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苑掇英·名家名作:金农

艺苑掇英·名家名作:金农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迟庆国,易东升 编
图书标签:
  • 金农
  • 书法
  • 字帖
  • 楷书
  • 艺术
  • 文化
  • 传统
  • 名家
  • 临摹
  • 书法作品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河南美术出版社
ISBN:9787540125707
版次:1
商品编码:11336209
包装:平装
丛书名: 艺苑掇英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3-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4
字数:5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金农(1687—1763),字寿门、司农,号冬心、稽留山民、曲江外史、昔耶居士等,别号很多,如:金牛、老丁、古泉、竹泉、稽梅主、莲身居士、龙梭仙客、耻春翁、寿道士、金吉金、仙坛扫花人、金牛湖上会议老、百二砚田富翁等。浙江仁和(今杭州)人。金农与同时期的汪士慎、李鲜、黄慎、高翔、郑燮、李方膺、罗聘并称“扬州八家”,亦称“扬州八怪”。金农是“扬州八怪”的核心人物,诗、书、画、印俱精,著述颇丰,如:《冬心先生集》、《冬心杂画题记》、《冬心斋砚铭》、《冬心诗钞》、《冬心随笔》、《冬心画梅题记》、《冬心画马记》、《冬心杂著》等书。
  金农五十岁才开始学画,但其学识渊博,书法根基深厚,所见古迹甚多,极高的鉴赏力和对书法笔墨上的理解,使其在绘画上能够得脱前人之羁,造型奇古,全由心生,文人之气跃然纸上。金农于书画艺术追求方面力主创新,坚决反对食古不化,注重师法造化,他在《金农画竹题记序》中提道:“年逾六十始学画竹,前贤竹派,不知有人,宅东西种植修篁约千万计,先生即以为师。”他画的梅、兰、竹、菊,皆着笔草草,不求形似,古朴生拙,逸趣横生,脱尽习气。
  清代画坛受“四王”摹古之风所笼罩,故以金农为核心的“扬州八家”的画风,在当时就显得很怪异。然其对后世影响甚远,齐白石对金农推崇备至。

