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曾國藩智慧經典叢書:曾國藩政治方略》融閤瞭曾國藩一生的管理智慧、謀略智慧、生活智慧、傢教智慧,共14種,其內含的思想智慧囊括瞭領導學、管理學、政治學、人纔學、教育學、’養生學等各個方麵,是一部係統瞭解並掌握曾國藩智慧的精品讀物。不僅全麵地反映瞭曾國藩在官場、傢庭、養生、管理上的諸多智慧與原文風采,更配有以結閤當前社會實際的曆史故事、事實案例為基礎的多重解讀,以助讀者全麵而係統、繼承而創新地學習、藉鑒曾國藩的卓越人生智慧。
《曾國藩智慧經典叢書:曾國藩政治方略》是叢書之一部,介紹瞭曾國藩齣身農村卻成為晚清重臣;僅是一介書生卻打造齣戰鬥力極強的湘軍的官場曆程。《曾國藩智慧經典叢書:曾國藩政治方略》通過對曾國藩從政為官方略的剖析,嚮讀者介紹中國傳統政治文化的有益養分。
作者簡介
曾國藩,字伯涵,號滌生,謚號文正,湖南湘鄉人。軍事傢、理學傢、政治傢、書法傢、文學傢,晚清“中興diyi名臣”,湘軍的創立者和統率者,官至兩江總督、直隸總督、武英殿大學士,封一等毅勇侯。他修身、齊傢、治國、為官、冶軍、理財、用人、治學等無一不精,故被譽為“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為師為將為相一完人”。
目錄
第一章 躬自入局顯拙誠
第二章 吞牙和血為功名
第三章 擇友選纔圖經世
第四章 瞻前顧後穩為官
第五章 堅忍竭誠為朝廷
第六章 進退維榖為哪般
第七章 遠慮近憂齊思量
第八章 鍾鳴鼎食散一朝
精彩書摘
三、拙誠內聖有誌者,事竟成。此乃曾國藩之成功的秘訣。
觀察一個人,不要問他做瞭些什麼,首先問他想做些什麼。問他做瞭些什麼是問他的肢體,問他想做什麼是問他的心,這個心就是他的誌嚮。
做人從哪裏開始呢?從立誌開始。
誌嚮,是使人緊張起來、站立起來的東西,好比一棵樹的軀乾。人生的價值、意義和境界全是被誌嚮所照亮的,沒有誌嚮也就沒有人生的方嚮。
然而,一個人的誌嚮不是天生的,是在後天的生活中確立的,尤其是在對平庸、瑣細、放縱的生活的不滿中形成的。作為一個人,我們常常感到瞭生活的庸俗,但是我們並不常常産生改變它的誌嚮。
大凡有所成就的人,沒有不是自強不息的。
曾國藩的同僚鬍林翼說得好,人生決不該隨俗浮沉,生益於當時,死後聞於後世。唯其如此,我們應自立自強,努力做眾人所不敢為、不能為的事情,上以報國,下以振傢,不負此昂藏七尺之軀。他所以說得好,是因為他說得全麵、樸實,我們可以做到。當然說的和曾國藩最為接近的是王陽明,他在給弟弟的信中寫道:“夫學莫先於立誌,誌之不立,猶不種其根,而徒事培擁灌溉,勞苦無成矣。”王陽明的“根”和曾文正公的“本”說的是一個意思。
所以,做人的第一件事就是立誌,也就是要使自己振作起來,抖擻精神,給自己一個目標,一個方嚮。很多人並不是智力不如人,意誌不如人,條件不如人,然而很多年過去後,他就是不如人,這主要是因為他沒有確立遠大的誌嚮啊。
人無誌嚮,柔弱無剛。王陽明說得好,誌嚮不確立,猶如沒有舵的船,沒有馬嚼子的馬,漂流奔放,最後將到達何處呢?曾國藩曾為立誌心神不寜:“我常常憂心忡忡,不能自持,若有所失,到今年正月還是如此。我想這大概是誌嚮不能樹立時,人就容易放鬆潦倒,所以心中沒有一定的努力的方嚮,沒有一定的方嚮就不能保持寜靜,不能寜靜就不能心安,其根在於沒有樹立誌嚮啊!“另外我又有鄙陋之見,檢點小事,不能容忍小的不滿,所以一點點小事,也會考慮一晚上;有一件事不順心,就會整天坐著不起來,這就是我憂心忡忡的原因啊。誌嚮沒立,見識又短淺,想求得心靈的安定,就不那麼容易瞭。現在已是正月瞭,這些天來,我常常夜不能寐,輾轉反側,思緒萬韆,全是鄙夫之見。在應酬時我往往在小處計較,小計較引起小不快,又沒有時間加以調理,久而久之,就是引盜人室瞭啊!”由此可見,曾國藩也是和我們一樣的人,他也有斤斤計較的時候,有見識淺短的時候,有心浮氣躁的時候,但他敢於麵對自己心靈中最黑暗的部分,並無情地加以拷問,你能做到嗎?誌嚮不立,則心神不寜;誌嚮即定,則鬼服神欽。
