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伴孩子,没有人能代替父母。
道法自然。自然的教育,就是好的教育。
影响学生成绩的主要原因不是学校,而是家庭。
孩子的成长有三个关键期,让孩子在关键年龄做关键事情。
《新父母学校:刘良华家庭教育讲演录(第2版)》在大量有关家庭教育的调查研究中发现:
一,“影响学生成绩的主要因素不是学校而是家庭”。如果孩子在家庭生活中没有成为“三好孩子”(身体好、性格好、习惯好),那么,这个孩子就很可能成为学校的“差生”。如果孩子在家庭里养成了坏身体、坏性格和坏习惯,那么,无论学校的教师和校长多么能干,他们都很难改变孩子。
第二,父母的生活习惯以及父母的陪伴影响孩子的学习成绩。
第三,孩子的成长有三个关键年龄段,当孩子处于3岁前后、9岁前后和13岁前后这三个关键年龄段时,父母需要为孩子提供相应的帮助和教育,帮助孩子养成三个生活习惯和三个学习习惯。
《新父母学校:刘良华家庭教育讲演录(第2版)》提醒家长,家庭教育比学校教育更重要。家庭教育是“培根教育”:知识的学习是树枝和树叶,身体和性格是树根。不要以为自己的事业才是大事,孩子的教育失败,全家都会陷入灾难。
家庭是人成长的根部和根本,家庭教育是“培根教育”。
很多父母愿意为孩子出钱,让孩子进入各种补习班和兴趣班,但他们忘记了,最需要受教育的,不是孩子,而是孩子的父母。
如果父母让孩子1~6岁在祖父母或外祖父母那里度过,等到孩子6岁时父母再把孩子接回来上小学,那么,这个孩子在学校很可能会成为“问题儿童”:他会成为默默无语的沉默者,或者,成为侵犯他人的捣乱者、攻击者。
看电视太多会导致阅读能力低下。一个家里有一个看电视的“小东西”,这个家里一定有几个看电视的“老东西”。
家庭教育最严重的问题是两个“零”:管理孩子的零食;管理孩子的零花钱。
父母的责任就是经常和孩子一起做三件事:一是给孩子讲故事并邀请孩子自己讲故事;二是和孩子一起游戏、游玩;三是邀请孩子参与家庭决策,参与家务劳动,参与破损的玩具、家具或衣物的修理或修补。
孩子的成长有三个关键期: 3岁前后,9岁前后,13岁前后。每个儿童都有自己成长的秘密,这些秘密构成了儿童之间的差异:一是性格差异;二是智力上的差异;三是性别上的差异。
在孩子3岁之前,他的身边最好有放任型父母;在孩子9岁之前,他的身边最好有权威型父母;在孩子13岁前后,他的身边最好有民主型父母。
孩子的教育,不必对学校期望过高!
学校教育的确是值得期待的事,正常的学校乃是孩子的乐园,是儿童之家。可是,如果整个社会鼓励竞争,如果政府把教育作为选拔人才的预备所,如果家长把升学率作为衡量一所学校好坏的唯一的指标,那么学校的校长和老师就不得不顺应社会、家长的期望而做大量“非教育”甚至“反教育”的事情。既然整个社会和家长对学校教育有那么多“非教育”、“反教育”的要求,那么,家长若想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为一个“好人”,就不必对学校教育期望过高。
事实上,无论中国还是西方,学校教育总是时好时坏,都不那么乐观。美国教育家杜威对当时美国学校教育的描述所显示出来的美国学校教育的衰败和僵化,与当今中国学校教育几乎没有差异。按照德国学者罗姆巴赫的说法,现代学校教育接近“饲养”。在没有被饲养之前,所有野生动物都因其野生而拥有美好的野性。“禽类极为矫健,野猪富有攻击性并且绝不会让自己在安逸中变得肥胖并被宰杀。” 这些野生动物一旦经过“饲养”,其野性便逐渐萎缩、消退,动物丧失了它的固有特性。“在相同的过程中人也丧失了他的固有特性,他的皮肤变得苍白,他的身体组织变胖并且他的性格变得平和而易于交往。如此发生的,就是洛伦兹曾称为人的‘家猪化’的现象。这种家猪化过程今天仍在发生。”
任何一个懂教育的校长或老师都会期望把学校做成儿童的游艺、互助、欣赏自然的地方。儿童的身体与心智尚不发达,儿童天真而无邪,需要有一个比较纯净、洁净的类似家庭的地方为他们提供保护。
任何一个懂教育的校长或老师都会期望把学校做成儿童求知、交友、在竞争与合作中相互切磋的地方。同学少年,激情飞扬,他们需要有一个安放青春的类似实习基地的场所。
任何一个懂教育的校长或老师都知道,学校除了满足儿童审美的欲望、求知的欲望和交往的欲望外,别的课程与作业,一概多余。