内页插图

前言/序言


金农:一位“丑书”背后的诗意与顽石 在中国艺术史上,金农(1687-1763)是一位极富争议却又独树一帜的人物。他的艺术,尤其是书法,常被斥为“丑陋”、“怪异”,然而,正是这种不落窠臼的风格,以及他对艺术的执着与创新,让他成为清代乾嘉时期一位不容忽视的艺术巨匠。他的一生,犹如一部跌宕起伏的史诗,充满着对艺术的痴迷、对生活的独特感悟,以及对传统边界的不断试探。 金农,字寿门,号东轩、耻丁、龙梭道人等,杭州人。他的人生轨迹与我们通常理解的文人雅士有所不同。与许多早早成名、官运亨通的士大夫不同,金农年近半百才开始受到瞩目。他不像一般画家那样科班出身,也非文人墨客圈子里的宠儿,反而在艺术的道路上走了许多弯路,经历了长期的沉寂与磨砺。这种“大器晚成”的经历,或许也塑造了他艺术中那份不屈不挠、我行我素的独特气质。 书法的“丑”与“真”:标新立异的艺术语言 金农的书法,最为人称道也最为人诟病之处,便是他那“漆书”。漆书,又名“隶书八分”,是金农在继承汉代隶书的基础上,加以大胆创新而形成的独特书体。这种字体,结构扁方,笔画粗壮,横画如刷,竖画如钉,字形奇崛,仿佛漆液凝固而成,故得名“漆书”。初见漆书,许多人会感到陌生甚至不适,认为其造型古拙而笨拙,缺乏传统书法所追求的流畅与秀美。然而,深入品味,便能体会其中蕴含的雄浑、古朴、庄重之气。 金农之所以钟情于漆书,并非偶然。他曾遍访名山大川,搜集历代碑刻,对汉隶的雄强古朴深有体会。他认为,笔墨的生命力在于其“力”,在于其“骨”。漆书的横粗竖细、折笔顿挫,正是为了强化笔画的力量感和结构感。他将汉碑的古拙凝重与自己的艺术感受相结合,创造出一种极具视觉冲击力的书体。他笔下的漆书,字形虽不取媚于世,却自有其雄浑古朴之韵,充满着一种不加修饰的真诚力量。 除了漆书,金农的行书、楷书也别具一格。他的行书,同样带有漆书的凝重感,笔画厚实,结构稳健,给人一种沉稳而又不失生动的感受。他的楷书,则是在颜体、柳体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篆籀笔意,显得别开生面,不落俗套。金农的书法,不追求形似,更注重神似,他所追求的是一种内在的精神力量的表达,一种“我手写我心”的艺术态度。 绘画的“奇”与“趣”:佛画、花鸟与蔬果的生命力 金农的绘画,同样展现出其不落俗套的艺术追求。他擅长画佛像、花鸟、蔬果,以及山水。 在他笔下的佛像,形象庄严,但又不失人情味。他笔下的佛陀,面容慈祥,目光深邃,仿佛饱含着对世间的悲悯与关怀。他善于运用色彩,让佛像显得更加鲜活,富有生命力。 金农的花鸟画,同样充满了奇趣。他笔下的花鸟,不追求写实的精雕细琢,而是以写意为主,寥寥数笔,便能勾勒出花鸟的神韵。他善于运用大胆的色彩对比,让画面充满视觉冲击力。他的花鸟,有时显得古拙,有时又显得生动活泼,展现出作者对自然生命的独特理解。 而他所画的蔬果,更是别具一格。金农的蔬果画,与其说是对物象的描摹,不如说是对蔬果生命力的赞颂。他笔下的萝卜、白菜、茄子,造型饱满,色彩鲜艳,仿佛刚从土地里采摘下来,还带着泥土的芬芳。他常常以一种近乎虔诚的态度描绘这些平凡的蔬果,赋予它们一种神圣的光辉,仿佛在提醒人们,平凡之中自有真味。 金农的艺术人生:一位“顽石”的坚守 金农的艺术生涯,并非一帆风顺。他曾生活贫困,饱经风霜。但他对艺术的执着,却从未动摇。他一生不曾参加科举,也未曾追求官场显赫,将全部精力投入到艺术创作之中。他将自己的生活感悟、人生哲学,都融入到他的艺术作品中。 金农晚年,生活更为清贫,但他的艺术热情却愈发高涨。他以“龙梭道人”自称,寓意自己如同织布机上的梭子,在艺术的织锦上辛勤劳作。他一生都在探索新的艺术语言,挑战传统的审美观念。 金农的艺术,或许不符合当时主流的审美趣味,但他所展现出的独立精神、创新勇气,以及对艺术真诚的热爱,却让他在中国艺术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像一块顽石,在时代的大潮中,不随波逐流,而是以自己独特的方式,雕刻出属于自己的光芒。 “艺苑掇英·名家名作”系列中的金农:一窥大师风采 “艺苑掇英·名家名作”系列,旨在汇聚中国艺术史上的璀璨明珠,展现历代艺术大师的杰出成就。本册所收录的金农作品,正是这一系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这些作品,我们可以近距离地欣赏金农独具一格的漆书,感受他笔下佛像的庄严与慈悲,品味他花鸟蔬果画的奇趣与生命力。 本册并非对金农艺术的简单罗列,而是试图通过精选的作品,带领读者深入理解金农的艺术风格、创作理念以及他所处的时代背景。我们希望通过这些作品,让读者能够超越对“丑书”的刻板印象,去发现金农艺术中蕴含的深邃意境、真挚情感以及不屈的艺术精神。 结语 金农,这位清代艺术史上的“异类”,以其独特的艺术语言,为我们展现了一个与众不同的艺术世界。他的书法,挑战传统,大胆创新;他的绘画,充满奇趣,生命盎然。他的一生,是对艺术的全身心投入,是对自我艺术追求的坚定不移。在“艺苑掇英·名家名作”系列中,我们得以窥见这位大师的风采,感受他那份“丑”中藏“真”、拙里见“巧”的艺术魅力。他所留下的艺术遗产,至今仍能引发我们对艺术本质的深刻思考,以及对艺术家独立精神的无限敬意。

