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衛生部“十二五”規劃教材·全國高等學校教材:神經心理學》共有十六章,一章到第二章主要介紹神經心理學的定義和分支,本領域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第三章到第十章介紹神經係統的解剖生理基礎、神經心理功能和兩大腦半球的分工與協同,以及不同部位損傷後的神經心理障礙。第十一章到第十四章介紹主要的神經心理障礙包括語言、認知、情緒和睡眠障礙的神經心理機製、錶現和乾預。第十五章到第十六章主要介紹神經心理障礙的評估和康復技術。為瞭滿足醫學院校本科應用心理學專業培養目標的要求,編寫注意突齣教材特性和包容性,《衛生部“十二五”規劃教材·全國高等學校教材:神經心理學》不僅可作為應用心理學本科專業學生規劃教材,也可供神經病學研究生和醫師、精神科和臨床心理醫師、教育工作者等參考學習。
內頁插圖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神經心理學概述
一、神經心理學的定義、內容和對象
二、神經心理學的分支
三、神經心理學的相關學科
四、神經心理學的應用
第二節 神經心理學的曆史和現狀
一、古代神經心理學
二、科學神經心理學
三、近代神經心理學
第三節 我國神經心理學的發展
一、我國臨床神經心理學研究
一、我國認知神經心理學研究
三、我國神經心理學未來展望
第二章 神經心理學研究方法
第一節 概述
一、神經心理學研究方法的理論根據
二、神經心理學研究方法的分類
第二節 傳統神經心理學方法
一、實驗神經心理學方法
二、行為神經病學方法
三、臨床神經心理學方法
第三節 無創性腦功能成像技術
一、事件相關電位
二、功能磁共振成像
三、正電子發射體層攝影
四、單光子發射體層攝影
五、腦磁圖
六、功能近紅外光譜成像技術
第三章 神經係統解剖與生理
第一節 中樞神經係統解剖與生理
一、中樞神經係統的解剖
二、中樞神經係統的生理功能
三、中樞神經對軀體運動的調節
四、中樞神經對內髒活動的調節
五、本能行為和情緒的神經基礎
第二節 周圍神經係統解剖與生理
一、脊神經
二、腦神經
第三節 自主神經
第四節 神經細胞
一、神經元
二、神經膠質細胞
第五節 神經遞質和神經遞質受體
一、神經遞質的釋放、吸收和再攝取
二、神經遞質及其受體的分類及功能
第四章 額葉的神經心理功能及其障礙
第一節 額葉的解剖結構
第二節 額葉的功能
一、運動功能
二、語言功能
三、認知功能
四、人格
第三節 額葉損害後的常見癥狀
一、運動障礙
二、語言障礙
三、認知功能障礙
四、社會人格障礙
五、精神障礙
第五章 頂葉的神經心理功能及其障礙
第一節 頂葉的解剖結構和功能
一、頂葉的解剖結構
二、頂葉的功能
第二節 頂葉損害後的常見癥狀
一、感知覺障礙
二、空間障礙
三、失用癥
四、體象障礙
五、語言障礙
……
第六章 顳葉的神經心理功能及其障礙
第七章 枕葉的神經心理功能及其障礙
第八章 邊緣係統的神經心理功能及其障礙
第九章 丘腦、基底節和小腦的神經心理功能及其障礙
第十章 大腦功能的偏側化
第十一章 語言障礙
第十二章 認知障礙
第十三章 情緒障礙
第十四章 睡眠障礙
第十五章 神經心理與認知康復
第十六章 臨床神經心理評估
精彩書摘
幾種常見肢體失用癥類型的區彆:觀念運動性失用與運動性失用癥患者在自然處境下可恰當地自動完成簡單的日常活動,隻是在檢查情景中不能按要求做同樣的動作;而觀念性失用癥患者雖然具有足夠的運動能力,但不能自動地或按要求進行特定的活動。觀念性失用癥患者不能正確使用物品,且不能描述其功能;在要求用某物品進行一係列技巧動作時,患者可能會嘗試,完成連續動作中簡單、孤立的某些部分,但物品使用有誤,做的過程沒有邏輯和計劃,患者也不能解釋其活動的目的與程序。觀念運動性失用使用物品顯得笨拙,但能解釋物品的用途和目的,患者可以描述連續動作及過程,但不能按指令去做,甚至根本不進行嘗試。
(二)結構性失用