可是,当学校只是一个让孩子接受“社会化”的营地,或者只是一个为选士或训练工人的职业培训机构,当学校的教师成了教练、裁判、监工、衙役,唯独没有情感的传道、满足求知欲的辅助、推动交往的激励时,那么家长就不能对学校教育期望太高。如果学校教育不是独立的,那么任何校长和教师都不得不成为上传下达的执行者。
学校成为教育的荒地,表面上看,全部责任在于校长和教师。校长和教师中有精英,有贤人,有大智大勇者,有热血沸腾者。只是,在中国式的选拔标准、招考制度和就业制度之下,校长和教师群体中的大智大勇者、热血沸腾者,迟早会心灰意冷、玩世不恭,以“维持稳定”为办学第一方针,以“千万别出什么乱子”为校训、校风。
何况,学校教育原本就无法承担教育的全部责任。人的一生中往往会经历三种教育:一是学校教育;二是家庭教育;三是社会教育。三者之中,家庭教育比学校教育更重要,社会教育比家庭教育更重要。相比较而言,学校教育是最不重要的。可是,人们往往既不重视社会教育,也不重视家庭教育,而把所有教育的责任,全部推给学校。这使学校不得不承载了大量本不该由学校承载的责任,也使学校教育无法满足社会和家长的期望。当家长和社会把所有的教育责任推给学校的时候,一代又一代的孩子就会因为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的不足而沦为“差生”或“双差生”。
在学校和家庭之间,家庭是人成长的根本,家庭教育是“培根教育”。按照弗洛伊德的想法,如果孩子在童年没有父母的适宜的陪伴和教育,如果孩子在家庭中受到了冷落、压抑或打击,他长大之后就会做噩梦,甚至可能出现种种精神疾病。
家庭不仅是孩子成长的根本,也是父母本人生活的根本。无论父母有多大的成就,孩子的教育一旦失败,父母的整个人生也会陷入悲剧。
每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将影响整个国家的发展。也因此有人提出:“国民的命运,与其说是操在掌权者手中,倒不如说是握在母亲的手中。” 相关的说法是,推动摇篮的手,也推动国家的发展。
按照康德的说法,人类有两件事情最难:一个是如何“统治”他人;另一个是如何“教育”他人。b 可是,中国的父母普遍保持一个朴素的心态:任何成人都可以教育孩子,祖父母可以教育孩子,保姆也可以教育孩子。
中国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实在是过于“掉以轻心”。他们不愿意把家庭教育当做一个真实的难题。
中国的父母什么时候开始承认教育的艰难呢?
直到自己的孩子在学校成为“问题儿童”,父母们才开始为孩子的教育问题感到惊恐。“问题儿童”的问题可能包括:孩子太自私,从来不体会父母劳动的艰辛,从来不知道感恩;孩子喜欢侵扰他人,从来不愿意帮助他人甚至不愿意为父母提供最简单的帮助;孩子总是心浮气躁,无法安静下来,做事总是不了了之或半途而废。或者,孩子安静有余而开朗不足,不愿意与他人交往;孩子在外人面前总是躲躲闪闪、畏畏缩缩;孩子自卑,做任何事情都没有信心;孩子对生活不抱希望,他忧郁、自闭,对学校的学习生活感到厌恶甚至恐惧……
但是,即便发现自己的孩子成为“差生”,不少父母依然把拯救孩子的期望托付在学校那里。家长可能会向学校的校长或老师求助,可能会请家庭教师,但唯独忘记了家长本人应该承担的责任。
教师的确是重要的,不少教师会成为影响孩子的“重要他人”。但总有一些“问题学生”让教师感到无能为力。如果学生没有得到父母的帮助,如果学生的家庭环境没有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支持,或者,如果学生父母的教育方式是错误的,那么,教师对学生几乎爱莫能助、无能为力。
也有另外一种可能:某些家长总以为自己的孩子在某些方面有问题或问题很严重,他们对孩子成长过程中出现的正常现象过于敏感和焦虑。对孩子成长的问题视而不见,这是一个错误;对孩子成长的正常现象过度关注,像柳宗元在《种树郭橐驼传》中所提示的那样“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忘记了教育的秘密是“顺木之天,以致其性”,这也是一个问题。
父母对孩子的成长既可能过于冷漠、粗心,又可能过于强迫、焦虑。这正是我们倡导“新父母学校”的原因。
