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则与妥协:美国宪法的精神与实践(增订版)

原则与妥协:美国宪法的精神与实践(增订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希 著
图书标签:
  • 美国宪法
  • 宪政主义
  • 政治哲学
  • 法律史
  • 政治思想
  • 妥协
  • 原则
  • 美国政治
  • 增订版
  • 宪法解读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兰兴达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暂无
ISBN:9787301247372
商品编码:11331945782
包装:精装
出版时间:2014-12-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原则与妥协:美国宪法的精神与实践(增订版)

:150.00元

作者:王希

出版社:暂无

出版日期:2014-12-01

ISBN:9787301247372

字数:920000

页码:933

版次:3

装帧:精装

开本:大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不了解美国的宪法及其历史,就无从理解美国的政治与社会,《原则与妥协》提供了*理想的导读。

内容提要


《原则与妥协》旨在为四百年来美国宪政的精神与实践提供一种大跨度的历史叙事,从“权力”“权利”及二者的“互动”着眼,讨论美国宪法原则的起源和变化,梳理其发展的动力与机制。作者提出,在不危及作为立国之本的核心原则的前提下,不同利益集团藉由谈判和“妥协”,在宪法的原则与实践两个方面不断推陈出新,使之适应不同时代的社会需要,这正是美国宪法的生命力所在。
本版新增20万字,集中于观察和探讨“911”之后十余年中美国宪政的新发展,既有因“金钱政治”和“种族政治”等传统问题出现的新挑战,也有反对恐怖主义的国家安全措施对公民自由造成的新影响,以及福利权、医保权和同性恋者平等婚姻权等数种“新公民权利”带来的新困境。在此基础上,作者总结近十年来的研究与思考,为美国宪政史叙事提供了新的思路与视角。

目录


“权力”与“权利”的博弈(2014年版前言)
美国宪法的政治学(2005年版前言)
活着的宪法(2000年版前言)
章 美国宪政的起源和基础
一 殖民地政治体制的形成
二 “光荣革命”与殖民地宪政
三 殖民地居民的权利
四 美国革命的宪政意义
第二章 联邦宪法的形成
一 州宪法的制定
二 《邦联条例》的制定与实施
三 联邦宪法的制定
四 联邦宪法的内容分析
五 联邦宪法的批准
六 联邦政府的建立和《权利法案》的产生
第三章 早期宪政的演进
一 政党体制的形成与合法化
二 杰斐逊式共和宪政的实践
三 司法审查原则的确立
四 杰克逊时代二 元联邦制的困扰
第四章 奴隶制、内战与美国宪法
一 早期宪政中的奴隶制问题
二 西进运动与奴隶制问题的激化
三 内战时期的宪政变化
四 奴隶解放的宪政意义
第五章 重建与新宪政秩序的建立
一 重建初期的理论与实践
二 激进重建和弹劾约翰逊的风波
三 重建宪法修正案的实施
四 高法院与重建宪政
第六章 工业化时期的宪政发展
一 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的宪政
二 高法院与自由竞争的经济秩序
三 工业化期间的公民权利
四 进步运动与美国宪政
第七章 罗斯福新政与美国宪政
—20世纪初期宪政发展的起伏
二 罗斯福新政的宪政意义
三 高法院对新政的限制
四 改组高法院的政治
第八章 20世纪初至60年代美国公民权利的演变
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公民权利
二第十四条宪法修正案的“复活”
三 冷战初期的公民权利
四 民权运动与宪政革命
第九章 冷战时代的美国宪政
一 冷战与总统宪政的出现
二 “水门事件”与“帝王总统”宪政的衰落
三 沃伦法院与公民权利的联邦化
四 20世纪末公民权利的困惑,
第十章2000年美国总统大选与美国宪政
一 美国总统选举制度的演变
二 2000年总统选举的过程
三 选后诉讼的政治
四 关于美国总统选举制度民主性的思考
第十一章 9·11时代的爱国主义与选举民主
一 9·11与全球化时代的“爱国主义”
二 布什的战争与宪法约束力的限度,
三 竞选资金的改革与选举“民主性”的修补
四 软钱政治与选举民主的博弈
第十二章 “色盲”宪法中的种族政治
一 围绕“肯定性行动”政策的争议:1990年代
二 “肯定性行动”遭遇的新挑战:1990—
三 《1965年选举权法》与选举民主
四 谢比尔县案与《选举权法》的虚空化
第十三章 在21世纪追求幸福——关于福利权、健康权和婚姻平等权的宪法争论
一 不是赠与,而是权利:“福利权”与公民的社会权利
二 围绕医疗保障的“权利”与“权力”之争
三 关于同性婚姻权的宪法争议
附录一 美利坚合众国宪法
附录二 美国各州加入联邦的日期
附录三 美国历任总统和历届国会两院党派力量对比(1789—2014)
附录四 美国联邦高法院法官(1789—2014)
参考文献和书目
案例索引
总索引
2000年版后记
2014年版后记

作者介绍


王希,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美国史博士,哈佛大学杜波伊斯研究所博士后。现为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教育部首批文科长江学者讲座教授,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印第安纳大学(Indiana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历史系教授。

