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施工技术

建筑施工技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洪健,李晓枫 编
图书标签:
  • 建筑施工
  • 施工技术
  • 建筑工程
  • 工程技术
  • 建筑科学
  • 施工工艺
  • 工程管理
  • 建筑材料
  • 质量控制
  • 安全施工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2406099
版次:1
商品编码:11865935
品牌:清华大学
包装:平装
丛书名: 面向“十二五”高职高专土木与建筑规划教材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52
字数:682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是根据全国高职高专教育土建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颁布的“建筑施工技术教学大纲”和国家相关施工技术规范编写的。其内容包括土方工程施工、桩基础工程施工、砌筑工程施工、钢筋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预应力混凝土工程施工、结构安装工程施工、防水工程施工、装饰工程施工、冬期与雨期工程施工等九个项目。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各工种的施工方法和施工工艺知识,具备编制施工方案并实施技术交底、指导施工现场施工、进行质量控制等能力。

  本书主要可以作为土建类高职高专建筑工程技术、工程监理、工程造价等专业教材,也可作为建筑工程管理、建筑经济管理等专业的相关课程教材,还可作为有关培训教材和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资料。


目录

项目1 土方工程施工 1

1.1 土方工程基本知识 1

1.2 土方工程量的计算与调配 6

1.3 土方边坡与土壁支撑 16

1.4 降低地下水位 29

1.5 土方机械化施工 40

1.6 土方填筑与压实 51

1.7 基坑(槽)施工 56

1.8 土方工程的质量要求及安全施工 59

小结 64

思考与练习 65

项目2 桩基础工程施工 67

2.1 桩基础的作用和分类 67

2.2 钢筋混凝土预制桩施工 69

2.3 钢筋混凝土灌注桩施工 81

2.4 桩基础工程常见的质量缺陷及处理 91

小结 99

思考与练习 99

项目3 砌筑工程施工 100

3.1 脚手架工程施工 100

3.2 垂直运输设施 110

3.3 砌筑材料 116

3.4 砌筑施工 119

3.5 砌筑工程的质量标准及安全技术 134

小结 137

思考与练习 137

项目4 钢筋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 138

4.1 模板工程 139

4.2 钢筋工程 167

4.3 混凝土工程 187

4.4 预制钢筋混凝土构件施工 207

4.5 钢筋混凝土工程的安全技术 207

小结 208

思考与练习 208

项目5 预应力混凝土工程施工 210

5.1 先张法 211

5.2 后张法 222

5.3 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施工工艺 240

5.4 预应力混凝土工程常见的质量缺陷

及处理 245

小结 248

思考与练习 248

项目6 结构安装工程施工 250

6.1 索具设备 250

6.2 起重机械 257

6.3 单层工业厂房结构安装 270

6.4 结构安装工程的质量要求及安全

措施 299

小结 302

思考与练习 303

项目7 防水工程施工 304

7.1 屋面防水工程施工 304

7.2 地下防水工程施工 321

7.3 室内其他部位防水施工 337

小结 340

思考与练习 340

项目8 装饰工程施工 341

8.1 门窗工程施工 342

8.2 吊顶、隔墙工程施工 348

8.3 抹灰工程施工 361

8.4 饰面工程施工 371

8.5 楼地面工程施工 386

8.6 涂料、刷浆、裱糊工程施工 400

小结 410

思考与练习 410

项目9 冬期与雨期工程施工 412

9.1 冬、雨期施工的基本知识 412

9.2 土方工程冬期施工 414

9.3 砌筑工程冬期施工 421

9.4 混凝土结构工程冬期施工 426

9.5 装饰工程和屋面工程的冬期施工 434

9.6 雨期施工 436

9.7 冬期与雨期施工的安全技术 438

小结 439

思考与练习 439

参考文献 441

精彩书摘

  项目1 土方工程施工

  掌握土方工程施工的特点及性质;能进行土方工程量计算;能正确选用土方施工机械;能根据土方工程施工条件选择降排水方法;能正确选择填方土料和填筑压实的方法;能分析影响填土压实的主要因素;掌握填土压实质量的检查方法。

  土方工程特点、可松性、施工准备、土方机械、回填压实、土方开挖。

  某工程为框剪结构,建筑面积为5360m2,地上18层,地下2层,基坑开挖深度14m。根据工程勘察报告,土层分为两层:人工堆积层和第四纪沉积层。拟建场区内有地下水,基坑南面场地较宽,东面、西面、北面均邻近原有建筑物。

  思考:基坑土方量如何计算?采用何种形式降水?基坑边坡如何处理?如何选择土方机械及开挖方式?

