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鳳凰文庫·海外中國研究係列·假想的“滿大人”:同情、現代性與中國疼痛》通過對小說、醫案、遊記、照片、繪畫的解讀,揭示齣西方同情與人道之間的內在關聯,以及這種西方式對華“同情”的來龍去脈,並力圖通過這些分析展現齣關於“中國”的整體印象。作者在該書中的這種分析開啓瞭思考西方過去與當今對華關係的新的可能性,而且通過對同情、受苦、經濟交流以及再現式交換這四個術語的專門論述,進而建立起分析中國曆史話語、同情與現代性的新網絡。在結閤瞭文化研究、亞洲研究、美國研究以及醫療史觀念的基礎上,作者為我們提供瞭一個關於中西方關係的獨特視角。
作者簡介
韓瑞(Eric Hayot)1972年生,1999年獲得威斯康辛大學英語與比較文學博士學位,現為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比較文學與亞洲研究特聘教授。他的研究領域主要涉及中西現當代文學比較研究、文化研究、醫療史研究等領域,在國際學界正嶄露頭角。
目錄
譯者的話
中文版序言
緻謝
導論
一、軼事理論
1.敘述語法
2.代理者的疼痛語言
3.軼事理論
二、憐憫之交換:刑罰、服飾、同情,1800-1801
1.裝束與習俗
2.特殊刑罰
3.英式書寫,“中式”圖片
4.憐憫之交換
三、疼痛中的中國身體:1838-1852年美國傳教士的醫療救助活動
1.市場滲透
2.臉龐、腫瘤、風格
3.林呱所繪的肖像畫
4.飽受煎熬的結石病
四、中國人的身體,中國人的未來:19世紀晚期美洲的“苦力”
1.中國人的入侵
2.機器身體
3.反烏托邦( Dystopian)的感覺
4.學著失去
5.擬人化的光圈
五、伯特蘭·羅素的中國之眼;或現代主義的雙重視野
1.綫條的作用何在
2.伯特蘭·羅素的中國之眼
3.疼痛與劍橋哲學
4.受苦的中國性
5.假設的滿大人(迴歸)
六、麻醉的觀念:針灸、照相與物質形象
1.麻醉與審美
2.審美的地理學
3.質素(H yle):圖像的意圖
4.缺失現代性的現代性
七、結語
1.終結意識(I)
2.終結意識(Ⅱ)
3.終結意識(Ⅲ)
4.趨於同情
譯後記
精彩書摘
也正是這種二重性在特殊的華人身體的麵孔、習俗以及言語方麵一次次地將自身展現無疑,這錶明,華人的二重性作為一種觀念上的形象(同時標誌著過去和未來、種族上的原始與現代、忍辱負重以及終結這種冷漠的可能性),通過賦予一種擬人化的形式而讓人明白易懂。作為一種亞洲化形象的體現,或者從更廣義的意義上說,作為一種亞洲化身體的錶現,已經將這種形象作瞭歸類,這就意味著一些美國人正在感受到來自一種身體化的、人類標記的可視化二重性的威脅。或者也可以說,作為在一種身體化的可視化二重性的錶現,人類標記通過某些亞洲化的定義——過去與未來、動物與超人——而得以展現。
盡管有觀點認為華人“神秘莫測”的看法增加瞭對於華人的麵孔(呆滯的)或語言(費解的)的這種主觀性的錶麵現象的不確定性,而更確切地說,由華人所造成的這種再現方麵的不確定性,這種不確定性與對種族和文化上的他者類型的遭遇一起,如此持久地構成瞭(或者說被塑造成)關於勞工、全球化或者現代化的那種復雜而又多層次的問題。比方說,明恩溥很早之前就在《中國人的氣質》一書中說到:“有一幅版畫,畫上是一棵橡樹,但是看畫人卻被要求在橡樹的輪廓中看齣拿破侖的側麵像來,他正頷首抱臂,站在聖赫勒拿島上。起先,看畫的人無論怎樣盯著它看,往往都看不齣任何側麵像來,會覺得這種說法純屬牽強附會,然而那個側身像一旦被人指明,再看那幅畫卻仍舊看不齣拿破侖來,倒是不可能的瞭。同樣的道理,在中國看到的許多事情並不是一開始就被注意到的,而一旦被注意到,則會永遠不忘。”(《中國人的氣質》,11-12頁)。跟拿破侖像和橡樹輪廓一樣,中國人從錶麵上看是模糊不清的,今天是這麼長相的,明天又換成瞭另一種長相,這就使得那些美國的觀察者們有瞭這樣的一種看法,即,那些可能經常是畫中之畫。
……
前言/序言
作品的翻譯給作者提供瞭反思自己寫作實踐的機會,他需要勇於正視自己作品的獨特風格,也需要承認這種風格所帶來的理解上的睏難,甚至會為此深感歉意。作品在被翻譯成另外一種語言的過程中,作者會意識到自己的作品給其他人造成瞭睏難,而這正體現瞭作者的選擇所具有的價值。
在此,我首先要嚮讀者,也要嚮譯者袁劍錶示歉意。這本書的風格確屬另類,讀起來可能頗為費解。不過,或許因為我本身就是一個比較特殊復雜的人,我覺得緻歉可能並不恰當。畢竟,這本書原本就沒打算用大眾熟悉的英語來寫。我不想像其他人那樣來寫作。事實上,作為寫作者,我的部分目的是要采用特殊的方式寫作,以使作品産生一種積極的力量。也就是說,讀者不僅能意識到作品及其中的觀點是作者個人的思想,而且還能夠思考這樣一個問題:思想觀點能否在寫作風格本身這一層麵上生發齣來?
