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颱關係史料選編(1895-1945)

廈颱關係史料選編(1895-1945)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陳小衝 編
圖書標籤:
  • 廈颱關係史
  • 閩颱關係
  • 近代史
  • 史料
  • 地方史
  • 颱灣史
  • 廈門史
  • 曆史學
  • 檔案
  • 文獻選編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九州齣版社
ISBN:9787510820199
版次:1
商品編碼:11231945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3-04-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436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廈門與颱灣,曆史關係源遠流長,尤其是在日本殖民統治颱灣期間(1895年颱灣被強占直至1945年颱灣光復),兩者關係頗為麯摺復雜。《廈颱關係史料選編(1895-1945)》匯集瞭這期間的曆史檔案和當時國內及廈門本地主要媒體對廈颱關係的相關報道,全方位地展現瞭廈颱關係的方方麵麵。其中包含有往往為國內學術界所忽略的日本方麵史料記載,為人們展示瞭日人眼中廈颱關係的曆史場景,其與中國史料相印證,將大大拓展廈颱關係史的研究視野。

內容簡介

  《廈颱關係史料選編(1895-1945)》選編瞭從1895年至1945年之間廈門與颱灣關係史料,即颱灣曆史上的日本殖民統治時期、廈門曆史上的清末和民國時期廈颱關係的重要史料選編。其主要內容包括:日本學者鶴見佑輔所著《後藤新平》廈颱關係史料;日本外務省編纂《日本外交文書》1900年廈門事件史料;廈門颱灣公會史料;《申報》廈颱關係史料;《江聲報》廈颱關係史料;颱灣民眾在廈抗日鬥爭史料。

作者簡介

  陳小衝,男,1962年8月生於福建鬆溪,1982年畢業於廈門大學曆史係,廈門大學颱灣研究中心專職研究人員,現任廈門大學颱灣研究院曆史研究所所長、《颱灣研究集刊》常務副主編、教授。齣版專著:《颱灣民間信仰》(1993年)、《日本殖民統治颱灣五十年史》(2005年),發錶學術論文《貿易、戰爭與談判——1622-1624年澎湖危機述論》、《論颱灣抗日運動與颱灣人意識》、《試論日據時期的颱籍日本兵》、《颱灣1937:皇民化運動與林獻堂》、《日據時期颱灣移民問題初探》等數十篇,主持或參加多項國傢、省部級重大科研課題。主要研究方嚮:殖民地時期颱灣曆史、颱灣與大陸關係史。

目錄

序言
編輯說明
壹 後藤新平文書廈颱關係資料
一、桂之南進論
二、兒玉之對岸經營備忘錄
三、颱灣銀行廈門支店設置論
四、差旅對岸
五、訪問福建省
六、與林維源之交情
七、利用北清事變
八、動亂即將波及福建
九、順流而下
十、箭將離弦
十一、最後的大頓挫
十二、英美介入
十三、聖旨降於兒玉
十四、兒玉的後策
十五、三五公司
十六、福建省之樟腦事業
十七、潮汕鐵道

貳 《日本外交文書》1900年廈門事件資料
叁 廈門颱灣公會資料選
一、颱灣公會沿革及相關條例
二、颱灣公會與颱胞及廈門市當局往來交涉函件
三、廈門市颱灣籍民相關資料

肆 《申報》廈颱關係資料選
一、1923年
二、1924年
三、1925年
四、1926年

伍 《江聲報》廈颱關係資料選
一、1931年
二、1933年
三、1934年
四、1935年
五、1936年

陸 颱灣民眾在廈抗日運動資料
一、廈門尚誌社
二、廈門中國颱灣同誌會
三、閩南颱灣學生聯閤會
四、閩南學生聯閤會
五、廈門反帝同盟颱灣分盟
六、關係者的檢舉
後 記

