安装位置和耐压测试。 2. 电力电缆与线路: 涉及35kV及以下电力电缆的敷设(直埋、隧道、桥架)、接头处理的质量控制。电缆的直流耐压试验、绝缘电阻测试的验收依据。 3. 接触网供电系统设备: 如馈线断路器、隔离开关、以及接触网分支点的安装、调试与运行可靠性验证。 三、 远动、通信及监控系统验收 本部分聚焦于实现电气化系统自动化运行和状态监测的技术系统。 1. 远动系统(SCADA): 涵盖了对供电远动终端(FTU)、主站系统(Master Station)的软硬件功能验收。包括遥测、遥信、遥控的准确性和实时性测试。特别强调了在极端工况下的系统响应能力。 2. 监测与故障诊断: 接触网状态监测系统、电能质量在线监测系统的安装精度、数据采集频率、报警阈值的设置与触发逻辑的现场验证。 3. 通信系统: 专用于电力和接触网的 OPGW/皮缆等通信骨干的敷设、光衰耗测试、误码率测试的验收标准。 四、 运行准备与整体联动调试 本书的最后部分,强调了工程移交前的系统性验收工作。 1. 单体调试与逻辑校验: 各独立设备和子系统调试完成后,必须依据设计文件进行的全面逻辑核对清单。 2. 系统联动试验: 模拟实际运营中各种正常和非正常工况(如列车通过、短路跳闸、设备检修),检验整个电气化系统的协同工作能力和安全冗余设计。 3. 施工资料与文档移交: 对竣工图、试验报告、操作维护手册、变更记录等工程文件归档和审查的验收标准,确保后期运营维护的基础资料完整准确。 本书的特点 1. 时效性与权威性: 严格遵循2010年至2020年间最新发布的国家标准(GB)、行业标准(TB)及部门标准(Q/GDW系列部分相关标准)的强制性条文和推荐性指标。 2. 实践指导性强: 结合了大量工程实践中常见的验收难点和争议焦点,提供了具体的测量工具、方法和判定依据,便于一线工程师操作。 3. 全面性与交叉性: 首次将接触网、变电所、自动化系统等多个专业规范整合于一个时间框架内,便于进行跨专业协调验收。 本书适用于铁路电气化工程项目的总承包商、专业分包商、设备制造商、第三方检测机构、铁路局工程管理部门以及质量监督机构等所有参与方。它是确保我国铁路电气化工程“一次建成、永久达标”的重要技术保障工具书。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率地说,阅读一本厚重的技术规范,最大的挑战往往在于其语言的晦涩和图表的复杂性。我希望这本书在严格遵守标准制定的严谨性的同时,能够在某些关键模块的描述上,尽可能地提供清晰的架构图和流程示意图。特别是在处理“故障诊断与隔离”这个环节,这往往是监控系统的核心价值所在。如果书中能够清晰地勾勒出当系统检测到异常事件时,一体化监控系统是如何根据预设的逻辑链条,自动执行预案、隔离故障源,并向运维人员发出精确警报的完整闭环流程,那么这本书的实用价值将大大提升。这不仅关乎技术实现,更关乎人机交互的效率。面对突发状况,工程师需要的是直观、无歧义的信息反馈。因此,我对书中关于人机界面(HMI)设计原则的阐述抱有很高的期望,希望它能体现出以操作人员为中心的设计理念,确保在极端压力下,系统依然能够辅助而非阻碍决策。

