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史译丛:图书馆的故事

书史译丛:图书馆的故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马修·马特尔斯(Battles M.) 著,赵雪倩 译
图书标签:
  • 图书馆
  • 历史
  • 文化
  • 译文
  • 书籍
  • 阅读
  • 知识
  • 学术
  • 文史
  • 收藏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097291
版次:1
商品编码:11283303
品牌:商务印书馆(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书史译丛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4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书史译丛:图书馆的故事》感获益匪浅,使我所知的“天堂”片断连接成一篇世界图书馆的简明历史。作者以他丰富的经验和学识,以生动明了的语言,叙述了从古老的美索不达米亚的泥板、亚历山大图书馆到作者长期服务因而最为熟悉的哈佛大学怀德纳图书馆的故事。难能可贵的是,这些故事还包括秦始皇焚书坑儒、司马迁编纂《史记》和房山石刻佛经,这在西方同类著作中往往是被忽略的。

作者简介

  马修·巴特尔斯(Matthew Battles),退休前任职于哈佛大学霍夫顿图书馆( Houghton Libray),并担任Harvard Library Bulletin的编辑。曾在哈佛的总馆怀德纳图书馆担任决定哪些书该留在书架、哪些书可以退到储备书库的馆藏评鉴者的工作。另著有Widener: Biography of a Library一书。他目前住在美国麻省Jamaica Plain。
  
  赵雪倩,1998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获文学博士学位。后留校从事留学生教育工作,现为复旦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高级讲师。曾经受国家汉办派遣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和苏格兰爱丁堡大学工作,教授中国语言和中国文化。研究兴趣包括古籍整理、中国古代文学、对外汉语教学等领域。编著了国家“十五”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中国历代园林图文精选》(同济大学出版社,2005年)。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巴特尔斯轻松活泼的文字拂拭着我们笨重的、传统的关于图书馆概念上的陈灰,展示了藏匿于其坚固表象下的文化鲜活的核心。
  ——Los Angeles Times Book Review
  
