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学术史讲义

清代学术史讲义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柴德赓 著
图书标签:
  • 清史
  • 学术史
  • 中国学术史
  • 清代思想史
  • 讲义
  • 史学
  • 历史
  • 文化史
  • 学术研究
  • 清代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091961
版次:1
商品编码:11268531
品牌:商务印书馆(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3-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61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中华书局灿然书屋、南方都市报《年度古籍整理》排行榜均列一

内容简介

  《清代学术史讲义》,上起明清易代,下迄乾嘉两朝,凡作八章。《讲义》一至第三章,皆讨论清初学术,第四至第六章,则以吴、皖、扬州三派经学家各自为类,一一探讨不同地域之学术在乾嘉间之分野。第七、八两章专论乾嘉史学,一为浙东史家全祖望、章学诚,一为江南赵翼、王鸣盛、钱大昕三大史家。柴先生著《清代学术史讲义》八章,虽篇幅不大,然布局有法,提纲挈领,入清以后一百八十余年间之学术大要,已然清晰呈现,可据可依。年轻学人凭此坚实基础,据以深入开括,精进不已,自可创辟新境,愈阐愈密。

内页插图

目录

序一
试谈研究史学的一些基本功(序二)
清代学术史
叙论
第一章 清代学术发达之原因
第二章 遗民中之学人领袖
第三章 初期汉学家
第四章 吴派经学家
第五章 皖派经学家
第六章 扬州派经学家
第七章 乾隆时浙东史家
第八章 乾隆三大史家
识小录
附录
明季留都防乱诸人事迹考上
《鲒垮亭集》谢三宾考
王西庄与钱竹汀
试论章 学诚的学术思想
后记一
后记二