评分

这本书的题目着实让人对电力行业的技术规范充满了好奇,虽然我不是直接从事电力系统维护工作的专业人士,但作为一名对高新技术感兴趣的普通读者,我总想了解一下“智能变电站”到底是如何构建的。想象一下,现代化的电力枢纽,不再是过去那种庞大、嘈杂、依赖大量人工巡检的景象,取而代之的是高度集成、信息互联的“智慧大脑”。这本书想必是深入剖析了实现这一宏伟蓝图的技术基石。我特别关注的是“一体化监控系统”这一核心概念,它意味着告别过去各个子系统各自为政的局面,所有数据流、控制指令都汇聚到一个统一的平台上来处理和展示。这种集成带来的效率提升和可靠性保障,无疑是电力系统现代化的关键所在。如果书中能够清晰地描绘出这种系统架构的逻辑层次,比如从现场的传感器数据采集到SCADA层的核心处理,再到上层管理决策的支持,那将非常有价值。我期待它能用相对直观的方式解释那些晦涩的技术术语,让我能窥见现代电网脉络的运行奥秘,理解为什么现有的技术标准是这样设定的,它们是如何权衡安全、稳定与创新之间的微妙平衡的。这本书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即使对圈外人来说,也是一本了解“大国重器”如何运行的生动教材。

评分

翻开这样一本专业的行业技术标准,我的第一直觉是它必然是一本极其严谨、逻辑严密的工具书。我猜测这本书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其规范性和可操作性上,它很可能不是一本供人轻松阅读的科普读物,而是电力工程师、系统集成商案头必备的“操作手册”。对于一个标准制定者而言,最困难的莫过于平衡行业内不同利益相关方的需求,并确保技术路径的可持续性和前瞻性。我非常好奇它在描述“智能变电站”的关键设备接入规范时,是如何处理不同厂商产品间的兼容性问题的。毕竟,一个变电站的建设周期长达数年,技术选型必须具备一定的“前瞻锁定”能力,不能用不了几年就被淘汰。书中对于数据模型、通信协议的选择标准,想必是重中之重,这直接决定了未来系统扩展和维护的难易程度。如果能清晰地阐述背后的决策逻辑,比如为何选择某种报文格式而非另一种,其背后的性能考量是什么,这本书的深度就不仅仅停留在“做什么”的层面,而是深入到了“为什么这么做”的本质。这种对技术细节的深度挖掘,对于确保工程质量的万无一失至关重要。

评分

从更宏观的视角来看待这份技术文件,它不仅仅是一堆技术参数的集合,它代表着对“可靠性”的极致追求。电力系统的任何一个细微的缺陷,都可能引发连锁反应,后果不堪设想。因此,这本书所承载的“责任感”是沉甸甸的。我猜想,其中必然包含了对系统冗余设计、容错机制、以及灾备恢复能力的详尽规定。比如,在通信链路中断、主控单元失效等关键场景下,系统如何保证基本运行,如何快速切换至备用单元,这些“最后一公里”的保障措施,往往是标准中最体现功力的地方。这类规范的制定过程必然是跨部门、跨领域专家长时间论证的结果,它体现了对风险的量化评估和对安全裕度的审慎预留。因此,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为整个电力行业提供了一个统一的、经过严格检验的“安全基准线”,任何新的技术引入或系统升级,都必须在这个基准线上进行审视和论证,这才是保证国家电网持续、稳定运行的基石。

评分

作为一名热衷于理解行业演进趋势的观察者,我更关注的是这类标准对于未来技术发展方向的引导作用。Q/GDW系列标准,作为国家电网的内部规范,通常被视为电力行业技术发展的“风向标”。这本书所定义的“一体化监控系统”,必然包含了对当前热点技术如物联网(IoT)、边缘计算、云计算等在电力场景下具体应用的初步定型。我揣测书中可能会详细讨论如何安全有效地将海量的实时数据从变电站内部网络传输到外部云端平台进行大数据分析和状态评估。安全是电力系统的生命线,因此,我非常期待看到书中在网络安全防护、数据隔离和权限控制方面的具体技术要求。例如,在抵御网络攻击和物理入侵方面,该技术规范是如何设计纵深防御体系的?一个标准的制定,往往意味着行业共识的达成,它固化了行业认为“最好”的实践方式。因此,研究这本书,就像是研究中国电力系统在数字化、智能化转型过程中的“最佳实践范本”,对于理解国家基础设施的现代化进程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