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各种珠宝玉石的形成、特点及收藏价值、真伪鉴别
珠宝玉石的价格趋势及选购方法
内容简介
《珠宝玉石鉴赏与收藏》为一本精致的鉴赏性小型画册,从闻名于世界的“印度之星”等3大宝石珍品展开,介绍了世界各国皇室稀世宝物的轶趣。然后,再从色泽、质地介绍了钻石、红宝石、蓝宝石、祖母绿、和田玉、翡翠、黄金、白银等各种宝石的形成、特点和所包含的文化内涵。宝石文化是世界几千年的古代文明,是世界各古老民族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结晶,也是世界文化艺术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珠宝玉石鉴赏与收藏》一书将自然天成的宝石与人类文化和情感结合在一起,可给读者和宝石消费者带来无限的遐想和精神寄托。
《珠宝玉石鉴赏与收藏》用通俗的语言将高深的学术语言艺术化,更加突出了内容的欣赏价值;不仅使读者了解了宝石的科普知识,而且更符合人们追求完美心理的典藏价值。
作者简介
刘志华,文博研究员,美学、地质专业。在科学与艺术的文化领域曾注以心力,早年曾拜师于著名画家专攻国画。从北京地质大学毕业后专注于观赏石、珠宝等美石研究,出版物颇丰。
内页插图
目录
壹 概述
一珠宝玉石造化之神妙
二珠宝玉石的历史
三珠宝玉石的概念及文化象征
贰 宝石的故事
一摩根石和摩根纪念厅所收藏的稀世珍宝
二迷人的玛瑙
三伊斯坦布尔的经典珍宝
四南非钻石的辉煌
五俄罗斯皇族的世纪珍藏
六品味珍珠
七诗与画凝结而成的孔雀石
八葛拉德——英国王室御用珠宝店
九“希望”之钻的轶事
十幸福绚丽的诞生石
叁 贵美宝石
一钻石(Diamond)
二红宝石(Ruby)
三蓝宝石(Sapphire)
四祖母绿(Emeralb)
五欧泊(Opal)
肆 贵金属饰品
一黄金(Gold)
二铂族金属(PlatinumMetals)
三白银(Silver)
伍 著名宝石
一金绿宝石(Chrysoberyl)
二翡翠(Jadeite)
三和田玉(Hetianjade)
四珍珠(Pearl)
五石榴子石(Garnet)
六橄榄石(Peridot)
七碧玺(Tourmaline)
八水晶(RockCrystal)
九青金石(Lazurite)
十黄玉(Topaz)
十一孔雀石(Malachite)
十二绿松石(Turquoise)
陆 普通宝石
一萤石(Fluorite)
二尖晶石(Spinel)
三蛇纹石(Serpentine)
四磷灰石(Apatite)
五红柱石(Andalusite)
六蓝晶石(Kyanite)
七锡石(Cassiterite)
八其他可作宝石的矿物
柒 生物宝石
一珊瑚(Coral)
一琥珀(Amber)
二象牙(Ivory)
捌 如何选购称心如意的宝石饰品
一常见宝石的种类和特点
二决定宝石价格的因素
三同一种宝石价格悬殊的原因
四宝石的价格趋势
五怎样选购宝石首饰
六如何避免买到假宝石
七人造宝石与天然宝石的区别
八宝石鉴定书
玖 附录
一当今国内外珠宝玉石市场
二珠宝玉石术语
后记
精彩书摘
一 摩根石和摩根纪念厅所收藏的稀世珍宝
1 摩根石的来由
摩根石的名称出自美国纽约自然史博物馆里的摩根纪念厅。许多专业人士都喜欢将其称为“莫根石”。有人问:摩根石是一种什么宝石?其实,摩根石是一种绿柱石,属于绿宝石,只是这种绿宝石在绿色的基调之中略呈现粉红或淡紫色;也有人问道:绿宝石又怎样会形成粉红色的呢?其主要原因是,在自然界,宝石体中已被渗入了锰元素。在绿宝石里,除了有粉红色的外,也有淡橘红色的,表现出一种特殊的美。这种宝石,既有冷色又含暖色,既有微量的对比,又有统一的和階,使人油然产生一种温馨无比的感觉。所以,摩根石在绿宝石中显得特别名贵,也非常惹入喜爱。