  本书必为家庭及文化机构的必藏品。
  ——Kirkus Review
  
  清晰、充实、发人深省,一本值得回味的书。
  ——Baltimore Sun
  
  如果你认为图书馆沉闷无味,本书会改变你的看法。
  ——The National Post
  
  文字优雅。
  ——Library Journal

目录


译 序
一、解读图书馆
二、火烧亚历山大
三、智慧书院
四、书的战争
五、人人有书读
六、知识在燃烧
七、沉浸在书海之中
资料来源
致谢
索引

精彩书摘

  这位皇帝看起来不仅是要控制正统的学术,还要掌控全部的知识领域,医生和方士们在帝国的掌控之外从事活动会威胁到皇帝的世俗权威。始皇帝和埃及的托勒密家族似乎都意识到,对知识的垄断与帝国对稻米和丝绸生产的控制一样重要。秦朝时儒家的教条比以往更加紧凑和连贯,尽管我们有理由对于皇帝所选择的编改措施不以为然。
  秦朝的命运并不辉煌。始皇帝死于镇压农民起义的归途中。仅仅三年之后,他的儿子和继承人就遭到了谋杀。帝国瓦解,进入了农民首领与封建割据势力的混战争夺之中。农民领袖们最后夺取了胜利,在残暴的秦之后,建立了汉朝。当未来的皇帝刘邦的父亲被他的对手绑架,对方威胁要活活地煮了他的时候,这位领导者显示出一种粗俗而无畏的气概,要求煮好后分给他一碗汤。
  汉朝一旦建立,消灭了所有的对手,他的贵族和大臣们就开始在学术思想界寻求其存在的合法性。儒家学者们为他们提供了这方面的帮助。他们认为,汉朝的权威必须建立在捍卫和维护遭到始皇帝和李斯压迫和摧残的正统学术上面。这些学者们不仅提供了用来在仪式上宣读的辞藻,以及朝政咨询,他们还为起义夺权者提供了合法性。秦始皇的许多功绩——强化中央集权,结束了战国时期的混战局面,以及备受赞扬的统一度量衡、货币和车轴标准的事迹统统被忽略,而他的暴虐——在这一点上其实他与其他国王并没有太大的区别,却被渲染成是史无前例和不可饶恕的。新皇帝的大臣陆贾在他的奏折中议论道:经过秦的残暴之后,只有采纳儒家的圣贤之道——这大概不包括偶尔用父母做原料来烹调一道菜,才能保证汉帝国永远统治下去。陆贾当时没有引用后来被当作是秦始皇统治特点的那个典故——焚书坑儒。
  后来的儒家学者们在为帝国服务的同时,为了争取获得显著的地位,开始寻求建立一个可以穿越激烈动荡的战国与秦政权交替时期。
  ……
书史译丛:图书馆的故事 内容概要 《书史译丛:图书馆的故事》并非一本单一作者撰写的著作,而是一套精心策划、汇集了多位学者和研究者关于图书馆历史与演变洞见的译丛。这套书籍的宗旨在于深入探索不同文明、不同时代图书馆的起源、发展、功能、组织以及其在社会文化进程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它跨越了古籍抄本的时代,一路延伸至现代数字图书馆的兴起,力求为读者呈现一幅波澜壮阔的书籍文明画卷。 第一卷:古籍的殿堂——早期图书馆的诞生 本卷将读者带回人类文明的黎明时期,探寻最早的书籍形式以及孕育它们的早期“图书馆”。从古埃及的莎草纸卷、亚述的泥板库,到亚历山大图书馆的辉煌与覆灭,再到中国古代的藏书楼,本卷的作者们将细致考究这些早期文献存储和传播的场所。 古埃及的智慧之仓: 介绍象形文字和纸草的起源,探讨书记官的角色,以及早期行政和宗教文献是如何被组织和保存的。我们将审视象形文字文献在神庙和宫廷中的作用,并推测其存储和管理的模式,尽管确切意义上的“图书馆”可能尚未形成,但其雏形已经显现。 美索不达米亚的泥板记忆: 深入研究楔形文字的演变,以及亚述国王亚述巴尼拔图书馆的考古发现。这部分将重点介绍泥板的制作、保存技术,以及图书馆作为知识储存中心在宗教、法律、历史和文学方面的意义。我们会详细解析泥板的分类、编目方式(尽管可能与现代概念不同),以及泥板库的建筑结构。 古希腊与罗马的知识灯塔: 详细阐述亚历山大图书馆的传奇,从其创建、规模、馆藏,到它在学术研究中的地位,以及其最终的命运。我们将讨论古希腊哲学、文学和科学著作的传播,以及罗马帝国时期公共图书馆的兴起,例如罗马的阿波罗尼奥图书馆和奥古斯都图书馆。重点将放在这些图书馆如何服务于公共教育、政治宣传和学术研究。 中国古代的藏书传统: 追溯中国古代皇家藏书、私人藏书和书院的悠久历史。我们将探讨甲骨文、竹简、丝帛上的文字如何被记录和保存,以及历代王朝对书籍的重视程度。重点将放在官府藏书的组织管理,例如秘书省、史馆等机构的作用,以及私人藏书家对文化传承的贡献。 第二卷:中世纪的沉思与复兴 本卷将目光转向中世纪欧洲,探讨修道院图书馆在保存古典文化、传播宗教知识方面的作用,以及阿拉伯世界在科学和学术上的辉煌成就,并关注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潮对图书馆发展的影响。 修道院的静默守护者: 详细描述中世纪欧洲修道院图书馆的建筑风格、内部布局以及藏书的特色。本卷将深入研究抄写员(scribes)的工作,他们如何艰辛地抄写和修复古籍,以及修道院图书馆在保存古希腊罗马文献、传播基督教教义方面所起的关键作用。我们将探讨当时的书籍制作成本、流通方式以及图书馆的严格管理制度。 阿拉伯世界的知识宝库: 介绍伊斯兰黄金时代巴格达的智慧宫(Bayt al-Hikma)等学术机构及其图书馆。本卷将聚焦阿拉伯学者在翻译、研究和创造方面的贡献,以及他们如何吸收和发展希腊、波斯、印度等地的知识。我们将分析阿拉伯图书馆在天文学、医学、数学、哲学等领域的藏书特色,以及其在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文艺复兴的知识曙光: 探讨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对古典文献的重新发现和重视,以及私人收藏和早期大学图书馆的兴起。本卷将分析印刷术的出现如何改变书籍的生产和传播方式,以及早期出版商和书商的角色。