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中医儿科学/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成人教育教材》内容共分儿科学基础、常见病证、传染病、其他病证、新生儿疾病,共计五章51节。将原《函授》教材删去了乳蛾、呕吐、肠道虫证、疰-夏、白喉5个病证,总论中增加了儿科学的范围与任务、预防与康复,常见病证中增加了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抽动一秽语综合征、注意力缺陷多动症,传染病中增加了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其他病证中增加了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脑性瘫痪。儿科学基础重点介绍了小儿生E发育、生理病理特点,儿科的诊断和治疗概要。
目录
第一章 儿科学基础
第一节 中医儿科学的范围与任务
第二节 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
一、中医儿科学的孕育时期——先秦、汉
二、中医儿科学的萌芽时期——隋、唐
三、中医儿科学的形成时期——宋、元
四、中医儿科学的成熟时期——明、清
五、中医儿科学的创新时期——新中国
第三节 小儿生长发育
一、年龄分期
二、生长发育
第四节 喂养与保健
一、合理喂养
二、预防保健
第五节 预防与康复
一、养胎护胎,预防先天性疾病
二、小儿常见疾病的预防
三、儿科传染病的预防
四、小儿康复
第六节 生理病理特点
一、生理特点
二、病理特点
第七节 四诊概要
一、望诊
二、闻诊
三、问诊
四、切诊
第八节 治疗概要
一、治法特点
二、常用内治法
三、常用外治法
四、其他治法
第二章 常见病证
第一节 感冒
第二节 咳嗽
第三节 肺炎喘嗽
第四节 哮喘
第五节 鹅口疮
第六节 口疮
第七节 腹痛
第八节 泄泻
第九节 厌食
第十节 积滞
第十一节 疳证
第十二节 营养性缺铁性贫血
第十三节 惊风
第十四节 癫痫
第十五节 注意力缺陷多动症
第十六节 抽动一秽语综合征
第十七节 急性肾小球肾炎
第十八节 肾病综合征
第十九节 尿频
第二十节 遗尿
第二十一节 紫癜
第二十二节 病毒性心肌炎
第二十三节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
第三章 传染病
第一节 麻疹
第二节 风疹
第三节 幼儿急疹
第四节 猩红热
第五节 水痘
第六节 流行性腮腺炎
第七节 百日咳
第八节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第九节 流行性乙型脑炎
第十节 中毒型细菌性痢疾
第四章 其他病证
第一节 夏季热
第二节 汗证
第三节 夜啼
第四节 解颅
第五节 五迟、五软(附:脑性瘫痪)
第六节 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
第五章 新生儿病证
第一节 胎黄
第二节 新生儿败血症
第三节 新生儿硬肿症
第四节 脐部疾患(脐湿、脐疮、脐血、脐突)
附篇
附1:模拟试题及参考答案
附2:中西医结合儿科病历和体格检查特点
附3:7岁以下儿童体重、身高、头围、胸围正常参考值
附4:常见传染病的潜伏期、隔离期和检疫期参考表
附5:预防接种程序参考表
附6.正常小儿I临床检验参考值
附7:儿科常用中成药
附8:方剂索引
精彩书摘
二、常用内治法 (一)疏风解表法 主要适用于外邪侵袭肌表所致的表证。由于邪毒郁闭肌表,开合失司,故可出现发热、恶风、汗出或无汗等。可用疏散风邪的药物,使郁于肌表的邪毒从汗而解。风寒外感可用疏散风寒的方药,如麻黄汤、荆防败毒散、葱豉汤等;风热外感可用辛凉解表的方药,如银翘散、桑菊饮等;暑湿外感可用清暑解表的方药,如新加香薷饮;麻疹初起可用透疹解表的方药,如宣毒发表汤、解肌透痧汤等。 (二)止咳平喘法 主要适用于邪郁肺经,痰阻肺络所致的咳喘。寒痰内伏可用温肺散寒、化痰平喘的方药,如小青龙汤、射干麻黄汤等。热痰内蕴可用清热化痰的方药,如清热化痰汤、清宁散;宣肺平喘的方药,如定喘汤、麻杏石甘汤;甚则用泻肺平喘的方药,如葶苈大枣泻肺汤、苏子降气汤。咳喘久病,由肺及肾,可在上方辨证的基础上,加参蛤散或都气丸等。 (三)清热解毒法 主要适用于邪热炽盛的实热证。如温热病、湿热病、斑疹、痢疾、血证等。其中可分为甘凉清热、苦寒清热、苦泄降热、咸寒清热等,应按邪热之在表、在里,属气、属血,人脏、入腑等,分别选方用药。清卫分热常用银翘散;清气分热常用白虎汤;清营凉血常用清营汤、犀角地黄汤。清暑解毒常用五味消毒饮;泻火解毒常用黄连解毒汤;清瘟败毒常用普济消毒饮、清瘟败毒饮。清脏腑热分别有:清肝火的龙胆泻肝汤,清心火的导赤散、泻心导赤汤,清脾热的泻黄散、清热泻脾散,降肾火的知柏地黄汤,利胆退黄的茵陈蒿汤,清肠腑湿热的葛根黄芩黄连汤、白头翁汤,清胃火的玉女煎,清膀胱湿热的八正散等。 (四)凉血止血法 主要适用于有出血的证候,如鼻衄、齿衄、血尿、便血、紫癜等。常用方剂如犀角地黄汤、玉女煎、小蓟饮子、槐花散等,单味参三七、白及、仙鹤草以及成药云南白药等,也有止血作用。血证主要可由血热妄行、血不归经引起,但气不摄血、脾不统血、阴虚火旺等其他原因也可引起出血,可与补气、健脾、养阴等药配合应用。 (五)安蛔驱虫法 主要适用于小儿肠道虫证,如蛔虫、蛲虫等。其中尤其以蛔虫病变化多端,可合并胆道蛔虫病、蛔虫性肠梗阻等,发生这些情况,若用猛烈驱虫药,反易造成虫体躁动,加重病情,此时当先安蛔缓痛为主,方用乌梅丸等,待病势缓和后,再予驱虫。常用驱虫方剂,有追虫丸、下虫丸等。驱蛔虫有效中药有使君子、苦楝根皮等;驱姜片虫有槟榔等;驱蛲虫有大黄、使君子同用,配合百部煎剂灌肠等。 (六)消食导滞法 主要适用于小儿饮食不节,乳食内滞之证,如泄泻、积滞、疳证等。小儿脾胃薄弱,若饮食不节,恣食无度,则脾胃运化无权,轻则呕吐、泄泻、厌食、腹痛,重则为积为疳,影响生长发育。常用方药如保和丸、枳实导滞丸、木香槟榔丸、消乳丸、鸡内金粉等。在消食导滞药物中,麦芽能消乳积,山楂能消肉食油腻,神曲善化谷食积滞,莱菔子能消麦面之积。 ……
前言/序言
中医儿科学/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成人教育教材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中医儿科学/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成人教育教材 下载 epub mobi pdf txt 电子书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