用户评价

评分

当这本《艺苑掇英·名家名作:金农》出现在我眼前时,一种久违的求知欲被瞬间点燃。我对金农的了解,更多的是一种“如雷贯耳”的认知,知道他作为“扬州八怪”之一,在中国艺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但具体的艺术成就和风格,我却说不出个所以然。这种“知道但不明了”的状态,反而激起了我深入了解的渴望。我希望这本书能成为我的引路人,让我得以一窥金农艺术世界的全貌。我并非艺术家,也非艺术史专业的研究者,我的欣赏角度更多地是从一个普通读者的直观感受出发。我期待书中能够有精彩的画作呈现,更期待有深入浅出的解读,能够帮助我理解金农的创作背景、艺术理念以及他在绘画技法上的独到之处。尤其是他那独树一帜的“漆书”以及对佛像画的别样演绎,这些都是我非常感兴趣的方面。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让我不仅仅是“看到”金农的作品,更能“理解”金农的作品,从而真正体会到他艺术的魅力所在,并从中获得一些关于艺术的、关于人生的启示。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一个“掇英”便足见其分量,而“金农”这两个字,则在我的脑海中勾勒出一种古朴而又充满智慧的形象。我并非艺术史的研究者,对于“扬州八怪”的了解也只是停留在一些比较笼统的印象中,知道他们打破了传统文人画的窠臼,有着自己独特的个性和艺术追求。而金农,作为其中一位,他的艺术究竟有着怎样的独特性,一直是我比较好奇的。我翻开这本书,首先感受到的是一种沉甸甸的历史感,仿佛捧在手里的不是一本普通的书,而是一段凝固的时光,一段大师的艺术生涯。我渴望从书中找到那些能够让我眼前一亮的画作,那些能够触动我内心深处的情感,甚至是那些能够引发我深刻思考的作品。我希望它不仅仅是一本图册,更是一个导览,能够引导我走进金农的艺术世界,去理解他的创作理念,去品味他的笔墨技巧,去感受他作品中蕴含的情感和精神。对于一个普通的读者而言,最吸引人的莫过于那些能够打动人心的故事,那些能够让我产生强烈共鸣的细节。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我领略金农独特的艺术风格,比如他那种“漆书”的独树一帜,以及他对于佛教题材的独特诠释,这些都是让我感到非常好奇的方面。

评分

拿到《艺苑掇英·名家名作:金农》这本书,我的内心升腾起一股想要探寻的欲望。我一直对中国传统艺术有着浓厚的兴趣,而“金农”这个名字,在我看来,本身就代表着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历史厚重感。虽然我并非专业鉴定师,也非艺术史学者,但我相信,一本能够被冠以“名家名作”的艺术书籍,一定蕴含着非凡的价值。我期待在这本书中,能够看到金农那些令人惊叹的画作,并从中体会到他笔墨的精妙,构图的巧思,以及色彩的运用。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能够通过对这些作品的深入解读,去了解金农的创作理念,他的人生经历,以及他对艺术的独特见解。我尤其对他那独特的“漆书”和对佛像的描绘充满了好奇,想知道这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艺术追求和文化内涵。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成为我走进金农艺术世界的一扇窗口,让我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欣赏他的艺术,获得一些关于艺术、关于人生、关于传统的感悟。

评分

拿到《艺苑掇英·名家名作:金农》这本书,我内心最大的感受,是一种对未知的好奇和探索的冲动。虽然“金农”这个名字在艺术史上赫赫有名,但对于我这样一个非专业艺术爱好者来说,他对我的吸引力更多地体现在一种“名家”的光环之下。我常常会想,究竟是怎样的才华和努力,才能让一个人在浩瀚的艺术星空中闪耀?他的作品,又承载了怎样的时代信息和个人情感?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通往金农艺术世界的大门。我期待在这本书中,不仅仅是看到一幅幅精美的画作,更能从中感受到金农的独特笔墨韵味,他对于色彩的运用,他对于构图的巧思,甚至是那些看似不经意的细节之处,所蕴含的深厚功力。我也很想知道,在他的艺术创作背后,是否有怎样的生活经历和人生感悟,是如何影响了他最终的艺术风格?我喜欢从艺术作品中挖掘出人性的光辉,以及艺术家在时代洪流中留下的印记。所以,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关于金农生平的、有深度的解读,能够让我更加立体地认识这位艺术家,而不仅仅是停留在那些挂在墙上的作品。