東晉名將祖逖與劉琨都以雄豪聞名於世,兩人感情甚篤,共被而寢,常徹夜縱論天下大事,感嘆收復中原的大業被苟且偷安之徒所貽誤。祖逖與劉琨約定:“若四海鼎沸,豪傑共起,吾與足下相避中原耳。”他們矢誌習武練藝。當時,人們認為半夜雞鳴是不祥之音,生怕聽到,祖逖卻認為:“此非惡聲也。”半夜雞鳴正好催他們提早起床,從此雞鳴之刻就是他們習武之時。
遠大的誌嚮誕生非凡的勇氣,正是因為有瞭堅定的誌嚮,他們纔能不為流俗所移,心正氣順,心安理得,有所作為。
常言道:有誌者,事竟成。人是自己觀念的産物,你是一個什麼樣的人,首先在於你想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如果一個人從來沒有想到他要成為一個科學傢,他也就不會按照一個科學傢必備的素質要求自己,訓練自己,那麼他當然不會成為一個科學傢瞭。
曾國藩說,人如果能立誌,那麼他就可以做聖人,做豪傑,還有什麼做不到的事情呢?他又何必要藉助彆的力量呢?古書上說:“我欲仁,斯仁至矣。”就是說,我想得到仁,這仁也就到瞭。我想做孔子、孟子那樣的人,於是就日夜孜孜不倦地攻讀,一心一意地去鑽研他們的學問,誰能夠阻止我成為孔孟那樣的人呢?如果自己不立誌,即使天天與堯、舜、禹、湯這些聖人住在一起,那也隻能他們是他們,我還是我啊!晉朝有一個人叫王歡,字群厚,專心學問,不知生計,他傢中也無存糧,常常靠乞討度日,但王歡仍誦讀《詩經》不已,怡然自樂,毫無窮睏之意。他妻子卻為生計擔憂,盛怒之下,便燒掉瞭王歡的書籍,並且要求改嫁,想促使王歡改變誌嚮,王歡卻笑著對妻子說:“你沒有聽說漢朝硃買臣的故事嗎?他貧賤的時候,他妻子也要求離去,後來硃買臣迴鄉做官成為太守,他的妻子就上吊身亡瞭。”時人聽說此事後都恥笑王歡,而王歡則始終守誌不移,安貧樂道,後來終於成瞭大學問傢。
這故事雖有幾分淒惻,但是真實的。一個人在沒有實現自己的理想之前,往往都有和王歡相同的遭遇,那就是不被人理解,尤其是那些胸懷遠大誌嚮的人,就更是如此。人的理想越遠大,那麼理想的實現越艱難,也就越容易被人嘲笑,很多人的很多美好的理想不是被自己扼殺的,而是被他人的嘲笑扼殺的,能像王歡那樣實現自己理想的人太少瞭。
不管怎樣,有誌者事競成和王歡的故事一樣,都是對人的一種召喚,一種誘惑,一種刺激,但願它能喚起你潛在的力量和一往無前的勇氣。
人不僅要立誌,而且誌當存高遠,也就是要有遠大的抱負,亦即《史記》中所說的“鴻鵠之誌”。
《後漢書》中說:“誌不求易,事不避難。”有大抱負,纔有大動力,大毅力,大魄力,也纔會有“會當淩絕頂,一覽眾山小”的大境界。所謂大抱負不是好大喜功,不是好高騖遠,而是放眼天下,誌在四方,“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有這樣的胸懷和氣度,你纔能看輕自己所看重的,看重天下所看輕的。
明朝吳麟徵有句話說得好,“深兒女之懷,便短英雄之氣”。他說的是情感與大誌氣的關係,可以說,過多地咀嚼一己之悲歡,就看不到腳下的土地,也意識不到自己對天下的責任,當然不會産生大的誌嚮。
……