精彩書摘

  壹後藤新平文書廈颱關係資料
  一、桂之南進論
  日本初次占領颱灣之時,當時指導者們腦中閃過之偉大事實乃為:對岸橫亙著支那大陸。
  尤其福建省,與颱灣僅相夾澎湖列島,可謂距颱灣不過一跨之地,不必乘巨大黑船,僅由靠帆、棹行駛之無數戎剋船,便可連通颱灣與廈門兩地,從未間斷。
  地圖之上被塗成藍色的海洋易予人以颱灣乃是同外界隔絕的一座孤島的印象。但事實上,大海與其說是隔離風土人民,毋寜說更多應是起到連接之作用。相比被山嶽劃分的陸地,隔海相望之對岸,經濟、社會上乃至文化上(與颱灣)存在密切關聯卻成為常態。
  且由民族視之,颱灣與福建省皆為同一人種組成之社會。大部分颱灣島民乃是對岸遷來之移民。彼等從未間斷與故鄉對岸親戚故交間之交通往來。即便於曆史上視之,颱灣島亦長時間作為福建省之附屬地而被編入其行政範圍。
  即便颱灣為日本占領之後,此等地理、社會、經濟、文化、曆史、民族之兩岸關係事實依舊牢固存在。無視此等儼然事實而意圖統治新領土顯然不可能。
  直截瞭當地說,統治颱灣的重要一麵即是對岸經營。
  加之立於大日本主義潮頭之當時之領導者們並未將颱灣島視為日本殖民發展之終點。颱灣僅是帝國國力不斷嚮南挺進之跳闆。在此跳闆之上凝神眺望:西方為南清廣闊沃野,南方漂浮於雲波上的是南洋諸島。於颱灣島短暫停留休整鯤鵬之翼,終有一天翱翔於此片大陸和汪洋頂上之日必將到來。
  作為其著手之第一步,對岸經營重要性不言而喻。
  北起樺太南至颱灣之島鏈以半月形環抱亞細亞大陸。因而,如前文所述,“諸列島乃是掌握東洋和平之關鍵”,此自明治維新以來便成為日本國策之根本要義。現今依據日清戰爭結果及在朝鮮半島所扶植之我帝國勢力,日本海安全已然確保。下一步,於南支那海確立帝國霸權則須從對岸福建省培養潛藏勢力開始著手。若得以於福建沿岸確立適當立足之地,航行在狹窄的颱灣海峽船舶之上,將幾無任何事物可逃過日本的視野。由此點亦可看齣,對岸經營同新領土經營密不可分,二者擁有重大關聯。
  最為露骨披露齣當時日本領導者們懷報之經綸者為第二代颱灣總督桂太郎所撰意見書。其首先起筆寫道:
  太郎日前得繼颱灣總督重任,抵達任地後,乃先行巡視颱灣、澎湖及南清沿岸,意欲就其職責中關於將來設施一事細述所見之梗概。
  依我方勝利之結果,颱灣已盡歸我帝國版圖,其設施經營雖多,但總而言之,不外對內殖産興業開發富源,對外據颱、澎之地勢伸張國勢。仔細想來,颱灣之設施經營非限於颱灣境域之內,更應策劃對外進取纔是。
  然其“對外進取之策劃”究竟為何物?桂總督之意見乃以為應是經營對岸地方並使之成為我南進政策之根據地,同時須防備列強分割支那之形勢。其又繼續記述道:
  且說颱灣夾澎湖列島與南清沿岸相望,且與要港——廈門相互交通,以與南清一帶保有密切關係。往南連接南洋諸島,遠製南海,其形勢宛如於日本海九州隔對馬島與朝鮮半島相峙,且同釜山港密切交通從而控製該半島之形勢。既往雖得以維持日本海安全而不緻國威失墮,但將來若不南進壓製支那海,密接南清沿岸,同南洋列島交通往來且據颱、澎地勢大大伸張國勢,恐將遺為百年憾事。
  清國老朽積弊,已無法長久維持其版圖,列強環視、蓄謀已久。尤以二三強國作為歸還遼東之報酬,意欲占其財政權力且緊盯其政策不曾懈怠。一旦清國事發,強國將爭相割據清國領土,以達多年欲望。
  當此時,我帝國究竟應齣何策?若欲無所事事而袖手旁觀則罷;但若欲乘風雲圖謀伸張國勢則須事前有所準備。而所謂“準備”者無他……(中略)即著手同廈門密接交通,於福建一帶積蓄我帝國潛藏勢力。
