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仇与法律

复仇与法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日] 穗积陈重 著,曾玉婷,魏磊杰 译
图书标签:
  • 复仇
  • 法律
  • 犯罪
  • 悬疑
  • 推理
  • 小说
  • 剧情
  • 社会
  • 伦理
  • 人性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法制出版社
ISBN:9787509344378
版次:1
商品编码:11242180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司法文丛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8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穗积陈重先生的复仇问题研究,让中国法律史学者汗颜。在这一问题上,无论是广度或者深度,穗积先生都超过了百年来的中国史学者的研究。《复仇与法律》是穗积陈重遗著《法律进化论》的第四部《复仇与法律》,共收录了《私力公权化在法之起源中的作用》、《复仇与法律》、《扣押乃民事法之起源》以及《刑法进化论》四篇文章。

目录

中译本序言(范忠信)/1

序言(穗积重远)/1

私力公权化在法之起源中的作用/1

第一章 绪论/1

第二章 复仇的基本观念/2

第三章 复仇的沿革/3

第四章 结论/24

复仇与法律/26

第一章 绪论/26

第二章 复仇的本质/28

第三章 复仇的沿革/32

第一节 复仇义务时期/32

第一目 复仇义务者/40

第二节 复仇限制时期/44

第一目 复仇义务者的范围/45

第二目 复仇义务者的顺序/49

第三目 复仇避难地/52

第四目 复仇调停机构/72

第五目 复仇申告/75

第六目 复仇许可/77

第七目 赔 偿/78

扣押乃民事法之起源/105

刑法进化论/117

第一阶段 复仇时期/118

第二阶段 复仇限制时期/120

第三阶段 赔偿时期/122

第四阶段 刑罚时期/124

解说(杉山晴康)/130

一、本书的起源/130

二、穗积陈重与《法律进化论》/132

三、穗积陈重与刑事法/133

四、《复仇与法律》/135

五、《扣押乃民事法之起源》/139

六、关于“复仇”/141

附录一:评论:《复仇与法律》(牧野英一)/146

附录二:日本复仇观管窥――以古典文学为重心(李隆献)/150

一、前言/150

二、日本复仇观述略/152

三、日本复仇观的起源:“记纪”纪载的古代复仇事件与复仇观/156

四、平安时代的复仇观:“御灵”与“怨灵”/“生灵”复仇/160

五、中世纪复仇观的开展:曾我兄弟的复仇谭/164

六、江户时代复仇观的争议:复仇的巅峰与终结/166

七、结语/170

参考文献/172

译后记177

前言/序言




《迷雾之城:铸剑者的挽歌》 故事梗概: 在被永恒的暮色笼罩的工业都市——铁砧城,机械的轰鸣声如同沉重的呼吸,日夜不息地敲打着每一块冰冷的砖石。这座城市由蒸汽、钢铁和权力构成,其上层是光鲜亮丽的贵族阶层,他们掌控着能源和信息流;而底层,则是被烟尘和贫困啃噬的劳工阶级,他们的生命如同驱动巨型机器的齿轮,随时可能因磨损而被无情地替换。 故事的主人公,塞拉斯·凡恩,是一位沉默寡言的钟表匠。他并非生来反叛,只是一个对精确和秩序抱有近乎偏执追求的手艺人。然而,他的女儿,莉拉,一个富有天赋的年轻发明家,因接触到城市核心能源系统的一桩离奇“意外”而失踪。官方的调查草草收场,结论是“机械故障导致湮灭”,这在塞拉斯的心中留下了一个无法用逻辑填补的巨大空洞。 塞拉斯不相信“意外”。他的女儿留下的唯一线索,是一个他从未见过的复杂机械装置的草图,上面布满了只有顶级工程师才能理解的晦涩符号,以及一串指向铁砧城地下深处,被称为“回响之喉”的废弃矿井的坐标。 第一部分:钟声之下 塞拉斯决定深入铁砧城黑暗的腹地。他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改装了一套老旧的潜水服——他称之为“探寻者”,为自己打造了一身在腐蚀性蒸汽中勉强自保的盔甲。他发现,铁砧城的“秩序”远比表面看起来更加脆弱和腐朽。 他首先接触到的是一个名为“螺栓帮”的地下黑市组织。这个组织由一位化名“老铁砧”的退役军工头目领导,他们负责走私稀有合金和被官方禁止的“非对称信息流”。塞拉斯用修复一台古老蒸汽动力运算机的代价,换取了进入城市底层网络的第一张门票。 在黑市的阴影中,塞拉斯结识了伊芙琳·科尔,一位机敏的档案管理员,她曾是贵族学院的研究生,因揭露能源配给的不公而被流放。伊芙琳对城市权力结构了如指掌,她告诉塞拉斯,莉拉的研究可能触及了铁砧城能源核心——“永恒之心”的秘密,那并非仅仅是一个发电机,而是一个被权力机构精心掩盖的古老遗迹。 随着调查的深入,塞拉斯发现“永恒之心”的运转原理依赖于一种掠夺性的能源抽取方式,它不仅仅消耗物质,还在缓慢地吸食着城市居民的生命力——一种肉眼不可见的“熵增”。