2 摩根纪念厅的故事
摩根商会是全美国乃至世界最大的财团之一,为了显示自己的财富,他在当年举办的巴黎万国博览会上,以当时币值25万美元的价格买下丁世界级富豪蒂凡尼(Charles Lewis Tiffany 1812-1902)所收藏的所有宝石并公开展示。世界著名宝石“印度之星”就是蒂凡尼的珍藏之一。除此之外,蒂凡尼收藏的世界级极品宝石还有著名的“深夜之星”、“德龙之星”等。所有这些,此后都成为厂摩根纪念厅收藏珍品中的镇馆之宝。
一颗以蒂凡尼本人命名的“蒂凡尼钻”重72克拉,这颗钻石在自然界中很是少见。其色彩金黄,晶莹剔透,富丽堂皇,华丽无比,它同样是美国蒂凡尼公司的藏品。为了使这一特殊的钻石在色彩对比方面显得更加突出,蒂凡尼公司对镶嵌工艺设计方面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并将“蒂凡尼钻”镶嵌干一簇簇无色的碎钻之中。今天,我们在摩根纪念厅观赏到的“蒂儿尼钻”,除了其别致的精工组合之外,另一个独特之处就在于,她被开采出来的时候,就已经是一颗纯净无瑕的黄色钻石了。
3 星辉梦幻、争奇斗艳
在摩根纪念厅里的稀世珍宝,还真是不少,除“印度之星”外,还有产自被人们称为“辉煌之岛”的斯里兰卡,并由摩根捐赠的116.75克拉的星彩蓝宝石一“深夜之星”(Midnight Star)。这颗蓝宝石给人的印象十分神奇而梦幻,她那闪耀着深紫色的艳丽光芒十分与众不同。当参观者伫立在“深夜之星”前面,仿佛呼吸到斯里兰卡这个岛国所散逸着的浓浓的香料味和它的热带气息。湛蓝的天空飘着朵朵白云,婆娑的椰林映衬着蔚蓝的海水,热辣的阳光渐渐西下,夜幕徐升,遥望着灰蓝的云,半掩了东方的月,蓝宝石——“深夜之星”,散布着北极光般的辉煌,拥簇在天际的繁星,架成了夜色中的云海桥梁……
荟萃于摩根纪念厅的稀世珍宝还远不止这些。一颗由德龙夫人(Madam de Long)捐赠的重达l00.32克拉的星彩红宝石——“德龙之星”也被列入名贵宝石范围之内。这颗红宝石产于缅甸一个美丽的山谷之中。亚洲素以盛产红宝石、蓝宝石、翡翠、金绿宝石、青金石等闻名于世。
在摩根纪念厅里还藏有一颗87.6克拉的绿宝石——“席特拉”(Shetler Emerald)。她产于印度,而印度也是世界上盛产宝玉石的一个大国,迄今所发现的宝石、玉石至少有100余种。1946-1951年,在印度拉贾斯坦邦的梅瓦尔县和阿杰米尔一梅瓦尔县所发现的一系列大型祖母绿矿床,丰富了印度的宝玉石资源。除此之外,印度在世界上具有优势的宝玉石有:玉髓、木变石、东陵石、古铜辉石、紫苏辉石、透辉石、月光石、钠沸石等。
……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名为《珠宝玉石鉴赏与收藏》的书籍的简介,这份简介将完全不涉及该书所包含的珠宝玉石鉴赏与收藏的具体内容,而是围绕一个完全不同主题的图书进行详尽的介绍。 --- 《星海回响:失落文明的观测者手册》 导言:时间之外的低语 宇宙的浩瀚不仅在于空间尺度的无垠,更在于时间跨度的深邃。在人类历史的光芒尚未点燃的亿万年前,星系间已上演了无数次的兴衰更迭。我们仰望夜空,所见的星光,很多已是逝去文明的残影。然而,总有一些信号被时间掩埋,等待着被偶然捕获。