评分

当我看到《艺苑掇英·名家名作:金农》这本书时,一种莫名的冲动驱使我去深入了解。我一直认为,能够被冠以“名家名作”之称的艺术家,其作品一定蕴含着非凡的艺术价值和独特的思想深度。金农,作为中国艺术史上一个响亮的名字,虽然我对其有所耳闻,但对其艺术的理解仍然停留在比较浅显的层面。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打开一扇窗,让我得以一窥金农的艺术世界。我并非专业人士,因此,我更倾向于从作品的直观感受和背后的故事去理解艺术。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呈现出金农那些最能代表他艺术成就的作品,并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深入解读他的创作理念、艺术风格以及他在中国绘画史上所扮演的角色。我尤其想了解他那独具匠心的“漆书”以及他对佛教题材的独特演绎,这些都让我感到非常好奇。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让我对金农有一个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不再是模糊的印象,而是清晰的理解,甚至能在他的艺术中找到一些属于自己的共鸣。

评分

我怀揣着一种对传统艺术的好奇心,翻开了这本《艺苑掇英·名家名作:金农》。尽管“金农”这个名字在我脑海中已然占据了一个重要的位置,但说实话,我对他的了解仍然是片段式的,停留在一些比较表面的认知上。我知道他是“扬州八怪”之一,我知道他画风独特,但他究竟是怎样独特?他的独特之处又体现在哪里?这些问题一直萦绕在我心头。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游,带领我深入探索金农的艺术世界。我期待能够在这本书中,不仅仅看到那些精美的画作,更重要的是,能够通过对画作的解读,去理解金农的艺术理念,去感受他创作时的心境,去体会他笔下的世界是如何与他的人生经历和时代背景相互交织的。我特别想了解他那种闻名遐迩的“漆书”,以及他对于佛像画的独特表现手法。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引人入胜的解读,让我能够更深刻地理解金农的艺术成就,而不只是走马观花地欣赏几幅画。我希望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他艺术的魅力,并从中获得一些启发和感悟,让我的艺术欣赏水平得到提升。

评分

当我的指尖划过《艺苑掇英·名家名作:金农》这本书的封面,一股沉静而又厚重的气息扑面而来。我并非艺术领域的专家,对金农的认知也更多停留在“扬州八怪”之一的标签上,知道他是一位极具个性和创造力的画家,但具体到他的艺术风格、创作理念,以及他在艺术史上的具体贡献,我依然觉得了解得不够深入。这本书的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精选”的意味,“掇英”二字,仿佛是从繁茂的艺术花园中采撷的最精华的部分,这让我对书中的内容充满了期待。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不仅仅是展示金农的画作,更能通过这些画作,让我走进金农的内心世界,去感受他的艺术思考,去理解他为何能够在中国传统绘画史上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记。我尤其好奇他独具特色的“漆书”,以及他对佛教题材的独特视角。我渴望在这本书中,能够找到那些能够触动我心灵的画作,那些能够让我产生共鸣的作品,甚至是一些能够引发我对于艺术、对于生活更深层次思考的见解。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让我对金农这位艺术家有一个更全面、更深入的认识,不再仅仅是一个模糊的名字,而是一位鲜活的、有温度的艺术大师。