結構性失用用於指患者盡管不存在單一動作失用的錶現,但不能完成繪畫、搭建和組裝復雜形式等結構活動。對於繪畫與裝配作業中存在視覺結構能力障礙的情形(如空間感覺缺失、組閤活動能力損害等)。德國神經病學傢Kleist認為結構性失用屬於操作性障礙,是由於執行有關作業時不能成功整閤結構活動所需的視覺與運動信息所緻,而非因視知覺能力受損引起運動錶達障礙,患者不應伴有視空間知覺障礙。目前可以肯定的是結構性失用並非純粹運用障礙,也涉及知覺功能。因此近年來的研究傾嚮認為結構性失用是視覺結構能力的障礙,屬於視空間失認的一種錶現形式。一些作者采用廣義的描述定義,認為在結構性作業執行中所觀察到的所有障礙均可視為結構性失用。
結構性失用基本錶現是在作結構作業時不能將各個不同部件按正常的空間關係組閤成一個整體,涉及使用或錶徵空間的作業錶現更明顯,臨摹、繪製和建造立體與平麵的圖形或模型存在睏難。患者可以錶現為不會自己作畫,甚至不會臨摹,也可以錶現圖形簡化、圖畫組成部分之間相互關係錯誤,畫角睏難等。在裝配測試中錶現空間定嚮錯誤,可以齣現作業與示範模型鏈接或重疊,後者被稱為貼近(closing-in)現象。
兩側半球損害均可導緻結構性失用。左、右側半球所緻結構性失用的臨床錶現有明顯不同,右腦損害者繪畫的構圖零散、成分間缺乏適當的空間關係,有筆畫錯誤和發生於對角綫方嚮的鏇轉性錯誤,患者設計復雜而不易辨認,操作過程中遲疑程度較輕;Kleist認為結構性失用是由於左側頂葉損害,中斷瞭視空間分析與組織、計劃動作的腦區之間的聯係所緻。不支持的是右側腦損害同樣存在結構性失用,而且更為常見(左1:右3)也更嚴重。此外雙側頂枕葉區損害也可見到結構性失用,右腦損害者視知覺與視覺結構活動成績密切相關,因此更可能是一種視覺結構能力障礙的結果;而左腦損害者的結構活動與知覺間關係不恒定,可能還存在運動實施障礙的成分。
(三)發育性失用
人類的運用功能是在與外界環境不斷地相互作用過程中逐漸形成完善的一種習得性技能,一般在2-12歲之間呈有序性發展,與整體腦成熟程度有一定關係。如腦Brodmann4區初級運動皮層一般在四五歲發育完善,因而兒童要到4歲後纔能完成涉及一個步驟的動作;與特殊運動形式的時空編程及計劃有關的腦Brodmann6區等次級運動皮層要到六七歲纔發育完善,此時兒童纔能完成復雜的連續動作。兒童在發育過程中如果運用功能發育存在障礙而導緻其動作及姿勢的産生過程齣現缺陷,未能達到相應的生理年齡水平,則認為其存在兒童的發育性失用。
……
前言/序言
神經心理學:探索大腦與行為的奧秘 前言 人類的思維、情感、認知過程,乃至日常的言行舉止,無不與我們復雜而神秘的大腦息息相關。神經心理學,作為一門融閤瞭心理學、神經科學、醫學等多個學科的交叉領域,緻力於揭示大腦結構與功能的精妙聯係,以及這些聯係如何影響我們的心理活動和行為錶現。本書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個全麵而深入的神經心理學概覽,帶領大傢穿越大腦的神經網絡,理解行為背後的生物學機製。 第一篇:神經心理學的基石 第一章:神經心理學的定義、曆史與範疇 神經心理學究竟是什麼?它研究的對象是什麼?它的發展曆程又是如何?本章將為讀者勾勒齣神經心理學的宏偉圖景。我們將從其基本定義齣發,探討其在心理學和神經科學領域中的獨特地位。曆史的迴顧將帶領我們追溯神經心理學思想的萌芽,從早期對腦損傷病例的觀察,到現代精密神經成像技術的應用,見證其科學化、係統化的演進。同時,我們將詳細闡述神經心理學的研究範疇,涵蓋感知覺、注意、記憶、語言、執行功能、情緒、意識等核心認知功能,以及它們在大腦中的神經基礎。這為後續章節的學習奠定堅實的理論基礎。 第二章:大腦的基本結構與功能 要理解大腦如何産生心理現象,首先需要瞭解大腦的“硬件”——其基本結構和功能。本章將帶領讀者踏上一段大腦探索之旅。我們將從宏觀層麵認識大腦的主要組成部分,如大腦皮層、皮層下結構(如丘腦、基等)、小腦、腦乾等,並逐一介紹它們在整體生理活動中的作用。隨後,我們將深入微觀層麵,聚焦神經元的結構和功能,闡述神經遞質的作用,以及它們如何通過突觸傳遞信息,形成復雜的神經迴路。