我们会审视当时学者们如何建立自己的图书馆,以及早期大学图书馆如何为学术研究提供支持。 第三卷:印刷术的革命与近代图书馆的崛起 本卷将聚焦印刷术的出现及其对书籍传播方式带来的颠覆性变革,以及近代以来公共图书馆、大学图书馆和国家图书馆的形成与发展。 古登堡的火种: 详细分析印刷术的发明如何降低书籍成本,加速知识的传播速度,并催生了大众阅读的可能。本卷将探讨早期印刷书籍的特点、排版技术以及印刷坊的运作模式。我们将审视印刷术如何促进宗教改革、科学革命和民族语言的发展。 近代大学的知识殿堂: 阐述欧洲近代大学的发展如何与图书馆的建设紧密相连。本卷将分析早期大学图书馆的规模、藏书分类以及管理方式。我们将审视大学图书馆如何支持教学、研究和学术交流,以及它们在知识传承和创新中的作用。 启蒙时代的公共图书馆: 探讨启蒙运动时期公共图书馆作为普及知识、提高国民素质的社会机构的兴起。本卷将分析不同国家和地区公共图书馆的建立模式、资金来源和管理理念。我们将审视公共图书馆如何向普通民众开放,以及它们在社会教育、公民参与和文化普及方面的贡献。 国家图书馆的宏图: 介绍国家图书馆的建立背景、职能和发展历程。本卷将分析国家图书馆作为国家文化遗产的保存者、国家学术研究的支持者以及国际文化交流的平台所扮演的角色。我们将探讨国家图书馆在文献收藏、编目、流通、保存以及推广方面的独特之处。 第四卷:科学、工业与信息时代的挑战 本卷将聚焦19世纪至今,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工业化的推进以及信息时代的到来,图书馆如何不断调整自身功能,拥抱新技术,以应对新的挑战。 工业革命的知识需求: 分析工业革命如何催生了对专业技术、科学知识的需求,以及各类专业图书馆、学术图书馆的兴起。本卷将探讨工厂、研究院等机构对信息检索、文献服务的新要求。 信息爆炸与检索技术的演进: 审视20世纪以来信息爆炸的现象,以及信息检索技术(如卡片目录、联机检索、数据库)的不断发展如何改变了图书馆的服务模式。我们将深入分析信息分类、索引和检索方法学的进步。 数字图书馆的浪潮: 详细探讨数字图书馆的兴起,包括电子书、在线数据库、数字化文献库的建设和利用。本卷将分析数字图书馆在文献获取、存储、传播以及用户服务方面带来的变革,以及其中面临的版权、技术标准、数字鸿沟等挑战。 未来的展望: 预测未来图书馆可能的发展方向,包括人工智能在图书馆管理和服务中的应用、混合式图书馆模式的探索,以及图书馆在社区教育、文化创意、社会互助等方面的多元化角色。 总结 《书史译丛:图书馆的故事》是一套宏大的学术工程,它通过对图书馆历史的系统梳理和深入剖析,展现了书籍作为人类文明载体的演变,以及图书馆作为知识传播、保存和创造的中心,如何与人类社会共同进步。这套书籍不仅是图书馆学、历史学、文献学等领域研究者的宝贵参考,也适合所有对书籍、阅读、知识和文明发展感兴趣的读者。通过阅读这套译丛,读者将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人类智慧的积累过程,以及图书馆在其中不可或缺的贡献。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必须说,这本书的视角非常新颖,它突破了传统意义上对图书馆学或文献学的刻板印象。它更像是一部社会文化史,通过书籍的流转,折射出权力结构、宗教改革和科学革命的暗流涌动。作者敏锐地捕捉到了“藏书”背后所蕴含的意识形态斗争。例如,书中分析了禁书制度如何影响了知识的传播速度和方向,以及在特定历史时期,谁有权力决定“什么是值得保存的”。我对那些关于早期大学图书馆如何在政治动荡中艰难维持运营的描述深感震撼。这种将书籍和知识视为社会动态中核心元素的分析方法,让整本书充满了思想的张力。它不是简单的编年史,而是一部充满辩证思维的精彩论述,读起来酣畅淋漓,极大地拓宽了我对历史进程的理解维度。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知识的宝库,尤其是对于那些对早期印刷技术和书籍流传历史抱有浓厚兴趣的人来说。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引人入胜,他不仅仅是在罗列枯燥的历史事实,而是像讲故事一样,将我们带入到那个纸张尚显珍贵、文字传承充满艰辛的年代。我特别欣赏其中对于手抄本时代抄写员日常生活的描绘,那些关于墨水、羊皮纸和昏暗烛光下的工作场景,活灵活现地呈现在眼前,让人仿佛能嗅到历史尘埃的味道。书中对中世纪修道院图书馆的结构和管理方式也有深入的探讨,那种将知识视为神圣珍宝的敬畏感,在今天的数字时代已经很难体会到了。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都令人惊叹,它不只是关于“书”本身,更是关于人类文明如何通过载体得以延续和发展的宏大叙事。读完后,我对每一本看似普通的旧书都会产生一种全新的敬意,因为我知道,每一页背后都凝聚着无数人的心血与智慧。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具有个人魅力,作者的幽默感和对细节的偏执令人印象深刻。它读起来不像是一本严肃的历史书,更像是一位博学的长者,在壁炉旁与你分享他毕生收集的珍奇故事。我特别喜欢那些关于“书的意外旅行”的章节,比如一本古书如何从一个大陆辗转到另一个大陆,中间经历了海盗、遗失、被误认为他物,最后才被重新发现的传奇经历。这些故事展现了知识的韧性和偶然性。此外,书中对古籍修复过程中遇到的“技术瓶颈”的描述,也充满了人性的光辉——当面对无法逆转的衰败时,人类所展现出的近乎虔诚的修复努力。这本书让我认识到,我们今天习以为常的便捷阅读体验,是建立在无数前辈长久、艰辛的守护之上的,它让人心生感恩,也让人更加珍惜手中的每一页纸张。