莉拉的失踪,极有可能与她试图阻止这种抽取有关。 第二部分:回响之喉的秘密 坐标将塞拉斯引向“回响之喉”,一个据说在百年前就被封死的矿井。矿井深处弥漫着一种奇异的共振频率,不断冲击着塞拉斯的神经。在这里,他发现了莉拉留下的第一个“陷阱”——一个需要精确校准的声波解码器。 解码器的内容揭示了一个惊人的事实:莉拉并没有死,她是被“收集”了。铁砧城的统治者,一个被称为“议会”的影子团体,正在利用一种先进的生物工程技术,将那些具有特殊天赋或强烈求知欲的人的思想和记忆,转化为一种可被“永恒之心”吸收的“纯净能量”。莉拉的失踪,是一场精心策划的“知识收割”。 塞拉斯的行动引起了“议会”的注意。他遭到了“卫戍者”的追捕——这些装备着动力装甲的执法者,是城市秩序最残酷的执行者。在一次惊险的追逐中,塞拉斯的“探寻者”装甲几乎报废,他被伊芙琳救下,并带到了一个隐秘的庇护所——一个位于空中轨道维修站下的废弃天文台。 第三部分:铸剑者的挽歌 在天文台中,塞拉斯和伊芙琳开始策划反击。他们不再寻求“救出”莉拉,而是决定摧毁“永恒之心”——切断议会对城市生命的掠夺。 伊芙琳找到了议会内部的一位叛徒,一位负责“意识采集”的工程师,名叫奥利安。奥利安透露,莉拉的意识虽然被隔离,但尚未被完全“同化”。她被囚禁在“永恒之心”的主控核心内,她的思维活动是系统高效运转的关键。 最终的计划是:塞拉斯需要用他钟表匠的精确技术,在“永恒之心”的维护窗口期,植入一个由莉拉草图残余部分改造而成的“干扰器”。这个干扰器不是武器,而是一个旨在制造“绝对随机性”的复杂机械序列,它将使“永恒之心”的设计逻辑陷入死锁,迫使系统进行一次强制重启,从而释放所有被囚禁的意识流。 最后的行动在铁砧城一年一度的“升温庆典”之夜展开。整个城市陷入狂欢和蒸汽弥漫的迷幻中,掩盖了核心区域的动静。塞拉斯,依靠老铁砧提供的地道图和螺栓帮的佯攻,成功潜入了核心控制室。 在面对卫戍者的最后对峙中,塞拉斯不再是那个手无寸铁的钟表匠。他启动了自己改装的“探寻者”,那套装甲虽然粗糙,却被他注入了对女儿的爱与对秩序的理解——他利用机械的共振频率,精确地制造了局部区域的重力失衡,使卫戍者陷入混乱。 当干扰器被植入的那一刻,整个铁砧城发出了前所未有的、撕裂般的尖啸。蒸汽塔停止了喷射,机械齿轮发出哀鸣,所有的灯光熄灭。 在彻底的黑暗中,塞拉斯听到了一个微弱的声音,那是莉拉,或者说,是她被释放出的思绪碎片,穿越了静电的干扰,在他脑海中低语:“父亲,时间……重新开始了。” 尾声:蒸汽散尽 “永恒之心”被成功摧毁,但铁砧城也因此陷入了前所未有的能源危机。议会的力量土崩瓦解,城市陷入了暂时的无政府状态。 塞拉斯没有成为英雄,他只是一个疲惫的父亲,带着他从核心区域带出的一个微小、仍在运作的、闪烁着微光的金属部件——那是他女儿意识中最后留存的火花。他带着伊芙琳和那些从黑暗中被释放出的知识分子,退回到城市边缘,开始用他们仅存的工具和技术,搭建一个更加公平、更加依赖人类智慧而非掠夺性系统的“新秩序”。 铁砧城或许不再是那个蒸汽时代的巨兽,但第一次,在这座城市的上空,微弱而真实的星光,穿透了长久的烟尘,投射了下来。铸剑者的挽歌,最终成为了新时代的序曲。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是一本让我彻底沉迷其中的作品!从拿到书的那一刻起,我就被它强大的气场所吸引。作者的叙事功力毋庸置疑,他就像一位技艺高超的指挥家,用文字编织出一首宏大而又细腻的交响乐。故事的开端就充满了戏剧性,将我瞬间带入了一个充满未知的世界。然后,随着情节的展开,我仿佛亲身经历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旅程。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不同人物内心动机的刻画,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独特的背景故事和行为逻辑,他们之间的互动充满了张力,让我忍不住想要一探究竟。书中关于道德困境和社会冲突的描绘也相当到位,它并没有简单地将人物划分为好人或坏人,而是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多面性。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通过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事件,引出了一个涉及多个层面的庞大阴谋,这种层层递进的叙事方式,让我欲罢不能。而且,作者在处理情节冲突时,总是能够恰到好处地把握火候,让每一个高潮都显得那么自然而又震撼。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非常吸引我,既有史诗般的恢弘,又不失生活化的细腻,读起来非常流畅,让人很容易产生代入感。读完这本书,我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震撼和满足,仿佛经历了一次心灵的洗礼。