  1.1 土方工程基本知识

  土方工程是建筑施工的主要分部工程之一,也是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的第一道工序,通常包括场地平整,基坑(槽)及人防工程和地下建筑物等的土方开挖、运输与堆砌,土方填筑与压实等主要施工过程,以及降低地下水位和基坑支护等辅助工作。

  1.1.1 土方工程的施工特点

  1.土的开挖与填筑

  土的开挖与填筑是土方工程的主要内容,根据几何特征的不同,又可以分成平整场地、挖基坑、挖基槽、挖土方、回填土等。

  * 平整场地:是指厚度在300mm以内的场地大面积的挖填和找平工作。

  * 挖基坑:是指挖土底面积在20m2以内,且底长小于等于3倍宽度。

  * 挖基槽:是指挖土宽度在3m以内,且长度大于等于3倍宽度。

  * 挖土方:是指山坡挖土、基槽宽度大于3m、基坑底面积大于20m2、场地平整挖填厚度大于300mm等。

  * 回填土:分为夯填和松填。

  2.土方工程的施工特点

  (1) 土石方工程的工程量大、施工工期长、劳动繁重。建筑工地场地平整的土方工程量可达数百立方米以上,施工面积可达数平方公里,高层建筑大型基坑的开挖深度可达数十米深。

  (2) 土方工程施工条件复杂,又多为露天作业,受地区地形、水文、地质和气候条件的影响较大,难以确定的因素很多。因此在组织土方工程施工前必须进行调查研究,详细地分析地质报告,制定合理的施工方案,才可以施工。

  1.1.2 土的工程种类及现场鉴别方法

  土的种类繁多,其分类的方法也有很多。在建筑施工中,根据土的开挖难易(即硬度系数大小)程度将土分为松软土、普通土、坚土、砂砾坚土、软石、次坚石、坚石、特坚石等8类,前4类属于一般土,后4类属于坚石。土的8种分类方法及现场鉴别方法如表1-1所示。由于土的类别不同,单位工程消耗的人工或机械台班也不同,因而施工费用不同,施工方法也不同。所以正确区分土的种类、类别对合理选择开挖方法、准确套用定额和计算土方工程费用关系重大。

  表1-1 土的工程分类与现场鉴别方法

  土的分类

  土的名称

  可松性系数

  现场鉴别(开挖)方法

  Ks

  K′s

  一类土(松软土)

  砂;亚砂土;冲击砂土层;种植土;泥炭(淤泥)

  1.08~1.17

  1.01~1.03

  能用锹、锄头挖掘

  二类土(普通土)

  亚粘土;潮湿的黄土;夹有碎石;卵石的砂;种植土;建筑土及亚砂土

  1.14~1.28

  1.02~1.05

  能用锹、锄头挖掘,少许可用镐翻松

  三类土(坚土)

  软及中等密实粘土;重亚粘土;粗砾石;干黄土及含碎石、卵石的黄土、亚粘土;压实的填筑土

  1.24~1.30

  1.04~1.07

  主要用镐,少许用锹、锄头挖掘,部分用撬棍挖掘

  四类土(砂砾坚土)

  重粘土及含碎石、卵石的粘土;粗卵石;密实的黄土;天然级配砂石;软泥灰岩;蛋白石

  1.26~1.30

  1.06~1.09

  整个用镐、撬棍,然后用锹挖掘,部分用楔子及大锤挖掘

  五类土(软石)

  硬石炭纪粘土;中等密实的页岩、泥灰岩、白垩土;胶结不紧的砾岩;软的石炭岩

  1.30~1.45

  1.10~1.20

  用镐或撬棍、大锤挖掘,部分使用爆破方法

  六类土(次坚石)

  泥岩;砂岩;砾岩;坚实的页岩;泥灰岩;密实的石灰岩;风化花岗岩;片麻岩

  1.30~1.45

  1.10~1.20

  用爆破的方法开挖,部分用风镐续表

  土的分类

  土的名称

  可松性系数

  现场鉴别(开挖)方法

  Ks

  K′s

  七类土(坚石)

  大理岩;辉绿岩;粗、中粒花岗岩;坚实的白云岩;砾岩;石灰岩;玄武岩

  1.30~1.45

  1.10~1.20

  用爆破的方法开挖

  八类土(特坚石)