我們將強調不同腦區在特定功能上的特異性,例如,額葉在執行功能中的關鍵作用,顳葉在聽覺和記憶中的重要性,枕葉在視覺信息處理中的核心地位,以及頂葉在空間感知和注意力中的作用。理解這些基本結構和功能,是理解後續更復雜的心理過程的必備知識。 第三章:神經心理學研究方法 科學的進步離不開嚴謹的研究方法。本章將詳細介紹神經心理學領域常用的研究技術和方法。我們將區分不同類型的方法,包括: 損傷研究法: 曆史悠久且至今仍具重要價值的方法。我們將探討腦卒中、外傷性腦損傷、腦腫瘤切除等造成的局竈性腦損傷如何幫助我們推斷特定腦區的功能。我們將介紹病例研究、組學研究等形式,並討論其優勢與局限性。 神經成像技術: 現代神經心理學的“利器”。我們將詳細介紹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腦電圖(EEG)、腦磁圖(MEG)、正電子發射斷層掃描(PET)等技術。重點解釋它們的工作原理,如何通過測量大腦的血流、電活動或代謝活動來揭示大腦的功能狀態。我們將討論這些技術在揭示認知過程中的實時神經活動方麵的價值,以及它們各自的優缺點。 腦刺激技術: 如經顱磁刺激(TMS)和經顱直流電刺激(tDCS)。我們將闡述這些技術如何通過非侵入性地激活或抑製特定腦區,來研究其在行為和認知中的因果關係。 動物模型研究: 在動物模型中進行的實驗,如腦損傷、基因改造等,為我們提供瞭控製變量、探究潛在機製的獨特視角。 計算神經科學模型: 利用數學和計算機模型來模擬神經係統的工作原理,驗證理論假設。 通過對這些方法的介紹,讀者將能夠理解神經心理學研究的科學嚴謹性,以及它是如何一步步揭開大腦秘密的。 第二篇:核心認知功能的神經心理學 第四章:感知覺的神經心理學 感知覺是我們認識世界的基礎。本章將深入探討視覺、聽覺、觸覺、味覺、嗅覺等感知覺係統的神經機製。我們將從感受器接收外界刺激開始,追蹤信息在大腦中的處理過程。例如,在視覺方麵,我們將討論從視網膜到視覺皮層的信號通路,以及不同視覺區域(如V1、V2、V4、MT等)在形狀、顔色、運動等特徵提取中的作用。聽覺方麵,我們將關注從耳蝸到聽覺皮層的路徑,以及大腦如何解析聲音的頻率、響度和空間信息。我們將結閤神經心理學研究的發現,解釋視覺障礙(如失認癥、視物辨認障礙)、聽覺障礙(如失語癥中的聽覺詞語理解障礙)等現象背後的神經學原因。 第五章:注意力的神經心理學 在紛繁復雜的信息環境中,注意力起著“篩選器”和“放大器”的作用,引導我們關注重要的信息。本章將解析注意力的神經基礎。我們將區分不同類型的注意力,如選擇性注意、持續性注意、分配性注意和執行性注意。我們將介紹與注意力密切相關的腦區,如頂葉、額葉、以及一些皮層下結構。我們將探討注意力網絡如何運作,以及當這些網絡受損時可能齣現的注意力缺陷,例如,由頂葉損傷引起的偏側空間忽視,或由額葉損傷引起的注意力不集中和執行功能障礙。 第六章:記憶的神經心理學 記憶是我們過去經曆的編碼、儲存和提取,是構成個體身份和連續性的基石。本章將詳細闡述記憶的神經心理學。我們將介紹不同類型的記憶,如短時記憶、長時記憶,以及長時記憶中的陳述性記憶(情景記憶和語義記憶)和非陳述性記憶(程序性記憶、條件反射等)。我們將重點關注海馬體在陳述性記憶形成中的關鍵作用,杏仁核在情緒性記憶中的參與,以及前額葉皮層在工作記憶和記憶的提取與監控中的功能。通過對遺忘癥(如順行性遺忘、逆行性遺忘)、記憶增強或減退等現象的神經心理學解釋,我們將更深刻地理解記憶的形成與維持機製。 第七章:語言的神經心理學 語言是人類獨特的認知能力,它使得信息的傳遞、知識的傳承成為可能。本章將聚焦語言的神經基礎。我們將介紹語言的兩個核心組成部分:語言理解(聽懂或讀懂)和語言産生(說話或書寫)。我們將詳細闡述大腦中與語言相關的關鍵腦區,特彆是布羅卡區(負責語言産生)和韋尼剋區(負責語言理解),以及連接它們的弓狀束。我們將深入探討不同類型的失語癥,如布羅卡失語癥(錶達睏難)、韋尼剋失語癥(理解睏難)、傳導性失語癥等,並解釋它們與特定腦區損傷的關係。此外,我們還將觸及讀寫、命名等更細化的語言功能。 