《曾國藩智慧經典叢書:曾國藩政治方略》 一部解析中國古代政治智慧的深邃之作 在這部《曾國藩智慧經典叢書:曾國藩政治方略》中,我們並非僅僅呈現一個曆史人物的生平事跡,更重要的是,我們深入挖掘和係統梳理瞭曾國藩在其政治生涯中所展現齣的獨特智慧與策略。這套叢書旨在為當代讀者提供一個理解中國古代政治運作模式、學習古人治國理政之道的重要窗口,並通過曾國藩這一鮮活而深刻的案例,展現齣其政治思想的恒久價值。 何為“政治方略”? “政治方略”並非空泛的理論說教,而是指在復雜的政治環境中,為瞭實現特定的政治目標,所采取的一係列周密、有效的行動計劃、策略手段和管理方法。它關乎決策的藝術,權衡的技巧,人纔的任用,以及對人性的深刻洞察。曾國藩,這位被譽為“中興名臣”的晚清重臣,其政治生涯跌宕起伏,曆經安慶、南京等關鍵戰役的指揮,也曾身處朝堂之中,參與國傢大政的製定。在這些曆練中,他所展現齣的政治方略,既有穩健務實的一麵,也有靈活機變的一麵,既體現瞭儒傢政治理念的精髓,也融入瞭時代變革的挑戰。 叢書的核心內容與價值 本套叢書,以《曾國藩政治方略》為核心,並非是簡單的曆史事件堆砌,而是對曾國藩政治智慧的深度剖析與體係化呈現。我們將從多個維度,深入解讀其政治方略的方方麵麵: 一、 治軍之道:從草莽英雄到鐵血軍魂 曾國藩最大的曆史貢獻在於他組建並領導湘軍,平定瞭太平天國運動,維護瞭清朝的統治。這支軍隊的建立和發展,本身就是一部政治方略的活教材。 “因人而異,因時而變”的建軍思路: 曾國藩在組建湘軍之初,麵臨著綠營舊軍的腐敗無能。他沒有照搬舊模式,而是根據湘鄉當地的社會結構和人脈關係,以士紳為主體,招募鄉勇,形成瞭一支具有濃厚地方色彩和強大凝聚力的軍隊。這體現瞭他靈活運用社會資源,打破常規的政治智慧。 “嚴明紀律,賞罰必信”的治軍法則: 湘軍之所以能成為一支戰鬥力極強的軍隊,關鍵在於曾國藩嚴苛而公正的紀律。他深諳人性,明白奬懲對士氣的影響。叢書將詳細分析他是如何通過嚴格的軍法,配閤公正的賞罰,將一群普通農民和低級官僚,鍛造成一支令人生畏的鐵軍。 “注重訓練,提高素質”的軍事思想: 曾國藩不僅僅是政治傢,也是卓越的軍事傢。他重視軍隊的實戰訓練,強調戰術素養的提高。他對戰場局勢的判斷,對敵我雙方優劣勢的分析,都展現瞭其深刻的軍事戰略眼光。叢書將探討其如何結閤實際情況,製定訓練計劃,並在實戰中不斷總結經驗。 “將帥一體,同甘共苦”的領導藝術: 曾國藩以身作則,與士兵同甘共苦,贏得瞭軍心。他善於傾聽士兵的意見,理解他們的疾苦,並努力解決。這種以人為本的領導方式,是其治軍成功的關鍵。 二、 官場權謀:在夾縫中求生存與發展 身處晚清這個復雜多變的政治漩渦,曾國藩的官場生涯充滿瞭挑戰。他如何在權臣林立、派係鬥爭激烈的環境中,明哲保身,步步為營,最終位高權重,這是他政治方略的又一重要體現。 “內斂鋒芒,韜光養晦”的生存之道: 曾國藩深知“木秀於林,風必摧之”的道理。他很少主動樹敵,遇事冷靜,不露鋒芒。在政治鬥爭中,他學會瞭審時度勢,避免不必要的衝突。叢書將解析他如何通過這種內斂的姿態,贏得瞭晚清統治者的信任,同時避免瞭成為攻擊的目標。 “團結友善,廣結人脈”的處世哲學: 盡管曾國藩以“嚴”著稱,但他卻非常注重與同僚、上級的關係。他善於處理人際關係,懂得如何贏得他人的支持。他能夠與左宗棠、李鴻章等性格迥異的官員閤作,共同推進事業,這本身就是高超政治情商的體現。 “抓住機遇,順勢而為”的進取策略: 曾國藩並非一味保守,他也能在關鍵時刻抓住機遇,大展宏圖。太平天國運動的爆發,正是他施展纔華,建立功業的絕佳機會。叢書將分析他是如何準確把握曆史的脈搏,將個人命運與國傢命運緊密相連。 “慎言慎行,防微杜漸”的政治警惕: 曾國藩時刻保持高度的政治警惕性,對於可能引發政治風險的言行,他總是小心翼翼。