  安山岩;玄武岩;花岗片麻岩;坚实的细粒花岗岩;闪长岩;石英岩;辉长岩;辉绿岩

  1.45~1.50

  1.20~1.30

  用爆破的方法开挖

  ……

前言/序言

  前 言

  建筑施工技术是建筑工程技术、工程监理、工程造价等土建类专业的主要专业课之一。其内容主要是研究建筑工程施工中主要分部分项工程的施工工艺和方法、技术措施和要求、质量验收标准和方法等,在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建筑施工中有关施工技术问题的基本职业能力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其宗旨在于培养学生能够根据工程具体条件选择合理的施工方案,运用先进的施工技术达到保证工程质量、缩短工期、降低工程成本的目的。全书以“理论够用为度,重在实践能力的培养”为原则,重在培养施工生产第一线的技能型应用人才。

  本书根据全国高等学校土建学科指导委员会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委员会审定的“建筑施工大纲”要求编写,编写中力求按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编出专业特色,强调实用性,能反映国内外建筑施工的先进技术水平。

  本书内容包括土方工程施工、桩基础工程施工、砌筑工程施工、钢筋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预应力混凝土工程施工、结构安装工程施工、防水工程施工、装饰工程施工和冬雨期施工等9个项目,每项目后附有思考和练习题。

  本书由王洪健任主编,李晓枫任副主编。其中项目1、2、9由黑龙江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王洪健教授编写;项目3、4、5由黑龙江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李晓枫教授编写;项目8由黑龙江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杨庆丰副教授编写;项目6、7由黑龙江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吴士超讲师编写。全书由王洪健教授统稿并定稿,由黑龙江哈铁工业总公司吴宝琪高级工程师主审。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加上时间仓促,难免存在疏漏之处,恳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编 者