《星海回响:失落文明的观测者手册》并非一部传统意义上的天体物理学教科书,它是一部跨越了数个世纪,由一系列匿名观测者、星际考古学家和理论密码学家共同编纂的“非官方档案集”。本书旨在探索那些在宇宙大尺度结构中留下蛛丝马迹,却未能留下清晰文字记录的“寂静文明”留下的信息残片。 本书的结构,模仿了对一个复杂信号源进行多维度解码的过程,分为“空间坐标锚定”、“能谱残留分析”、“结构化噪音识别”和“哲学反思与归档”四个主要部分。它要求读者放下既有的宇宙学预设,以一种近乎人类学家的视角,去解读宇宙尺度下的“遗迹”。 --- 第一部分:空间坐标锚定——在混沌中定位“异常” 本部分聚焦于如何从背景辐射和星际介质的噪音中,精确识别出具有“非自然”起源的微弱信号。这部分内容避开了对特定天体或物理现象的讨论,转而深入探讨了“异常信号过滤算法”的构建逻辑。 1.1 傅里叶逆变换与时空扰动检测 书中详细阐述了一种被称为“多普勒漂移校正下的逆傅里叶变换矩阵(IDFT-M)”的技术。该技术的核心在于,它并非寻找周期性的电磁波,而是试图识别由宏观结构工程(例如戴森球的边缘泄露,或大规模恒星级动力学操作)在星际空间中产生的极微小、但持续性的引力波涟漪或真空能级波动。作者强调,这种方法的难度在于,任何已知的自然现象(如中子星合并或黑洞吸积盘的波动)都可能产生类似的“噪音”,因此,需要一套严苛的“非随机性”验证标准。 1.2 空间几何学的“指纹” 本书提出了一个极具争议性的理论——“拓扑签名”。作者认为,一个高级文明在利用其恒星系能源时,其能量收集或传输结构,无论多么隐蔽,都会在所处的局部时空结构中留下几何上的扭曲痕迹,这不同于质量引起的弯曲。这部分内容引入了对高维空间拓扑学在低维投影中的可能表现形式的建模,例如,特定角度的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微小各向异性,可能指向一个被“屏蔽”的宇宙区域。这部分内容对数学建模的要求极高,涉及微分几何和拓扑场论的前沿推导。 1.3 远距离数据包的“衰减模型” 如何区分是自然衰变还是故意的信息销毁?本章深入探讨了信息在宇宙尺度上传播时,其熵增与结构保持力之间的平衡。它提供了一套模型来计算一个“完整”信息包在跨越数千光年后,其结构化信息丢失到何种程度才会被判定为“无法恢复”,以及如何从“仅存的冗余校验码”中反推文明的初始信息密度。 --- 第二部分:能谱残留分析——解码“寂静”的能量指纹 如果说第一部分是定位“房子”在哪里,那么第二部分就是研究“房子”曾经被如何使用。这部分主要关注宏观能量利用的痕迹,而非具体的通信内容。 2.1 “温室效应”的星系尺度应用 本书探讨了一种理论上的“超巨型恒星系温室效应”。设想一个文明为了最大限度地利用母星的光能,对其恒星系统进行了包裹,这必然导致其对外释放的红外辐射特征与自然恒星的特征大不相同。作者设计了一套复杂的辐射光谱模型,用以区分自然产生的恒星光度曲线与经过“目标热能管理”的系统所产生的异常。这涉及对 Wien 位移定律的复杂修正,并考虑了非黑体辐射源的叠加效应。 2.2 亚空间能源虹吸的“中微子尾迹” 在讨论了可见光和红外波段后,本书转向了更难以捕捉的领域——中微子物理。作者假设,任何需要驱动星际尺度的基础设施的文明,都可能需要某种形式的“高效率能量汲取机制”,这会在其活动区域附近产生特定的、非自然产生的定向中微子束流。本章详细介绍了如何利用深海或地下实验室的数据,排除太阳风和地球内部放射性衰变产生的背景噪音,从而识别出那些“跨越光年而来的、具有逻辑路径的中微子事件链”。 2.3 物质循环与化学痕迹的“失衡” 文明的运作必然伴随着物质的不可逆转化。