评分

读完这本关于文化遗产保护的书,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它引发了我对“知识的物理形态”的深刻思考。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情感,尤其在描述那些遭遇战火和自然灾害而失传或幸存的书籍时,那种对文化断层的痛惜,以及对幸存者的庆幸,都感染力极强。书中穿插的许多历史轶事,比如某个失踪手稿的曲折回归之路,简直比小说还要精彩。更重要的是,它探讨了图书馆在不同历史时期所扮演的社会角色,从知识的守护者到公共教育的先驱,角色的转变清晰可见。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早期书籍修复技术的介绍,那些古老的装订方法和对纸张酸化的应对措施,体现了前人惊人的智慧。这本书的学术性与可读性达到了完美的平衡,它既能满足专业研究者的需求,也能让普通读者在轻松的阅读体验中获得知识的滋养。

评分

这本历史著作的叙事节奏把握得非常到位,它没有陷入学术论文的窠臼,反而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游,带着我们穿梭于古今中外的藏书空间。我非常欣赏作者在处理不同地域文化差异时的平衡感,比如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私人藏书风尚,与东方古代藏书楼的皇家气派,都被描绘得各有千秋。书中对于早期图书馆员的“职业道德”的探讨也很有启发性,他们如何筛选、编目和保护那些在当时可能被视为异端的思想载体,这本身就是一场充满勇气的行动。我合上书本时,脑海中浮现出无数关于知识传播的画面,从羊皮卷到活字印刷,再到后来的大规模工业化出版,每一步都充满了妥协与创新。对于任何一个热爱阅读、渴望了解书籍幕后故事的人来说,这本书都是一次不可多得的知识探险。

评分

七、沉浸在书海之中

评分

评分

译 序

评分

四、书的战争

评分

图书馆,那是我最喜欢去的地方。清静温馨的图书馆好像浩瀚的知识海洋,让我尽情遨游!我在图书馆里度过了几个春秋,而图书馆好像一位知心的朋友,在默默地鼓励、帮助着我。

评分

七、沉浸在书海之中

评分

著名作家高尔基曾经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呀,在图书馆里,我们可以看到古老的历史,也可以憧憬美好的未来,可以探索世界的奥秘,还可以掌握学习的技巧和秘诀……图书馆是我的好朋友。

评分

不愧为经典之作!

评分

潘尼兹(帕尼兹)不仅是在文献编目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图书馆员,而且还是一位文人和爱国主义者,在意大利统一事业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