文摘


序言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假设名为《原则与妥协:美国宪法的精神与实践(增订版)》的图书简介,内容将围绕美国宪法的核心精神、历史演变、关键修正案以及其实践中的挑战和意义展开,但不涉及您提供的书名本身,力求详实且自然流畅。 --- 《基石与演化:一个国家宪政思想的百年回响》 内容简介 本书深入剖析了一个现代共和国赖以建立的根本性法律文件——其起源、结构、内在张力及其在漫长历史进程中的动态演变。这不是一部枯燥的法条汇编,而是一幅描绘建国先贤智慧与后世政治博弈的宏大画卷。我们旨在探讨这部诞生于启蒙时代晚期的宪章,是如何在全球民主浪潮中保持其核心生命力,同时又如何不断地适应一个日益多元化、技术飞速发展的社会的复杂需求。 第一部分: 熔炉中的孕育——宪法的诞生与初始结构 本书的开篇追溯至1787年费城制宪会议的紧张气氛。我们不满足于罗列历史事实,而是致力于重现当时代表们在关键议题上的激烈辩论:中央集权与地方自治的平衡点何在?奴隶制问题如何被“暂时性地”搁置,为后世埋下结构性冲突的隐患?本书详细阐述了“大妥协”(The Great Compromise)如何确立了国会两院的结构,以及三权分立(立法、行政、司法)的精妙设计如何被构想为防止权力滥用的核心防火墙。 重点章节将分析《君主论的焦虑》对美国宪法制定的深远影响,探讨马迪逊、汉密尔顿和杰伊在《联邦党人文集》中对新宪法体系的辩护逻辑。我们尤其关注联邦主义(Federalism)的初始形态——一个中央权力有限、各州保留大量主权的联邦系统,以及这种权力分配如何影响了早期美国的社会经济发展。 第二部分: 精神的锚点——核心原则的阐释与张力 宪法的价值不仅在于其文本,更在于其所承载的普世性原则。《基石与演化》花费大量篇幅解读这些精神支柱: 1. 人民主权(Popular Sovereignty):界定“人民”的范围及其行使权力的机制。 2. 有限政府(Limited Government):阐释宪法如何通过列举权力和限制条款来约束政府行为。 3. 法治(Rule of Law):探讨司法审查权的起源及其在确保政府遵守宪法方面扮演的“最终仲裁者”角色。 本书深入探讨了宪法文本中固有的张力,例如:如何在“自由”与“秩序”之间划定界限?如何在多数人的统治与少数人的权利保护之间取得平衡?这些张力并非缺陷,而是宪法保持活力的源泉。 第三部分: 宪法的血液——修正案的史诗 美国宪法之所以能够延续至今,关键在于其修正机制。本书将修正案视为宪政民主的“血液循环”,是国家应对历史挑战的自我修正能力。 权利法案(Bill of Rights):详细解析前十条修正案,特别是第一修正案对言论、宗教、集会自由的界定,以及第四、五、六修正案对个人自由和正当法律程序(Due Process)的保障。本书分析了最高法院在不同历史时期对这些基本权利的解释如何发生剧烈波动,从早期对州权的支持转向后来的联邦优先原则。 内战后的重塑:集中探讨第十三、十四和十五修正案——这些修正案彻底重塑了联邦与公民的关系,试图解决建国之初遗留的奴隶制和种族不平等问题。特别是第十四修正案的“平等保护条款”(Equal Protection Clause),如何成为后世民权运动和身份政治斗争的法律基石。 进步时代的扩张与二十世纪的调整:分析了女性选举权(第十九修正案)的艰难历程,以及对联邦收入税(第十六修正案)和总统任期限制(第二十二修正案)的制度化,这些都反映了社会对更大范围国家干预和权力制衡的新需求。 第四部分: 司法的主权——法院在实践中的角色 宪法在实践中的意义,绝大部分是由司法系统,特别是最高法院来定义的。本书将大量笔墨用于分析司法能动主义(Judicial Activism)与司法克制主义(Judicial Restraint)的理论交锋。通过对几个里程碑式判例的剖析,读者将清晰地看到: 1. 从《马伯里诉麦迪逊案》奠定司法审查权力的冷峻过程。 2. 从“咆哮的二十年代”到“新政危机”,法院对经济监管立法的态度转变。 3. 当代社会议题:如堕胎权、同性婚姻以及选区划分(Gerrymandering)等争议性问题上,最高法院如何通过解释宪法文本的“原意”与“活的宪法”概念来作出裁决。 本书不仅呈现了判决结果,更重要的是揭示了法官们在面对社会变革时的思想路线图和方法论差异。 第五部分: 当代挑战与未来展望 最后一部分将目光投向二十一世纪的宪政困境。面对全球化、信息革命和身份政治的兴起,这部近二百五十年前的文本遭遇了哪些前所未有的挑战? 技术进步与隐私权:在监控技术日益发达的背景下,第四修正案的“合理期待隐私权”的边界如何被重新定义? 总统权力的扩张:在反恐战争和全球危机中,行政部门的权力是否已经过度膨胀,对宪法制衡体系构成了实质性威胁? 政治极化与立法僵局:当国会两院的意识形态对立达到顶峰时,宪法设计中的妥协机制是否已然失灵? 《基石与演化》试图提供一个全面、批判性且深刻的视角,引导读者超越表面的政治新闻,去理解支撑这个庞大国家体系的深层法律和哲学结构。它旨在激发对宪政理念的持续思考,认识到一部伟大的宪法,并非一劳永逸的终点,而是一场永不停止的、关乎自由与治理的对话。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极具冲击力的,它让我重新审视了“妥协”在美国政治文化中的地位。在许多人的认知里,妥协似乎意味着原则的丧失,但在作者的笔下,妥协却成为了美国宪法生命力的源泉。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权力制衡”的章节,通过对联邦政府内部不同分支以及联邦与州之间关系的详细分析,让我对美国政治结构的精妙之处有了更直观的认识。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罗列这些制衡机制,而是深入探讨了这些机制在不同历史时期如何被激活或被忽视,以及它们在保障公民权利和维护社会稳定方面的作用。读这本书,让我深刻体会到,一部伟大的宪法,绝非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是一个在不断适应现实挑战中寻求平衡与进步的有机体。它让我对政治的复杂性有了更深的理解,也对那些致力于在原则与现实之间寻找最佳解决方案的政治家们,有了更多的敬意。