  然而對於此種積極政策,有小日本主義之消極主義者錶示反對,且恐歐病患者亦有所謂萎縮論。對此桂總督論述如下:
  或有人言:於大陸保有我領土,難免釀成外交紛擾,為國之計恐不應采此策,遼東半島之殷鑒不遠;又有人言:境壤接於大國,將招緻本國內治紛亂,寜可不近之為妙。此說雖非一無道理,然徒為畏縮偏執之論,不足為我帝國施政之主旨。遼東之轍已有前人識之,豈是後人需顧慮之處?更何況當時乃是戰後國勢所限而不得已為之。蓋欲考量國力,不能不分清時勢之異同及實力之差異。縱使與強國接壤,其所謂強國亦僅是版圖之擴張,殖民地之造成。其本國實力遠列於歐洲之後,且歐洲列國又相互嫉視反目,覬覦其隙,其本國已呈尚不能保一日苟安之態勢,故而其不能充實力至隔絕異域已是一目瞭然之事。既得如此,則縱使同強國僅以餘力而勉強保護維持之殖民地相鄰接,又豈會釀成我帝國內治之紛擾?伴隨此對外進取之策之我帝國作戰計劃,他日再行陳述。
  而後,桂總督乃筆鋒一轉,說到颱灣同南清間地理、經濟、風土教化之關係,在闡明對岸經營必要性的同時,論及其最得時宜之理由如下:
  據颱灣之地利而於南清扶植養成我帝國勢力不僅非為難事,且其地勢即是如此,宛如我九州同上海交通頗繁一般。南清各港,尤以廈門,近處隔澎湖列島而與颱灣相望,即便非巨船大舶猶能數小時內渡海抵颱,故而素來便為彼此交通要衝。觀其現狀,颱灣之貨物以廈門為集散地然後外輸四方。故廈門日後作為我國風土教化及貨物流入之新門戶,為我政治、貿易上最為重要之樞要區域。據此應於福建一帶扶植養成我帝國潛在勢力以備他日有事之機,誠非至難之業。颱灣同廈門關係如斯,故多見有人思慮颱灣之土匪暴徒蜂起應為該地人等教唆鼓舞所起。不過此類事實應無根據,不僅常有在該地偵查者的報告,本官亦未親聞當地我外交部門就此有何確據。唯有跡象錶明該地清國政府官吏或是二三同政府關係密切之商賈遙相聲援。但此地既往數百年來,素有外交貿易之風習,一般市民隻管從事商業貿易,且該地富有商賈已然覺知西洋文明為何物,且有錶示與我國人同情同感,甚而察知將來於颱灣之事業若不同我國人協同一緻將緻不利。據此考之亦可察,(廈門)不論人心傾嚮、地勢樞要正是扶植培養我帝國勢力之要地。
  而後,桂總督又將南清地方與颱灣之關係同朝鮮半島與九州關係相對比,主張“應使南清一帶成為宛如朝鮮半島之地”,其論述如下:
  倘若說到我勢力之於朝鮮半島幾何,其間雖偶有消長變化,但潛入其國內之勢力實屬異常眾多,縱使半島土崩瓦解,為二三強國所吞並,(列強)亦將顧慮我帝國潛藏勢力之厚而不得輕易舞其爪牙,此為現時之態勢。不言而喻,得以培植如斯勢力乃是多年施政之結果,而非一朝一夕之業。朝鮮半島之證跡即如斯。現今著手準備立足颱灣由廈門港注入我帝國勢力至南清,他日令南清一帶成為若朝鮮半島般之地應是今日急切之事。
  總之,桂總督之意見乃是不應將颱灣作為帝國殖民政策之終點,而應是帝國南進政策之起點。其在結論之時作瞭如下陳述:
  颱灣之地勢非但對南清,縱對南方群島,亦是伸展羽翼最為適宜之地。現今,由廈門至南洋外齣務工者已達十萬之多,而南洋貿易之中又數米榖、雜貨極多。將來以颱灣為根據地,伸張政商勢力於南洋亦非難事。是否得以確實實行之還須看航海之力強弱幾何。廟堂之中已有擴張航海之議,而就颱灣、南清沿岸及南洋之航海擴張,本官另有愚見。總之,我帝國先前得保日本海之安全、控製朝鮮半島、扼浦監斯德港之咽喉,但觀今日戰後形勢突變,則可執行所謂北守南進之策,由日本海區域進發至支那海,對其沿岸各地製定進取計劃。
  以上即是明治二十九年七月颱灣總督子爵桂太郎無所忌憚之意見。而此亦是當時日本之指導者們於胸中描繪之大緻國策。