评分

我最近读了一本新书,怎么说呢,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感受非常奇特,仿佛置身于一个巨大的迷宫,时而豁然开朗,时而又陷入更深的困惑。作者的笔触非常老练,对节奏的把握堪称完美。开篇就抛出了一个巨大的谜团,就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了层层涟漪。然后,故事就像一条蜿蜒的小溪,在看似不经意的叙述中,一点点地揭示出真相的冰山一角。我特别喜欢作者在描写案件细节时的那种冷静和客观,每一个证物,每一个证词,都被他严谨地摆放在了合适的位置,仿佛在搭建一个精密的机械装置。但就在你以为一切都已尘埃落定时,一个意想不到的转折就会猝不及防地出现,让你之前的所有推测都化为泡影。这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叙事手法,实在是太妙了!书中关于人性弱点和选择的探讨也相当深刻,让我不禁反思,在极端环境下,人的本能和道德会发生怎样的碰撞。我必须说,这本书的叙事结构非常新颖,它不像传统的线性叙事那样平铺直叙,而是通过闪回、插叙等多种手法,将过去与现在巧妙地交织在一起,构建出一个更加立体和丰富的世界。读完这本书,我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满足感,那种抽丝剥茧、最终揭示真相的快感,真的无与伦比。

评分

这本书简直让我欲罢不能!我一直对那种跌宕起伏、充满阴谋论的故事情有独钟,而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所有的期待。从开篇的悬念迭起到中间层层深入的调查,再到最后出人意料的反转,整个过程都让人心跳加速。作者对人物的刻画尤其细腻,那些在灰色地带游走的角色,他们内心的挣扎、矛盾和对正义的理解,都展现得淋漓尽致。我特别喜欢其中一个角色,他看似冷酷无情,实则背负着沉重的过去,为了实现心中的“公平”不惜一切代价。这种复杂性让角色不再是简单的善恶二元对立,而是充满了人性的光辉与阴影。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一个错综复杂的世界,每一步都小心翼翼,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细微的线索。书中对法律条文的引用虽然不算非常深入,但足以支撑起整个故事的逻辑,让整个复仇的框架显得既有章可循又充满了刺激感。我最欣赏的是,它并没有简单地将复仇行为神化,而是深入探讨了复仇行为背后的动机、代价以及可能带来的连锁反应。读完之后,我久久不能平静,一直在回味书中那些令人深思的片段,思考着正义与复仇的界限究竟在哪里。这绝对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并且能引发深度思考的佳作。