评分

我购买这本书的初衷,是想更深入地了解美国宪法的核心精神。然而,读完之后,我发现这本书所带给我的远不止于此。它更像是一堂关于“如何建设和维护一个国家”的课程。作者从宪法的制定出发,层层剥茧,揭示了这部文件是如何在数百年间,在应对内战、经济危机、民权运动等一系列重大挑战中,不断被解读和重塑的。我特别关注书中对“个人自由”与“公共利益”之间张力的探讨,这在当今社会尤为重要。作者通过引用大量案例,展现了在保障个人自由的同时,如何平衡社会整体的福祉。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文学的感染力,使得枯燥的政治和法律概念变得引人入胜。它让我反思,一个国家最宝贵的财富,或许并非是一成不变的原则,而是能够不断适应变化、在复杂环境中寻求最佳解决方案的智慧。

评分

这是一本令人深思的作品,它让我对“妥协”这一行为有了全新的认识。在我的固有认知里,妥协往往意味着退让和妥协,但这本书却让我看到,在政治实践中,妥协往往是实现更高原则的必由之路。作者通过对美国宪法制定过程以及后续发展史的细致梳理,生动地描绘了不同利益群体如何在法律框架内进行博弈,以及这些博弈如何最终塑造了宪法的精神与实践。我尤其喜欢书中对“权力分配”和“公民权利”的章节,它们之间相互关联,又常常存在张力,而宪法正是通过不断地调整和平衡,来试图化解这些张力。这本书让我明白,理解一部宪法,不能仅仅停留在字面意义上,更需要深入其背后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和社会动态。它为我提供了一个观察政治现象的独特视角,也让我对不同国家在构建和维护民主制度时所面临的挑战,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评分

这是一本真正让我眼前一亮的书,它不像我之前读过的一些关于美国宪法的著作那样,枯燥乏味地堆砌条文和案例,而是以一种更加生动、更具启发性的方式,深入浅出地剖析了美国宪法的“精神”与“实践”之间的张力。作者没有停留在对抽象原则的阐释,而是将这些原则置于真实的历史和社会背景下,细致地描绘了它们是如何被不同时代、不同群体所解读、应用,乃至不断被修正的。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于“妥协”这一概念的强调。在美国宪法的制定过程中,妥协并非是精神的背离,反而是精神得以实现的关键。作者通过大量生动的历史叙事,展现了不同派别之间的拉锯、谈判与权衡,正是这些“不完美”的妥协,才铸就了这部延续至今、充满活力的宪法。读这本书,就像是在和历史对话,感受着先辈们在构建一个全新国家制度时所面临的挑战与智慧,也更能理解当下美国政治生活中那些看似难以理解的现象,其根源往往可以追溯到宪法本身所包含的深层逻辑。

评分

我一直对政治哲学和法律史有浓厚的兴趣,尤其关注那些对现代民主制度产生深远影响的文本。而这本书,在我看来,恰恰填补了我知识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空白。它不仅仅是关于美国宪法的讲解,更是一次对“权力如何被约束”以及“理想原则如何在地化”的深刻探讨。作者在分析宪法条文的同时,大量引用了重要的宪法判例和历史事件,使得抽象的法律条文变得鲜活起来。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司法审查”这一概念的阐释,它如何在实践中不断演变,以及它所带来的权力平衡与争议。此外,作者对于宪法解释的多元性和动态性的描述,也让我对“活的宪法”这一概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本书并非易读,需要读者有一定的背景知识,但一旦沉浸其中,便会被作者严谨的逻辑和广阔的视野所折服。它不只是提供答案,更重要的是引发思考,促使读者去审视自己对于法治、民主以及国家治理的理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