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气集输技术数据手册

油气集输技术数据手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寇杰,董培林,刘广友 等 著
图书标签:
  • 油气集输
  • 管道工程
  • 石油工程
  • 天然气工程
  • 储运技术
  • 工程技术
  • 工业工程
  • 技术手册
  • 油田
  • 气田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石化出版社
ISBN:9787511416858
版次:1
商品编码:11306455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770
字数:1235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油气集输技术数据手册》全面地介绍了油气集输系统设计、投产、生产管理工作的常用数据、所用仪器设备,以及能耗、环保、计量、安全、水文、气象、地质等与油气集输系统密切相关的数据资料。
  《油气集输技术数据手册》是油气集输技术人员必备工具书,还可供从事油气田集输与矿产加工系统设计、生产管理技术人员学习参考。

内页插图

目录

第1章 基础资料
1.1 气象、水文、地质、地震资料
1.1.1 气象资料
1.1.2 水文资料
1.1.3 地质资料
1.1.4 地震资料
1.2 单位及换算
1.2.1 单位简介
1.2.2 单位换算
1.3 水力、热力计算
1.3.1 输油管道的水力计算
1.3.2 输油管路的热力计算
1.3.3 天然气管道的水力计算
1.3.4 天然气管道的热力计算
1.3.5 气液两相管路压降计算公式
1.3.6 气液两相管路温降计算公式
1.3.7 油、气、水三相管路压降计算公式
1.3.8 油、气、水三相管路温降计算公式
1.4 集输系统站(库)场的设计规模
1.4.1 站(库)场分级
1.4.2 站场(库)建设规模
1.5 集输系统效率、能耗计算
1.5.1 集输系统主要耗能设备效率计算
1.5.2 能源效率计算
1.5.3 电能利用率计算
1.5.4 热能利用率计算
1.5.5 原油集输系统单耗计算
1.6 试运投产
1.6.1 单体设备试运投产
1.6.2 整体试运投产
1.7 装卸设施
1.7.1 铁路装卸设施
1.7.2 公路装卸设施
1.7.3 水路装卸设施
1.7.4 罐(桶)装设施

第2章 流体物性
2.1 油品
2.1.1 原油分类
2.1.2 原油物性及质量标准
2.1.3 我国主要油区原油性质
2.1.4 成品油及轻质油
2.2 天然气
2.2.1 天然气物性及其质量标准
2.2.2 气田天然气性质
2.2.3 气体状态方程
2.3 水
2.3.1 生活用水标准
2.3.2 污水的外排标准
2.3.3 回注水
2.3.4 循环水
2.3.5 锅炉水
2.3.6 地表水
2.4 常用流体性质

第3章 油气集输设备与容器
3.1 泵
3.1.1 泵的分类及其特点
3.1.2 油田常用泵性能参数
3.2 压缩机与膨胀机
3.2.1 压缩机概述
3.2.2 空压机
3.2.3 天然气压缩机
3.2.4 氨压机
3.2.5 膨胀机
3.3 泵与压缩机驱动机
3.3.1 电动机
3.3.2 天然气发动机
3.3.3 燃气轮机
3.3.4 柴油发动机
……

