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史譯叢:圖書館的故事

書史譯叢:圖書館的故事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美] 馬修·馬特爾斯(Battles M.) 著,趙雪倩 譯
圖書標籤:
  • 圖書館
  • 曆史
  • 文化
  • 譯文
  • 書籍
  • 閱讀
  • 知識
  • 學術
  • 文史
  • 收藏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商務印書館
ISBN:9787100097291
版次:1
商品編碼:11283303
品牌:商務印書館(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裝:平裝
叢書名: 書史譯叢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3-06-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4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書史譯叢:圖書館的故事》感獲益匪淺,使我所知的“天堂”片斷連接成一篇世界圖書館的簡明曆史。作者以他豐富的經驗和學識,以生動明瞭的語言,敘述瞭從古老的美索不達米亞的泥闆、亞曆山大圖書館到作者長期服務因而最為熟悉的哈佛大學懷德納圖書館的故事。難能可貴的是,這些故事還包括秦始皇焚書坑儒、司馬遷編纂《史記》和房山石刻佛經,這在西方同類著作中往往是被忽略的。

作者簡介

  馬修·巴特爾斯(Matthew Battles),退休前任職於哈佛大學霍夫頓圖書館( Houghton Libray),並擔任Harvard Library Bulletin的編輯。曾在哈佛的總館懷德納圖書館擔任決定哪些書該留在書架、哪些書可以退到儲備書庫的館藏評鑒者的工作。另著有Widener: Biography of a Library一書。他目前住在美國麻省Jamaica Plain。
  
  趙雪倩,1998年畢業於復旦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獲文學博士學位。後留校從事留學生教育工作,現為復旦大學國際文化交流學院高級講師。曾經受國傢漢辦派遣在瑞典斯德哥爾摩大學和蘇格蘭愛丁堡大學工作,教授中國語言和中國文化。研究興趣包括古籍整理、中國古代文學、對外漢語教學等領域。編著瞭國傢“十五”重點圖書齣版規劃項目《中國曆代園林圖文精選》(同濟大學齣版社,2005年)。

內頁插圖

精彩書評

  巴特爾斯輕鬆活潑的文字拂拭著我們笨重的、傳統的關於圖書館概念上的陳灰,展示瞭藏匿於其堅固錶象下的文化鮮活的核心。
  ——Los Angeles Times Book Review
  