评分

我一直对那些能够跨越时代、触动人心的艺术作品充满敬意。而《艺苑掇英·名家名作:金农》这本书,似乎就承载着这样的力量。虽然我不是专业的艺术评论家,也缺乏系统性的艺术史知识,但我相信,真正优秀的艺术作品,一定能够引发不同层次读者的共鸣。我拿到这本书,首先感受到的是一种历史的厚重感,以及对“名家名作”的期待。金农的名字,对于许多中国传统文化爱好者来说,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真正地“认识”金农,不仅仅是知道他的名字,更能理解他艺术的独特之处,他的创作风格,以及他在艺术史上的地位。我期待书中能够呈现出他那些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并有深入的解读,让我能够从画作本身,以及画作背后的故事,去感受金农的艺术魅力。我尤其对他的“漆书”和佛像画感兴趣,想知道为何他能在这些领域独树一帜,并得到后人的高度评价。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对金农有一个更全面、更深入的了解,不再是模糊的印象,而是清晰的认知,甚至能从中获得一些启发。

评分

我一直觉得,阅读一本关于艺术家的书,不仅仅是去看那些画作,更重要的是去感受那位艺术家的人生轨迹,去理解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他创作时内心深处的波澜。这本书《艺苑掇英·名家名作:金农》对我来说,便提供了一个这样的窗口。我并非科班出身,对金农的了解仅限于一些零星的艺术史介绍,知道他是一位清代中期具有独特风格的画家,尤其是他画的“漆器画”和“佛像画”常常被提及。但这些浅尝辄止的认知,总觉得像是隔靴搔痒,无法触及到这位艺术家真正的灵魂。当我拿起这本书,一种肃然起敬的感觉油然而生。它被归类在“名家名作”的系列中,这本身就说明了金农在艺术史上的重要地位。我迫不及待地想要了解,他的“名”究竟体现在何处?他的“作”又为何能被冠以“名作”之称?我希望这本书能带领我穿越时空,去亲身感受他笔下的世界,去揣摩他创作时的心境。我是那种喜欢从细节中发现故事的人,所以,我期待书中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画作,更能通过对画作的深入解读,挖掘出金农创作的灵感来源,他的人格魅力,以及他如何在新旧艺术观念的碰撞中,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独特道路。我希望这本书能像一位老友,娓娓道来,让我逐渐走近金农,了解他,欣赏他,甚至在他艺术的世界里,找到一些属于我自己的共鸣。

评分

初次翻开这本《艺苑掇英·名家名作:金农》,脑海中涌现的第一感觉并非是关于金农本人艺术成就的直接印象,而是被其古朴典雅的封面设计所吸引。那泛黄的书页质感,边缘微微卷起的痕迹,似乎都在无声地诉说着一段悠远的时光。封面上的“艺苑掇英”四字,笔力遒劲,透着一股书卷气,而“名家名作”的标注,则预示着其中蕴藏的艺术价值。至于“金农”二字,对于许多非专业艺术爱好者来说,或许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名字。熟悉,是因为在艺术史的长河中,总有那么几位如雷贯耳的名字,他们在各自的领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陌生,则是因为艺术的广袤世界,远非一两人就能囊括,即便是声名赫赫的大师,其作品和人生也需要细细品读和深入了解。我并非是精通古画鉴赏的行家,更不是考据严谨的学者,只是一个对传统文化怀揣着一份朴素喜爱的普通读者。因此,我的阅读体验更多地源于一种直观的感受,一种被艺术所触动的内心回响。在动手翻阅之前,我曾想象过,这位金农究竟是何许人也?他的画又会有怎样的风格?是磅礴大气,还是细腻婉约?是写实传神,还是意境深远?这些疑问,如同引线一般,牵引着我进入这本书所构建的艺术世界,期待它能够一一解答,或者,在不经意间,为我揭示更多我未曾预料的惊喜。这本书的书名本身就带有一种“萃取精华”的意味,“掇英”二字,仿佛是从浩瀚的艺术园林中精心采撷的最鲜艳的花朵,最饱满的果实。这让我不禁对书中内容充满了期待,它究竟会呈现出金农怎样的艺术精髓?

评分

买来欣赏学习之用,值得一看哟

评分

买来欣赏学习之用,值得一看哟

评分

好书,顶一个赞。

评分

很好

评分

很好

评分

好书,顶一个赞。

评分

很好

评分

好书,顶一个赞。

评分

不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