文學領域的學者認為,作品的觀點既跟寫作視角有關,也跟它的風格緊密相連。很難想象有人會認為豪爾赫·路易斯·博爾赫斯(Jorge Luis Borges)或者魯迅等其他人的寫作風格與他們小說或散文的內容沒有關聯。文學批評同樣如此:沒有人會認為德裏達(Derrida)的寫作風格與他的思想毫不相乾。
那麼,為什麼大多數批評傢的寫作風格仿佛與他們的思想毫無關係呢?或許他們的目標不夠高遠吧,也或許他們壓根就沒把自己看成藝術傢。我不敢打包票說自己是一名藝術傢,但是我知道,對我來說,嘗試著像藝術傢一樣寫作很重要。也就是說,要認真對待自己所做的事情——這並不是因為我確信我的作品終究是認真嚴肅的,而是因為我確信,要寫好道德文章的話,首先就要堅信寫作可以發揮重要作用,寫作本身就是思想的一種形式。
這是我為什麼要專門對袁劍所付齣的心血深錶感謝的原因所在。據我所知(我的中文閱讀能力不是很好,但是我讓一位朋友為我大聲朗讀瞭作品的部分內容),他齣色地翻譯瞭本書,在中譯本中十分精準地抓住瞭我在寫作時的感覺。親愛的讀者,如果你覺得行文風格有點怪怪的話,請不要擔心——這本書本來就是要讓讀者覺得新奇的,有時候甚至對於英語母語者來說也是這樣。聽上去從不讓人感到新奇的東西是有風險的,會讓人覺得太熟悉瞭,它們因此無法打破讀者所見所聞方麵的慣習及常識。但是學術作品,如同藝術作品一樣,應該把打破觀眾的慣習和常識作為自己最基本的目標。
我寫本書的目的之一,就是要顛覆歐美長久以來認為他們最重要的哲學概念全部起源於西方國傢以及西方文化圈內這一觀點。在此,我要指齣的是,從同情(sympathy)這一概念的發展來講,這種觀點是不正確的。我也要說明“中國”這一概念是如何幫助歐洲“思考”並且理解眾多關於現代生活的重要觀念的,其中就包括世界曆史、宗教融閤、國傢與個人殘忍行為之間的關係、自然與尚古主義的關係以及身體與自我的關係等諸多概念。在每一項當中,某種歐洲或美國觀念的曆史都與某一特定的中國概念息息相關,這一中國概念確實對文化和哲學具有重要影響。本書所講述的就是這種概念發生影響的曆史。
鳳凰文庫·海外中國研究係列·假想的“滿大人”:同情、現代性與中國疼痛 epub pdf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鳳凰文庫·海外中國研究係列·假想的“滿大人”:同情、現代性與中國疼痛 下載 epub mobi pdf txt 電子書
評分
☆☆☆☆☆
很好
評分
☆☆☆☆☆
對中國形象的一次深入分析
評分
☆☆☆☆☆
一眼看上這書,馬上下單,買書如山多,隻有在京東
評分
☆☆☆☆☆
“西方的中國形象”是近幾年來學術界頗為熱門的一個話題,無論是“強漢盛唐”,還是“皇明大清”,都因為發生頻繁的對外文化交流而成為今人熱衷的焦點。仿佛曆史上“盛世”於今真有某些相似之處。話說迴來,今人之所以在意他人眼中的“中國形象”,其實並非關注他人,隻是因為距離“偉大復興”越來越近,難免“心意彷徨”,想要從西方的看法中,找到自己幾個世紀以來形象變遷,獲得由衰而盛的依據。
評分
☆☆☆☆☆
評分
☆☆☆☆☆
好書推薦給大傢
評分
☆☆☆☆☆
《現代世界的誕生》是英國著名曆史學傢、人類學傢麥剋法蘭以數十年來潛心歐美亞澳等文明間的比較研究為基礎,將自己畢生索解現代世界起源問題的集成,敬獻給中國讀者。%D%A 延續早年《英國個人主義的起源》這部革命性著作中的觀點,麥剋法蘭以翔實的史料,顛覆瞭馬剋思、韋伯、塗爾乾和彭慕蘭等思想傢和學者關於舊製度與現代世界“大分流”的經典理論,將現代世界的源頭上溯至12—18世紀工業化的英國與勤業化的歐亞大陸之間的分道揚鑣;並對現代性的本質和特徵提齣瞭獨到的見解,那就是經濟、社會、政治和意識形態(或曰宗教)等領域的徹底分立與組閤。%D%A 麥剋法蘭以最古老的現代國傢英格蘭作例,通過描述英格蘭社會方方麵麵的獨特性,絲絲入扣地剖解開啓現代性大門的每一把鑰匙及其之間的關係。他希望這幅關於“英格蘭奇跡”的比較性畫麵,可以幫助中國讀者理解西方的曆史與中國的現狀,思考如何在個人主義的現代社會解決最棘手的“社會凝聚”問題。%D%A
評分
☆☆☆☆☆
總算送來瞭,總算在春節開始之前送來瞭,很高興,書的品相還不錯,薄膜什麼的都在,看瞭一下內容的目錄,也都是挺有理論思辨的深度。這一下子春節有東西可以看瞭,挺好的。
評分
☆☆☆☆☆
好看不貴 繼續購買 贊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