《匠心筑梦:古今建筑的智慧与传承》 第一章:建筑的起源与早期文明 早在人类尚未掌握复杂的工具和技术之时,对庇护所的原始需求便催生了建筑的萌芽。从洞穴的天然遮蔽,到简单的茅草、树枝搭建的临时居所,再到早期文明中逐渐成型的夯土、石砌结构,建筑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始终与人类的生存、繁衍和社会发展紧密相连。 早期建筑的选址往往遵循着对自然环境的深刻理解。依山傍水,既是为了获取水源和食物,也是为了利用天然地形的优势,抵御风雨侵袭。材料的选择更是因地制宜,哪里有丰富易得的石头,就用石头垒砌;哪里有茂密的森林,就用木材搭建。这种朴素的智慧,体现在了世界各地早期聚落的遗迹中。例如,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泥砖建筑,尼罗河畔的石砌神庙,以及欧洲巨石阵般的史前遗址,无不展现了先民们因地制宜、顺应自然的建造理念。 然而,早期建筑并非仅仅是为了满足基本的生存需求。随着社会结构的演变,出现了一些具有象征意义和宗教功能的建筑。古埃及的金字塔,不仅是法老的陵墓,更是对宇宙秩序和来世信仰的体现;古希腊的神庙,如帕特农神庙,不仅是献给神祇的居所,更是城邦荣耀和希腊精神的象征。这些宏伟的建筑,往往需要集结大量的人力物力,并依赖于当时最先进的测量、运输和砌筑技术。虽然没有我们今天所称的“建筑施工技术”手册,但这些建筑的成功建造,本身就是一项项高超技艺的结晶。例如,金字塔的巨石如何被精准切割、运输并堆叠到位,至今仍是令人惊叹的工程壮举。 在早期文明中,建筑的工艺和知识主要通过口传心授和师徒传承的方式得以延续。工匠们在实践中不断摸索,积累经验,并将这些宝贵的技能传授给下一代。每一项技术的进步,都可能源于一次意外的发现,一次不懈的尝试,或者一次对自然现象的深入观察。建筑的材料处理,如石材的打磨、木材的加工、泥土的夯实,都需要精湛的手工技艺。结构的搭建,如梁柱的连接、墙体的砌筑,也需要对力学原理的朴素认知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第二章:古典时代的建筑成就与工程逻辑 进入古典时代,特别是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建筑迎来了新的高峰。这一时期,建筑不再仅仅是庇护所或宗教象征,更成为了城市规划、公共设施和帝国威严的载体。建筑技术和理论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为后世留下了无数宝贵的遗产。 古希腊建筑以其和谐的比例、优雅的线条和对几何学的精妙运用而闻名。多立克、爱奥尼、科林斯三大柱式的演变,不仅是美学上的进步,也反映了建筑结构和力学理解的深化。人们开始更系统地研究建筑物的稳定性、承重能力,并发展出了一套相对成熟的建造规范。石材的精确切割和打磨技术达到了极高的水平,柱子、檐口、饰面等部件的加工精度令人惊叹。希腊人对细节的追求,体现在了每一块石头的接缝、每一处雕刻的精美。 而古罗马人则在工程技术上展现出了更为务实和宏大的气魄。他们不仅继承了希腊的建筑美学,更在工程实践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罗马混凝土的发明,是一种划时代的创新,它使得建造更大跨度、更复杂形状的结构成为可能。通过掺入火山灰等材料,罗马混凝土不仅强度高,而且耐水性极佳,这使得他们能够建造出如万神庙穹顶、圆形剧场、引水渠等宏伟而持久的工程。 罗马人在结构设计上的创新也尤为突出。拱券、交叉拱券和穹顶的广泛应用,极大地扩展了建筑的内部空间,摆脱了传统梁柱结构的限制。这些结构的受力原理,虽然在当时可能没有被清晰地数学化,但罗马工程师通过大量的实践和观察,掌握了如何构建安全有效的拱券系统。建造这些庞大结构需要精密的测量技术,以保证其稳定性和对称性。脚手架的搭建、模板的制作、材料的运输和提升,都涉及到复杂的工程组织和技术协调。 此外,罗马人对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投入了巨大的精力。发达的道路网络、完善的供水系统(引水渠)、排水系统以及公共浴场等,体现了他们对改善民生和城市管理的高度重视。这些工程的建造,需要大规模的劳动力组织,对施工进度和质量的把控,以及对资源的有效利用。虽然没有详细的技术手册流传下来,但从现存的罗马建筑遗迹和一些历史文献的记载中,我们可以窥见其背后严谨的工程逻辑和卓越的施工能力。例如,庞大的圆形剧场,其观众席的坡度、通道的设计、以及舞台的结构,都经过了精心的计算和设计,以确保观赏效果和人流疏导。 第三章:中世纪的防御工事与宗教建筑的演变 从中世纪开始,欧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动荡的环境下,防御工事的建设变得尤为重要。城堡、城墙、要塞等建筑,不仅是军事防御的屏障,也成为了权力与安全的象征。而宗教的兴盛,则催生了哥特式教堂等一系列令人惊叹的建筑奇迹。 中世纪的防御工事建造,通常需要选择险峻的地形,依山而建,或者利用天然的河流、湖泊作为屏障。墙体的厚度和高度是设计的关键,城墙的砌筑材料往往是就地取材的石块,需要经过粗加工后堆叠而成。瞭望塔、箭垛、吊桥、护城河等防御设施的设计,都凝聚了对攻防战术的深刻理解。建造这些大型军事建筑,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包括专业的石匠、木匠,以及大量的普通劳工。施工过程往往是漫长而艰辛的,需要在敌人的威胁下进行。 与此同时,宗教的力量在中世纪的建筑艺术中扮演了核心角色。罗马式建筑以其厚重的石墙、小而少的窗户以及圆拱造型,给人一种庄重、坚固的感觉,这与其作为教堂的功能相契合,也反映了当时相对保守的建筑风格。 然而,哥特式建筑的出现,标志着建筑技术和美学的一次重大飞跃。