  本書必為傢庭及文化機構的必藏品。
  ——Kirkus Review
  
  清晰、充實、發人深省,一本值得迴味的書。
  ——Baltimore Sun
  
  如果你認為圖書館沉悶無味,本書會改變你的看法。
  ——The National Post
  
  文字優雅。
  ——Library Journal

目錄


譯 序
一、解讀圖書館
二、火燒亞曆山大
三、智慧書院
四、書的戰爭
五、人人有書讀
六、知識在燃燒
七、沉浸在書海之中
資料來源
緻謝
索引

精彩書摘

  這位皇帝看起來不僅是要控製正統的學術,還要掌控全部的知識領域,醫生和方士們在帝國的掌控之外從事活動會威脅到皇帝的世俗權威。始皇帝和埃及的托勒密傢族似乎都意識到,對知識的壟斷與帝國對稻米和絲綢生産的控製一樣重要。秦朝時儒傢的教條比以往更加緊湊和連貫,盡管我們有理由對於皇帝所選擇的編改措施不以為然。
  秦朝的命運並不輝煌。始皇帝死於鎮壓農民起義的歸途中。僅僅三年之後,他的兒子和繼承人就遭到瞭謀殺。帝國瓦解,進入瞭農民首領與封建割據勢力的混戰爭奪之中。農民領袖們最後奪取瞭勝利,在殘暴的秦之後,建立瞭漢朝。當未來的皇帝劉邦的父親被他的對手綁架,對方威脅要活活地煮瞭他的時候,這位領導者顯示齣一種粗俗而無畏的氣概,要求煮好後分給他一碗湯。
  漢朝一旦建立,消滅瞭所有的對手,他的貴族和大臣們就開始在學術思想界尋求其存在的閤法性。儒傢學者們為他們提供瞭這方麵的幫助。他們認為,漢朝的權威必須建立在捍衛和維護遭到始皇帝和李斯壓迫和摧殘的正統學術上麵。這些學者們不僅提供瞭用來在儀式上宣讀的辭藻,以及朝政谘詢,他們還為起義奪權者提供瞭閤法性。秦始皇的許多功績——強化中央集權,結束瞭戰國時期的混戰局麵,以及備受贊揚的統一度量衡、貨幣和車軸標準的事跡統統被忽略,而他的暴虐——在這一點上其實他與其他國王並沒有太大的區彆,卻被渲染成是史無前例和不可饒恕的。新皇帝的大臣陸賈在他的奏摺中議論道:經過秦的殘暴之後,隻有采納儒傢的聖賢之道——這大概不包括偶爾用父母做原料來烹調一道菜,纔能保證漢帝國永遠統治下去。陸賈當時沒有引用後來被當作是秦始皇統治特點的那個典故——焚書坑儒。
  後來的儒傢學者們在為帝國服務的同時,為瞭爭取獲得顯著的地位,開始尋求建立一個可以穿越激烈動蕩的戰國與秦政權交替時期。
  ……
書史譯叢:圖書館的故事 內容概要 《書史譯叢:圖書館的故事》並非一本單一作者撰寫的著作,而是一套精心策劃、匯集瞭多位學者和研究者關於圖書館曆史與演變洞見的譯叢。這套書籍的宗旨在於深入探索不同文明、不同時代圖書館的起源、發展、功能、組織以及其在社會文化進程中所扮演的關鍵角色。它跨越瞭古籍抄本的時代,一路延伸至現代數字圖書館的興起,力求為讀者呈現一幅波瀾壯闊的書籍文明畫捲。 第一捲:古籍的殿堂——早期圖書館的誕生 本捲將讀者帶迴人類文明的黎明時期,探尋最早的書籍形式以及孕育它們的早期“圖書館”。從古埃及的莎草紙捲、亞述的泥闆庫,到亞曆山大圖書館的輝煌與覆滅,再到中國古代的藏書樓,本捲的作者們將細緻考究這些早期文獻存儲和傳播的場所。 古埃及的智慧之倉: 介紹象形文字和紙草的起源,探討書記官的角色,以及早期行政和宗教文獻是如何被組織和保存的。我們將審視象形文字文獻在神廟和宮廷中的作用,並推測其存儲和管理的模式,盡管確切意義上的“圖書館”可能尚未形成,但其雛形已經顯現。 美索不達米亞的泥闆記憶: 深入研究楔形文字的演變,以及亞述國王亞述巴尼拔圖書館的考古發現。這部分將重點介紹泥闆的製作、保存技術,以及圖書館作為知識儲存中心在宗教、法律、曆史和文學方麵的意義。我們會詳細解析泥闆的分類、編目方式(盡管可能與現代概念不同),以及泥闆庫的建築結構。 古希臘與羅馬的知識燈塔: 詳細闡述亞曆山大圖書館的傳奇,從其創建、規模、館藏,到它在學術研究中的地位,以及其最終的命運。我們將討論古希臘哲學、文學和科學著作的傳播,以及羅馬帝國時期公共圖書館的興起,例如羅馬的阿波羅尼奧圖書館和奧古斯都圖書館。重點將放在這些圖書館如何服務於公共教育、政治宣傳和學術研究。 中國古代的藏書傳統: 追溯中國古代皇傢藏書、私人藏書和書院的悠久曆史。我們將探討甲骨文、竹簡、絲帛上的文字如何被記錄和保存,以及曆代王朝對書籍的重視程度。重點將放在官府藏書的組織管理,例如秘書省、史館等機構的作用,以及私人藏書傢對文化傳承的貢獻。 第二捲:中世紀的沉思與復興 本捲將目光轉嚮中世紀歐洲,探討修道院圖書館在保存古典文化、傳播宗教知識方麵的作用,以及阿拉伯世界在科學和學術上的輝煌成就,並關注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思潮對圖書館發展的影響。 修道院的靜默守護者: 詳細描述中世紀歐洲修道院圖書館的建築風格、內部布局以及藏書的特色。本捲將深入研究抄寫員(scribes)的工作,他們如何艱辛地抄寫和修復古籍,以及修道院圖書館在保存古希臘羅馬文獻、傳播基督教教義方麵所起的關鍵作用。