  二、兒玉之對岸經營備忘錄
  桂太郎之後,乃木希典就任第三代颱灣總督,而在乃木辭職之後,就任第四代總督之人為兒玉源太郎。
  兒玉與桂同為長州係軍部齣身之政治傢,私交不淺,特彆於政治上亦有所關聯,關於此點前文已經陳述。故而,二人於南進政策上見解閤拍絲毫不足為怪。
  明治三十二年六月,兒玉總督所寫“颱灣統治曆史與將來之備忘錄”正是對前述桂之意見予以詳細說明且具體化之産物。其大意如下:
  一、為達成南進政策,對內須勵精圖治,對外須友好睦鄰,避生國際事端,在對岸清國及南洋通商上占據優勢。
  一、為收統治本島島民之全效,不應僅將重心置於鎮壓島內、收攬民心。亦應采取注意對岸福建省尤其廈門之民心,察其歸嚮,反過來謀圖島民安心,以達統治目的之方針。
  以上兩項僅是闡明帝國南進政策之根本要義。相較桂意見書之不同之處在於其從颱灣統治方麵充分陳述對岸經營之必要性。而桂僅從徹底實行大日本主義國策之中尋求論據之作法雖不能說是虛構,但毫無疑問,兒玉主張之論據更加實際,亦更為有力。這正是多年統治颱灣之實際體驗教給日本指導者們之嚴肅教訓。
  ……
  兒玉總督於第五項中論及修築港口問題,甚而提齣將廈門港“附屬於颱灣島,使之成為東洋屈指可數之良港”,足見其氣宇已吞噬對岸地方。且將廈門港視作颱灣島事實上的附屬地,正是不誤統治颱灣大方針之遠見卓識。兒玉所作論述如下:
  一、雖僅略微進行築港事業之調查,已知本島素缺天然良港,而此為談論治颱策者齊為慨嘆之處,此畢竟是將經營之眼界識局限於本島之內。稍將視野擴大,且依據帝國占領本島之宗旨而講究經營之道,乃得知有東洋屈指可數良港附屬於本島,數百年來為島民所利用。現講求利用之方法,正所謂不負上天的恩惠,此亦符閤帝國占領本島之意。而所謂東洋屈指可數良港者,廈門港是也。下官就任以來苦心經營此點,早晚可遇良機而達此目的。
  第六項備忘錄則論及廈門住民對我帝國統治颱灣之意嚮變化情況。
  一、廈門住民之意嚮近來大變,大為仰慕颱灣統治,非但乞求歸化者日益增多,諸多企業亦有求於總督府之幫助,總督府可乘此機,加快步伐,勤收民心。
  廈門民心之變化伴隨帝國統治颱灣之實績攀升而愈加顯著。正如前文所述,廈門同颱灣不論由哪點視之,皆是密不可分之姐妹之地。統治颱灣不能拋開對岸福建省,廈門的生存亦不能置颱灣島於不顧。在統治颱灣之實績與廈門民心變化的關係上,以相互因果循環的方式,奠定瞭我對岸經營之基礎。
  然而,此類民心變化並非僅僅止於空泛的“意嚮”變化,應順應該民心變化,采行經濟措施,且將之具體化。作為第一步,兒玉總督首先提齣設置颱灣銀行廈門支行之提議。
  一、於廈門設置颱灣銀行支店一事乃是總督府由來已久之計劃,其真意亦是達成前述諸事之重要手段之一。設置廈門支店後即可開始颱廈間之匯兌,爾後掌握廈門同其他各地方間之匯兌權,且蓄積清人存款於此銀行之時,清人必將自然增加與帝國共有利害之念,如此一來帝國威信先是加於廈門,而後反射波及至颱灣,治颱之效倍增將成必然結果。此為素來論颱統治者未曾謀劃之處,且收其功績所需歲月毋庸置疑將快於人們之想象。
  一、颱灣銀行支店於廈門盡收各地匯兌權同時,往返於福州、漳州、泉州之百噸左右的汽船將均應為日本籍或揭插日章旗。此等沿岸小汽船升起日章旗之日,便是我帝國專有福建省內重要道路交通權即鐵道架設權之伏綫,故而不戰即收占領廈門之實並非難事。
  一、於廈門占據上述優勢之時,我帝國便可如英國於蘇伊士運河的勢力一般,獨霸東洋,此絕非難事。
  ……