哥特式教堂以其高耸的尖塔、飞扶壁、肋拱和彩色玻璃花窗而闻名。这种风格的出现,是对之前罗马式建筑的突破,它追求的是向上、向光的精神意境。飞扶壁的设计,是将墙体外侧的巨大侧推力分散到外部的支撑结构上,使得教堂的墙体可以做得更薄,从而开出更大的窗户,引入更多的阳光。肋拱的结构,则通过将屋顶的重量集中到肋骨上,再传递到柱子和飞扶壁上,实现了更大跨度和更高穹顶的建造。 建造如此宏伟而复杂的哥特式教堂,需要极其高超的技术和精密的组织。石匠们需要掌握精确的测量、切割、打磨技术,以制作出数量庞大、形状各异的石构件。木匠们则负责制作巨大的脚手架和模板。起重技术的进步,如使用滑轮和绞盘,也为将沉重的石块提升到高处提供了可能。彩色玻璃的制作工艺,也是一项精湛的技艺,它们在阳光的照射下,营造出神秘而神圣的宗教氛围。 在中世纪,建筑知识的传承主要依靠行会制度。石匠行会、木匠行会等组织,负责培训学徒,制定行业规范,并保护成员的技艺秘密。建筑项目的组织和管理,往往由教堂的监督者或领主委派的管家负责,他们与工匠们紧密合作,共同完成这些伟大的工程。 第四章:文艺复兴与理性时代的建筑探索 文艺复兴时期,人类的思想和艺术迎来了复苏,建筑领域也展现出新的活力。人们重新审视古典建筑的精髓,并结合新的科学知识和技术,创造出更加理性、和谐的作品。 文艺复兴建筑强调对称、比例和秩序。建筑师们开始深入研究古罗马建筑的理论著作,如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并以此为指导进行创作。他们运用几何学原理,精确计算建筑的尺度和比例,追求视觉上的均衡与美感。平面图和立面图的应用变得更为普遍,建筑设计过程更加系统化。 在材料和结构方面,文艺复兴建筑师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也进行了创新。砖石结构仍然是主体,但对梁、柱、拱券的运用更加灵活和精巧。他们开始更深入地理解材料的力学性能,并将其运用到结构设计中。例如,布鲁内莱斯基设计的佛罗伦萨大教堂穹顶,就是一个工程上的奇迹,它在缺乏大型起重设备的情况下,通过创新的双层穹顶结构和砌筑方法,成功地完成了这项挑战。 文艺复兴时期,科学的进步也对建筑产生了深远影响。光学、力学、数学等学科的发展,为建筑设计提供了更科学的依据。透视法的运用,使得建筑的表现更加真实和富有空间感。建筑师们不再仅仅是工匠,他们更像是集艺术家、工程师和学者于一身的创造者。 到了理性主义时代,建筑的科学性和系统性得到了进一步强调。工程师的角色日益重要,他们开始运用更精确的数学工具来分析建筑物的受力情况,设计更安全、更经济的结构。例如,斜张桥、桁架结构等新型结构的出现,都得益于力学理论的发展和计算方法的进步。 这一时期,建筑材料也在不断革新。钢铁的出现,为建造更大跨度、更高耸的建筑提供了可能。玻璃的产量和质量的提高,使得大面积的玻璃幕墙成为可能,改变了建筑的外观和内部采光。 在施工方面,机械化进程开始加速。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使得起重、运输等工序的效率大大提高。模板技术的改进,也使得混凝土浇筑更加便捷和精确。建筑项目的组织和管理也变得更加复杂和专业化,项目经理和总承包商的概念开始出现。 第五章:现代建筑的革新与可持续的未来 进入20世纪,建筑领域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两次世界大战的冲击、工业化的飞速发展、科技的日新月异,以及人们对社会和环境问题的关注,共同塑造了现代建筑的面貌。 现代建筑最显著的特征之一,是对材料和结构的解放。钢铁、钢筋混凝土、玻璃等新材料的广泛应用,使得建筑师们能够打破传统束缚,实现前所未有的自由形态。高层建筑、大跨度空间、悬挑结构等纷纷涌现。建筑的体块感、线条感以及对光影的运用,都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功能主义思潮在现代建筑中占据主导地位,“形式追随功能”成为重要的设计原则。建筑的设计不再仅仅是为了美观,更是要满足使用者的实际需求,提升生活和工作的效率。住宅、办公楼、公共设施等各类建筑,都围绕着其功能进行优化设计。 然而,随着工业化带来的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逐渐渗透到建筑领域。绿色建筑、生态建筑等概念应运而生。建筑师们开始关注建筑的能源效率、材料的环保性、以及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被动式设计、太阳能利用、雨水收集、绿色屋顶等技术被广泛应用。 在施工技术方面,模块化建造、预制化生产等技术得到了发展,提高了施工效率,减少了现场作业的浪费和污染。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和建筑信息模型(BIM)等技术的出现,极大地提升了建筑设计的精确性和协同性,也使得施工过程的管理更加智能化。 展望未来,建筑行业正朝着更加智能化、人性化和可持续化的方向发展。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将进一步融入建筑的设计、建造和运营过程中。3D打印等颠覆性技术的应用,有望改变传统的建造模式。同时,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如何建造更具韧性、更环保的建筑,将是未来建筑发展的重要课题。这需要建筑师、工程师、材料科学家以及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才能真正实现“匠心筑梦”,为人类创造更美好的居住和生活环境。 (以上内容为虚构,不包含任何关于“建筑施工技术”书籍的具体内容,而是以建筑的历史发展和技术演变为线索,展开的一篇关于建筑智慧与传承的论述。)

