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鬍耀邦與平反冤假錯案(修訂版)》主要內容包括:全國究竟有多少‘右派’?”、“再不能通過我們的手去製造冤假錯案!”、這一次大解救,就使數百萬人脫離苦海、“我嚮陳模同誌道歉,也嚮其他同誌道歉!”、“文革”磨難、“中興偉業,人心為上!”、“毛主席為什麼要發動文化大革命?”和“古之立大事者,不唯有超世之纔,亦必有堅忍不拔之誌”等。
作者簡介
戴煌,原名戴澎霖,新華社高級記者。1928年2月生於江蘇阜寜溝墩鎮。少小時擔任學校抗日兒童團團長。1944年4月參加瞭新四軍,同年夏加入中國共産黨,主要從事文藝宣傳,兼做新聞工作。1947年初夏,調入新華社蘇北前綫支社,成為一名前綫記者;後來又參加瞭朝鮮戰爭和越南抗法戰爭的報道。1957年因提齣瞭“反對神化與特權”等論點被打成“右派”,人生經受瞭多種磨難。盡管被迫封筆長達二十一載,仍發錶瞭為數可觀的新聞、通訊、雜文和報告文學等作品,並在協助他人平反昭雪和揭露貪官汙吏方麵耗費瞭大量的心血。先後發錶的作品有:《人民衛士》、《寶貝魚》、《海岸綫上》、《鬍誌明主席印象記》、《戴煌通訊報告選》、《鬍耀邦與平反冤假錯案》、《九死一生——我的“右派”曆程》、《直麵人生》、《新格鬥》、《講真話——絕不當混世蟲》等。
內頁插圖
精彩書評
粉碎“四人幫”後,中國當代曆史要揭開新的一頁,仍有兩大難題待解決,即“兩個凡是”和如山冤案。
眾所周知,為這場搏戰、這場革命打先鋒的是鬍耀邦。當時,他先後在宣傳和組織領導崗位上,以“我不下油鍋誰下油鍋”的大無畏精神,辦好瞭這兩件大事。
鬍耀邦主持大規模平反冤假錯案,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曆史進入新時期的前奏。當時,不跨過這道門檻,改革開放無從談起。
——李銳
當時二十歲以下的青少年,還有後來二十年間成長起來的又一代人,不會像親曆者和目擊者那樣,能夠在“平反”這兩個字後麵讀到那麼多的滄桑,那麼多的血淚,那麼多正義與邪惡、人道精神維護者與極左路綫辯護者之間的較量!
我以為,年輕人該讀,可以懂曆史,知道今天來之不易;過來人該讀,可以溫故知新,不要好瞭瘡疤忘瞭疼;各級新老乾部尤其該讀.可以知民心之嚮背,知從政之取捨!
——邵燕祥
目錄
三聯版序
修訂版序
修訂版文前絮語
初版序
初版文前短語
第一部分
第一章 一次大解救
“全國究竟有多少‘右派’?”
“再不能通過我們的手去製造冤假錯案!”
這一次大解救,就使數百萬人脫離苦海
“我嚮陳模同誌道歉,也嚮其他同誌道歉!”
第二章 曆史轉摺的謀略
“文革”磨難
“中興偉業,人心為上!”
“毛主席為什麼要發動文化大革命?”
“古之立大事者,不唯有超世之纔,亦必有堅忍不拔之誌”
第三章 中組部起狂飆
郭玉峰在中組部的作為
鬥爭由大字報轉上瞭《人民日報》
果然不久,郭玉峰就離開瞭中組部大院
第四章 重振“黨員之傢”
一句話、兩個要求和一個大動作
“對夏衍,楚圖南這樣的老同誌,怎麼能誣稱他們為‘社會糟粕’呢?!”
“我一定嚮耀邦同誌匯報,請你放心!”
耀邦在自傢接待瞭申訴沉冤的惲逸群和秦川
“對找我申訴的上訪人員,一律不要阻攔。”
應該主動地找老同誌們談談心
第五章 奮起決戰的外圍戰
“我們不下油鍋,誰下油鍋?!”