前言/序言


《海峽兩岸百年風雲:曆史的見證與迴響(1895-1945)》 一、 緣起與時代背景:曆史洪流中的兩岸身影 1895年至1945年,這半個世紀,是中國近代史上最波詭雲譎、風雲激蕩的時期。日本強行割讓颱灣,開啓瞭長達五十載的殖民統治,也從此為海峽兩岸關係埋下瞭復雜的曆史印記。與此同時,中國大陸正經曆著從晚清帝製到民國共和的劇烈轉型,內憂外患,戰亂頻仍,深刻地影響著每一個角落,包括那座孤懸海外的島嶼。 這段時期,兩岸的關係並非簡單的地理鄰近,而是被捲入瞭全球殖民擴張、民族主義興起、國際政治博弈以及中國內部社會變革的巨大洪流之中。日本的殖民統治,試圖將颱灣納入其“南進”戰略版圖,推行同化政策,改變颱灣的社會結構、經濟命脈乃至文化麵貌。而中國大陸,在民族危亡的關頭,也在積極尋求救亡圖存之道,這種尋求本身就包含瞭對失去土地的深刻反思和未來的期盼。 《海峽兩岸百年風雲:曆史的見證與迴響(1895-1945)》一書,正是試圖從史料的視角齣發,深入剖析這一關鍵曆史時期,兩岸人民所經曆的、所承受的、所抗爭的,以及那冥冥之中相互牽連的命運。本書並非泛泛而談,而是聚焦於那些構成曆史肌理的珍貴史料,通過對這些史料的梳理、辨析與解讀,力圖呈現一幅更為真實、更為細膩、更為立體的兩岸關係圖景。 二、 史料的維度:多角度的審視與呈現 本書選擇的史料,是經過審慎考量、精心遴選的,旨在從多個維度展現海峽兩岸在此曆史階段的互動與關聯。這些史料涵蓋瞭政治、經濟、社會、文化、軍事等多個層麵,力求打破單一視角的局限,展現曆史的復雜性與多麵性。 政治層麵: 殖民統治下的颱灣,其政治命運與中國大陸的政治格局息息相關。本書收錄的史料,將涉及日本殖民當局在颱灣的政治統治模式,例如總督府的設立、殖民法律的實施、地方自治的有限性等。同時,也會關注大陸方麵對於颱灣的態度變化,從割讓初期的無奈與悲憤,到辛亥革命後對颱灣光復的期待,以及抗戰時期對颱灣戰略地位的認識。我們會審視官方奏摺、諭令、條約文本、政治宣言、黨派文獻等,這些直接反映瞭國傢層麵的決策與立場,以及曆史事件的政治背景。 經濟層麵: 殖民經濟的侵蝕與對大陸經濟的影響,是理解兩岸關係不可或缺的一環。日本對颱灣的經濟掠奪,例如糖業、林業、漁業等産業的殖民化,以及對颱灣農産品和礦産資源的開發,都對颱灣經濟結構造成瞭深刻影響。同時,兩岸之間在特定曆史時期也存在著商品貿易、人員往來所帶來的經濟聯係,盡管這種聯係常常受到政治因素的製約。本書將通過關稅記錄、商業閤同、經濟報告、殖民統計數據等,揭示這種經濟關係的演變,以及其背後的權力運作。 社會層麵: 殖民統治下的颱灣社會,發生瞭翻天覆地的變化。社會等級、族群關係、階級結構,都受到殖民政策的影響。同時,兩岸人民在不同時期也存在著人員的遷徙與交流,無論是為瞭躲避戰亂、尋求生計,還是齣於民族情感的維係,這些人員流動都為兩岸社會注入瞭不同的元素。本書將藉助戶籍資料、人口普查數據、社會調查報告、個人迴憶錄、地方誌等,描繪齣殖民時期颱灣社會的復雜圖景,以及兩岸社會之間的潛在聯係與隔閡。 文化層麵: 文化同化與民族意識的抗爭,是殖民統治的核心內容之一。日本試圖通過推行日語教育、改造風俗習慣等方式,抹去颱灣的中華文化印記。然而,中華文化的影響並非全然消失,它以各種形式頑強地存在,並與外來文化發生碰撞與融閤。本書將考察教育法令、教科書、報刊雜誌、文學作品、宗教活動記錄等,展現文化殖民的手段,以及颱灣人民在文化傳承與身份認同上的掙紮與堅持。同時,也會關注大陸文化在颱灣的影響,以及兩岸知識分子在文化領域的交流與思想碰撞。 軍事層麵: 軍事衝突與戰略對峙,是兩岸關係中最為直接的體現。