用户评价

评分

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抱着一种好奇又有点期待的心情。我是一名在校的学生,专业方向和建筑施工息息相关,所以一直都在寻找一本能够系统梳理课程知识,并且能够结合实际案例的书籍。这本书的排版和结构设计让我印象深刻,清晰的章节划分和逻辑递进,让我更容易找到自己需要关注的内容。我最喜欢的部分是它对一些复杂施工工艺的讲解,比如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施工技术,从材料准备到模板安装,再到混凝土浇筑和养护,每一步都讲解得非常细致,还配有大量的图示和表格,这对于我理解抽象的技术概念非常有帮助。我还在书中看到了关于施工安全管理的一些内容,这部分也非常重要,能够让我认识到施工过程中潜在的风险以及相应的规避措施。总的来说,这本书的内容非常丰富,涵盖了建筑施工的方方面面,相信会成为我学习道路上的得力助手。

评分

这本《建筑施工技术》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在繁忙的工地旁,搭建起了一个安静的知识殿堂。我是一名建筑设计专业的学生,虽然平时主要关注的是设计本身,但对施工过程中的可行性和技术限制也越来越感兴趣。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并没有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深入到施工的每一个环节,让我了解到设计图纸是如何一步步转化为实体建筑的。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结构施工的讲解,比如如何处理不同材料的连接,以及在复杂地段如何进行施工,这些都为我今后的设计提供了更切实的考量。书中对于施工流程的梳理,也让我对整个建筑项目的生命周期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而且,书中的一些案例分析,让我看到了技术在实际项目中的应用效果,这对我启发很大,让我更加明白,好的设计离不开先进的施工技术支撑。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实在太吸引我了,那种沉稳的色调和充满力量感的字体,第一眼就让人觉得这是一本有分量的专业书籍。我平常对建筑行业不算特别了解,但因为工作偶尔会接触到一些项目,所以一直想找一本能让我快速入门,了解基本概念的书。在书店里翻看时,这本书的目录让我眼前一亮,里面涵盖了很多我之前听过但不太明白的术语,比如“桩基施工”、“主体结构施工”、“装饰装修工程”等等,感觉非常系统。我尤其对其中关于新技术应用的部分很感兴趣,像是BIM技术在施工中的应用,还有绿色建筑的施工方法,这些都是当前行业的热点,我希望能在这本书里找到详细的介绍和案例分析。虽然我还没有深入阅读,但光是看目录和一些零散的章节,就能感受到作者的专业性和严谨性。我相信这本书能为我打开一扇了解现代建筑施工的窗户,帮助我更好地理解项目流程和其中的技术挑战。

评分

说实话,我购买这本书的初衷,主要是因为我的一些朋友都在讨论建筑施工方面的话题,我不想显得太落伍。所以,我选择这本书,是希望能快速了解一些基本概念,并且能够参与到他们的讨论中去。这本书的优点在于,它用非常浅显易懂的语言,解释了很多专业术语,比如“承重墙”、“梁”、“柱”等等,这些概念我以前总是模模糊糊的。而且,书中还配有一些简化的示意图,让我能够直观地理解这些结构是如何连接和工作的。虽然我可能不会深入研究其中的技术细节,但这本书确实帮助我建立了一个基本的框架,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别人在讨论什么,并且能够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这本书对我来说,更像是一本“建筑施工科普读物”,成功地降低了我对这个领域的门槛。

评分

我是一名有着十年经验的施工现场管理者,平时工作非常忙碌,很难有时间静下心来系统学习。所以,我在选择技术书籍时,更倾向于那些能够直接解决实际问题、提供有效解决方案的书籍。这本书,说实话,第一眼看到的时候,并没有抱太大的期望,我以为又是那种纸上谈兵的书。但是,当我翻开它,特别是看到里面针对一些常见施工难题的剖析和建议时,我改变了看法。例如,关于施工进度控制的章节,里面提到的几种方法和工具,有些我已经在实践中用过,但有些则是新的思路,非常值得借鉴。还有关于材料管理和质量控制的部分,里面的清单和检查表设计得非常实用,可以直接拿到现场使用,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这本书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把复杂的施工技术讲清楚,并且落到实处,这一点非常难得。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