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案例注释版)(第2版)》特点:
《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案例注释版)(第2版)》所编选案例的原始资料尽量来源于各级人民法院已经审结并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对于没有相应真实案例的重点法条予以的条文注释。
示范性
所选案例紧扣法律条文规定,本身具有示范性、指导性的特点,对于读者有很强的参考借鉴价值。
实用性
《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案例注释版)(第2版)》设置了“相关案例索引”栏目,列举更多相关案例,并归纳出案件要点。还收录了重要配套法律文件,以及相应法律流程图表、文书等内容,方便读者查找和使用。
内页插图
目录
适用提示
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立法目的】
第二条 【适用范围】
案例1 被征收房屋所有权人是被补偿人
第三条 【基本原则】
案例2 被征收人申请政府信息公开应当依法进行
第四条 【行政管辖】
案例3 市、县级人民政府确定的房屋征收部门组织实施本行政区域的房屋征收与补偿工作
案例4 某区政府作为一级地方人民政府,依法具有作出房屋征收与补偿安置决定的职权
第五条 【房屋征收实施单位】
第六条 【主管部门】
第七条 【举报与监察】
第二章 征收决定
第八条 【征收情形】
案例5 旧城改建、房屋征收应符合公共利益的目的和需要,并依法进行公告
第九条 【征收相关建设的要求】
第十条 【征收补偿方案】
第十一条 【旧城区改建】
第十二条 【社会稳定风险评估】
第十三条 【征收公告】
第十四条 【征收复议与诉讼】
案例6 被征收人对市、县级人民政府作出的房屋征收决定不服的,应在法定期限内提起行政诉讼
第十五条 【征收调查登记】
第十六条 【房屋征收范围确定】
案例7房屋征收范围确定后,不得在房屋征收范围内实施改变房屋用途的行为
第三章 补偿
第十七条 【征收补偿范围】
第十八条 【涉及住房保障情形的征收】
第十九条 【被征收房屋价值的补偿】
第二十条 【房地产价格评估机构】
案例8 对价格评估存有异议时,可要求重新评估
第二十一条 【产权调换】
案例9 被征收人选择货币补偿后,又要求房屋产权调换的,法院不予支持
案例10 诉请实行房屋产权调换的拆迁补偿安置方式不违背法律的相关规定,法院依法支持
第二十二条 【搬迁与临时安置】
案例11 产权调换房屋交付前,被征收人只能要求房屋征收部门支付临时安置费或者提供周转用房之其一
案例12 过渡逾期安置补助费的支付标准
第二十三条 【停产停业损失的补偿】
第二十四条 【临时建筑】
案例13 对认定为违法建筑的,不予补偿
第二十五条 【补偿协议】
案例14 补偿协议订立后,一方当事人不履行补偿协议约定义务时
另一方当事人可以依法提起诉讼
案例15 补偿协议是否公平,应当根据《合同法》的相关规定对事实进行综合判断
第二十六条 【补偿决定】
……
第四章 法律责任
第五章 附则
附录
精彩书摘
法院经审理查明,2009年3月11日,长沙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作出《关于核准长沙市某区棚户区改造项目的批复》(长发改[2009]136号),同意长沙市某区棚户区改造项目立项,由长沙市某城市建设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投资建设。同年12月31日,长沙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作出《关于变更长沙市某区棚户区改造项目建设主体的批复》(长发改[2009]745号),同意长沙市某区棚户区改造项目建设主体由长沙市某某城市建设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变更为长沙市轨道交通实业有限公司。2009年12月31日,长沙市人民政府作出《建设用地批准单》[(2009)政国土字某DH38号],批准申请用地单位为长沙市轨道交通实业有限公司,被转用、征用土地权属单位为长沙市某某城市建设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建设项目名称为长沙某国际商贸中心(长沙市渫湾镇棚户区改造项目)。