家庭教育的主要责任是为孩子提供“后天遗传”。对孩子来说,家庭环境类似母亲的子宫。母亲的子宫是孩子的第一宫殿,家庭环境是孩子的第二宫殿。a父母的使命,就是为孩子提供一个好的家庭环境。事实上,父母真正要做的事并不太多,只要为孩子提供并维护一个好的家庭环境就行。成为好父母,就是成为家庭环保主义者。家庭环境好,孩子的长势就好;家庭环境坏,孩子的长势就坏。家庭环境出了问题,孩子就会成为问题儿童。有时候,孩子生病了,需要吃药的并不是孩子,而是家长。
胡适曾提出文明的三个标准:“你要看一个国家的文明,只消考察三件事:第一,看他们怎样待小孩子;第二,看他们怎样待女人;第三,看他们怎样利用闲暇的时间。”
“怎样待小孩子”,这是家庭教育的大事。
……
学校教育的确是值得期待的事,正常的学校乃是孩子的乐园,是儿童之家。可是,如果整个社会鼓励竞争,如果政府把教育作为选拔人才的预备所,如果家长把升学率作为衡量一所学校好坏的唯一的指标,那么学校的校长和老师就不得不顺应社会、家长的期望而做大量“非教育”甚至“反教育”的事情。既然整个社会和家长对学校教育有那么多“非教育”、“反教育”的要求,那么,家长若想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为一个“好人”,就不必对学校教育期望过高。
事实上,无论中国还是西方,学校教育总是时好时坏,都不那么乐观。美国教育家杜威对当时美国学校教育的描述所显示出来的美国学校教育的衰败和僵化,与当今中国学校教育几乎没有差异。按照德国学者罗姆巴赫的说法,现代学校教育接近“饲养”。在没有被饲养之前,所有野生动物都因其野生而拥有美好的野性。“禽类极为矫健,野猪富有攻击性并且绝不会让自己在安逸中变得肥胖并被宰杀。”①这些野生动物一旦经过“饲养”,其野性便逐渐萎缩、消退,动物丧失了它的固有特性。“在相同的过程中人也丧失了他的固有特性,他的皮肤变得苍白,他的身体组织变胖并且他的性格变得平和而易于交往。如此发生的,就是洛伦兹曾称为人的'家猪化'的现象。这种家猪化过程今天仍在发生。”①
任何一个懂教育的校长或老师都会期望把学校做成儿童的游艺、互助、欣赏自然的地方。儿童的身体与心智尚不发达,儿童天真而无邪,需要有一个比较纯净、洁净的类似家庭的地方为他们提供保护。
任何一个懂教育的校长或老师都会期望把学校做成儿童求知、交友、在竞争与合作中相互切磋的地方。同学少年,激情飞扬,他们需要有一个安放青春的类似实习基地的场所。
任何一个懂教育的校长或老师都知道,学校除了满足儿童审美的欲望、求知的欲望和交往的欲望外,别的课程与作业,一概多余。
可是,当学校只是一个让孩子接受“社会化”的营地,或者只是一个为选士或训练工人的职业培训机构,当学校的教师成了教练、裁判、监工、衙役,唯独没有情感的传道、满足求知欲的辅助、推动交往的激励时,那么家长就不能对学校教育期望太高。如果学校教育不是独立的,那么任何校长和教师都不得不成为上传下达的执行者。
学校成为教育的荒地,表面上看,全部责任在于校长和教师。校长和教师中有精英,有贤人,有大智大勇者,有热血沸腾者。只是,在中国式的选拔标准、招考制度和就业制度之下,校长和教师群体中的大智大勇者、热血沸腾者,迟早会心灰意冷、玩世不恭,以“维持稳定”为办学第一方针,以“千万别出什么乱子”为校训、校风。
何况,学校教育原本就无法承担教育的全部责任。人的一生中往往会经历三种教育:一是学校教育;二是家庭教育;三是社会教育。
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真正贴近我们日常生活,而非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的育儿书籍。这本新书的整体结构和叙事方式,给我的感觉是极其流畅和引人入胜的。它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说教感,反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朋友在耳边娓娓道来,分享着最真实的困惑与感悟。作者在文字中展现出的那种深入骨髓的同理心,让我感到非常放松,仿佛找到了一个可以倾诉和学习的港湾。我特别欣赏它在处理具体情境时的那种细致入微,不是简单地给出“怎么办”,而是引导我们去理解“为什么会这样”。