第4章 管线、管件及阀件
第5章 油气集输电气仪表
第6章 油气集输设备防腐及保温
第7章 油气集输安全技术
第8章 油气集输常用化学药剂

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a)当温度检测信号需要远传时,宜采用热电阻(偶)。当需要标准信号输出时,宜采用一体化温度变送器。
  (b)热电阻(偶)的型号规格应根据被测介质的温度、压力、环境的振动情况及防爆区域划分等级的要求等条件来确定:
  对测量-200~6500C的介质温度或温差,在无剧烈振动的场合宜选用热电阻:对于测量-200-1800C的介质温度,在无剧烈振动的场合宜选用热电偶。当测量点处振动较大时,应选用耐振的热电阻(偶)。
  热电阻(偶)的接线盒,应根据环境条件选用普通型、防溅型、防水型或防爆型。在有爆炸危险的场所,应选用符合防爆区域划分等级要求的热电阻(偶)。
  测量设备或管道的外壁温度时,宜选用表面热电阻(偶)。
  测量流动的含固体硬质颗粒介质温度时,应选用耐磨热电偶。
  对检测元件有弯曲安装或快速响应要求以及设计认为必要的场合,可选用铠装热电阻(偶)。
  热电偶测量端形式应根据响应速度的要求选用露端式、绝缘式或接壳式。
  测量含氢量大于5010(体积分数)的还原性气体,当温度高于870℃时,应选用吹气式专用热电偶或钨铼热电偶。
  当一个测温点需要在两处同时显示温度时,可选用双支热电阻(偶),在同一检测元件保护管中,要求多点测量时.宜选用多点热电阻(偶)。
  热电阻的接线宜采用三线制。
  (c)连接方式:
  在一般情况下选用螺纹连接方式。
  在设备、衬里管道、非金属管道和有色金属管道上安装应选用法兰连接方式。
  对于剧毒、结晶、结疤、堵塞和强腐蚀性介质应选用法兰连接方式。
  (d)显示仪表的选用应符合下列规定:
  显示仪表的类型、准确度和功能应以满足生产过程运行操作和安装维修的需要来确定。
  当热电偶的冷端温度不恒定,影响系统所要求的准确度时,应选用具有冷端补偿功能的显示仪表,当显示仪表无补偿功能时,应选用冷端温度自动补偿器。b.测温元件的安装方式及材质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a)测温元件的安装方式的选择应根据被测点的位置和技术要求按有关规定进行,应满足感温部分处于具有代表性的热区域的要求。(b)测温元件保护管材质应根据被测介质的温度、压力腐蚀性及磨损等情况选择,不应低于设备或管道材质。(c)对于不能抽芯的测温元件和不能停产维修的场合,应在工艺管线中加设保护套管。保护套管的形式应根据介质的条件确定:中、低压介质:宜选用钢管直形保护套管。高压介质:应选用整体钻孔锥形保护套管。介质流速较高:应选用整体钻孔锥形保护套管。c.当选用热电偶测量温度时,补偿导线的选用应符合下列要求:(a)根据测量精度的要求,一般应选用补偿型补偿导线(电缆),当不能满足要求时,应选用延伸型补偿导线(电缆)。
  ……