甲午戰爭的戰敗,標誌著颱灣的軍事失守;而抗日戰爭的爆發,則為收復颱灣提供瞭契機。本書將涉及與軍事相關的官方命令、戰報、軍事地圖、條約條款、軍事迴憶錄等,展現兩岸軍事力量的對比,以及不同時期軍事行動的戰略意圖與實際後果。 三、 曆史的迴響:解讀與反思 《海峽兩岸百年風雲:曆史的見證與迴響(1895-1945)》一書,並非僅僅是史料的堆砌,更重要的是對這些史料的深入解讀與反思。本書的研究者們,以嚴謹的學術態度,嘗試從宏觀的曆史發展脈絡中,把握兩岸關係發展的內在邏輯,探尋曆史事件背後的深層原因。 殖民統治的深遠影響: 作者們將深入分析日本殖民統治對颱灣社會、經濟、文化、政治造成的長期而深刻的影響。這包括殖民體製的遺留、殖民經濟的模式、殖民文化對身份認同的衝擊,以及這些因素如何塑造瞭戰後颱灣的社會結構與政治走嚮。 民族意識的覺醒與抗爭: 在殖民高壓之下,颱灣人民的民族意識並未完全泯滅,而是以各種形式錶現齣來,例如抵抗運動、文化傳承、爭取權益等。本書將呈現這些抗爭的史料,並分析其曆史意義。同時,也會關注大陸方麵民族主義的興起,以及這種思潮如何影響瞭對颱灣的態度。 國傢主權與領土完整: 颱灣的割讓,是中國近代史上國傢主權淪喪的一個重要標誌。本書將通過史料,追溯中國政府在不同時期對颱灣的態度,以及在國際舞颱上爭取颱灣迴歸的努力。同時,也會審視抗戰勝利後,中國如何重新獲得颱灣主權的曆史過程。 曆史的經驗與教訓: 曆史是現實的鏡子。《海峽兩岸百年風雲:曆史的見證與迴響(1895-1945)》一書,希望通過對這段曆史的深入研究,為我們提供深刻的經驗與教訓。它提醒我們,國傢主權與領土完整是民族生存與發展的生命綫;殖民主義的危害是深遠的,其影響不應被忽視;而曆史的恩怨與情結,也需要我們以負責任的態度去麵對與解決。 四、 結語:曆史的鏡鑒,未來的啓示 《海峽兩岸百年風雲:曆史的見證與迴響(1895-1945)》一書,是一次對中國近代史重要斷代的深度挖掘與審視。它所呈現的,不僅僅是冷冰冰的史料,更是兩岸人民在那段艱難歲月中,所經曆的悲歡離閤、所付齣的艱辛努力、所留下的深刻印記。通過閱讀本書,我們能夠更清晰地認識到,曆史的洪流如何塑造瞭今日的兩岸關係,而這段曆史的經驗與教訓,又將如何啓示我們走嚮更加光明的未來。它鼓勵我們以史為鑒,理性地看待過去,審慎地把握現在,共同書寫海峽兩岸和平發展的新篇章。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廈颱關係史料選編(1895-1945)》的齣現,無疑為我們提供瞭一個極為寶貴的窗口,去窺探那段風雲激蕩的歲月裏,廈門與颱灣之間錯綜復雜、韆絲萬縷的聯係。作為一名對這段曆史充滿好奇的普通讀者,我在翻閱過程中,仿佛置身於曆史的洪流之中,感受著那些被時代洪流裹挾的個體命運,以及大時代背景下地域間情感與利益的交織。書中所收錄的史料,其原始的、未加過多修飾的特質,本身就具有一種震撼人心的力量。它不是宏大的敘事,而是由一個個具體的人物、事件、書信、電報、公告等碎片化信息匯聚而成,正是這些細微之處,讓我們得以從更微觀、更貼近現實的角度去理解曆史的脈絡。那些泛黃的紙張背後,隱藏著的是普通民眾的生計、商貿的往來、傢族的遷徙、甚至是秘密的情報傳遞。它讓我們看到瞭,在官方曆史敘事之外,真實的曆史是如何在人們的生活中流淌。對於曆史研究者而言,這無疑是一座待深入挖掘的金礦;而對於我這樣的普通讀者,它則是一次充滿發現的旅程,讓我對“廈颱關係”這一概念有瞭更加立體、更加深刻的認知,不再僅僅是教科書上的幾個簡單陳述,而是充滿瞭鮮活的人物和真實的情感。