评分

这本书真的让我耳目一新,充满了令人惊喜的元素。我一直对那些探讨社会公平和法律局限性的作品情有独钟,而这本书恰好触及了我内心深处的敏感点。作者的叙事风格非常独特,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充满了力量。他用一种近乎冷峻的笔调,描绘了一个充满矛盾的世界,在那里,正义的边界模糊不清,个人的力量在强大的体系面前显得微不足道。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主人公内心世界的深入挖掘,那些无法言说的痛苦、压抑的愤怒,以及对改变现状的渴望,都被作者细腻地捕捉和展现出来。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思考,如果我身处主人公的境地,我会做出怎样的选择?书中对一些社会问题的探讨,虽然没有直接给出答案,但却引发了我强烈的共鸣和反思。我喜欢这种能够挑战读者固有认知、引发深度思考的作品。此外,书中对情节的设置也充满了张力,每一个看似不经意的细节,都可能成为后续情节发展的关键。这种“草蛇灰线,伏脉千里”的叙事手法,让整个故事充满了悬念和吸引力。看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的内心被一种复杂的情感所充盈,既有对不公的愤怒,也有对坚持的敬意,还有对未来一丝渺茫的希望。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阅读体验真是难以形容,它就像一部精心雕琢的艺术品,每一个字句都充满了匠心。作者的叙事风格非常独特,他善于用一种冷静而客观的视角,去剖析人性中最隐秘的角落。故事的开端就充满了宿命感,仿佛一切都早已注定,又充满着抗争的勇气。我被书中那些极富象征意义的意象所深深吸引,它们如同颗颗珍珠,串联起整个故事的主题。我特别喜欢作者对人物心理描写的深度,他能够准确地捕捉到人物内心的细微波动,并将这些情绪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出来,让我感同身受。书中对于权力、欲望以及它们如何腐蚀人心的探讨,也让我印象深刻。我被那些在黑暗中挣扎、试图寻求救赎的角色所打动,他们的选择和命运,都充满了令人深思的意味。这本书的结构设计也非常巧妙,它并不遵循传统的叙事模式,而是通过一种碎片化的叙述方式,让读者自己去拼凑出完整的故事。这种互动式的阅读体验,让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阅读,更像是在参与一场解谜。我喜欢这种能够挑战读者思维、引发深度思考的作品,它让我看到了文学的无限可能。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的内心被一种复杂而又美好的情感所填满,久久不能平静。

评分

序言(穗积重远)/1

评分

好。。。。。。。。。。

评分

第三阶段 赔偿时期/122

评分

发货速度很慢,建议单买。

评分

刑法进化论/117

评分

人类历史的悠悠长卷上,复仇曾普遍并且长期存在。尽管复仇已经在当今社会受到国家法律的禁止,但以复仇为主题的故事仍一如既往的感动着今日的受众-从西方古希腊的《安提格涅》、《赫库帕》,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乃至近代名篇《基督山伯爵》都牵涉了复仇这一经典题材。而在东方的中国,历史上最惊心动魄的复仇故事似乎都发生在先秦时代,著名的如伍员鞭尸、卧薪尝胆、荆柯刺秦以及本文用以示例的“赵氏孤儿”;时值今日,中国两部享有盛名的芭蕾舞名剧《白毛女》和《红色娘子军》,在淡化其“革命色彩”之后的艺术文本,仍然讲述的是复仇的故事。

评分

食物的描述感到厌恶了呢?这样的反应合情合理。厌恶作为一种情绪,最基本的形式与目的就是放大以及回避腐烂与有毒的食物。既然如此,为什么发酵的口水、腐烂的鲨鱼、长蛆的奶酪还会在某些地方如此受欢迎?我们不顾所有的腐烂特征,渴望食用这些食物,这难道是人类自身的一个矛盾?答案是否定的。这种矛盾说明,从广义上看来,恶心与不恶心,仅由个体自己决定。

评分

有点皱 不影响~~~~~~~~~~~

评分

然而,不能忽视的是复仇是变量的过程,如果以上我们分析的是单独个体活动范畴内的复仇活动,那么,实际上,赵氏孤儿的复仇即为大规模的群体性活动,这就是复仇的残酷升级。人类生活在社会群体中,是在分享了基因的亲属群体中生长发展起来的,因此会在共享基因的基础上形成一种有限的利他主义,以保护自身和分享(父母保护子女)与协助分享(丈夫保护妻子)基因的群体成员。复仇因此得到了更多文化的滋养,有了制度化的可能和必要。文化的介入,使得侵略和复仇的规模、残酷性和时间长度增加,同时,意味着和平共处的可能和必要性的进一步增加。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文化理智因素的参与,复仇欲望产生传递,由受害者后代实施,譬如赵氏孤儿的故事;同时,假设屠岸贾知道赵氏孤儿的存在而为自身和家人时时警惕,那么,他二十年来便时时处于无法逃避的精神惩罚中,而不是传统的肉体惩罚。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