精彩书摘

  第一章 清代学术发达之原因
  一.万历以来风气的转变C2’
  明代以科举取士,科第出身的仕宦很易。明代进士,比起宋朝进士便宜多了。宋朝进士出身的,只能做主簿、县尉等官。明朝可以直放知县,【进士中后,立即分发,小者知县,大者中央官吏。】一经行取,【调为京官。】便做御史、给事中。〔故读书人多骄横不法,县令亦不敢得罪。中举后常自称“春元”。〕因此一代读书人都为科举八股所颠倒,自然无暇研究学术。况且,明朝人喜欢谈本朝掌故,参与政治,而诗文则喜复古,亦不能创造;又有一部分人高谈性情,不亲群书。所以,清朝人是最看不起明朝人的。潘【耒】次耕做《日知录序》,夸宋抑明,南宋朝举出郑渔仲【樵】、王伯厚【应麟】、魏鹤山【了翁】、马贵舆【端临】四个代表,明朝举出唐荆川【顺之】、杨用修【慎、升庵,《丹铅录》错误甚多】、王貪州【世贞】、郑端简【晓,谥端简,作《吾学编》】四人。”‘这样两代人举行竞赛”,明朝那几位真是小巫见大巫了。【明代理学家多陆王派,不主张读书。】不过,明朝的学风到了万历以后,有显著的改变,这是往好的变,往求实学的路上走,也是一种物极必反自然的演变。
  我们翻开《明史.儒林》、《文苑》传来看,如做《函史》的邓元锡,做《宋史新编》的柯维骐,【沈德符《敝帚轩剩语》云,柯氏自宫,以专一著书。】做《唐音统签》、【《全唐诗》本此。】《少室山房笔丛》【极力攻击杨升庵。】的胡应麟,做《弁州山人四部稿》的王世贞,【《弁山堂别集》。】做《国史经籍志》的焦站,【《献征录》,明代碑传极少全部者。】做《毛诗古音考》的陈第,【开清代研究古韵之学。】想删《宋史》的王惟俭,想修《儒藏》的曹学佺,清周永年即祖其意作《儒藏说入【曹学佺提议修《儒藏》。道有《道藏》,佛有《大藏经》。清周永年作《儒藏说》,《四库全书》馆修子、集者,字书仓。】都是隆庆、万历之间人,都是博学务实的人。虽然成就不十分大,这风气是很好的。”顾亭林《日知录》二十一,批评赵宦光【凡夫】做的《说文长笺》,说:“万历间人看书,不看首尾,只看中间两三行。凡夫著书之人,乃犹如此。”
  亭林对赵凡夫的《说文长笺》是不满意的,可是万历中人而谈《说文》,总是学问上努力的表现,决不是谋取功名的工具。清朝初年对《说文》精研的人渐多,自然看不惯明朝学者.我们觉得开风气之先的,都是粗枝大叶的。
  至于清朝初年的学者,生在万历年间的,那更多了。如严衍生万历三年做《通鉴补》,【《资治通鉴补》。八十本。】钱谦益生万历十年,【学问极好,又通佛学。】孙奇逢生十二年,朱舜水生二十八年,【朱之瑜舜水将中国文化传至日本。】李清生三十年,【《南北史合注》。】傅山生三十三年,黄宗義生三十八年,张尔岐生四十年,【讲三礼之学最规矩。】
  ……
好的,为您构思一份不包含《清代学术史讲义》内容的,详尽的图书简介。这份简介将聚焦于其他相关但不同的历史或学术领域,以确保内容独立且丰富。 --- 《中国近世手工业的转型与社会结构变迁研究(1650-1911)》 导言:历史的十字路口与微观世界的重塑 本书深入考察了自康熙朝中叶至辛亥革命前夕(约1650年至1911年)近两百余年间,中国传统手工业体系所经历的深刻结构性转型。这一时期,并非仅是帝国由盛转衰的政治剧本,更是经济基础和微观社会组织发生微妙而剧烈变化的“近世”阶段。传统的士绅主导、以家庭作坊为核心的生产模式,开始受到商业资本扩张、区域市场整合以及新兴技术(如植棉机、水力驱动的初步应用)的冲击,从而引发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劳动关系的重塑以及地域分工的调整。 本书旨在超越宏大的政治叙事,聚焦于工匠、小商贩、地方行会(帮会)以及城市消费者构成的复杂网络,探究这些“看不见”的经济力量是如何推动中国社会迈向现代性门槛的。 第一部分:传统手工业的地域性与专业化(1650-1790) 本部分着眼于乾隆盛世背景下,手工业的地理分布与专业化程度的奠基阶段。 第一章:江南丝绸业的“双轨制”演进 重点分析苏州、杭州等地丝绸业的组织形态。与传统认知中纯粹的家庭作坊不同,本书揭示了明清之际形成的“包户制”与“机户-织户”的依附关系如何成为主导。我们通过地方志、契约文书和账簿残片,重建了资本如何在机户手中积累,以及织户如何在经济周期中承受风险的真实图景。特别关注了江宁织造体系的衰落对民间产业的影响。 第二章:北方制瓷业的官营与民营张力 景德镇作为全国制瓷业的中心,其管理模式在此阶段完成了从完全依赖官府督造向注重私人订单和外销市场的转变。本章细致梳理了清初官窑制度的沿革,对比了民窑的生产规模、技术创新(如粉彩的成熟运用),以及地方行会(如“窑帮”)在协调劳动力和控制市场价格中的实际权力,揭示了国家权力对地方产业的渗透与制约。 第三章:手工业作坊的法律地位与帮会治理 探讨清代前期,手工业者如何通过“行”和“会”进行自我管理。这些组织不仅是技术传承的载体,更是社会保障网络和非正式法律仲裁机构。分析了工匠在法律上被视为“贱业”的社会地位,以及他们如何利用帮会权力来抵御地方吏治的过度干预或榨取。 第二部分:区域整合与市场驱动的内向型变革(1790-1860) 在人口压力加剧和国内贸易网络日益成熟的背景下,手工业开始出现明显的区域专业化分工,为应对外部压力奠定基础。 第四章:棉纺织业的“江南化”与华北的衰退 本书认为,苏南地区在棉纺织业中的垄断地位并非自然形成,而是源于其对现金农作物的依赖以及对海外白银流入的有效吸收。本章通过对比直隶、山东等地的植棉区,研究了当地农户在失去初级加工环节的竞争力后,如何被迫转向更低附加值的活动,导致区域经济结构的固化。 第五章:中小型城市的手工业集群与消费升级 分析如扬州、福州、广州等商业枢纽周边的手工业生态。这些城市的手工业不再仅仅为乡村提供工具,而是开始迎合新兴的城市中产阶层对奢侈品、精美日用品(如家具、漆器、文房用品)的需求。这种“消费升级”如何反向刺激了特定工匠阶层的财富积累和技术创新,形成了与京畿和江南不同的“次中心”经济体。 第六章:对外贸易的渗透与地方手工业的“隐性依赖” 考察闽浙沿海地区,手工业(如茶叶加工、土丝出口)如何深度嵌入全球贸易体系。尽管原材料和技术仍属本土,但其生产规模和品质标准越来越受到欧洲商行的采购偏好所左右。这种“隐性依赖”在鸦片战争后变得尤为脆弱,为理解地方经济对外部冲击的抵抗力提供了新的视角。 第三部分:近代冲击下的重构与适应(1860-1911) 太平天国运动的破坏、洋货的涌入以及洋务运动的尝试,迫使传统手工业体系进入痛苦的重构期。 第七章:机器导入的“局部化”与工匠的抵抗 研究机器生产技术进入中国后的实际应用路径。与技术全盘西化不同,本书指出,机器的导入往往是“点状”的,集中在沿海或战略要地。重点分析了手工业者对机器的复杂态度:既有抵制,也有模仿与嫁接。例如,某些地区的手工业者试图将半机械化的工具整合进传统作坊体系,以期在保持灵活性的同时提高效率。 第八章:劳动力流动与城市手工业的“无产化”趋势 随着农村经济的进一步解体,大量破产手工业者和农民涌入上海、天津等通商口岸。本章运用人口流动数据和雇佣合同,追踪了传统学徒制和师徒关系的瓦解过程,以及工厂制度(无论中资还是外资)如何催生出一种新的、尚未完全定型的城市产业工人阶层,他们保有部分手工业的技能,但劳动关系已发生根本性变化。 第九章:传统组织在危机中的功能重塑 探讨在清末社会动荡中,原有的行会和帮会如何试图适应新的政治和经济环境。有些组织转向了地方慈善救助,有些则转化为早期工人的互助团体,甚至参与到反帝爱国的商业抵制运动中。这些适应性行为,构成了中国早期现代社会运动的基层组织基础。 结论:一个未完成的过渡期 本书的结论指出,清代手工业的转型并非一条清晰的“工业化”道路,而是一个充满矛盾与断裂的“近世”过程。传统生产关系的韧性与外部力量的冲击相互交织,最终形成了一个复杂且异质的经济地理格局。对这一时期微观经济史的深入考察,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理解中国社会向现代转型时期的内在动力与结构性障碍。本书为理解中国近代化的复杂性,提供了扎实的经济史学支撑。 ---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洁而不失古朴,封面上那行烫金的字体,在米白色的纸面上显得格外醒目,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它深厚的学术气息。拿到手里沉甸甸的分量,也预示着内容的扎实与厚重。初翻开扉页,里面的排版清晰,字体选择也颇具匠心,既保证了阅读的舒适度,又在视觉上营造出一种穿越时空的庄重感。尤其值得称道的是,作者在章节的划分上极为考究,逻辑脉络清晰可见,即便对于初涉这一领域的读者来说,也能较快地把握住整体的学术框架。那种对传统学术规范的尊重,体现在每一个细节之中,让人在阅读过程中,仿佛置身于一个宁静的书斋,潜心与历史对话。