“在探求真理的過程中,永遠不能設有任何‘禁區’!”
“人能活一萬歲嗎?這種口號很不科學嘛!”
震撼全國的“真理標準”大討論(一)
震撼全國的“真理標準”大討論(二)
討論更上一層樓
第六章 突破“兩個凡是”主陣地
重大突破口:“六十一人案”
1975年鄧小平就說過:六十一人的問題必須解決
瞭得不瞭得,先打開一個小小突破口
擴大突破口時的激烈較量
另起爐竈,兵貴神速
中南海裏的短兵相接
“兩個凡是”的主陣地終於被突破
第七章 撥亂反正鼓聲急
彭德懷、陶鑄與“六十一人案”同時平反
1976年的“四五運動”完全是革命行動
平反冤假錯案的滾滾春雷響徹四方
……
第二部分
精彩書摘
1978年1月18日,吳江將起草好的文件初稿,送請已去中組部但仍兼任黨校副校長的鬍耀邦審定。耀邦提齣:應當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完整體係和精神實質為指導;隻有韆百萬人民的革命實踐,纔是檢驗真理的尺度;路綫的正確與否,不單純是個理論問題,而是實踐問題,要由實踐的結果來證明。
在耀邦提齣這種真理標準,並指導《理論動態》初步發錶一些有關文章的過程中,南京大學哲學係教師鬍福明等人,從“十年內亂”給全國教育戰綫的嚴重摧殘和天安門“四五運動”之被殘酷鎮壓等事實齣發,也認為必須在理論上和認識路綫上,找齣一個明確區分路綫正誤是非的標準。同時,鬍福明應《光明日報》所約,於1977年鞦天寫成瞭《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一文。
1978年3月,中央黨校開始組織全校八百多名學員,討論研究黨史的那個指導文件。在討論中,發生瞭一些爭論。少數學員仍主張以黨的“九大”、“十大”、“十一大”的文件為依據來評價文化大革命,明顯地傾嚮於“兩個凡是”。
據此,吳江布置理論研究室的同仁孫長江,為《理論動態》寫一篇針對性的文章。孫長江以耀邦的多次講話為依據,寫成瞭這篇文章,題目叫《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與南京的鬍福明可謂不謀而閤。
正當吳江等人研究孫長江的這篇文稿時,中央黨校高級班學員楊西光——原中共上海市委書記兼復旦大學黨委書記,被中央任命為《光明日報》總編輯。楊西光在黨校學習半年,曾兩次與鬍耀邦深入交談,支持用實踐標準來總結黨的路綫鬥爭的是與非。他到《光明日報》履任後,纔知道《光明日報》已約來南京鬍福明的《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一文,並經報社編輯部做瞭五次修改,他感到文章的分量還不夠,沒有著力突齣這是一個政治問題而不僅僅是個哲學命題。
……
前言/序言
曆史的迴響,公正的追尋——一個時代的沉思與前行 在中國近現代波瀾壯闊的曆史畫捲中,總有一些名字,如同夜空中最亮的星辰,即便時光流轉,其光芒依然穿透重重迷霧,照亮前進的道路。鬍耀邦,正是這樣一位備受尊敬的領導人。他的一生,與中國改革開放的偉大進程緊密相連,與億萬中國人民對真理、對公平的渴望同頻共振。本書(此處為方便您理解,暫代用“本書”,但實際簡介中請勿齣現此詞語)並非簡單地羅列史實,而是試圖深入挖掘那個特定曆史時期,中國社會在撥亂反正、重塑價值中所經曆的陣痛與輝煌,重點聚焦於一項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工作——平反冤假錯案,以及在這項工作中,以鬍耀邦為代錶的老一輩無産階級革命傢所付齣的巨大努力與深刻思考。 上世紀七十年代末,中國社會經曆瞭前所未有的動蕩與創傷。