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书局灿然书屋、南方都市报《年度古籍整理》排行榜均列一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洁而不失古朴,封面上那行烫金的字体,在米白色的纸面上显得格外醒目,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它深厚的学术气息。拿到手里沉甸甸的分量,也预示着内容的扎实与厚重。初翻开扉页,里面的排版清晰,字体选择也颇具匠心,既保证了阅读的舒适度,又在视觉上营造出一种穿越时空的庄重感。尤其值得称道的是,作者在章节的划分上极为考究,逻辑脉络清晰可见,即便对于初涉这一领域的读者来说,也能较快地把握住整体的学术框架。那种对传统学术规范的尊重,体现在每一个细节之中,让人在阅读过程中,仿佛置身于一个宁静的书斋,潜心与历史对话。
评分老实说,初读这本书时,我确实感到了一丝挑战。它不像市面上那些流行的“速成”读物,直接给你结论和故事,而是要求读者投入相当的精力去跟随作者的思辨轨迹。但正是这种要求,使得阅读的过程充满了成就感。每当攻克一个复杂的概念,理解一个晦涩的论证时,那种豁然开朗的喜悦感是无与伦比的。这本书更像是一部上乘的武功秘籍,需要心法去领悟,而非仅仅靠死记硬背。它塑造的不是知识的堆砌者,而是思维的探索者,对于渴望真正掌握一门学问精髓的人来说,这无疑是一份不可多得的珍贵财富。
评分我是在一位资深文史学者的推荐下购得此书的。阅读体验简直是一场智力的冒险,作者的行文风格极其老辣而内敛,绝非那种浮光掠影的通俗读物可以比拟。他似乎总能以一种极其精妙的角度切入,将那些散落在浩瀚史料中的细枝末节,巧妙地编织成一张严密的知识网络。书中引用的史料之广博,令人咋舌,那种对原始文献的驾驭能力,展现出作者深厚的功力。读到某些论断时,常常需要停下来,反复咀嚼,思考其背后的深层意涵。这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像是一种学术思维的熏陶,迫使读者跳出固有的认知框架,以更批判和审慎的态度去审视历史的进程。
评分这本书的注释和索引部分,是其学术价值的有力佐证。我特意留意了一下文后的注释,那详尽程度简直可以称得上是一部小型的工具书了。每一个关键术语、每一处典故的出处,都标注得清清楚楚,为后续的深入研究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这体现了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不满足于抛出观点,更要为每一个观点提供坚实的文献支撑。对于我这种需要频繁查阅原始资料的研究者来说,这种细致入微的处理方式,极大地提高了我的研究效率,可以说是“雪中送炭”。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本书的价值,有一半体现在正文,另一半则藏于那些看似不起眼的脚注之中。
评分对于希望系统了解某个历史时期的思想脉络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是打开了一扇至关重要的门。它没有过多地渲染那些戏剧性的历史事件,而是将笔墨集中于思想观念的演变和学术流派的兴衰之上。叙述的节奏把握得极好,时而如涓涓细流般细致入微,梳理复杂的学术谱系;时而又如大江奔流般,对关键性的转折点进行深刻的剖析和总结。这种张弛有度的叙事方式,极大地降低了阅读的枯燥感,使得即便是涉及艰深理论的部分,也能保持住读者的注意力。每次合上书本,都感觉自己的知识边界被拓宽了一圈,对那个时代的文化生态有了更立体、更深入的理解。
评分我们翻开《明史.儒林》、《文苑》传来看,如做《函史》的邓元锡,做《宋史新编》的柯维骐,【沈德符《敝帚轩剩语》云,柯氏自宫,以专一著书。】做《唐音统签》、【《全唐诗》本此。】《少室山房笔丛》【极力攻击杨升庵。】的胡应麟,做《弁州山人四部稿》的王世贞,【《弁山堂别集》。】做《国史经籍志》的焦站,【《献征录》,明代碑传极少全部者。】做《毛诗古音考》的陈第,【开清代研究古韵之学。】想删《宋史》的王惟俭,想修《儒藏》的曹学佺,清周永年即祖其意作《儒藏说入【曹学佺提议修《儒藏》。道有《道藏》,佛有《大藏经》。清周永年作《儒藏说》,《四库全书》馆修子、集者,字书仓。】都是隆庆、万历之间人,都是博学务实的人。虽然成就不十分大,这风气是很好的。”顾亭林《日知录》二十一,批评赵宦光【凡夫】做的《说文长笺》,说:“万历间人看书,不看首尾,只看中间两三行。凡夫著书之人,乃犹如此。”
评分柴德赓的治史成就表现在许多方面,在五代史、宋史、明清史、辛亥革命史诸领域均有较为深入的研究。其早年成名作《<鲒琦亭集>谢三宾考》一文,对晚明史上的重要人物谢三宾的生平事迹作了详尽的考证与论述,对其晚节不保、两次降清作了批判,表达了柴先生的爱国精神与民族意识。这篇文章充分反映出柴先生用“精严缜密的考证方法”做学问的特色,发表后即得到学界好评。
评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长期任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兼系主任。参加第二次赴朝鲜慰问团,上前线慰问志愿军。1950年12月,经马叙伦等介绍加入中国民主促进会。1955年,为支援外地院校,调苏州江苏师范学院,任历史系教授兼系主任。1956年,被选为民进中央委员,江苏省民进筹委会副主任委员,苏州市民进主任委员,并任江苏省政协常委。1962年,应翦伯赞之邀,到北京编写教材。1965年,由教育部借调至京,协助陈垣点校新、旧《五代史》。1966年夏,被迫回江苏师范学院参加“命”,身心备受摧残。1970年1月23日,在苏州郊区农场劳动时,心脏病突发,救治不及而卒。1979年5月,平反昭雪。
评分逝世日期: 1970
评分目录
评分鸾为明代才女,吴江人,文学家叶绍袁幼女,善诗词,17岁亡。纳兰词曾受其影响。《返生香(套装共2册)》收集叶小鸾诗一一三首,词九○首,曲一首,文三篇,其中有不少脍炙人口的佳作流播人间,被收入《众香词》、《笠泽词征》、《词则》、《闺秀词抄》、《清词综》等各种诗词文献里,被后人珍如拱璧。她的作品绝少涉及惊天动地的大事件和社会民生疾苦的内容,大都描写出现在身边的四时景物,缘
评分体例不错,内容太过简略,推荐梁著或者张舜徽先生的。
评分编辑本段历史教学与研究
评分往读柴德赓先生《史籍举要》,今又有此书,幸福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