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12S108-2):真空破坏器选用与安装

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12S108-2):真空破坏器选用与安装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 编
图书标签:
  • 建筑设计
  • 建筑规范
  • 真空破坏器
  • 给排水
  • 管道系统
  • 设计图集
  • 工程标准
  • 建筑工程
  • 设备选型
  • 安装规范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计划出版社
ISBN:9787802428287
版次:1
商品编码:11217121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4
字数:11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12S108-2):真空破坏器选用与安装》相关图集介绍:
  12S108-1《倒流防止器选用及安装》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适用于新建、扩建和改建的民用与工业建筑给水工程中DN≤400、PN≤1.6MPa的倒流防止器的设计选用和施工安装。
  主要内容包括:减压型倒流防止器、低阻力倒流防止器、双止回阀型倒流防止器的构造及工作原理、性能指标及日常检测要求,倒流防止器选型与阀组室内、外安装详图,参编企业产品的外形尺寸和水头损失曲线。
  《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12S108-2):真空破坏器选用与安装》根据与倒流防止器有关的有效版本的标准、规范、技术规程和产品技术的发展情况,对05S108《倒流防止器安装》进行修编,在原图集减压型倒流防止器的基础上增加了低阻力倒流防止器、双止回阀型倒流防止器的相关内容。其中,双止回阀型倒流防止器包括室内安装、室外地上安装和地下井室内安装。对指导倒流防止器工程设计、施工、维护保养将起到积极作用。
  12S101《矩形给水箱》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为修编图集,代替02S101《矩形给水箱》,适用于新建、改建及扩建的多层、高层民用建筑及工业建筑中生产、生活冷水、热水、中水、消防、循环冷却水、雨水回用等系统中的给水贮存。
  修编后图集的主要内容包括成品水箱和现场制作钢板水箱两部分,在成品水箱中,编入了国内建筑工程中常用的几种成熟产品,包括组合式不锈钢板水箱、组合式不锈钢肋板水箱、装配式搪瓷钢板水箱、装配式热镀锌钢板水箱、装配式不锈钢板水箱、装配式SMC水箱、内喷涂冲压钢板水箱等的选用及安装,重点是目前工程中应用最广泛的成品组合式不锈钢板水箱。同时,详细编制了现场制作钢板水箱的规格、材料、箱体和附件的加工详图等。
  由于目前矩形给水箱没有相关的国家和行业标准,《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12S108-2):真空破坏器选用与安装》对矩形水箱的选用、安装、制作具有指导意义。图集编入了矩形给水箱最新的产品系列及相关技术,实用性强。本图集按施工图设计深度编制,可直接选用。

内容简介

  《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12S108-2):真空破坏器选用与安装》适用于新建、扩建和改建的民用与工业建筑生活饮用水给水工程中,DN≤50、PN≤1.0MPa、工作温度不高于65℃的真空破坏器的设计选用、施工安装、调试验收和维护管理。
  主要内容包括:真空破坏器和组合水嘴的工作原理、性能参数、水头损失曲线(管顶形除外)、管顶形真空破坏器真空度曲线、安装图及选用安装注意事项、调试验收和维护管理要求。
  《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12S108-2):真空破坏器选用与安装》为国内首次编制的真空破坏器的选用及安装标准图集,在国内产品较少的情况下还纳入了美国和欧洲真空破坏器生产企业的产品,用以满足防止民用与工业建筑生活饮用水因虹吸回流造成污染的需要。对于更好地引导和规范真空破坏器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将起到积极作用。

内页插图

目录

目录
总说明

大气型真空破坏器
大气型真空破坏器工作原理
VV-HF型水平直通形(大气型)真空破坏器外形构造图及水头损失曲线
ZP3X-10P型水平直通形(大气型)真空破坏器外形构造图及水头损失曲线
288A型角形(大气型)真空破坏器外形构造图及水头损失曲线
VV-VT型管顶形(大气型)真空破坏器外形构造图及补气流量曲线
VV-VTU型管顶形(大气型)真空破坏器外形构造图及补气流量曲线
VV-HT型管顶形(大气型)真空破坏器外形构造图及补气流量曲线
ZPD3X-10P型管顶形(大气型)真空破坏器外形构造图
ZPD3X-10P型管顶形(大气型)真空破坏器补气流量曲线
ZPQ3X-10P型排气(大气型)真空破坏器外形构造图

压力型真空破坏器
压力型真空破坏器工作原理
VV-HFB型水平直通形(压力型)真空破坏器外形构造图及水头损失曲线
ZYC3X-10P型水平直通形(压力型)真空破坏器外形构造图及水头损失曲线
800M4QT型角形(压力型)真空破坏器外形构造图
800M4QT型角形(压力型)真空破坏器水头损失曲线
289型角形(防溢压力型)真空破坏器外形构造图及水头损失曲线