前言/序言


《油气集输工艺优化与效率提升实践指南》 本书深入剖析了油气集输系统在实际运行中所面临的挑战,如管线腐蚀、气液两相流堵塞、集输压力波动、能耗过高以及环保压力等,并结合前沿技术与多年实践经验,系统性地阐述了油气集输工艺的优化方法与效率提升的策略。 第一部分:集输系统基础理论与关键参数分析 本部分首先回顾了油气集输系统的基本原理,包括流体力学在气液两相流输送中的应用,重点讲解了影响集输效率的关键参数,如管径选择、流速控制、倾角设计、温度压力变化对流态的影响等。通过详细的案例分析,揭示了这些参数如何直接影响集输管线的输送能力、能耗以及安全运行。此外,还将介绍常用的两相流模型及其在集输设计中的适用性,帮助读者建立坚实的理论基础。 第二部分:集输管网设计与优化策略 管网设计是集输系统高效运行的基石。本部分将聚焦于集输管网的科学设计原则,从优化管线走向、合理布局集输站场、选择合适的管材与连接方式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特别地,将详细阐述如何通过模拟仿真软件,对现有管网进行诊断,识别瓶颈,并提出针对性的优化方案。内容涵盖但不限于: 管径优化: 结合经济性与输量需求,推导最优管径计算方法。 坡度设计: 优化管线坡度,有效减少液击和气相积聚,保障平稳输送。 节点压力分析: 运用水力计算方法,确保各集输点的压力满足要求,避免过压或欠压。 集输站场布局: 考虑地理条件、已有设施及未来发展,优化站场选址和规模。 新型管材应用: 介绍耐腐蚀、高强度的新型管材及其在复杂工况下的应用优势。 第三部分:集输工艺操作与效率提升技术 本部分是本书的核心内容,将详细阐述一系列旨在提升油气集输效率、降低运行成本、保障安全环保的先进工艺技术。 气液两相流优化控制: 深入研究影响两相流性能的因素,如界面张力、密度差、粘度等,并介绍如何通过调整操作参数(如入口速度、分离效果)来改善流态,减少气锁和液塞现象。 集输压力稳定技术: 针对压力波动问题,介绍多种压力调节与反馈控制技术,包括新型调压阀的应用、变频泵的优化运行策略等,以维持集输压力的平稳。 集输管线防腐与防垢: 详细介绍各种有效的防腐蚀措施,如缓蚀剂选择与注入、阴极保护技术、涂层保护等,并针对不同类型的垢质,提供有效的防垢、除垢方法,包括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 集输系统能量回收与利用: 探讨如何通过余能回收技术,如压力能回收、温度能回收等,降低集输系统的整体能耗,实现绿色集输。 集输管线监测与诊断: 介绍先进的在线监测技术,如压力、流量、温度、振动、泄漏监测等,以及基于大数据的管线诊断与健康评估方法,实现早期预警和故障排除。 集输站场自动化与智能化: 阐述自动化控制系统(DCS/PLC)在集输站场的应用,以及物联网、人工智能技术在数据分析、预测性维护、远程监控等方面的应用前景,提升站场运行效率与管理水平。 特殊工况集输技术: 针对低渗透、高含水、高含硫等复杂油气藏的集输特点,提供专门的工艺解决方案,如多相流泵的应用、加热保温措施、伴热管线设计等。 第四部分:集输系统安全管理与环境保护 安全生产与环境保护是油气集输的重中之重。本部分将系统性地介绍集输系统的安全管理体系,包括风险评估、隐患排查、应急预案的制定与演练。同时,将详细阐述如何通过工艺优化和技术革新,最大限度地减少集输过程中的污染物排放,如油气废水处理、废气回收与净化、噪声控制等,实现可持续集输。 泄漏检测与应急处置: 介绍先进的泄漏检测技术,如声波检测、红外热成像等,并详细说明一旦发生泄漏,如何迅速有效地组织应急救援,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 环保法规与合规性: 梳理国家和地方关于油气集输的环保法规要求,指导读者如何确保集输活动符合环保标准。 环境影响评估与监测: 介绍集输项目在环境影响评估方面的要求,以及生产运行过程中进行的环境监测策略。 第五部分:案例分析与未来展望 本书的最后部分将通过多个典型工程案例,详细展示书中介绍的各项优化技术在实际集输工程中的应用效果。这些案例将涵盖不同区域、不同地质条件、不同技术挑战下的集输项目,为读者提供宝贵的实践参考。同时,还将对油气集输技术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如智能集输、绿色集输、低碳集输等方向,为行业的持续进步提供启示。 本书适合从事油气集输系统设计、工程建设、运行管理、技术研发的各类专业技术人员阅读,是理解和掌握现代油气集输先进技术与管理方法的实用工具。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我拿到《油气集输技术数据手册》的时候,内心是抱着一种探索未知的心态。我并非直接从事油气集输行业,但我是一个对工业技术发展充满好奇的爱好者。我一直认为,现代社会的高效运转离不开这些看似“幕后”但至关重要的基础设施技术。这本书的出现,就像是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油气输送技术“心脏”的大门。我很好奇,它会以怎样的方式呈现那些复杂的技术细节?是枯燥的公式推导,还是形象的比喻和图示?我期望它能让我了解到,在漫长的油气管道系统中,究竟隐藏着多少工程师的智慧和心血。比如,在复杂的地理环境下,如沙漠、海洋、山区,集输技术又会面临哪些独特的挑战?如何保证输送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书中是否会列举不同地区、不同项目的典型案例,通过这些实际的经验,来佐证其理论和数据?我对书中关于管线设计、设备选型、工艺流程以及安全管理等方面的具体内容尤其感兴趣,希望它能提供清晰、准确、可操作的信息,让我能够从更宏观的视角去理解油气集输工程的复杂性和重要性。