评分

对于希望系统了解某个历史时期的思想脉络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是打开了一扇至关重要的门。它没有过多地渲染那些戏剧性的历史事件,而是将笔墨集中于思想观念的演变和学术流派的兴衰之上。叙述的节奏把握得极好,时而如涓涓细流般细致入微,梳理复杂的学术谱系;时而又如大江奔流般,对关键性的转折点进行深刻的剖析和总结。这种张弛有度的叙事方式,极大地降低了阅读的枯燥感,使得即便是涉及艰深理论的部分,也能保持住读者的注意力。每次合上书本,都感觉自己的知识边界被拓宽了一圈,对那个时代的文化生态有了更立体、更深入的理解。

评分

老实说,初读这本书时,我确实感到了一丝挑战。它不像市面上那些流行的“速成”读物,直接给你结论和故事,而是要求读者投入相当的精力去跟随作者的思辨轨迹。但正是这种要求,使得阅读的过程充满了成就感。每当攻克一个复杂的概念,理解一个晦涩的论证时,那种豁然开朗的喜悦感是无与伦比的。这本书更像是一部上乘的武功秘籍,需要心法去领悟,而非仅仅靠死记硬背。它塑造的不是知识的堆砌者,而是思维的探索者,对于渴望真正掌握一门学问精髓的人来说,这无疑是一份不可多得的珍贵财富。

评分

我是在一位资深文史学者的推荐下购得此书的。阅读体验简直是一场智力的冒险,作者的行文风格极其老辣而内敛,绝非那种浮光掠影的通俗读物可以比拟。他似乎总能以一种极其精妙的角度切入,将那些散落在浩瀚史料中的细枝末节,巧妙地编织成一张严密的知识网络。书中引用的史料之广博,令人咋舌,那种对原始文献的驾驭能力,展现出作者深厚的功力。读到某些论断时,常常需要停下来,反复咀嚼,思考其背后的深层意涵。这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像是一种学术思维的熏陶,迫使读者跳出固有的认知框架,以更批判和审慎的态度去审视历史的进程。