2010年1月13日,长沙市规划管理局向长沙市轨道交通实业有限公司颁发编号划[2010]0003号《建设用地规划审批单》,用地项目名称为长沙某国际商贸中心,用地面积170302.71平方米。同年4月20日,长沙市规划管理局换发地字第划[2010]0003号《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变更项目名称为“长沙市某区棚户区改造”。同时,长沙市轨道交通实业有限公司取得长沙市国土资源局颁发的上述地域的《国有土地使用权证》[长国用(2010)第00409号]。2010年2月12日,某区政府发布[2010]某征字第002号《房屋征收决定》并公告,征收目的为长沙市某区棚户区改造建设项目;征收范围为东起银盆岭南路,南至五一西路、枫林一路,西抵月华街,北临白沙液路内的国有土地上房屋及其附属物;征收实施期限为2010年3月10日至2010年5月31日。2010年4月16日,长沙市某区城市房屋征收工作办公室公布《某区棚户区改造项目房屋征收补偿安置方案实施公告》([2010]第002号)。潘某所有的位于长沙市某区房屋在征收范围内。2010年7月12日,长沙市人民政府作出《关于下达2010年市城建重点工程建设项目计划的通知》,明确某土地整理(某区棚户区改造)为市城建重点工程项目。2010年7月30日、7月31日和9月27日,房屋征收部门分别与潘某协商,未能就补偿事项达成一致意见。2010年9月27日,房屋征收部门与潘某协商选择评估机构未果。2010年9月30日,长沙市某区城市房屋征收工作办公室向长沙市城市房屋拆迁管理办公室呈报《关于申请对长沙市某区房屋进行分户评估的报告》。2010年11月29日,长沙市城市房屋拆迁管理办公室发布《长拆评字(2010)第207号公告》,决定采取公开抽签方式确定评估中介机构。2010年12月3日,经公开抽签的方式确定了H房地产评估有限公司对该房屋进行分类评估,同时长沙市某公证处予以公证。2010年12月13日,H房地产评估有限公司发布《房屋征收分户评估初步结果公示》。
……
前言/序言
《城市更新与存量土地再开发实务精要》 (案例解析、政策导向与操作流程深度透视) 【图书定位与价值】 本著作聚焦于当前中国城市发展新阶段的核心议题——城市更新、老旧小区改造以及存量土地的再利用与价值挖掘。在土地供应趋紧、城市功能结构亟需优化的宏观背景下,本书摒弃传统粗放式的增量开发模式,转而深入探讨在既有建成区内,如何通过精细化的法律、政策、金融和技术手段,实现城市空间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本书并非对特定法律条文的逐字解读,而是基于海量实务操作经验的提炼与总结,旨在为从事城市更新项目的政府部门管理者、规划设计人员、投资开发机构、法律顾问及相关研究人员,提供一套系统化、可操作的实务工具箱。它强调在“存量时代”,规划审批、项目论证、利益平衡和风险控制的复杂性与创新性要求。 【核心内容模块与深度剖析】 本书结构严谨,层次分明,共分为六大部分,每一部分都紧密围绕城市更新的实际痛点和操作难点展开: --- 第一部分:城市更新的政策图景与法律框架重构 本部分首先厘清了在新一轮国家战略中,“城市更新”的内涵与外延,区别于传统的“危房改造”或“棚户区改造”的深层次区别。重点解析了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文件,如《关于在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中防止大拆大建的意见》等文件对地方操作的约束与激励。 存量规划的法理基础: 探讨了在保护既有产权和尊重历史风貌的前提下,如何通过“有机更新”的理念,对既有规划进行合法有效的调整和微调。涉及规划许可、用途变更的合法性审查要点。 土地利用的弹性化管理: 详细剖析了容积率转移、空间置换、公共空间注入等技术手段的政策依据,以及如何运用这些工具实现社区功能的复合化与立体化利用。 利益相关者识别与协同机制: 强调城市更新不是简单的行政指令,而是复杂的社会治理过程。分析了建立社区共识、引入社会资本、平衡政府、开发商与原住民诉求的制度设计。 --- 第二部分:老旧小区改造的多元路径与技术集成 本部分是全书实践操作性最强的一部分,聚焦于体量最大、难度最高的“老旧小区改造”项目。 “三大张”协调机制设计: 深度剖析了如何将“基础设施补短板”、“环境风貌提升”和“物业管理市场化”三者有机结合。重点阐述了在不改变不动产登记信息的前提下,如何实现管线入地、增设电梯等复杂工程的技术方案审批流程。 微改造与功能植入的规划策略: 摒弃大拆大建,转而研究如何在有限空间内,通过口袋公园、共享空间、适老化设施的嵌入,提升小区活力和居住品质。涉及城市设计导则在微观尺度的应用。 资金筹措与可持续运营模式: 重点梳理了中央预算内资金、地方专项债、社会力量投入的衔接机制。分析了“公益属性”与“市场化运营”的平衡点,例如如何通过适度商业配套的开发,反哺公共部分的维护与更新。 --- 第三部分:城中村(城郊结合部)的精细化治理与转型 针对快速城市化遗留的“城中村”问题,本书提供了区别于历史上的“推倒重来”模式的新思路。 产权界定与权利主张的复杂性: 针对集体土地上的建设物,如何在符合国土空间规划的前提下,处理其历史形成的权利与现代产权制度的衔接。涉及集体土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在更新中的价值评估和转让限制。 “留改拆”的量化决策模型: 提供一套评估体系,用于科学判断特定地块的更新策略。详细分析了“留”的保护价值、“改”的效率提升和“拆”的社会成本,为决策提供数据支撑。 “一二级联动”的操作范式: 探讨了如何通过前期土地整治、基础设施投入(一级开发)的成果,有效引导后期市场化建设(二级开发)的健康发展,确保公共利益最大化。 --- 第四部分:产业空间再造与低效用地激活 城市更新不仅关乎居住环境,更关乎城市经济的转型升级。本部分聚焦于工业遗存、商业衰退区域的再开发。 工业遗产的“活化利用”: 探讨了如何依据《关于推进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等文件,对闲置、低效的工业厂房进行功能置换。涉及历史建筑保护认定、容积率核算与产业导入的匹配性研究。 TOD模式下的复合开发: 以轨道交通站点为核心,分析商业、办公、居住功能在垂直空间上的高效集成。重点剖析了地下空间利用的产权界限和综合管廊建设的合规性问题。 风险地块的再开发: 针对历史遗留的污染地块、闲置土地(“僵尸地块”)的清理与再利用,从环境修复责任的界定到土地出让的特别条款设计,提供了风险隔离的操作方案。 --- 第五部分:城市更新中的金融创新与风险管控 城市更新投资巨大且回报周期长,本书专门辟出章节分析如何运用金融工具撬动社会资本。 城市更新专项债券的发行与运作: 详解地方政府发行专项债支持城市更新项目的合规要件、项目收益测算和信息披露要求。 不动产信托(REITs)在存量资产中的应用探索: 分析了存量基础设施、公共租赁住房等资产如何通过公募REITs实现资产证券化,拓宽资金来源。 利益平衡的法律保障机制: 重点分析了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如何通过“产权调换”、“货币补偿+异地安置”等方式,设计出合法、公平且能顺利推进的补偿协议,避免项目久拖不决。 --- 第六部分:数字化赋能与智慧城市更新 本书最后展望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驱动城市更新的未来方向。 BIM/GIS在更新项目中的应用: 阐述了如何利用三维数字模型对既有建筑进行精确的扫描、测绘和结构评估,为既有结构改造提供可靠依据,降低工程风险。 “数字孪生城市”在精细化管理中的角色: 探讨了如何将更新后的社区数据集成到城市运行管理平台中,实现对公共设施、管线走向的实时监控和维护。 【本书特色】 1. 重实操性,轻理论堆砌: 全书聚焦于“如何做”,而非“是什么”,案例均来自近年来国内成功或具有代表性的更新项目。 2. 跨学科融合视角: 整合了规划学、土木工程、财政金融和不动产法学等多领域知识,提供一个综合性的解决方案框架。 3. 政策前瞻性: 紧跟中央关于新型城镇化和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对未来可能出台的配套细则进行了预判性分析。 本书是新时期城市管理者和从业者把握城市发展脉搏,实现城市可持续、韧性化发展的必备参考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