我們將探討當時的書籍製作成本、流通方式以及圖書館的嚴格管理製度。 阿拉伯世界的知識寶庫: 介紹伊斯蘭黃金時代巴格達的智慧宮(Bayt al-Hikma)等學術機構及其圖書館。本捲將聚焦阿拉伯學者在翻譯、研究和創造方麵的貢獻,以及他們如何吸收和發展希臘、波斯、印度等地的知識。我們將分析阿拉伯圖書館在天文學、醫學、數學、哲學等領域的藏書特色,以及其在促進東西方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文藝復興的知識曙光: 探討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者對古典文獻的重新發現和重視,以及私人收藏和早期大學圖書館的興起。本捲將分析印刷術的齣現如何改變書籍的生産和傳播方式,以及早期齣版商和書商的角色。我們會審視當時學者們如何建立自己的圖書館,以及早期大學圖書館如何為學術研究提供支持。 第三捲:印刷術的革命與近代圖書館的崛起 本捲將聚焦印刷術的齣現及其對書籍傳播方式帶來的顛覆性變革,以及近代以來公共圖書館、大學圖書館和國傢圖書館的形成與發展。 古登堡的火種: 詳細分析印刷術的發明如何降低書籍成本,加速知識的傳播速度,並催生瞭大眾閱讀的可能。本捲將探討早期印刷書籍的特點、排版技術以及印刷坊的運作模式。我們將審視印刷術如何促進宗教改革、科學革命和民族語言的發展。 近代大學的知識殿堂: 闡述歐洲近代大學的發展如何與圖書館的建設緊密相連。本捲將分析早期大學圖書館的規模、藏書分類以及管理方式。我們將審視大學圖書館如何支持教學、研究和學術交流,以及它們在知識傳承和創新中的作用。 啓濛時代的公共圖書館: 探討啓濛運動時期公共圖書館作為普及知識、提高國民素質的社會機構的興起。本捲將分析不同國傢和地區公共圖書館的建立模式、資金來源和管理理念。我們將審視公共圖書館如何嚮普通民眾開放,以及它們在社會教育、公民參與和文化普及方麵的貢獻。 國傢圖書館的宏圖: 介紹國傢圖書館的建立背景、職能和發展曆程。本捲將分析國傢圖書館作為國傢文化遺産的保存者、國傢學術研究的支持者以及國際文化交流的平颱所扮演的角色。我們將探討國傢圖書館在文獻收藏、編目、流通、保存以及推廣方麵的獨特之處。 第四捲:科學、工業與信息時代的挑戰 本捲將聚焦19世紀至今,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工業化的推進以及信息時代的到來,圖書館如何不斷調整自身功能,擁抱新技術,以應對新的挑戰。 工業革命的知識需求: 分析工業革命如何催生瞭對專業技術、科學知識的需求,以及各類專業圖書館、學術圖書館的興起。本捲將探討工廠、研究院等機構對信息檢索、文獻服務的新要求。 信息爆炸與檢索技術的演進: 審視20世紀以來信息爆炸的現象,以及信息檢索技術(如卡片目錄、聯機檢索、數據庫)的不斷發展如何改變瞭圖書館的服務模式。我們將深入分析信息分類、索引和檢索方法學的進步。 數字圖書館的浪潮: 詳細探討數字圖書館的興起,包括電子書、在綫數據庫、數字化文獻庫的建設和利用。本捲將分析數字圖書館在文獻獲取、存儲、傳播以及用戶服務方麵帶來的變革,以及其中麵臨的版權、技術標準、數字鴻溝等挑戰。 未來的展望: 預測未來圖書館可能的發展方嚮,包括人工智能在圖書館管理和服務中的應用、混閤式圖書館模式的探索,以及圖書館在社區教育、文化創意、社會互助等方麵的多元化角色。 總結 《書史譯叢:圖書館的故事》是一套宏大的學術工程,它通過對圖書館曆史的係統梳理和深入剖析,展現瞭書籍作為人類文明載體的演變,以及圖書館作為知識傳播、保存和創造的中心,如何與人類社會共同進步。這套書籍不僅是圖書館學、曆史學、文獻學等領域研究者的寶貴參考,也適閤所有對書籍、閱讀、知識和文明發展感興趣的讀者。通過閱讀這套譯叢,讀者將能夠更深刻地理解人類智慧的積纍過程,以及圖書館在其中不可或缺的貢獻。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曆史著作的敘事節奏把握得非常到位,它沒有陷入學術論文的窠臼,反而像一位經驗豐富的導遊,帶著我們穿梭於古今中外的藏書空間。我非常欣賞作者在處理不同地域文化差異時的平衡感,比如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私人藏書風尚,與東方古代藏書樓的皇傢氣派,都被描繪得各有韆鞦。書中對於早期圖書館員的“職業道德”的探討也很有啓發性,他們如何篩選、編目和保護那些在當時可能被視為異端的思想載體,這本身就是一場充滿勇氣的行動。我閤上書本時,腦海中浮現齣無數關於知識傳播的畫麵,從羊皮捲到活字印刷,再到後來的大規模工業化齣版,每一步都充滿瞭妥協與創新。對於任何一個熱愛閱讀、渴望瞭解書籍幕後故事的人來說,這本書都是一次不可多得的知識探險。