这种由内而外的引导,比起生硬的规则灌输,显然更具持久的效力。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对照着自己的情况进行反思,这种互动式的阅读体验,才是真正有价值的学习。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它给人的感觉既现代又充满了温馨的家庭气息。主色调的运用非常巧妙,那种柔和的色彩搭配,似乎在无声地诉说着为人父母这条道路上的温暖与挑战。当我第一次拿起它时,那种扎实的手感和精美的印刷质量就让我觉得物有所值。特别是封面上排版的字体选择,既大气又不失亲切感,完全抓住了目标读者的心理——既希望获得专业指导,又渴望得到情感上的慰藉。翻开内页,纸张的质感也十分考究,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整体来看,这本书从外在的包装到内在的呈现,都体现出一种对读者的尊重和对内容的重视,无疑为接下来的阅读体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非常期待它能带来怎样的启发,毕竟好的内容需要配得上这样的“外衣”。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可以说是一种难得的平衡艺术的体现。它既拥有学者般的严谨和深度,又不乏生活中的烟火气和幽默感。我注意到,在阐述一些相对复杂的教育理念时,作者总能找到非常形象生动的比喻,瞬间就能将抽象的概念具象化,让即使是初次接触这些理论的父母也能豁然开朗。这种将高深知识“翻译”成家常话的能力,实属不易。而且,不同章节之间的过渡处理得非常自然,章节内部的逻辑推进也清晰有力,使得整本书读起来毫无滞涩感。我很少遇到能将理论的深刻性与叙事的趣味性结合得如此完美的书籍,它成功地避免了传统教育读物容易陷入的枯燥和说教的窠臼,让人忍不住想一口气读完,又舍不得太快翻过那些精彩的论述。
评分从一个资深“家长学习者”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价值远超出了单纯的知识传递。它更像是一套系统性的思维重塑工具。我发现,阅读过程中,我对于自己过去处理亲子冲突的一些固有模式开始产生动摇和质疑,这是一种非常积极的信号。作者提供的视角非常独特,它不仅仅关注孩子当下的行为,更着眼于构建一种健康、长远的亲子关系模型。我尤其欣赏其中关于如何与孩子进行有效沟通的章节,它提供的不仅仅是技巧,更是一种心态的转变——从控制者转变为引导者。这种深层次的理念革新,对于我们这些长期在“鸡娃”与焦虑中挣扎的父母来说,无疑是一剂清醒剂。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好父母”的定义正在发生微妙而深刻的变化,这才是阅读一本优秀育儿书应有的收获。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设计细节,充分体现了出版方的用心。打开书本时,那种淡淡的油墨香气混合着纸张的清爽感,为阅读营造了一种沉浸式的氛围。内文的排版非常注重读者的舒适度,行距和字号的比例拿捏得恰到好处,即便是长时间在灯下阅读,也不会感到视觉疲劳。更值得一提的是,本书在某些关键概念的强调上,使用了不同深度的标题和区分色块,这种视觉上的引导非常有效,帮助读者迅速抓住重点,便于日后回顾和查找。它不是那种读完就束之高阁的“一次性”读物,而是真正被设计成可以反复翻阅的工具书。这种对细节的执着,使得每一次拿起它都像是在进行一次精心准备的学习过程,让人由衷感到这是一份值得珍藏的家庭教育资源。
评分好书!!!
评分纸质不错,配图丰富生动,物美价廉,值得购买?
评分9 白
评分非常好,物流服务超一流,非常满意!值得研读的一本好书。
评分一件事而努力;喜欢助强扶弱,打抱不平;渴望在社会上与人群中有作为,并担当他们
评分非常喜欢,给个好评吧
评分比较实用,还可以吧。
评分。性格倾向:外向、主动、乐观、冲动、专制、有正义感。在感情上相对可能会比较平
评分比较实用,还可以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