第八章:執行功能的神經心理學 執行功能是一係列高級認知控製過程的總稱,它們協調和管理我們的思維和行為,使我們能夠有目的地、有計劃地完成任務。本章將重點解析執行功能的神經基礎。我們將介紹執行功能的核心組成部分,包括計劃、決策、問題解決、工作記憶、認知靈活性、抑製控製、衝動控製和目標導嚮行為。我們將強調前額葉皮層,特彆是其背外側前額葉皮層、腹內側前額葉皮層和眶額葉皮層,在執行功能中的核心地位。我們將探討當這些腦區受損時可能齣現的執行功能障礙,例如,在某些腦損傷患者中錶現齣的衝動、缺乏計劃性、難以適應新情況等。 第九章:情緒的神經心理學 情緒是我們對內外刺激的生理和心理反應,它深刻地影響著我們的決策、行為和社會互動。本章將深入探究情緒的神經機製。我們將介紹情緒的生理成分,如自主神經係統激活、激素釋放等,以及它們在大腦中的神經通路。我們將重點關注杏仁核在恐懼和焦慮等負性情緒中的關鍵作用,伏隔核和腹側被蓋區在奬賞和動機中的重要性,以及前額葉皮層在情緒的調節和錶達中的功能。我們將結閤神經心理學研究,解釋抑鬱癥、焦慮癥、情緒失控等情緒障礙的神經生物學基礎。 第三篇:神經心理學的臨床應用與前沿 第十章:腦損傷與神經心理學障礙 神經心理學最直接的應用體現在對腦損傷的理解和乾預上。本章將聚焦於各種腦損傷所導緻的神經心理學障礙。我們將詳細介紹常見腦損傷的類型,如外傷性腦損傷(TBI)、腦卒中(包括腦梗死和腦齣血)、腦腫瘤、腦炎等。對於每種類型的損傷,我們將闡述其可能引起的神經心理學後果,包括認知功能(如記憶力、注意力、執行功能受損)、情感和行為改變。我們將結閤具體的病例分析, illustrating how neurobehavioral deficits manifest and how they are assessed. 第十一章:神經心理學的評估與診斷 準確的評估是有效乾預的前提。本章將介紹神經心理學評估的基本原則和常用工具。我們將闡述神經心理學評估的目的,包括診斷、鑒彆診斷、康復計劃製定、預後評估等。我們將詳細介紹一係列標準化的神經心理學測驗,涵蓋瞭對記憶、注意力、執行功能、語言、感知覺等各方麵能力的測量。我們將解釋這些測驗的組成、施測過程以及結果的解釋方法。同時,我們將討論如何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設計個性化的評估方案,以全麵瞭解其神經心理學狀況。 第十二章:神經心理學的康復與治療 神經心理學的康復旨在最大程度地幫助患者恢復或補償受損的認知功能,提高其生活質量。本章將介紹神經心理康復的原則、策略和技術。我們將探討不同類型的康復方法,包括: 代償性策略: 教授患者使用外部輔助工具(如計劃本、鬧鍾)或內部策略(如聯想記憶法)來彌補記憶或注意力缺陷。 恢復性訓練: 通過重復性的認知訓練,試圖“重啓”或加強受損的神經通路。 適應性策略: 幫助患者調整環境或行為,以適應其當前的認知能力。 傢庭和社區支持: 強調傢屬和社會支持在康復過程中的重要性。 我們將結閤實例,展示不同神經心理學障礙患者的康復過程和成果。 第十三章:神經心理學的前沿領域與未來展望 神經心理學是一個充滿活力和不斷發展的領域。本章將帶領讀者展望神經心理學的未來。我們將探討當前的研究熱點,例如,神經可塑性的機製及其在康復中的應用,高級認知功能(如創造力、元認知)的神經基礎,以及神經心理學在人工智能、人機交互等新興領域的潛在應用。我們還將討論神經心理學與其他學科的融閤趨勢,如認知神經科學、計算神經科學、神經經濟學等。最後,我們將對神經心理學在理解人類大腦、改善人類福祉方麵的未來貢獻進行展望。 結語 通過本書的學習,我們希望讀者能夠建立起對神經心理學的深刻認識,理解人類心智活動的生物學根源,並能夠以更科學的視角審視自身和他人的行為。神經心理學的發展不僅推動瞭我們對大腦的認知,更重要的是,它為理解和幫助那些因大腦損傷而麵臨認知挑戰的個體提供瞭重要的理論指導和實踐方法。願本書能激發讀者對這一迷人領域的持續興趣,共同探索大腦深處的無限奧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