软管型真空破坏器
软管型真空破坏器工作原理
VV-VF型软管型(大气型)真空破坏器外形构造图及水头损失曲线
VV-VFB型软管型(压力型)真空破坏器外形构造图及水头损失曲线
ZRJ3X-10P型软管型(压力型)真空破坏器外形构造图及水头损失曲线
8系列软管型(压力型)真空破坏器外形构造图及水头损失曲线

组合水嘴
组合水嘴工作原理
TV-HFM型组合水嘴(大气型)外形构造图及水头损失曲线
TV-HFBP型组合水嘴(压力型)外形构造图及水头损失曲线
ZHY3X-10P型组合水嘴(压力型)外形构造图及水头损失曲线

真空破坏器安装
大气型真空破坏器室内安装示意图
压力型真空破坏器室内安装示意图
真空破坏器室外安装示意图
大气型真空破坏器安装详图
压力型真空破坏器安装详图
消防软管卷盘箱真空破坏器设置
软管型真空破坏器、组合水嘴安装示意图
软管型真空破坏器、组合水嘴安装详图
好的,以下是一本不包含《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12S108-2):真空破坏器选用与安装》内容的图书简介,详细描述了其他建筑设计与施工相关的领域,力求内容详实且自然流畅。 --- 图书名称:现代工程技术丛书:建筑结构设计与优化实例精析 图书简介 本书汇集了当前建筑工程领域中多个核心环节的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重点聚焦于结构体系的创新选择、复杂荷载下的受力分析、材料性能的深度挖掘以及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与优化策略。全书旨在为结构工程师、设计人员以及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师生提供一套全面、深入且具有高度参考价值的技术指南。 第一部分:结构体系的选择与性能评估 本部分深入探讨了不同结构体系的适用性与经济性分析。我们首先从宏观层面剖析了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以及筒体结构在不同建筑高度与场地条件下的优缺点。对于超高层建筑,详细阐述了巨型框架、伸臂桁架、核心筒-外框等复杂结构体系的力学特性、位移控制标准及水平力抵抗机制。 特别关注了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设计与施工。内容涵盖了后张预应力与先张预应力技术的原理、张拉控制流程、锚固系统的选择与性能验证。书中通过多个工程案例,对比了预应力构件在跨度、自重、抗裂性方面的显著优势,并详细解析了预应力损失的精确计算方法,包括弹性伸长、混凝土收缩、徐变及钢绞线松弛等各项因素的量化处理。 此外,对新型结构材料的应用也进行了详尽介绍,如高性能混凝土(HPC)的配合比设计、配合比稳定性控制,以及钢-混凝土组合结构的连接技术,包括栓钉连接、焊接连接的强度校核与疲劳评估。 第二部分:复杂荷载作用下的结构分析与抗震设计 现代建筑结构必须面对多样化的荷载组合。本书将结构分析的重点放在了非正常使用条件和极端荷载的响应预测上。 在风荷载分析方面,我们摒弃了传统的简化方法,转而采用基于风洞试验数据和CFD模拟的精细化分析。内容涵盖了风致振动(抖振)的预测与抑制、表面脉动压力的空间相关性处理,以及对柔性高层建筑的舒适度校核。 地震作用分析是本部分的重中之重。书中详细阐述了反应谱法、时间历史分析法(Time-History Analysis)及非线性静力弹塑性分析(Pushover Analysis)的应用边界与实施步骤。针对不同抗震设防烈度的地区,提供了详尽的抗震构造措施,包括消能减震技术(如粘滞阻尼器、屈曲约束约束支撑BRB)的选型、布置原则及与主体结构的有效耦合设计。我们提供了针对复杂楼盖(如密肋楼盖、组合楼板)在地震作用下动力特性的分析模型建立方法。 第三部分:基础工程与地基处理技术 结构的安全稳定始于坚实的地基。本章深入探讨了现代基础设计理论,超越了传统的容许应力法。 内容涵盖了桩基础的竖向承载力确定,包括极限状态法与荷载试验法的应用。对于深基坑工程,详细解析了土压力计算模型(如太沙基模型、拱效应),并对比了地下连续墙、SMW工法、喷射注浆等支护结构的设计要点。书中包含了对软弱地基处理技术(如高压旋喷桩、CFG桩、真空预压法)的适用条件、施工参数控制及其后效评估的详尽指导。 对于特殊地质条件,如岩溶地区、高地震烈度区的液化土层,提供了专门的抗差异沉降、抗倾覆验算方法及特殊基础形式的设计实例。 第四部分: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与结构监测 理论设计必须通过严格的施工来落地。本部分关注施工质量的控制点和现代监测技术。 内容涉及混凝土施工的温控防裂技术、大体积混凝土的内外温差控制曲线,以及后浇带的留设与封闭时机选择。对于钢结构工程,详尽阐述了高强度螺栓的扭矩控制、焊缝的无损检测(NDT)方法(超声波、射线探伤)及其合格标准。 此外,本书重点介绍了结构健康监测(SHM)系统的集成应用。包括应变片、加速度计的传感器布设规范、数据采集与初步处理流程,以及如何利用监测数据反演结构实际工作状态,并据此指导后期的加固或使用维护决策。书中强调了“设计-施工-监测”一体化的反馈机制,以实现结构全生命周期的安全与经济性管理。 总结 本书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为依托,旨在提供一套跨越基础理论到前沿技术的综合性参考资料,对于提升我国建筑结构工程的整体设计与施工水平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全书图文并茂,数据详实,是工程技术人员案头必备的专业工具书。