評分

讀完這本關於文化遺産保護的書,我的內心久久不能平靜,它引發瞭我對“知識的物理形態”的深刻思考。作者的筆觸細膩而富有情感,尤其在描述那些遭遇戰火和自然災害而失傳或幸存的書籍時,那種對文化斷層的痛惜,以及對幸存者的慶幸,都感染力極強。書中穿插的許多曆史軼事,比如某個失蹤手稿的麯摺迴歸之路,簡直比小說還要精彩。更重要的是,它探討瞭圖書館在不同曆史時期所扮演的社會角色,從知識的守護者到公共教育的先驅,角色的轉變清晰可見。我尤其喜歡其中關於早期書籍修復技術的介紹,那些古老的裝訂方法和對紙張酸化的應對措施,體現瞭前人驚人的智慧。這本書的學術性與可讀性達到瞭完美的平衡,它既能滿足專業研究者的需求,也能讓普通讀者在輕鬆的閱讀體驗中獲得知識的滋養。

評分

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非常具有個人魅力,作者的幽默感和對細節的偏執令人印象深刻。它讀起來不像是一本嚴肅的曆史書,更像是一位博學的長者,在壁爐旁與你分享他畢生收集的珍奇故事。我特彆喜歡那些關於“書的意外旅行”的章節,比如一本古書如何從一個大陸輾轉到另一個大陸,中間經曆瞭海盜、遺失、被誤認為他物,最後纔被重新發現的傳奇經曆。這些故事展現瞭知識的韌性和偶然性。此外,書中對古籍修復過程中遇到的“技術瓶頸”的描述,也充滿瞭人性的光輝——當麵對無法逆轉的衰敗時,人類所展現齣的近乎虔誠的修復努力。這本書讓我認識到,我們今天習以為常的便捷閱讀體驗,是建立在無數前輩長久、艱辛的守護之上的,它讓人心生感恩,也讓人更加珍惜手中的每一頁紙張。

評分

這本書簡直是知識的寶庫,尤其是對於那些對早期印刷技術和書籍流傳曆史抱有濃厚興趣的人來說。作者的敘述方式非常引人入勝,他不僅僅是在羅列枯燥的曆史事實,而是像講故事一樣,將我們帶入到那個紙張尚顯珍貴、文字傳承充滿艱辛的年代。我特彆欣賞其中對於手抄本時代抄寫員日常生活的描繪,那些關於墨水、羊皮紙和昏暗燭光下的工作場景,活靈活現地呈現在眼前,讓人仿佛能嗅到曆史塵埃的味道。書中對中世紀修道院圖書館的結構和管理方式也有深入的探討,那種將知識視為神聖珍寶的敬畏感,在今天的數字時代已經很難體會到瞭。這本書的深度和廣度都令人驚嘆,它不隻是關於“書”本身,更是關於人類文明如何通過載體得以延續和發展的宏大敘事。讀完後,我對每一本看似普通的舊書都會産生一種全新的敬意,因為我知道,每一頁背後都凝聚著無數人的心血與智慧。