評分

《廈颱關係史料選編(1895-1945)》這本書,對於我這樣一名對中國近代史,特彆是地域性曆史聯係充滿好奇的讀者來說,簡直是打開瞭一扇新世界的大門。我一直覺得,真正理解一個地方的曆史,不僅僅是要瞭解它發生瞭什麼大事,更重要的是要弄清楚它與周邊地區之間是如何産生聯係,又是如何互動演變的。這本書恰恰滿足瞭我這個需求。它所收錄的豐富史料,像是一麵麵棱鏡,摺射齣1895年至1945年間,廈門與颱灣之間那段復雜而又動態的關係。我驚喜地發現,書中不僅有關於政治格局變遷的記錄,更深入地展現瞭經濟上的往來,比如商品貿易、人口遷徙、甚至是金融活動的交流。讀到那些關於廈門商人如何活躍在颱灣市場,以及颱灣商人在廈門投資設廠的史料時,我仿佛看到瞭那個時代兩地經濟發展的脈動。更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還涉及到一些文化交流的碎片,雖然可能不如政治經濟那樣顯眼,但這些點點滴滴的文化滲透,卻同樣是曆史肌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揭示瞭兩個地域在長期互動中形成的共同體意識或差異性。總而言之,這本書以其詳實、多元的史料,為我提供瞭一個全麵而深入的視角,去理解廈颱之間的曆史淵源,其價值遠遠超齣瞭我對一本“選編”的預期。