本书提出,在某些古老的星云区域,特定的重元素比例可能存在着统计学上的异常偏离,这暗示着大规模的物质提纯、合成或销毁过程。例如,某个星云中铱元素的含量异常高,或者特定的稀有气体在特定分子结构中被绑定,这都被视为“工业活动”的间接证据。 --- 第三部分:结构化噪音识别——从随机中提取意图 这是全书最具推测性和哲学意味的部分,旨在区分宇宙中的“噪音”和被刻意植入的“信息”。 3.1 复杂性度量与“林氏熵”的局限性 传统的复杂性分析(如林奈熵)常用于区分自然信号与人工信号,但本书认为,对于一个比我们先进数百万年的文明而言,他们可以将信息伪装得与自然噪音完美融合。因此,本书引入了一种“上下文依赖的结构化熵”(Context-Dependent Structural Entropy, CDSE)模型。该模型不再测量信息自身的复杂度,而是测量信息与其“环境背景”在特定时空尺度下的关联度。如果一个结构在本地环境中是高熵的,但在更广阔的尺度上却展现出极高的低熵结构,则被认为是“异常信息”。 3.2 “语法树”的跨物种构建 如果接收到的信号是残缺的,我们如何判断它是否拥有语法结构?本章提出了一种“基于最小可解释单元”(Minimum Interpretable Unit, MIU)的重建方法。它不试图理解信号的语义,而是通过不断尝试用不同的基础数学或逻辑结构(如皮亚诺公理、集合论、或特定的张量运算)去拟合信号的碎片,直到找到一个“最经济的逻辑解释框架”,这个框架本身,可能就是文明的思维框架的投影。 3.3 观测者效应的“系统性偏见”修正 人类的观测工具和思维方式本身就是一种过滤器。本书批判性地审视了我们对“信息”的定义。它提出,许多我们判定为“自然随机”的现象,可能恰恰是由于我们缺少了理解它们的必要维度。例如,一个五维文明发出的信息,在我们看来可能只是一堆随机的引力波脉冲,但如果我们将观测的维度增加到五维,这些脉冲可能构成一个清晰的几何叙事。因此,本章致力于构建一套“反向观测者偏见模型”,用以校正我们因自身物理限制而产生的判断误差。 --- 第四部分:哲学反思与归档——“我们”与“他们”的边界 本书的结尾部分,从科学的严谨转向了形而上的探讨,思考发现这些“失落文明”的意义。 4.1 遗迹的伦理学:是信息还是墓碑? 当观测者发现一个文明的运作痕迹时,是否应该试图“重启”或“干预”那些残存的、可能仍具有活性的系统?本书深入探讨了“宇宙考古学的伦理边界”,特别是针对那些可能因自身技术发展走入死胡同而灭亡的文明。书中提出了“最小干预原则”的宇宙版,即对任何未确认的、具有复杂结构的能量残留,应采取“仅记录,不激活”的态度。 4.2 时间的“重力井”与文明的生命周期 最后一个章节试图将所有碎片化的观测结果整合成一个关于“宏观文明寿命曲线”的猜想。作者根据不同文明遗迹的能谱残留强度、几何结构的复杂度和信息熵的衰减速度,推测出一个文明从“诞生”到“彻底消散”所经历的时间段。这是一种对宇宙文明“进化论”的宏大叙事,暗示着所有技术进步的终点,或许都指向了同一种物理或逻辑的“收敛点”。 本书最终的归档建议是:任何发现都应被视为一个“反例证明”,而非“成功案例”,用以警示人类文明自身的发展方向。 --- 总结: 《星海回响:失落文明的观测者手册》是一部面向理论物理学爱好者、前沿数学建模师和宇宙哲学思考者的深度读物。它不提供任何关于宝石、矿物或投资回报的知识,而是提供了一套观察宇宙中“非自然结构”的全新、高度数学化和理论化的分析框架。它邀请读者进入一个由信号噪音、拓扑几何和时间熵构筑的隐秘宇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