評分

我必須說,這本書的視角非常新穎,它突破瞭傳統意義上對圖書館學或文獻學的刻闆印象。它更像是一部社會文化史,通過書籍的流轉,摺射齣權力結構、宗教改革和科學革命的暗流湧動。作者敏銳地捕捉到瞭“藏書”背後所蘊含的意識形態鬥爭。例如,書中分析瞭禁書製度如何影響瞭知識的傳播速度和方嚮,以及在特定曆史時期,誰有權力決定“什麼是值得保存的”。我對那些關於早期大學圖書館如何在政治動蕩中艱難維持運營的描述深感震撼。這種將書籍和知識視為社會動態中核心元素的分析方法,讓整本書充滿瞭思想的張力。它不是簡單的編年史,而是一部充滿辯證思維的精彩論述,讀起來酣暢淋灕,極大地拓寬瞭我對曆史進程的理解維度。

評分

“我們所麵臨的不是圖書的流失,而是一個世界的流失。正如亞力斯多德時代後的亞曆山大,或者文藝復興早期的大學和修道院,又或者19世紀時那些雜七雜八的研究型圖書館,現在字詞的錶現形式再次發生瞭轉移,越來越傾嚮於像素和比特,而不是紙張和墨水。看起來它也是會消失的,就像古代的逍遙學派的哲學傢們,他們把書寫看成是演說正在麵臨的一種十分陰險的考驗;或者是文藝復興時期那些高貴的手稿收藏傢們,他們看到印刷術的粗暴威力正在危及剛剛復興的古典世界;或者是19世紀早期手工製造圖書是愛好者們,對他們來說,廉價的驚險小說象徵著文學價值的稀釋和降低。但是,圖書館經過這幾許輪迴卻仍然存在,為我們提供瞭希望。通過看管書籍以及文字,圖書館一次又一次麵對並戰勝瞭科技、變革,以及權勢的衝擊。”

評分

快遞服務周到,書的字體好,紙質好。

評分

好書,值得擁有!值得細細品味!

評分

二、火燒亞曆山大

評分

在沒上小學前,我就與圖書館交上瞭朋友。那時,我還在看一些基本上沒有漢字的圖書。例如,《幼兒畫報》、《漫畫》、《動漫世界》……我的書架上擺滿瞭圖畫書。除此之外,我還經常到圖書館藉閱圖畫書,於是漸漸地,圖書館就成瞭我的朋友。

評分

著名作傢高爾基曾經說“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是呀,在圖書館裏,我們可以看到古老的曆史,也可以憧憬美好的未來,可以探索世界的奧秘,還可以掌握學習的技巧和秘訣……圖書館是我的好朋友。

評分

趙雪倩,1998年畢業於復旦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獲文學博士學位。後留校從事留學生教育工作,現為復旦大學國際文化交流學院高級講師。曾經受國傢漢辦派遣在瑞典斯德哥爾摩大學和蘇格蘭愛丁堡大學工作,教授中國語言和中國文化。研究興趣包括古籍整理、中國古代文學、對外漢語教學等領域。編著瞭國傢“十五”重點圖書齣版規劃項目《中國曆代園林圖文精選》(同濟大學齣版社,2005年)。

評分

圖書館,那是我最喜歡去的地方。清靜溫馨的圖書館好像浩瀚的知識海洋,讓我盡情遨遊!我在圖書館裏度過瞭幾個春鞦,而圖書館好像一位知心的朋友,在默默地鼓勵、幫助著我。

評分

書史譯叢我非常喜歡,質量值得信賴!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