评分

《油气集输技术数据手册》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它非常厚重,看起来就充满了专业知识。我不是油气行业的从业者,但我一直对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能源技术非常感兴趣。油气从何而来,又如何到达我们手中,这其中的过程一直让我感到好奇。这本书的名称就表明了它会包含大量的技术数据,这让我对它的内容充满了期待。我希望书中能够详细介绍不同类型的油气集输方式,比如陆地管道、海洋管道,以及它们各自的技术特点和挑战。书中是否会涉及管道的选材、防腐蚀、防泄漏等方面的具体技术参数和标准?我特别想了解,在集输过程中,如何进行有效的计量和质量控制,以及如何保证整个输送过程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这本书希望能为我揭示更多油气集输领域的专业知识。

评分

《油气集输技术数据手册》这本书,我一拿到手里就感受到了它浓厚的专业气息。我虽然不是在这个领域工作的专业人士,但我对能源行业的一切都充满了求知欲。一直以来,我都对油气从遥远的产区是如何被安全、高效地输送到我们身边感到好奇。这本书的名字就暗示了它会包含大量的数据和技术信息,这让我对它的内容充满了期待。我特别想知道,书中会如何详细地介绍不同类型油气的集输特点?比如,原油、天然气、凝析油等,在输送过程中会遇到哪些技术上的差异?对于输送管线的选材,有哪些具体的性能指标要求?书中会不会有关于输送压力、温度、流量的计算方法和标准数据?我也很想了解,在集输过程中,如何进行有效的监测和控制,以确保安全性和效率?例如,关于管道的防腐蚀、防泄漏的技术,以及在紧急情况下如何进行应急处理,这些方面的内容我都很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详细的解答。

评分

拿到《油气集输技术数据手册》,我的第一印象就是它是一本写给业内人士的“硬核”读物。我虽然不是直接参与油气集输工作的工程师,但我一直对支撑现代工业和社会运转的那些基础工程技术非常着迷。这本书的出现,对我来说就像是打开了一个深入了解油气行业“幕后英雄”的窗口。我特别好奇,书中会对哪些具体的集输技术进行详尽的阐述?例如,在陆地和海洋环境下,集输管道的铺设和维护策略有什么不同?对于输送压力和流量的控制,有哪些关键的数据和算法?书中是否会涉及关于油气性质(如粘度、密度、含硫量等)如何影响集输过程的技术考量?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关于管道材料的力学性能、耐腐蚀性等方面的详细数据,以及在极端温度或高压环境下,设备和管线需要满足什么样的设计标准。我对书中可能包含的关于防爆、防火、防泄漏等安全措施的技术细节也充满了兴趣,希望它能让我更直观地理解油气集输过程中的风险控制是如何实现的。

评分

《油气集输技术数据手册》这本书,刚拿到手里就感觉分量十足,设计也非常朴实,一看就是一本扎实的工具书。我并非行业内的专家,但我一直对支撑我们现代生活运转的各种基础工程技术抱有浓厚的兴趣。油气集输,这个听起来有些“幕后”的环节,却是我一直以来都感到好奇的领域。我希望这本书能为我揭示其背后的技术奥秘。我尤其想了解,在不同的地质条件和气候环境下,集输管道的铺设和维护会面临哪些独特的挑战?书中是否会详细介绍管道的材质选择、防腐蚀、防泄漏等方面的技术参数和标准?对于油气集输过程中的能量损耗和效率优化,又有哪些技术手段和数据支撑?我特别期待书中能有一些关于集输站的设备选型、运行参数以及安全保障措施的介绍,能够让我对整个集输系统的运作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

评分

收到《油气集输技术数据手册》这本厚实的书,我的第一反应就是它看起来非常专业。作为一名对能源行业保持关注的普通读者,我一直对油气从开采地输送到千家万户的整个过程充满了好奇。我总觉得,在光鲜亮丽的成品能源背后,一定有着极其复杂和精密的工程技术在支撑。这本书的名字本身就暗示了它将提供大量的技术数据和信息,这让我对它的内容充满了期待。我希望它能解答我心中关于油气集输的一些疑问,例如,在不同的地理条件和气候环境下,如何优化输送效率?管道的材质选择和防腐蚀技术是如何确定的?安全监测和应急处理机制又有哪些关键的数据支撑?书中是否会包含一些关于集输站、输油(气)管道、计量设备等关键组成部分的详细技术参数和操作规范?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枯燥的数据堆砌,更能通过翔实的内容,让我对油气集输的整个技术体系有一个更全面、更深入的认识,甚至能从中感受到这项技术所面临的挑战和发展趋势。