用户评价

评分

对于我们这些经常需要跨专业协调的甲方代表来说,理解不同专业图纸之间的接口问题是最大的挑战之一。这本关于真空破坏器的图集,在处理与电气或结构专业的交叉点时,表现得尤为出色。它详细标注了设备安装所需的最小净空尺寸,以及在靠近结构梁柱时,必须预留的检修空间。更关键的是,它提供了一套标准的预埋件和锚固螺栓的选型建议表,这些建议直接挂钩了常用的混凝土强度等级。这省去了我们和结构工程师之间反复沟通“这个支座要用多大尺寸的化学螺栓”的繁琐过程。可以说,它仿佛提前预设了后续所有可能出现的交叉协调问题,并将答案嵌入到了设计标准之中。这体现了设计者在编制图集时,已经站在了整个项目生命周期的角度进行思考,而不是仅仅局限于设备本身的功能实现。

评分

我对建筑设计图集一直抱有一种敬畏,但更多的是一种学习上的压力感,因为很多图集动辄上百页,信息密度极大,非专业人士几乎无法直接上手。这本《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12S108-2)》在信息组织上做出了一个非常巧妙的平衡。它没有试图涵盖所有类型的真空破坏器,而是聚焦于最常见和最核心的几种型号及其应用场景。这种“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取舍,使得初次接触相关领域的工程师也能快速找到切入点。我注意到,图集在介绍不同安装高度和环境(例如室内、室外、靠近腐蚀性介质区域)时,配有专门的“注意事项”栏目,这些提醒远比泛泛的规范要求来得具体和实用。比如,它明确指出在某些特定介质管道上,需要加装额外的防护套管,并且给出了防护套管的最小壁厚建议。这种深入到“最后一公里”的指导,极大地提升了图纸作为指导性文件的效力,让施工方在现场面对复杂情况时,不再是凭经验摸索,而是有据可依。

评分

这部图集,单从名字上来看,给人的感觉是那种非常专业、极其枯燥的技术手册,我原以为它会是那种布满密密麻麻的规范、数据表格和晦涩难懂的工程术语的集合。然而,当我真正翻开它的时候,首先映入眼帘的并不是一堆冰冷的文字,而是极其精细的工程图示。那些线条的粗细、标注的清晰度,都体现了设计者对“标准”二字的极致追求。我本来是抱着学习“真空破坏器”这种特定部件安装细节的目的来的,但很快发现,这本书远不止于此。它似乎更像是一本建筑给排水系统小型构件的“百科全书”。里面涉及到的材料选择、环境适应性分析,甚至是不同压力等级下设备本体与管路系统的连接方式,都有详细的剖面图和系统图。我尤其欣赏它在不同工况下的维护要求说明,这对于实际项目后期的管理和检修团队来说,简直是福音,避免了因为图纸理解偏差而导致的返工或安全隐患。它没有过多地去解释真空破坏器的物理原理,而是专注于“如何正确地将它融入一个完整的建筑系统中”,这种务实的态度,正是工程技术资料最宝贵的地方。

评分

我过去对这类标准图集总有一种印象,即它们是“死的”,一旦发布就很难更新或修正。但翻阅《12S108-2》时,我注意到其中对新型环保材料或更高耐压等级管件的兼容性说明部分,措辞非常灵活,留有余地。例如,它提到在采用PPR或HDPE管材时,应参考最新的流体输送标准,并辅以图例说明如何调整传统的金属连接件接口。这种与时俱进的态度,让这部图集在面对快速迭代的建筑材料市场时,依然保持了较强的生命力。它不是强迫你使用某一个固定的旧方案,而是提供了一个强大的、基于逻辑的框架,允许我们在框架内进行技术升级。对于一个希望图集能用上五到十年的项目管理者而言,这种对未来兼容性的考量,是衡量其价值的硬性指标。

评分

说实话,很多设计图集在设计美学上实在不敢恭维,常常是黑白线条和数字的堆砌,让人望而生畏。但这本图集在排版和视觉引导上,似乎注入了更多的现代设计理念。虽然它本质上是技术文件,但其对图表的留白处理、关键数据的加粗和颜色标记(虽然整体色调偏向于蓝灰系的标准色),使得浏览体验显著提升。我发现自己能够在短时间内定位到我需要的连接节点图,而不需要逐页翻阅。特别是当它介绍不同管径的支架设计时,它没有采用那种统一的、一刀切的表达方式,而是根据管线应力计算的结果,给出了负载递增时支架结构变化的示意图,这种动态的展示方式,极大地帮助理解了结构受力的逻辑变化,而不是仅仅记住一个固定的尺寸。它教会了我如何“看图”,而不仅仅是“查图”。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