评分

这本书的注释和索引部分,是其学术价值的有力佐证。我特意留意了一下文后的注释,那详尽程度简直可以称得上是一部小型的工具书了。每一个关键术语、每一处典故的出处,都标注得清清楚楚,为后续的深入研究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这体现了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不满足于抛出观点,更要为每一个观点提供坚实的文献支撑。对于我这种需要频繁查阅原始资料的研究者来说,这种细致入微的处理方式,极大地提高了我的研究效率,可以说是“雪中送炭”。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本书的价值,有一半体现在正文,另一半则藏于那些看似不起眼的脚注之中。

评分

柴德赓(1908—1970),字青峰,浙江诸暨人,1933年毕业于北平师范大学历史系。1944年曾任四川白沙女子师范学院副教授,曾任辅仁大学历史系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兼系主任。1955年,调往江苏师范学院(苏州大学前身之一),创建江苏省属高校第一个历史系,任教授兼系主任,同时筹建苏州市民进。民进第四届中央委员。江苏省委第一届副主任委员。

评分

曾在汉口上中学,未毕业即到北京大学国文系旁听,后转该校文科研究所国学门勤工俭学。1925年夏,鲁迅发起成立未名社,台静农为社员。创作以短篇小说为主,兼写诗歌、散文,多载《莽原》半月刊、《未名》半月刊等刊物。后集为短篇小说集《地之子》、《建塔者》,分别于1928年、1930年由未名社出版,均为《未名新集》之一。另外编有《关于鲁迅及其著作》一册,内收有关《呐喊》的评论和鲁迅访问记等文章共14篇,1926年 7月由北京未名社出版,为最早的鲁迅研究资料专集。《地之子》共收小说14篇,显示了作者善于从民间取材,通过日常生活和平凡事件揭露社会黑暗的特点。笔调简练、朴实而略带粗犷。格局不大,但有浓厚的地方色彩。鲁迅认为,"在争写着恋爱的悲欢,都会的明暗的那时候,能将乡间的死生,泥土的气息,移在纸上的,也没有更多,更勤于这作者的了"(《〈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他是20年代乡土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建塔者》共收小说10篇,揭露新军阀的血腥统治,歌颂在白色恐怖下坚持斗争的革命志士,是作者思想更趋激进的产物。但由于生活积累不足,人物形象不够丰满。台静农曾先后在辅仁大学、齐鲁大学、山东大学、厦门大学等校任教。抗日战争开始,赴四川,在白沙女子师范学院任中文系主任。抗日战争胜利后,应当时任台湾省编译馆馆长的许寿裳的邀请,到该馆任职。后又随许寿裳转至台湾大学中文系任教。他是台湾出版的《中文大学典》编纂人之一。

评分

折叠生平

评分

20世纪30至40年代,柴先生在陈垣先生的悉心指导下曾经于辅仁大学历史系开设、讲授过多门有关历史学的基础和专业课程。2009年春,由柴德赓先生女公子柴令文处获悉李瑚先生宝藏有40年代初柴先生讲授《清代学术史》、《中国历史研究法》的听课笔记,于是,在 4月23日上午约同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史学研究所王志刚副研究员拜访了李瑚先生,了解相关情况。

评分

非常好的书,真的非常好。

评分

东西不错,值得购买,下次再买。

评分

代表作品: 《史学丛考》、《史籍举要》、《资治通鉴介绍》等

评分

《清代学术史讲义》,上起明清易代,下迄乾嘉两朝,凡作八章。《讲义》第一至第三章,皆讨论清初学术,第四至第六章,则以吴、皖、扬州三派经学家各自为类,一一探讨不同地域之学术在乾嘉间之分野。第七、八两章专论乾嘉史学,一为浙东史家全祖望、章学诚,一为江南赵翼、王鸣盛、钱大昕三大史家。柴先生著《清代学术史讲义》八章,虽篇幅不大,然布局有法,提纲挈领,入清以后一百八十余年间之学术大要,已然清晰呈现,可据可依。年轻学人凭此坚实基础,据以深入开括,精进不已,自可创辟新境,愈阐愈密。

评分

台静农(1903--1990),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字伯简,笔名有青曲、孔嘉等,安徽省六安叶集人。幼承庭训,读经史,习书法,中学后入北京大学国文系旁听,后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肄业,奠定了国学基础。1925年春初识鲁迅,后两人关系密切,友谊深厚。1927年后,任教于辅仁大学、厦门大学、山东大学及齐鲁大学等。抗战后,举家迁四川,任职国立编译馆。1946年赴台,后任台湾大学中文系教授。台静农治学严谨,在文学、艺术、经史等多种领域均涉之甚深,并以人格耿介、文章书画高绝驰名。有《静农论文集》、《静农书艺集》、《台静农散文集》、《台静农短篇小说集》等行世。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