评分

收到《油气集输技术数据手册》这本书,我眼前一亮,它的封面设计就很专业,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内容充满期待。我一直对能源行业,特别是油气资源的输送和利用过程中的技术细节很感兴趣。这本书的题目就表明了它会提供大量的技术数据,这对我这样一个渴望了解更多行业知识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份宝贵的资源。我非常好奇,书中会详细介绍哪些关键的集输技术?比如,在复杂的地理环境(如高原、沙漠、深海)下,集输管道的设计和施工会有哪些特殊的要求?书中是否会包含关于提高输送效率、降低能耗的技术方法?我尤其对书中可能涉及到的管道材料、防腐蚀技术、计量技术以及安全管理等方面的具体数据和标准非常感兴趣。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实际的工程案例,通过这些案例来展示集输技术的应用和发展,让我能够更直观地理解这些专业知识。

评分

我最近刚收到一本新书,名字叫做《油气集输技术数据手册》。拿到手沉甸甸的,封面设计很简洁,蓝色的背景配上金色的字体,给人一种专业、权威的感觉。迫不及待地翻开,虽然我不是这个领域的专业人士,但我一直对能源开采和输送背后的技术细节很感兴趣。我尤其好奇,这本书究竟会涵盖哪些方面的内容,是纯粹的数据堆砌,还是会有一些理论的讲解,亦或是结合了实际案例?我希望它能给我带来一些前沿的知识,让我能更深入地理解油气从源头到终端的整个过程。例如,在输送过程中,温度、压力、含水量等因素是如何影响效率和安全的?不同的输送介质(原油、天然气、凝析油等)又需要哪些不同的技术和设备?书中会不会涉及管道的设计、材料的选择、防腐蚀、防泄漏等方面的详细数据和规范?我猜测,一本名为“数据手册”的书,一定会有大量的图表、公式、参数等等,能够满足工程师和技术人员的实际需求。我期待它能够成为我学习和工作中不可或缺的参考工具。

评分

拿到《油气集输技术数据手册》这本崭新的书,我首先被它扎实的外观所吸引。我一直对那些支撑现代社会运转的基础工业技术感到着迷,而油气集输无疑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一环。我好奇这本书将如何深入地探讨这一领域的技术细节。我希望能从书中了解到,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下,如极寒地区或高温沙漠,集输管道的设计和运行会有哪些特殊的考量。书中是否会包含关于管道材料的力学性能、耐腐蚀性,以及在不同压力和温度下的应力分析等方面的详细数据?我同样关注书中对集输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风险,例如泄漏、爆炸等,是如何通过技术手段进行预防和控制的,以及相关的应急响应程序。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打开一扇了解油气集输技术前沿和实际应用的大门,让我能够从更专业的视角去理解这项复杂而关键的工程。

评分

当我拿到《油气集输技术数据手册》这本书时,脑海中瞬间涌现出无数关于油气能源输送的疑问。作为一名对工程技术充满好奇的普通读者,我一直对油气是如何从遥远的产区高效、安全地输送到千家万户充满好奇。这本书的名字就透露了它将提供大量的技术数据,这让我对书中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充满了期待。我迫切地想知道,书中会对哪些具体的集输工艺进行详细的阐述?例如,在不同的油气性质(如高粘度原油、低压天然气)下,集输技术会有哪些显著的区别?书中是否会包含关于管道设计、材料选择、焊接工艺等方面的详尽数据和规范?我对书中可能涉及到的集输管线监测、压力控制、安全防护以及应急处理等技术细节也充满了兴趣,希望它能让我更深入地理解油气集输过程中所面临的复杂技术挑战以及工程师们如何应对。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