他深知“言多必失”的道理,因此在公開場閤,他往往用詞謹慎,避免引起爭議。 三、 治國理念:儒傢思想的現代轉化 曾國藩的政治方略,根植於深厚的儒傢思想。但他並非是刻闆的儒傢信徒,而是將其中的精髓,靈活運用到實際的治國理政之中。 “以德治國,以禮為先”的根本原則: 曾國藩深受儒傢“仁、義、禮、智、信”的影響,認為道德修養是治國理政的根本。他強調官員的個人品德,以及社會秩序的維護。叢書將探討他如何將儒傢的道德倫理,轉化為具體的政治實踐。 “民本思想,安撫百姓”的執政關懷: 盡管身處封建王朝,曾國藩也具備瞭一定的民本思想。他深知“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道理,因此在處理民生問題時,他會考慮百姓的福祉,力求穩定社會秩序。 “勤政務實,整頓吏治”的改革魄力: 曾國藩深惡痛絕官場的腐敗。他緻力於整頓吏治,提拔有纔能、有操守的官員。他的勤政務實,也為他贏得瞭民眾的尊重。 “求變創新,適應時代”的開放胸襟: 麵對西方列強的衝擊,曾國藩並非完全排斥,而是錶現齣瞭一定的開放和學習態度。他支持洋務運動,引進西方技術,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瞭他對時代變革的敏銳洞察。 四、 治傢之道:傢國一體的政治傳承 曾國藩的傢風,在曆史上也享有盛譽。他的治傢之道,與其政治方略有著深刻的聯係,體現瞭“傢國一體”的中國傳統觀念。 “嚴以律己,以身作則”的傢教典範: 曾國藩要求自己和傢人都必須嚴於律己,注重個人品德的修養。他對子女的教育,強調勤奮、節儉、誠信。 “重視教育,培養後代”的傢族傳承: 曾國藩深知教育的重要性,他傾注心血教育子女,培養齣瞭一批有纔乾的後代,如曾紀澤、曾紀鴻等,他們在外交、科技等領域都有所建樹。 “保持簡樸,戒除奢靡”的傢風原則: 即使位高權重,曾國藩也始終保持著簡樸的生活作風,並以此教育傢人,反對鋪張浪費。 本套叢書的獨特之處 係統性與深度: 不同於零散的人物傳記,本套叢書以“政治方略”為綫索,將曾國藩的政治智慧進行係統梳理和深度挖掘,形成一個完整的思想體係。 史料翔實,考證嚴謹: 叢書的編撰過程中,充分參考瞭大量的曆史文獻、曾國藩的奏摺、傢書、日記等一手資料,力求史料的準確性和考證的嚴謹性。 深入淺齣,通俗易懂: 盡管內容深刻,但語言力求通俗易懂,避免艱澀難懂的學術術語,讓更多讀者能夠理解和吸收。 藉鑒意義,啓迪當下: 叢書不僅是對曆史的迴顧,更是對當代政治、管理、領導力等方麵的深刻啓示。通過學習曾國藩的政治方略,讀者可以從中獲得寶貴的經驗和智慧,應對當下的挑戰。 目標讀者 本套叢書適閤對中國古代政治史、曆史人物傳記、傳統文化、領導力、管理學等領域感興趣的廣大讀者。尤其適閤: 對曾國藩及其時代感興趣的史學愛好者。 希望學習中國傳統政治智慧和領導藝術的管理者、創業者。 尋求人生哲理和處世之道,以提升自身修養的讀者。 對中國傳統文化和曆史思想有深入探究願望的學者和學生。 結語 《曾國藩智慧經典叢書:曾國藩政治方略》,不僅是一部關於曆史人物的讀物,更是一本關於如何認識政治、如何施政、如何立身處世的智慧之書。它將帶領您走進曾國藩波瀾壯闊的政治世界,感受其深邃的智慧,體悟其不朽的價值,並在其中找到屬於您自己的啓發。通過對曾國藩政治方略的深入解讀,我們得以窺見中國古代政治文化的獨特魅力,學習古人留下的寶貴精神財富,並將其轉化為指導我們當下行動的智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