評分

拿到《廈颱關係史料選編(1895-1945)》後,我第一時間就被其厚重的紙張和精美的裝幀所吸引,但真正讓我驚喜的是其內容的深度和廣度。這套選編的史料,真可謂是“海納百川”,涵蓋瞭官方文件、民間書信、報刊雜誌、地方誌、甚至是一些零散的票據和照片。這種包羅萬象的史料搜集,使得我們能夠從多個維度去審視廈颱之間的關係。閱讀的過程,就像是在為一段久遠的曆史拼湊齣無數細小的馬賽剋,每一塊碎片都帶著那個時代的獨特印記。我驚喜地發現,書中不僅有關於政治、軍事層麵的記錄,更深入到瞭經濟、文化、社會生活等各個方麵。例如,那些關於兩地移民潮的記載,關於廈門人在颱灣的商業活動,以及颱灣人在廈門的生活點滴,都讓我對那段曆史有瞭更加生動和全麵的認識。它不迴避曆史的復雜性,甚至敢於呈現齣一些可能不那麼光彩的角落,這正是其珍貴之處。我深信,對於任何想要深入瞭解這段特定時期廈颱曆史的研究者或愛好者來說,這本書都將是一本不可或缺的工具書,因為它提供瞭最直接、最原始的證據,讓我們得以自行判斷和解讀。

評分

第一次翻閱《廈颱關係史料選編(1895-1945)》,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一種撲麵而來的真實感。不同於許多經過後人解讀和修飾的曆史著作,這本書提供的史料,幾乎是原汁原味地呈現瞭那個時代的麵貌。那些泛黃的紙張、略顯粗糙的印刷,以及夾雜其中的不同字體和筆跡,都仿佛將我帶迴瞭那個久遠的年代。我驚喜地發現,書中所收錄的不僅僅是官方的奏摺或公告,還有大量來自民間的書信、日記、賬簿等,這些“鮮活”的史料,讓我得以窺見那個時代普通人的生活軌跡,他們的喜怒哀樂,他們的思念與牽掛,以及他們在大時代背景下的無奈與堅韌。例如,書中有幾封廈門親人寫給在颱灣的傢人的信件,字裏行間流露齣的傢常問候與對時局的擔憂,都讓我倍感親切,也更加深刻地理解瞭海峽兩岸人民在曆史洪流中的情感紐帶。這種從個體視角切入,再輻射到群體、再到宏觀曆史的敘事方式,讓我對廈颱關係有瞭更為細膩和人性化的理解,不再是冰冷的曆史符號,而是充滿溫度的真實寫照。

評分

我一直對19世紀末到20世紀上半葉的東南沿海曆史有著濃厚的興趣,特彆是關於廈門與颱灣這兩個緊密相連的地域。當得知有《廈颱關係史料選編(1895-1945)》齣版的消息時,我毫不猶豫地入手瞭。這本書的價值,我認為主要體現在它提供瞭一種“從基層看曆史”的視角。它不像很多通史類著作那樣,著重於宏觀政策和政治格局的變遷,而是通過大量原始檔案,將我們拉迴到那些具體的日子裏,讓我們看到普通人在曆史進程中的掙紮與抉擇。比如,書中那些關於兩地居民往來、經濟互助、甚至在特定時期因政策原因而産生的隔閡與誤解的記錄,都顯得格外真實可感。它揭示瞭在那些重大的政治事件之外,兩地民間交流的韌性以及曆史變遷對普通人生活的具體影響。我尤其被那些關於商貿往來的細節所吸引,它讓我們瞭解到,即便在動蕩的時局下,人與人之間的經濟聯係也從未真正中斷,反而可能以更加隱秘或變通的方式存在。這種以細節支撐的敘事,遠比空洞的理論更能打動人心,也更能幫助我們理解曆史的復雜性與多麵性。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