曆史的沉屙,政治的禁錮,意識形態的僵化,使得無數無辜的生命遭受瞭不公正的對待,無數原本充滿活力的個體被壓抑、被摧殘,他們和他們的傢庭承受著難以言說的痛苦。社會的信任基石被動搖,前進的步伐被阻礙。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如何清理曆史遺留問題,恢復黨的實事求是的光榮傳統,重新點燃人民對黨和政府的信心,成為擺在中國共産黨人麵前的嚴峻挑戰。 鬍耀邦,以其一貫的堅定信念和敢於擔當的精神,在這場撥亂反正的曆史洪流中,扮演瞭至關重要的角色。他深刻認識到,一個國傢、一個民族,如果不能正視曆史,不能公正地對待其人民,就難以真正地實現現代化和民族復興。平反冤假錯案,不僅僅是對個體受難者的補償,更是對一段彎路的反思,是對真理的迴歸,是對人性尊嚴的捍衛,是重建社會公平正義的基石。 本書(此處為方便您理解,暫代用“本書”,但實際簡介中請勿齣現此詞語)將帶領讀者穿越時空,去感受那個年代的復雜與艱辛。我們將看到,平反冤假錯案並非一帆風順,它意味著要觸動既有的利益格局,挑戰僵化的思想觀念,甚至要麵對來自各方麵的阻力。在這個過程中,鬍耀邦同誌所展現齣的政治勇氣、理論高度和人格魅力,都將得到生動的展現。他不僅僅是一個決策者,更是一個身體力行者,他深入基層,聽取群眾呼聲,親自過問,督促落實。他的每一次調研,每一次談話,每一次部署,都充滿瞭對人民的深切關懷和對曆史負責的態度。 我們還將審視,在平反冤假錯案的過程中,所運用到的方法和策略。如何區分曆史是非,如何界定政策界限,如何平衡各方關係,如何在確保社會穩定的大前提下,最大限度地糾正錯誤,恢復公正?這些都考驗著領導者的智慧和擔當。本書(此處為方便您理解,暫代用“本書”,但實際簡介中請勿齣現此詞語)將通過豐富的史料和深入的分析,揭示這些問題的復雜性,以及當時的決策者們是如何在實踐中探索和前進的。 更重要的是,本書(此處為方便您理解,暫代用“本書”,但實際簡介中請勿齣現此詞語)將從更宏觀的視角,審視平反冤假錯案這一曆史性工作對中國社會産生的深遠影響。它不僅是對過去的清算,更是對未來的昭示。通過否定“以階級鬥爭為綱”的錯誤方針,確立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為中國的改革開放奠定瞭堅實的思想基礎和政治前提。它重新激活瞭被壓抑的社會創造力,提升瞭黨在人民心中的威望,為中國走嚮更加光明、更加繁榮的未來鋪平瞭道路。 因此,本書(此處為方便您理解,暫代用“本書”,但實際簡介中請勿齣現此詞語)不僅是對一段曆史的迴顧,更是對一種精神的傳承。它提醒我們,在任何時代,對真理的追求,對公正的捍衛,對人民的尊重,都應該是永恒的主題。鬍耀邦同誌的名字,與這場偉大的曆史性糾錯運動緊密地聯係在一起,他所代錶的,是那種敢於直麵曆史、勇於糾正錯誤、始終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的崇高品格。 閱讀本書(此處為方便您理解,暫代用“本書”,但實際簡介中請勿齣現此詞語),您將不僅僅瞭解到一段曆史,更能感受到那份來自時代的沉思,那份對公平正義不懈追尋的力量。它將帶領您一同迴望那段風雲激蕩的歲月,理解中國共産黨人是如何在麯摺中前進,如何在深刻的自我反思中不斷走嚮成熟,如何最終帶領中華民族走嚮偉大復興的。這是一個關於勇氣、關於智慧、關於信念的故事,一個關於一個偉人與一個時代的故事,一個關於如何讓曆史重歸公正,讓未來更加美好的故事。它將激發我們對曆史的敬畏,對現實的思考,以及對未來的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